“我能自己照顾自己!”汤姆别扭地站到一边。
“我特意打电话给你,还帮你要了一个角色,你就是这样对待我的吗?”苏韵扁了扁嘴。
这下汤姆可慌了,结结巴巴地解释着:“不、不是的,我只是觉得我已经可以照顾自己了,所以才会这样说……”
看他急得都忘了遮掩门牙的空洞,苏韵忍不住笑了开来:“跟你开玩笑的,主要还是我需要你——在剧组里面又闷又累,难得碰到出外景的好机会,还是旅游景点,当然得找我的好朋友过来一起玩了。”
听到这些话,汤姆的嘴角才刚刚开始上扬,却又被苏韵接下来的一句话给破灭了笑意:“噢,你开始换牙了啊?难怪你刚才说话漏风呢!”
“所以汤姆最近才会那么别扭,因为他一说话,玛莉安老是笑他——当然了,玛莉安昨天也掉了牙。”赛斯悄悄和苏韵说道。
苏韵点了点头,忍住笑,带了汤姆父子进去酒店找到汤姆的房间让他们自行安置之后,就又回了隔壁的房间收拾东西。
一件件地把行李分门别类地放好后,苏韵就再一次出了门,跟着斯皮尔伯格前去拜访格里高利·派克。
《大白鲨》的原著小说结尾是致敬了《白鲸记》的剧情,以大白鲨在被渔夫刺伤后因失血过多而死为它的结局。不过,斯皮尔伯格却是认为这样的结局不具备抓住观众的点,所以就和编剧讨论了以另一种方式来致敬:让三个主角之一的渔夫昆特,在放映《白鲸记》的戏院里面登场。
但《白鲸记》电影的版权,在它的主演格里高利·派克那里。
想到这个被誉为好莱坞真正的绅士的老牌巨星,苏韵多少对其有点憧憬和期待:既然两边都是好说话的人,而且斯皮尔伯格还特别有诚意地带上了之前已经拍摄好的片段让他审核,这一点点版权应该就不难要到了吧?
毕竟斯皮尔伯格可是能收齐《头号玩家》所有版权的谈判巨佬啊!
可惜,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格里高利虽然挺温和地接待了二人,但却拒绝了他们希望使用他的影片资料的请求。
想不到居然会在格里高利这里吃了个闭门羹,两人无奈地回来僵掉了这一段素材之后,又只得重新讨论起了渔夫昆特的角色塑造。
“剧本里,渔夫昆特到处猎杀鲨鱼的原因不就是因为他当年是护送核弹到广岛的船员之一,结果遭遇事故沉没时,同伴被鲨鱼猎杀了一大半吗?”苏韵抽起其中一个点,“但正常来说,鲨鱼一般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的,特别是大白鲨,除非是遇到脾气比较暴躁或者招惹到它们了。”
斯皮尔伯格示意工作人员驱赶掉围在鲨鱼模型旁边问东问西的好奇本地原住民,这才转头看向苏韵:“所以?”
“大白鲨的寿命多数高达七十年以上,而且基本都生活在深海——而电影里它却突然出现在近海处捕猎人类,也许是受到了什么刺激?”苏韵指了指剧本,“要知道,海洋的污染总是伴随着生物的变异,这本来就是一个迫切需要探讨的深刻命题。”
特别是四面环海的国度,保护海洋理应就是永恒的主题。
“你是想说,电影里大白鲨无故伤人其实是受到了污染的缘故?所以渔夫昆特也正在为他当年的仇恨和失误在奔走赎罪?”斯皮尔伯格想了想,一手托着了下巴,“的确挺有意思的,这样不但解释了渔夫昆特的动机,也解释了鲨鱼突然发狂变异的原因了。”
虽然这是一次正义的攻击,但造成的后果之大,亦确实是就连促使它们成功问世的科学家都不禁为这种可怕的力量而后悔。
直至今时今日,这种可怕力量的各种运用,依然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之中。
人们已经离不开它的运用,但亦应常怀警惕与敬畏之心。
“而且,除了突显原剧情里的人性之外,也多了一道文艺性的内核。”苏韵说了一句,然后目光再次投向了阳光下波光粼粼的大海,“毕竟海洋是我们大家的,无论如何,都应该尽力保护好它。”
第80章 夏夜趣闻
最近的年代里, 战争的深渊、信仰的危机、经济的震荡以及叛逆一代的茫然,已经是成为了这一代人民内心深处的恐慌。
无论是冷战还是蜜月,不管是美国还是世界,其实每一个地区、每一个人, 都无可避免地被笼罩在未知前路的可怕阴影之下。
与此同时, 诞生的就是叛逆狂野火花四射的新好莱坞电影。
但现在, 那些平静水面之下的危机,似乎亦随着上层政策的变动, 而放缓了到来的脚步。
于是乎, 以《大白鲨》这种标志着好莱坞“伟大的平凡人”这一传统主题,就再次冒出了头。
从库布里克之前的说法里,苏韵是自一开始进组就知道,斯皮尔伯格其实并不太喜欢这部未来会让他名利双收的《大白鲨》——因为他曾经有着的是做一个艺术家的梦想,而不是为了汲汲于名利,从而拍出一部又一部只为赚钱的流水线电影。
毕竟还是个年轻人, 多少都带着点视钱财如粪土的清高。
不过,清高总得在金钱的打压下低头, 所以斯皮尔伯格才会为了环球“拍完这部电影以后你想拍什么就拍什么”的这个承诺,投身到了《大白鲨》的拍摄中。
不情不愿的人员加上技术不到位的技术,再加上缺乏相应的模型制作知识, 模型入水故障不断、周边人员清理困难等问题致使了多次重拍的恶性循环, 最后就必然会出现拍摄周期的不断拉长和影片预算的逐步升高这两个结局。
好不容易熬过了资金和技术的危机, 现在正处于平稳的时期, 苏韵相信,提出一点有建设性的意见, 应该会很容易被斯皮尔伯格采取。
而且, 原本纯商业性质的“普通人”冒险惊悚片添上了经久不衰的环保内核, 这也是与他本来不甘心拍摄纯为赚钱的商业片的想法一致。
因此斯皮尔伯格在和苏韵详细商讨了一番之后,就在剧本中添补上了这一个小细节。
有关这一个细节的补充,后世对此的评价就是:目光长远准确的伟大人物总是会对一切都常怀悲悯与畏惧之心,而那些蝇营狗苟的小人,却只会顾及眼前的利益而不顾祸延子孙的警告。
嘲的就是某些为了利益而造就了小事化大滔天巨灾、并且还不愿承认不愿道歉不愿补救,只想着拖上全世界一起下水遭殃的脑残。
当然了,这个时候的苏韵等人,尚未能知道后世的现实竟要比虚拟的故事都要“精彩”。
目前,在斯皮尔伯格因为得到了足够的投资而开始重新编排起剧本的主线和细节时,一名反对者跳了出来。
“我承认,苏的细节补充得不错,但结局的修改我并不同意。”说话的人正是《大白鲨》的原著小说作者彼得·本奇利,因为是原著作者的福利,所以他就在片中客串了一位报道海滩盛况的电视记者,算是过了一把亲眼目睹自己的文字故事即将会变成动态影画的瘾。
“既然你们无法打动格里高利·派克,那么原本的结尾致敬情节就不应该修改——否则这就是对作品的亵渎!”本奇利看完修改后的结局,顿时展现出了自己的不满之意。
“但这样修改后的结局有爆点,能更好地抓住观众。”斯皮尔伯格耐心地解释道。
本奇利扶了一下眼镜:“所以呢?爆点就是所谓的大白鲨被气瓶爆头的情节?这完全就不符合实际!”
“但影片本来就是脱胎于实际而又脱离于实际。”苏韵插话进来:扪心自问,她是更喜欢斯皮尔伯格修改后的结局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观众还是作为一个电影从业人员,气瓶爆头的影音刺激绝对就是要比缓缓失血的平淡来得吸引眼球。
或许从文字上看,能感受到那种随着时间逐渐流逝的恐慌和燃起的希望;但在一部定位是以商业为主的电影时间里,戏剧性和具备视觉冲击的结局,就是最佳的结局享受。
毫无疑问的,斯皮尔伯格即使是不太情愿的开始,但在正式上手之后,也是立刻就动用起了他敏锐的商业触觉来对剧本故事进行了相应的改动;相比之下,原著作者本奇利那外行指挥内行的坚持,就成了拖后腿的一个障碍。
所以说是绝对不能小瞧一直保持着温和性格的人,因为这些人一旦生起气来,那可要比平时脾气不好的人都要凶。
这一轮的争议,就以本奇利被“请”离了拍摄现场告终。
看到斯皮尔伯格突然从温和派变身为暴君,苏韵也是默默叹了一声:这如出一辙的不同意就滚蛋的强权操作,难怪斯皮尔伯格和库布里克这俩忘年交好兄弟,即使明面性格南辕北辙也照样能聊到一块去了……
敢情私底下都是不容质疑的绝对控制心理。
至于影片取得巨大成功上映后,被请离拍摄现场的本奇利在采访里表示修改的结局十分精彩,那时的争论是他有些狭隘了的收场,那就是后话了。
这边厢,斯皮尔伯格对苏韵的好感又是增加了不少:能和他心灵上想法一致的人不多,更别说苏韵还是师从过他偶像、又出手帮忙解决了剧组资金问题的小天才小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