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我靠红楼在现代发家致富 [金推] (沁晓)
她现在前所未有的富裕,二房手里还是有些产业的,一部分被贾母收拢,一部分就被她抓在手里。
赵姨娘也跟着回来了,她跟李纨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样深居浅出,同样只关注儿子的课业和生活,别的都不做,只是偶尔她会忍不住痛骂犯下大错的二太太,思念在宫里的探春。
她的女儿呀,运气这么不好,先是投胎到了她的肚子里,成了庶出,又遇上了二太太这么个佛口蛇心的嫡母,之后刚进宫,或许还没站稳跟脚,又出事了,有个犯事父亲和嫡母,她怎么可能没有影响?
每每想起来,她都要指桑骂槐好一阵。
贾母现在心情抑郁,贾政和王二太太流放,她心疼自己的儿子,痛骂王氏那个蠢妇,之后还是让人沿途跟着去打点,不能让儿子在途中出事。
现在,二儿子出事了,以后不会再有儿子媳妇进贾家恭维尽孝,她完全只能依靠大儿子这一房了,贾母病了一场,之后对着刑氏,前所未有的和蔼了。
王熙凤之前听话,现在早就不听话了,贾家内宅现在就是她的一言堂,她这个祖母都不知道排到哪里,她终究是个儿媳妇,上面还有婆婆呢,抓着这么大的权柄,不如放一些给婆婆,趁着年轻多生几个嫡出的儿女才是正经。
贾琏现在的儿女不多,就王熙凤生的一儿一女,加上平儿现在肚子里的那个,一共才三个,是有些单薄了。
为此,她特意从庄子上选了两个年轻貌美的女子送给贾琏,只可惜,这种事情男人要是真不愿意,那是没办法的,不能强按着牛头让他喝水吧?
贾母送来的人贾琏让王熙凤好吃好喝的伺候着,关进门院,出个门都难,更别想做别的什么了。
贾母看这样,心里冷哼,转头把之前养在身边的贾家女儿一个个许了出去,一个嫁入史家,一个嫁入王家,还有一个,给了甄家的少爷为妾。
她精心养了的,也听她的话,嫁的人家没有位高权重,但是说话有些分量,贾母现在重新振作了起来,她之前失意的太早了,她不该自乱阵脚,现在,她还有时间。
……
那一头,贾母重振旗鼓,打算在贾家与人斗其乐无穷,另一头,姜兆殊打算要出发去找苏瑾了,这行程一拖再拖,他已经连续写了几封信来催他了。
在他出发之前,收到了在外修行的张道士来信。
姜兆殊之前拜托张道士打听一下马道婆的师承,张道士那时候也不知道京城还有马道婆这号人物,之后就跟自己的朋友打听。
可惜,马道婆神秘的很,问遍了,都不知道她的来路。
姜兆殊有些失望,他还指望着在这里有线索,回到现代以后推测一下张海丰那单案子,不过没有信息也没关系,迟早会冒头的。
姜兆殊打点行装,坐着马车,优哉游哉的北上。
经过几任皇帝的基建,主干道基本上都是水泥路,坐在装了弹簧,平稳的马车上,透过玻璃窗户看外面整齐的田野,如果没有看到穿着古装的路人的话,时常会给人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
跟现代实在太像了。
太.祖.皇.帝带来的这些发明带来的影响是天翻地覆的,怪不得这么久了,对□□皇帝歌颂功德的声音都没有一丝减弱。
他发现了良种,一点点普及,现在饿死人的地方已经很少了,只要不发生天灾,凭借着高产的粮种,大多能凑合着填饱肚子,原先的泥路被平坦整齐的水泥路代替,出行不再是闻着色变的话题,另外,修建城池、河坝,也因为水泥,不再是要丢命的苦差事,不需要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建,棉花、羊毛衫大量普及,让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于是,结束了乱世的□□皇帝就变成了天神,很多人家里还有他的长生牌位。
比如他们现在的目的地。
那里原先是外族人的地方,被太.祖打下来,迁了人口过去,那里现在已经变成了粮仓,那先迁移的民众之前都是无家可归的浪人,对比一下,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姜兆殊的思绪漂移到了不远处的半岛,那里是高丽,年年进贡、俯首称臣的高丽,他之后要不要去高丽瞧瞧呢?
第110章 男主他爸
姜兆殊坐着马车, 慢悠悠的在路上, 时不时的还会停下来给人看个风水、品尝美食、收集方子等等, 那一头的苏瑾左盼右盼,人都不来, 写信去催,还是那副不急不慢的样子, 让苏瑾好气又好笑,却又拿他没办法。
他现在接手这个县的大小事宜, 因为有老道的师爷帮助, 他上手还算快,也没遇到什么硬茬子,但是想要达到他门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目标就有些难了。
这个村子在长白山脚下,靠山吃山,还算富裕, 就有了三个豪户。
自扎根到这里, 代代繁衍生息, 已经成了这片地界不容忽视的力量。
不容置疑的,有这些人在,在他们的配合的前提下,苏瑾想要开展工作就会变得很顺利, 但是有些时候他们不想配合了,虽然面上没有人抵抗, 但是真正实施下去的跟他发布下去的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
他问他的师爷, 这种情况该怎么解决, 师爷也没有太好的办法,这是千古难题。
苏瑾不死心,他跟在父亲身边这种事情也不是没有见识过,但是办法是人想出来的,现在没有,不代表一直没有。
林恒每次和他交流总有一些新鲜的主意,等他来了,两个臭皮匠或许商量商量可以凑合出一个诸葛亮,得到个好主意也说不定。
姜兆殊还不知道苏瑾那边的想法,他在路上慢悠悠的,花费了比正常赶路行程两倍多的时间才到了目的地。
这个地方叫做安县,在长白山脚下,平坦的田地不多,但是肥沃的山林不少,因地制宜,这里的居民靠着山地还有林地,养活自己之余,还能时不时的得到一些山里的一些产出,拿去卖了,就能改善生活,比如说人参鹿茸以及各种野味。
苏瑾在这里目前融入度还算不错,因为他上一任是个周扒皮,之前在贫穷县任职,好不容易调到了富裕的县,就可劲的往自己怀里扒拉东西。
他又知道分寸,没有超过那条界限,每每踩着线要东西,让这里的富户和商人们恶心的不行,好不容易调走了,他们私底下还庆祝了一番,新来的县官是大户人家出身,看不上那些蝇头小利,为人清高,这就代表着他们不必要应付名目众多的送礼要求,只需要按照一般情况在三节五寿的时候送上礼物就可以了,虽然这个县官他总想着新点子,但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又不会乱来,他们表示这样的县令不嫌多。
姜兆殊来到,被他带着体验了一番这里的风土人情之后,就明白了他烦恼的地方。
为什么到了一个封建王朝后期会分裂呢,土地兼并那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因为土地兼并,那些大户人家通过各种手段购买土地,最后导致那些抗风险能力低的人遇到什么就会卖田卖地,沦为佃户,乃至于奴仆,活不下去了,他们就会愤而起义,推翻这个王朝,土地重新打乱,重新分配。
□□皇帝当然知道这个原因,他立了不少相应的政策,比如说秀才没有免田税,举人可以免有限的田税,进士更多一些,但同样有限,可以庇护自己一家,但是没办法把亲朋、同乡的田地都免去,相比起前朝有了举人进士以后广大族人同村同乡带着田地来投庇,避免税负的行为,这极大的限制了他们的权利,这种得罪人的事情也就是他那个开国皇帝做来才有效,如果等太平了,众多利益纠葛这个政令不可能颁布的下去。
除此之外,还规定官员名下的田产按等级划分,他设置了一个上限,超过那个上限就要课以重税,产出跟税率相差无几。
并且,每隔30年土地就要到衙门里备案,一亩地提供十文钱的备案税,税金不是重点,主要是便于朝廷把握土地所有权。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举人进士的免税额度是固定的,就说个人名下的田产,这些官员可不会光把田产记在自己名下,他们宁愿交一些税负,把那些田产记在自己的亲人或者是其他人名下……
在现在,土地兼并方面还有对于土地的把控方面比起前朝进步很多,或许□□皇帝也想过土地收归国有,但是太难了,土地对于这时候的人来说那就是根,那就是命,跟着太,祖,皇,帝打天下的大臣估计全部都会反对。
除了土地兼并的问题,他们这里还有一伙盗贼,专门在一条山道抢劫路过的商户,抢劫完之后就遁入山林,再也找不到痕迹,派人围剿吧,没有他们熟悉地形,他们还布置了陷阱,稍一拖延,人就消失不见,每次都无功而返。
最后一个就是他们这个地方不知道是风水还是气场的问题,十里八乡,生男娃的几率要大过女娃不少,一年年下来,就导致娶媳妇不易,然后物以稀为贵的情况下女娃就挑得比较厉害,左挑右挑的,成亲的年纪也就自然往后推。
当官员的,政绩包括人口,成亲晚,就代表孩子也生的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