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简直做梦都没有想到,焱华竟然会用这种方式启动对大晋的战端。
当然,她被荣寿公主殿下召见,交给她这个任务的时候,都以为自己在做梦。
好吧,哪怕她是重生的,占了先知先觉的优势,可是在对上新人新气象的黛玉时,她还是觉得手足无措。
原来,哪怕是重来一次,她们的差距还是这么明显。
这就是权力啊,手握权力的人,终归与她们这些普通人是不一样的。
这次大晋的物价波动,是由薛家与王家联手,利用他们以前在大晋的人脉挑起的。
当然,他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这种搅乱别人物价,囤积居奇的事,他们只是小规模的干过,如此大规模的做,大家都是头一遭。
壅王简直是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自打从焱华那边传来他们大规模运送铜矿回来之后,这大晋的物价飞涨,一个鸡蛋竟然要十个铜子儿一个,肉,粮食,盐巴,布匹,甚至连白菜都没有放过,这些东西一天一个价,到现在都没有止步的架势。
而焱华那边不停的传来好消息,说是大婆罗洲那边,又要运多少船铜矿回来,还有新大陆那边的运金船也快回来,据说有近百条呢。
以前大家听了这些消息会高兴,这么多的金银,铜块,都是钱啊。现在大家听了就想哭,这就意味着,他们家里藏的钱又要掉价了。
因为焱华那边大量的虏获开始回国,现在大晋这边的钱越发的不值钱了,物价的涨势似乎就没个尽头。
就连皇宫里都快要揭不开锅了。
谁叫皇宫里人多呢,这物价一涨,就是大户最吃亏。
家里人多啊,而大家又都没有想到这一茬,并没有存储足够的物资来应对这波货币贬值,对着飞涨的物价,大家都是束手无策。
一些人家无法,就只能裁撤人手,而那些失去了工作的人,也是怨声载道。没了工作就没了收入,没了收入,他们拿什么买粮食?
对着这场谁都没有料到物价风波,大家都没有准备,作为基层的普通的百姓,他们家里能储存多少物资?没到一个月,很多人家里都断了炊,人可以饿一顿两顿,可是饿上一天两天后,那心情,可就不那么好了。
大家对于未来都是惶惶不可终日,纷纷从地窖里,猪圈里,挖出了他们的老窖。
可是以前很珍贵的金钱,现在对于他们来说,已然是一文不值了。
这些钱的购买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整个长安都是人心惶惶,大家都不知道,吃了这顿之后,下一顿在哪儿。
大晋境内,已然开始乱了。不论是肃王还是壅王都是焦头烂额,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这物价竟然能乱到如此程度。
“我们,在听到焱华那边大批运送铜矿回来的时候,就该早做预防的。”壅王懊恼的对肃王抱怨道。
肃王更是两眼发直,“我怎么能想到这个?”他打仗还成,搞经济,一百个他都搞不赢君睿。
“现在,我们该怎么办?”
壅王眼冒杀光,“出动军队,收缴那些商人囤积的货物。”
肃王叹息,“晚了,许多军队已经投靠了他们。”
他们被打得晕头转向,等到醒悟过来已然太晚,许多将领为情势所囿,不得不投靠那些大商人。
现在,这个国家最有权力的,不是皇室贵胄,也不是士族农人,而是商人,他们手里囤积了大量的物资,又掌握了军队。
就算是他这个皇帝,现在在这些面前,都直不起腰来。
他是皇帝又如何?
下面可有无数的嘴正等着他呢。
失去了军队的拥护,他对着这些商人,也只能压抑住傲气,笑脸相迎。
看着熟悉而又陌生的长安,看着那些所谓的皇城根下的人惶恐的脸色,薛宝钗真的好想笑,原来,你们也有今天?
她可没有忘记,就因为她家沾了一个商字,当年,在荣国府,是如何的被人鄙视的。
现在风水轮流转,终于到我家了。
第300章 谨王
可以说, 大晋这次输的很惨,就算是到了最后, 他们都还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壅王隐隐约约有些明白,可是他不能想象,要想发动这样规模的行动, 得动用多少的资金, 多少的人力?
在他看来,能够布置这样大的局,只有一个人——君睿。
而焱华的这位太子殿下远在大洋对岸,他还得面对瞬息万变的泰西战场。
所以在壅王看来, 这不可能是君睿布置的。他只能将此归咎于那些商人的贪婪, 觉得这种事应该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们趁火打劫的结果。
薛氏与王氏一族在这次初试牛刀中大获全胜, 获利丰厚。
薛氏一族因为是通过薛宝钗的缘故, 才被荣寿公主选中, 而在这次战役中斩获颇丰。
大家这才对薛宝钗执掌薛大老爷这一房的产业没了二话。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 族规有时大过国法,薛宝钗虽然能干,可是薛氏一族却也能仗着族规,吞了薛大老爷的产业。
不然当年为什么薛姨妈要带着一家人投奔荣国府,为的就是借荣国府的势来压制薛氏一族, 避免出现这样的现象。
而现在黛玉向薛宝钗伸出橄榄枝, 就是她觉得, 薛宝钗虽然在那原著中对不住起那个林黛玉, 可是她嫁给贾宝玉又如何?
薛宝钗婚后的日子,可以说是对她的惩罚。
既然她已经赎过罪,而这辈子她也没有伤害过自己,而她的才干也的确不错。黛玉自然也就量才器使,看她能否为自己所用了。
不过事实证明,也难怪人家薛宝钗有青云志,别人的本事的确不容小觑。
看看,就此次对大晋的骚扰,薛宝钗为薛氏创造的收益,恐怕就是薛氏以前近百年的奋斗加起来都不如。
王大老爷也在此次战役中收获颇丰,高兴之余,却又不禁有些悲伤,他们家也跟薛家差不多,女儿能干,儿子没出息。
王仁此次也是跟着远征军去了泰西,听他报告他的斩获,跟此次王熙凤在货币战中的收益,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王族长气得险些儿没有吐血,“就这德行,我怎么敢把家业交给他。”
而且王家与薛家不同,薛家人家兄妹友爱,可是王仁呢,唉,本以为给他娶了老婆会好些,结果哪里知道,千选万选,选了个漏灯盏,这媳妇儿看着长得漂亮,可就是绣花枕头一包草,只知道花钱,不知道该如何管家,如何生财。
他们一死,这两口子,日子堪忧啊。
……
在发动对大晋的经济攻势后,黛玉抽了个间隙单独召见了王焕章与永泰公。
“太子殿下于谨王有个心结,”黛玉开门见山的道,她看了眼永泰公,“公爷想必是知道的?”
永泰公颔首,“不错,家母长居京中,的确知道这件事,昔年,谨王对只有两岁多的十九皇子下手,险些没有让十九皇子溺死于太液池中。”
黛玉冷笑一声,“皇帝陛下对此,只是罚谨王跪了不到半个月的祠堂。”
王焕章惊讶道:“仅此而已?”难怪要有心结了,这个当爹的不公啊。换了是他,怎么也得胖揍一顿,把谨王打得下不了床才算。
黛玉冷冷的道:“仅此而已,毕竟,德妃娘娘当年也得大晋的皇帝陛下的宠爱。”
王焕章默了一下,旋即道:“主辱臣死,公主殿下有何吩咐?”
何必说这么多,他们现在既然已经奉了君睿为主,那么主子受的耻辱,就必须讨回来。当然,于王焕章自己本心而言,还是觉得黛玉有些小题大做了,何必非要摊上这事呢,兄弟阋墙,不是什么好名声。
他很担心事泄后,君睿日后也会如李世民一般被那史家口诛笔伐。
要知道,读书人杀人都是不见血的。
黛玉淡淡的道:“远征军已然开始回撤,那么大晋皇帝回归之日也不远了,等到他回来,必然又会庇护那谨王,他年纪大了,若是因此与太子殿下起了冲突,再有点儿什么不好,殿下会很麻烦的。”
看着王焕章一脸不以为然,黛玉敲了敲桌子,“再则,我们从公而论,谨王,的确是个将才,一旦大晋的元朔帝回归,二位想来也知道,我们这边的教育系统,与大晋那边是不一样的,我们奉的是阳明学派,而那边,奉的孔圣人,孔圣人为什么诛少正卯想必王大人也很清楚。到时候,那些腐儒必然会怂恿晋帝伐我焱华,我想,王公于此,必然是不会陌生的。”
说到了学术之争,这下王焕章终于端正了脸色,不再是先前的敷衍的之态了。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焱华大晋,迟早必有一战,那么大晋的尖牙利爪,自然是能拔就拔,能斩就斩,难不成还要留在它们来反噬焱华的子民吗?
“如此看来,这谨王的确是不能留了。”
黛玉耸了耸肩,“其实,谨王就是个不定时的炸、弹,本来我也想过,留着他牵制西北王的。可惜,这个人行事太过阴损也无定性,全凭他一时好恶,咱们谁都不能保证他这个炸、弹何时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