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走了之后,没了看管拘束,史湘云的这一诗社自然就要开起来,她只是把昨天和宝钗拟出的有关“菊”的十二题挂于亭柱之上。也不让丫鬟们去收拾残席,只把做诗用的一张小桌也在一边摆了出来。
这条河水中养着各样的锦鲤,原也就是为了观赏之用,又常常有人在这投喂,所以这亭子附近全都是鱼。宝钗随手拿了一块桂花糕,捻着往水中撒去,就引得一大群红白相间的游鱼过来争食。
林黛玉正在拿着钓竿垂钓,说道:“你把它们喂饱了,谁还来咬我的钩?”
宝钗说道:“你怎么不说我将鱼儿都引了过来,这才好上你的钩呢!”
玩了一会儿,自觉已经有诗的,就走到悬着那诗名的宣纸下面将对应的勾了,下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因为早就讲好了,玩闹归玩闹,不可因此泄露了闺阁女儿的名诲,所以每人都又取了一个雅号。众人看到薛宝钗写下的是“蘅芜君”三个字。贾宝玉说道:“妙极妙极,宝姐姐住在衡芷清芬的蘅芜苑中,这应该叫蘅芜君呢,只不过这个名字怎么有点眼熟,我好像在哪里见过。”
林黛玉笑道:“你这记性赶上老头子了,你不记得有一次,还在梨香院时,咱们在宝姐姐房里看到的那幅字画?上面的落款,不正是蘅芜君这几个字!”
贾宝玉这才恍然大悟想起来:“对呀,原来是在那儿!不过这倒奇了,难道宝姐姐早知道自己会住蘅芜院不成,早早的给自己起了这么一个雅号?”
众人一听,也都觉得惊奇,原来这个雅号竟然是她早就用着的。
薛宝钗淡淡的说道:“我并非能掐会算,不过是巧合而已。”
李纨说道:“可见宝姑娘是个与众不同的人,那么多的开的娇艳的香花不喜欢,却最中意这株香草。”
与黛玉湘云他们散了之后,宝钗本来要往蘅芜院去,薛夫人的丫鬟同喜来截住她说道:“姑娘,太太叫您家去一趟,家里来了人了。”
宝钗早就看见同喜,她来了半天,与紫娟她们在一处玩儿,想来不是什么太重要的人,薛夫人才让同喜等到宝钗他们散了方回禀这件事,于是宝钗就没问是谁,直接往薛夫人那儿去。刚进院子,就听见里面传来刘姥姥的大嗓门:“能去战场上建功立业,大爷必是有大造化的,姨太太就等着享福当诰命吧!”
宝钗知道他们这是又提起薛蟠了,薛夫人听了必然是要掉一会儿眼泪的。宝钗进到屋中,果然看见这妇人在拿帕子拭眼泪,“母亲又哭了,我看刘姥姥这话就是极有见识的,若是母亲在家成日的牵肠挂肚,怕是在那也要分心,外边的局势瞬息万变,可不像咱们在家里这么安逸,母亲难道要让哥哥分心不成。”
薛夫人一听她这么说,忙试了眼泪,把一腔伤感又憋了回去。
刘姥姥见宝钗进了屋,连忙要给宝钗行礼,薛夫人对丫鬟们说道:“快扶住,扶住,可别真让她行了下去,这么大岁数的人了到折了宝丫头的寿。”
薛宝钗笑道:“原来是刘姥姥来了。怎么好久不曾见你来。”又见满地的窝瓜青菜,必然是她带来的。
刘姥姥赞叹地打量宝钗道:“快一年没见过姑娘,姑娘出落的越发不得了,老婆子我活了七十多岁,再没见过姑娘这样的好模样。”
刘姥姥见宝钗但笑不语,越发喜欢她沉稳娴静的模样,刘姥姥又说道:“家里也没有什么像样的东西,便将地里头茬的果菜摘下来,给姨太太和姑娘尝尝鲜。这不是地里活计没那么多了,我才倒出空了,进城里过来看看。”
薛宝钗又道了一回,“多谢费心想着。”又问道:“可去那府里见过凤姐和我姨妈了?”
刘姥姥满面的笑容说道:“见过太太和奶奶了,他们那边要留饭,我说先不成,我还得天黑之前来姨太太家见见姨太太和姑娘呢,就这么着才脱身,今儿还不让我走呢,让我从这回去了,再住一晚,说明个老太太要见我,我这又丑又脏的,哪敢往老寿星的跟前凑。”
薛姨妈笑道:“这都不妨事儿,他们家的老太太,最是一个慈和的人,今儿就在这儿留饭吧,别回那边吃了,宝丫头晚上都不跟我吃,我整日一个人,到是怪寂寞的。”
刘姥姥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姨太太留,我就厚脸皮从命了,不瞒姨太太说,那边规矩大人又多,手脚我都不知道往哪儿摆,总怕闹出笑话来。”
薛夫人只安慰她,“在这里就像在家一样。”
薛宝钗说道:“母亲可是怪我晚上不陪你在家吃饭了?若这是这样,我天天都来陪你。”
薛姨妈连忙说道:“可别又来了,我一个人也清静习惯了,如今天黑得早了,你不赶在擦黑之前回去,我又怎能放得下心。行了,来这看一眼就尽到意思了,刘姥姥不是外人,也不会挑你的,快让丫头好生跟着回去吧。”
第二日,贾老太太见了刘姥姥,果然是十分高兴的,喜欢她这份庄家人的质朴,又是个年纪差不多的老人家,最能说到一处去。
刘姥姥年纪虽然大,但是很放得开,不是扭捏之人,自有一种劳动人民沉淀出来的智慧,说话还句句招人发笑,逗得老太太喜得像什么似的,又留了饭,还说要带她逛园子,见见世面。
刘姥姥别说是皇上妃子的行宫,就是普通的园子也没见过,走入其中,真跟走入了画中一样。又见到园子中的这些女孩,一个个神仙妃子的容貌,眼睛都瞅不过来,不知道要专心看景还是看人了。虽然知道凤姐和鸳鸯故意拿她取笑,刘姥姥为博贾老太君一笑倒是也十分配合,也因为她,贾老太太以及薛夫人,王夫人等很久没有这么开怀畅快过了。
贾府这一边,贾府众人正和刘姥姥无忧无虑的畅游大观园,紫禁城,养心殿之中,只有当今皇上和怡亲王两个人,他们正在商议西北军中的要务。
第124章 钗在奁中18
雍正看了最后一封西北的密奏,才说道:“怎么除了薛蟠这一封之外, 别人都说年羹尧每日食不下咽, 夜不安寝。”
怡亲王手中摆弄的正是薛蟠的那一封折子, 只见上面写着:“年将军的行辕奢侈靡费,每日花销不下两三万的银子”。
怡亲王说道:“皇上, 你信他们谁?”
雍正皇帝说:“你又信谁。”
怡亲王说道:“别人我不敢说,薛蟠这个人是我保举他去的,他是一个不会拐弯抹角的人, 经常得罪人, 一直也没办过什么像样的差事, 他这么不起眼,我才派他去的, 他们家中巨富, 想来也不是一点银子就能收买得了的。”
雍正皇帝沉吟半晌, 思考年羹尧领兵打仗的事儿, 过了一会儿又想起怡亲王的话:“他们家中巨富?连你也这样说,看来还真挺有钱的, 都是怎么得来的, 就靠内务府领着的一项差事?”
胤祥又何曾不知道雍正的忧心, 现在西北的战事告急,年羹尧又一日一个折子催军粮军饷,国库都被他们掏空了, 各省也拿不出税负和钱粮直接运往西北大营,一听说别人家巨富都要眼红, 古今中外,恐怕只有雍正当皇帝当到这个程度。
胤祥说道:“只一项内务府的采办,应该挣不了多少钱,我好像有些印象,他家领的那一项,也不是什么肥缺。”
雍正有些奇怪的说道:“那他那个直愣愣的傻小子,有什么办法守着巨富之才。”雍正倒是没想过那些钱是薛蟠挣回来的。
怡亲王说道:“皇上可能不记得了,他还有一个妹妹呢,这个女孩可不是个只知绣花的弱质女流,薛家的商业,遍布大江南北,只城里少说就有十来家店,而且听说各各的进项都不错。”
雍正皱着眉头说道:“是那个给你治腿疾的女孩子吧,我对她印象倒是挺深刻,不是一个让人见之即忘的人。”
他们满族人,从来对女子没有过多约束,后宫不得干政,也是在圣祖康熙爷时才提出来的,若是之前女人都不能干政,没有孝庄皇太后的稳定大局,清朝统治能走过几代还不一定呢。
皇室或者是大户人家的满族的格格,弓马骑射样样都要学,而且从不裹小脚,什么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些都是些汉人束缚女子的规矩。所以两人说起薛宝钗时,也不觉得她这种做法多惊世骇俗,女孩争气就与男孩儿一样。
雍正说道:“对了,这些天我又见你咳嗽,也许是最近太累,别是旧疾又犯了,还是找个太医来看看吧。”胤祥说道:“太医什么时候治好过我的病?让他们看也没用。”雍正又说道:“那就让薛蟠的妹子再去给你看看吧,我记着她好像叫宝钗?”
胤祥说道:“还是四哥的记性好,过了好几年你竟然还能记得,等我得了空闲就让福晋传她来看看。”
此时快到中秋了,宫中正预备各色月饼果品。雍正忽然对总管太监苏培盛说道:“让人去给那薛姑娘送几盒月饼。”
薛宝钗正和众人在逛园子,宫里的人到时贾老太太,薛夫人王夫人刘姥姥,宝玉,黛玉等人都在她的蘅芜苑中坐着,贾老太太还说她架子上的摆设太少,不像一个千金小姐的绣房,要给他添补东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