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家于是又热闹了起来,云舒瑶的当铺又是一波丰收,然后突然想起来:“贾家现在投靠的是哪位?”
太子还没有被废的时候是太子,太子一废后跟的是八阿哥,等到太子被复立了,他们又回去了,之后大家都知道了,太子又被废了,圈禁了起来,而且这回太子的那些支持者都被皇上收拾了,没剩几个还活跃的,贾家那时候见势不妙,虽然怕之后太子又被复立,还是暗暗转投到了八阿哥那里。
云舒瑶:“……”
说实在的,贾家现在并没有多少分量,军中人脉?基本都给王子腾收拢了。
银子?贾家现在自己都在吃老本,能给出去的银子有限。
人手?不仅仅是荣宁二府,放大到整个贾家一族,有多少个出息的?
重要的是贾家的姻亲,林家不算,不管是王家,亦或者是史家现在都处于游离观望的态度,最起码明面上来说是这样的。
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前贾家是领头羊,现在的领头羊已早就已经变成了王家,贾家投靠了谁,是代表不了其他家的。
林黛玉那一边,她进门后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儿子的喜事,陈夫人的病情好转了一阵,但拖延到了现在,终究还是没有熬过去。
她去世了,黛玉是要给娘家报丧的,贾家收到了报丧,王二太太顿时皱眉,“真是晦气! ”
她女儿这边正怀着孩子呢,就有白事冲撞了。
“去,让凤哥儿来。”
她是不会接手的。
陈夫人去世的消息对林家来说,就是那只将要落地的靴子终于落地了。
意料之中。
她能坚持到现在,已经让林家意外了。
陈漓已经参加了春闱,而且考中了探花,不过因为他母亲的病重没有授予官职。
他回家去侍疾了,因此他孝顺的美名传扬天下。
现在收到了报丧,自然有一套章程在,这跟云舒瑶的关系不大,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庄子上待着。
偶尔回京城一趟,看看孙子,看看女儿外孙,一晃,又是一年过去,来到了康熙五十年。
这一年,贾元春如愿生下了一个小皇子,然后在康熙和林如海闲话家常的时候,康熙说后宫中有一个妃嫔给他生下了幼子,紧接着说到了他们两家的亲戚关系,顺理成章的说起了林家的事。
话语间,大有林家子女和睦有出息是福气的意思。
重点是子女和睦,也就是儿子和睦。
林如海知道,应该是因为诸位阿哥夺嫡站位的情况,让皇上有感而发了,但要真的换成皇上膝下只有一个儿子,他绝对会更加不满意。
一个儿子的风险太高了。
所以林如海听听就好,完全不当真,并且还十分惋惜的表示:“臣倒是希望膝下子弟昌茂,不敢想像皇上这般子嗣丰盛,能有分之一,就足矣。”
康熙笑了笑,这话他倒是也不怀疑,林家的子嗣问题他也不是不知道,然后就说他听人闲话说的:“林爱卿的姨娘经常去郊外的庄子,有何缘故?”
是听人闲话,还是皇上一直在注意着自家的情况?
林如海不知道是哪种,但他要说没有什么,日后良种的事上报,岂不是犯了欺君之罪?
所以只能现在说。
虽然没有十分稳妥,但确实也可以上报了,所以林如海跪了下来:“臣有一事需要向皇上禀报。”
看到他这架势,康熙一个眼神,周围伺候的太监宫女大部分就悄无声息的离开了,留下的,都是他的心腹。
然后他们一行人就微服出宫了。
康熙一秒的时间都不想多等。
康熙并不只是善于治国理政,他也十分重视农业,亲自发现并培育出了优质水稻御稻米,还下了圣旨在南方推广种植双季稻。
北方的稻米推广也是他一直在做的。
现在知道林家在研究良种,而且在小麦方面已经有了相当的进展,自然迫不及待。
也是幸好时日还早,一路上快马加鞭,当天能来回一趟。
于是在京城郊外的云舒瑶就突然收到消息,说皇上要来,让她清场。
云舒瑶有些讶异,这么快?这么突然?
讶异归讶异,该做的还是要做。
等到康熙来了,看到的就是沉甸甸的麦海。
麦穗沉甸甸,看着就让人心生欢喜。
康熙擅长农事,看着这一大片的小麦,看着那麦穗就知道林如海说的不是虚言。
他收到过这样的礼物,整株特别出众的小麦被风干制成标本,被当地的官员当作一种吉兆呈贡上来,他看了欢喜,但自己也知道是一种意外和偶然,而这里,一大片麦田,触目所及的任何一株都可以当做吉兆上供。
他伸出手,掂量了一下距离他最近的一棵麦穗,快要成熟可以收割了,最近的天气不错,只要没有什么意外,大丰收就在眼前!
康熙为此心情激荡,脸上的表情已经陈稳,只是眼神暴露了一些。
当他沉甸甸的眼神注视着云舒瑶的时候,云舒瑶心中凛然,他的气势远非常人可比。
“云氏,你细细道来。”
云舒瑶呈送上了一本册子,那本册子记录了近几年的详细数据。
他边翻看,一边听着讲解,这样更直观。
康熙越听,眼睛就越亮。
然后眼中就有些惋惜。
为何这是一个女儿身?
当然,这庄子上也不全都是大丰收的小麦,这里大部分是,另外一部分是云舒瑶种植的适合在其他地方推广的品种。
比如适合这里气候土质含水量的,不一定在更北方也适合,湿热南方更不好说。
另外除了小麦,稻子也有。
那些主场也不在这里,康熙让人记了下来,然后派人过去,这个庄子紧接着就被围住了,闲人免进。
云舒瑶也奉令在这边驻扎,现在距离小麦收割的时日不长,等到收割那一日,康熙会亲自过来。
他的重视溢于言表。
等到了收割那一日,康熙带着阿哥四阿哥来了。
收割的人有庄子上原本的人,大部分还是康熙带来的,一个个挥舞着镰刀的气势十足,就连康熙自己,都拿着一把镰刀下地了。
收割了放在一边,自有人去接着处理,然后借着这几日的好天气暴晒,小麦的亩产量出来了,康熙顿时哈哈大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朗声:“云氏,你立下一大功!”
第134章 这就交给你了
四阿哥很意外,不管是被皇阿玛叫着来到了这里,还是看到的一幕。
他注意到了旁边的三阿哥那忍不住发酸的眼神。
四阿哥看到了,平静的掠过。
他知道他在酸什么,林家是他侧福晋的娘家,还是皇阿玛当初下旨给他们指的婚。
这种功劳不比其他,功在千秋,青史留名,不在话下。
这对他当然也是有利的。
在看到皇阿玛也拿起镰刀下地的时候,四阿哥熟练的也跟着下地了,这对他来说并不陌生。
他仔细的对比着这里的小麦跟一般小麦的差异。
高矮差不多,不过这里的小麦叶子更宽一些,根部看上去也更加粗壮,最主要的就是麦穗了。
沉甸甸的,看的人不自觉欢喜。
四阿哥粗略估算了一下,这里的小麦比一般的小麦收成要增加三到四成,个别表现格外出众的,他特意单独拿了出来了。
这跟一般的小麦相比,麦穗要多一倍!
不过这样的数量确实少,整个庄子的小麦都收割了,也才收集到了十二株。
这样看,数量也不少了,这个庄子其实也不大。
等到收割完毕,小麦晾晒干了,一上秤,验证了他之前的估算。
四阿哥在这附近也有庄子,这里的亩产量比他那庄子上的小麦多了三成五。
他那庄子上的耕种他有亲自过问,跟其他人家让庄仆简单粗暴的打理不同,每年收成不比百姓精耕细作的差。
这让四阿哥也为之震动。
这代表了什么?
代表了同样的土地,能让更多人填饱肚子。
这是因为种子,还是因为这里的土质?
种子毫无疑问是多年来精挑细选,而且用了特殊方法培育的。
这里的土地并不见有多么的肥沃,有多么的得天独厚。
加上他看过那本册子,上面有详细的写着是怎么施肥打虫的。
施的肥是用一些常见的东西堆积而成的,落叶、腐泥、还有牛粪猪粪鸡粪等等堆在一起。
四阿哥对这也很感兴趣,若是能推广的话,受益的就不仅仅只是种植小麦的百姓。
三阿哥对这也很有兴趣,明摆着的功劳,三阿哥看着皇阿玛,目光殷切,皇阿玛,您看看儿臣啊,儿臣愿意效劳!
然后他就失望地听着皇阿玛点了四弟的名字。
三阿哥:“……”
四阿哥郑重的应下了:“儿臣领命。”
至于三哥那边浓郁的酸味,忽略就好。
有四阿哥来负责这件事,以他那一贯认真的态度,自然事无巨细,云舒瑶只庆幸当初保险起见,提前做了不少准备,所以要说她研究出来了良种有运气成分,但有这么多年的底子,也不能说她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