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景辰听完之后,差点没立刻跑到干元帝那里求干元帝以后不要继续生了,这也太坑了点,就算本朝宗室不是一直养着,最多也就是四五代光景,这些宗室的爵位也就到头了。但是代代皇帝都要生育,这负担也不轻啊!
光是兄弟姐妹多也就算了,你要是省心一些,徒景辰也就捏着鼻子认了,偏偏好些个不省心的。干元帝还算是靠谱,自柔妃之后,宫里就再也没有新进过出身贵重的嫔妃,最多就是小官宦人家出身,而且就算是有了子女,年龄都还小,就算是有想法,也还早得很。但是,如今徒景平和徒景宁却都已经开始不消停了,他们虽说还没明目张胆地表露自己的野心,但是,身边已经聚集起了一批势力。这两人如今还有些联手的趋势,并且还在宫里拉拢下面的小皇子,偏偏那些勋贵出身的妃嫔大概是因为娘家早就达成了默契,如今跟两人俨然已经站在了一起。
徒景辰这边对下面的弟弟妹妹还算是宽和,但是他却不好真的跟下面的弟弟一起结党,而且,他能许诺这些弟弟什么呢,这些皇子,开府起码就是个郡王,新君登基,只要不是太糟心的,升个亲王也是正常的事情,他能给的也就是这些了!毕竟,作为皇子,本身起步就比九成九的人终点都要高一大截,大齐也没什么铁帽子王的说法,也不像是清朝,有什么八旗,可以将皇子封到八旗里头。至于说给这些弟弟什么实权,那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毕竟,徒景辰马上都要成婚了,自己也是会有孩子的,朝堂上适合皇子亲王的位置就那么多,都给兄弟了,那自个儿子将来怎么办?所以,徒景辰思来想去,他其实做不了什么,无非就是多照顾一下下面的小的,处事公正一些。至于其他的,他也是无能为力。
风瑜要不是忌惮上头的那些邪神,她还是很愿意给徒景辰出主意的,红楼世界虽说只是小世界,但是中原之外,还是有着非常广袤的土地的,要不然,王家主管的什么藩国进贡的事情是个怎么回事。说白了,中原没有分封的条件,中原外面还是有的,如今大齐人口还在不断增长之中,如今各地已经足够精耕细作了,但是在没有化肥农药的情况下,一亩地的产出也就是那样。就算有高产的良种,也不会有太多改变,毕竟,高产的良种也是需要大量的肥料投入的,要不然,对于地力就有着很大的伤害,种过几次之后,良田也要变下田了。
可惜的是,如今剧情还没真正开始,风瑜并不能让人间气运出现什么大的波动,她如今正在等待一个时机,等待那些邪神如同原计划一般,将补天石从大荒山青埂峰带出来,选定了投胎的人家之后,那些邪神的计划就会开始,然后风瑜就可以缓缓着手了。
第149章 我在红楼当公主20
不等风瑜等到这个时机,她发现,太子的婚事定下来之后,身边的人也开始旁敲侧击起来。
女子及笄之后,差不多也就可以将婚事准备起来了,但是正常在这之前,就可以相看起来了。说白了门当户对且年龄相当的异性并不是什么太丰富的资源,别以为公主不愁嫁,就觉得合适的人就好找了。随便找一个自然很好嫁,像是干元帝,如今有七八个公主,这还只是个开始,像是如今,宫里头又有妃嫔陆续传出了有孕的消息,这些妃嫔出身不高,位份也一般,干元帝也没有对谁有超出一般的宠爱,到了他这个地位,这个年龄,好看的小姑娘已经没什么新鲜感了,无非就是解决生理需求的工具而已,他也不刻意让人避孕,运气好怀上了,那就生下来呗,皇家也不差这几口饭钱。
对于其他公主的婚事,干元帝其实并不是很上心,像是大公主,就是娴妃做的主,娴妃就大公主一个女儿,这么多年来,她也早就绝了再次生育的心,因此,也就是一门心思为了女儿着想。娴妃没有儿子,所以,即便是她娘家想要让她支持徒景平,用大公主去拉拢某个勋贵,好让对方站在徒景平那边,娴妃果断拒绝了。开玩笑,徒景平登基,难道她还能做太后不成。人家自个有亲妈在呢,她一个庶母胡乱掺和什么!自家女儿作为干元帝长女,虽说不如长宁公主得宠,但是,也不是什么小透明。
娴妃毕竟是潜邸的老人了,也就是当年因为风瑜的特殊待遇闹了一场,平常还是很低调的,干元帝虽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有些薄情,但是那些对他来说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他并不会有多少吝啬,因此,在娴妃想要为大公主的婚事求个恩典的时候,干元帝自然是答应了下来。如今又不是tai\\u\\tai\\on的时候,那会儿天下还未一统,除了受宠的公主可以下嫁到功臣之家之外,一些不受宠的公主直接送出去联姻诸侯的也是常事。现在公主的婚事其实自由得多,选好了之后只要自己以后不后悔就行。
娴妃根本不打算将女儿嫁到勋贵人家,作为公主,如果是嫁入勋贵人家,起码也得是侯府,而这些侯府有几个能保证将来不卷入夺嫡之争中的,到时候站错了队,即便是公主也很难置之事外,所以,娴妃思来想去,觉得那等武勋人家还是算了,但是若是选什么进士,那也不是什么好选择。别看戏本子上动不动就是考状元,娶公主,唐代科举有句话叫做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如今科举比起那时候,规则可要完善得多,就算是天才,真要是走到会试这一步,一般也二十多岁了,历史上年纪最轻的进士出现在乾隆朝,朱珪17岁就考中了进士。但是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朱珪那时候也定亲了。若是想要找个年轻的进士做驸马,如果没打听好情况的话,说不定就要摊上个陈世美,回头再来个认亲的秦香莲,那皇家的脸面可就丢尽了。
娴妃是个很聪明的女子,既然不选武勋和新科进士,那么,文人之中也是有世家的,这年头的世家肯定是比不上南北朝隋唐那会儿的,宋朝的时候,这些世家就因为科举的成熟衰落了下来,各类学阀将这些世家门阀给取代了。但是,有个好祖宗,终究还是很有用的,比如说某个膝盖比较软,家里常备各种劝进表的衍圣公家族,历朝历代,对他们家都有加封,到了现代社会,都能捞到一个依旧可以世袭的编制,这让其他那些先贤情何以堪啊!
当然,对孔家,娴妃还是敬谢不敏的,这种人家,多少次改朝换代,他们都能通过投机安享富贵,对他们来说,一个公主真没什么分量,说不定还要被说成是皇家讨好他们,娴妃除非是疯了,才会给女儿找这么一个婆家。所以,娴妃找上的是成安侯府。成安侯与张家一样,也是从龙比较早的文臣。
成安侯府前朝末年的时候见权臣宦官操纵皇位,各路军阀争权夺利,对此失望或者说是无可奈何,干脆就辞官回乡,后来taiu有了一定的基业,到处寻访人才,第一代成安侯徐晔那会儿其实是被家族硬推出来的,没办法,这乱世里头,在别人的地盘上,你要是一门心思做隐士,回头人家随便出几个点子,就能弄得你求告无门。徐晔也是个有本事的,他不擅长军略,但是,那会儿他主持军屯民屯,安置流民,做事干练,很快就得了上头的看重,后来就慢慢成为了当时的重臣,等到taiu称帝,徐晔先是被封为伯,后来以伯爵的身份担任户部尚书,等到天下一统之后,已经年迈的徐晔进封成安侯,徐晔没多久就去世了,taion皇帝恩典,下一代不降爵袭封。
徐家人说是勋贵,但是跟武勋根本不是一路人,他们家依旧还是文臣那一拨,偏偏他们家运气比较好,taion皇帝一次行猎,不知道怎么回事,原本精于骑射的taion皇帝居然惊了马,正好当时成安侯世子也在,他硬是用身体做了垫背,将皇帝给救了下来,自个却是留了病根,之后就变得体弱多病起来。做皇帝的人,不能忘恩负义啊,因此,成安侯家虽说这个爵位没能世袭罔替,却也能袭三代不降。
成安侯一脉也是有意思,他们家一直坚持科举,不过,世子最多考到举人,然后其他几个儿子都各凭本事,虽说没有如同张家一样,代代都中进士,但是,如今几代下来,也有了一个进士,两个同进士,举人也有两三个,有了侯府的支持,仕途还算是顺利。
娴妃看重的就是如今成安侯世子,年纪与大公主差不多大,最妙的是,她之前找人打听了一下,成安侯这一脉素来成婚比较晚,因此,成安侯世子还没定亲。横竖成安侯主支这一脉历来比较低调,虽说也在朝堂上任职,但是选的都是清水衙门,所以,娶个公主根本不会影响他们的前途。娴妃厚着脸皮跟皇帝说了自己的打算,倒是让干元帝都惊住了。主要是成安侯府素来在朝堂上没有太多存在感,所以,干元帝一时半会儿差点没想起他们家来,如今一看,果然是做驸马的好人选。不过,这会儿就算是皇帝要赐婚,哪怕是给臣下,也得先问过对方的意见才行,一般都得先问过赐婚双方是否达成了一致,皇帝才会下赐婚的旨意。这会儿涉及到的是公主,干元帝自然更得问明白了再说,别到时候弄得不好,让女儿女婿变成了一双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