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笙记得书中便提到过史湘云开海棠社,设螃蟹宴时便是在这里。不过书中也曾提到过这处亭子与藕香榭中间是有曲廊相连的。
但此处却没有。
不过这样也好,至少让藕香榭更‘独立’。
如果住在藕香榭,楠笙要走过九曲回廊回到岸上,然后经过秋爽斋,再走过翠烟桥才能到达潇湘馆。
距离不算近,步行将近一刻钟的样子。但对于楠笙来说也这点距离真不算远。她上学时宿舍到教学楼的距离都比这个远呢。
楠笙之所以不考虑和黛玉同住潇湘馆,主要还是潇湘馆太小了。住黛玉一个人,楠笙这个在现代住几人宿的妹纸都会在对比后觉得委屈了黛玉。
怡红院多大,蘅芜苑多板正,哪怕是不远处的秋爽斋都比潇湘馆看着大气。
太精致的东西反倒失去了不少实在东西。
虽然等省亲结束,这院子里的竹子能死冻死大半,但不得不说这院子里的竹子忒多了些,清幽是清幽了,可就是太挡阳光了。
长时间不晒太阳或是住的地方太过阴冷,不说身子骨如何,就是太阳晒少了也会缺钙的吧。
再一个,也不知道是不是同人影视看多了,楠笙也觉得潇湘馆这三个字有些不吉利。
潇湘,消香~
想起各处的院名,楠笙嘴角不由抽了几下。为啥她总觉得怡红院这个名字特别像特种行业的院名呢。
╮(╯▽╰)╭
因全程都用手上朋友圈的那个终端录了相,楠笙也不需要时刻紧盯着元春的一举一动。偶尔视线落在元春身上,楠笙还会截图几张相片。
别说,这位不亏是荣国府的大姑娘,这长相,这仪态就是带着股贵气。
楠笙两世为人,还是头一回见到这种气度的妹纸呢。
让人眼前一亮,心生敬畏。
好在楠笙是小市民心态,对成为人上人没半点志向,所以也生不出什么羡慕的心思来。
以前楠笙就不觉得宫里的女人幸福,如今见了元春,楠笙突然有一种宫里的女人被物化的感慨。
宫里的女人就像首饰匣子里的首饰,衣帽间里各种名牌包包。宫廷大选就像新品上架,美人迟暮便是样式过时的老旧陈品。
今天戴哪件首饰,明天背哪个包包。被人收藏,让人挑挑捡捡。
骨子里就是小富即安的楠笙再一次认定了这个时代无论上进还是不上进,都不是女人最好的时代。回到现代去,哪怕生活不及现在舒适,哪怕那里没有她期待的亲人,她也想要回去。
可以在分手时,随心所欲的扇前男友耳光。可以在旅行时,痛快刷卡,想走就走。可以在合法利益受到伤害时,寻求多方援助。
无论是法律上的,还是社区和妇联等处的。
虽然现代的女人要家里家外一把抓,生活的更累了,但却已经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独立的个体,而不是附属品或是一个把玩的,可随意丢弃的物件。
回头看了一眼和姑娘们站在一起的黛玉这死丫头算是她在这个时空最放心不下的人了。
今夜随元春游园,应该是大观园景色最美的时刻了。火树银花,各色丝绸堆出来的假花假叶,火光下,逼真自然,又奢侈至极。
这一晚上的花销楠笙心忖,不用计算也知道少不了。
行至栊翠庵,楠笙终于见到了早一步入园的妙玉。
那是一个长相精致,气质清冷的素妆美人。可能是元春在前,所以楠笙也没看出所谓的清高来。
不动声色的打量了一回妙玉,楠笙总觉得这位的来历极其可疑。
虽然是人就难免不起好奇心,不过这人就像没了的秦可卿一样,再可疑也都与她不相干。于是楠笙收回心思,和大多数人一样走马观花的赏了一回栊翠庵。
还是荣国府做事大气,又是庵堂,又是泥佛寺的,礼佛都不需要出门了。
就是好像求佛的效果打了折扣。
原来的省亲别院已经被赐名大观园了。整个园子最叫楠笙喜欢的可能就是四通八达的活水了。
坐船游园也罢,沿岸漫步也好,这地方绝对是最佳居住环境了。
行过藕香榭和稻香村后,楠笙最终确定下来她要住的地方就是藕香榭了。
只有一条九曲回廊通往岸边,这对于楠笙来说,给予了一定的安全感。推窗赏水,看水波潋滟。四面出廊,推门垂钓。依栏而立临水吹风赏月,何等惬意。
当然了,想要自尽的话,住这里也挺便宜的。
→_→
楠笙的计划里,刘泰出家后,她会在荣国府住很久。再加上她要给荣国府画画,所以姑娘们住进大观园的时候,她定是能有一块地盘的。藕香榭这地方前期不曾有人挑选,后期不知为何惜春从蓼风轩搬了过去。也因此,楠笙觉得到时大家挑地方的时候,自然不会有人跟她抢。
当然了,再搬进去之前,一定要做好保暖措施。不然冬天得遭死罪了。
其实不用想,楠笙都知道藕香榭是没有建地龙的。再加之刚刚进去的时候,楠笙扫眼而过时便发现里面也是没有火炕这种不符合省亲气质的建筑。可以想见到了冬日取暖就要全靠碳盆了。
想到干冷的京城冬日,楠笙情不自尽的打了个哆嗦。
这不行,绝对不行。
还没住进去,楠笙就脑补了一出冬日冻成狗的画面。而跟在贾家子弟身边,随着元春的凤驾一起游园的薛憨憨,突然出现了一个要命的真相。
他发现大观园就不是个好地方。
在薛憨憨的梦里,住进大观园的姑娘,包括他妹妹宝钗,好像都没啥好下场。
死的死,和亲的和亲,出家的出家,被强盗抢的抢,守活寡的守活寡要不,还是叫贾家还钱吧?
贾家有没有能力还钱,暂时还是后话。此时元春终于游完了贾家为她专门修筑的大观园后,一行人再次回到正殿。
开始做诗了。
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林家夫妇有教,林家请的那位‘西席’也有传授,到了贾家也有上过几天女学,但楠笙在诗词上的天赋和她绘画的手艺那真真是天壤之别。
好在今日她有大任务在身,姑娘们做诗词时,她只需要或站在贾母身旁,或坐在贾母身后的小凳子处看热闹便可。
拿着素描本,时不时的画上两笔,看起来还真像那么回事。
按此时规矩,楠笙其实最不应该做的事情就是直视元春玉颜,但你让一个画师不看模特的脸,那就有些强人所难了。
好在元有时候带出来的人,在知道楠笙的身份后,都没喝斥楠笙没规矩,淡定的无视了楠笙各种不符合规矩的行为。
楠笙出于好奇,倒是有认真观察元春的脸以及元春丰盈的身材。
不知道有没有杨贵妃胖
楠笙于诗词上不精通,但她却读得懂谁做的好。黛玉在楠笙心里是无冕之王,直接被楠笙推上了榜首。宝钗的诗虽然看起来仍然和书中的大体相同,但却多了些小姑娘的活泼和开朗。
也是呀,没了杀人犯和败家子的哥哥,宝钗肩上的重担自然不会像原著中那么重了。
只要薛家的薛蟠一直这样,说不定薛家最后的结局会彻底改变。不过如果宝钗仍旧一门心思想要进宫或是嫁给宝玉,那就难说了。
看一眼时辰,很好,已经子时了呢。小小的打了个哈欠,扭头看向另一旁。楠笙看到规规矩矩站在尤氏旁边的凤姐儿时,眼底闪过一抹欢快。
整个晚上,元春对凤姐儿这位表妹兼堂弟妹的态度很是耐人寻味,怕是已经心生芥蒂了。
至于这个芥蒂是怎么生的,那还用说吗?
自然是每月二六的探监呀。
第69章
掰着手指算一算, 凤姐儿已经消极怠工整整一年零十五天了。然后一年十二个月, 一个月平均有六次进宫探监的机会。王夫人只要一个月进宫两次,都够元春了解阖家情况和凤姐儿这个不听话的表妹兼堂弟媳是如何扯她老娘后腿的。
眼见未必都是真实, 更何况从别人嘴里听到的故事。但王夫人不是旁人, 那是元春的亲生母亲。母亲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依靠是港湾, 也是最值得信任的存在。所以元春在王夫人那里听到的关于凤姐儿的事,绝对的让凤姐儿辩无可辩。
无论省亲还是每逢二六的探亲都是太上皇和新帝这对爷俩折腾出来的, 不管出发点是什么, 倒是实实在在叫不少有女儿在宫里的人家得以探监, 一叙天伦。
元春可能也知道太高调了不好, 所以每月只叫家里人进宫一次。但这一次也是好多低位嫔妃或是家人在地方的嫔妃羡慕不已的。
而且每次进宫,王夫人都像是买门票似的一路打点,这笔银子累积下来也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
进一次宫抛出去的银钱,都能养活十个以上刘姥姥那样的人家了。
╮(╯▽╰)╭
话回当下,此时元春没有当众叫凤姐儿下不来台,已经算是好涵养了。
毕竟在王夫人‘高于艺术’的描述里, 凤姐儿已经十恶不赦了。当然,元春背后会如何对凤姐儿, 那此时就看不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