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刚才,这小子作诗了?还是给他的宠妃?还真国色?还花开时节?娘哎,这混小子,这是找打吧。
“刚才那诗好像才半句?来,补全了让朕听听。”
恩?这语气……和那些拥有小动物直觉的人待得久了,在敏锐性上,阿玉还是不差的,瞬间就感觉到了不对经,然后用自己几次考中举人的水平,重新解析了一下这两句诗……嚓,皇帝这是想多了?吃醋了?
“咋了?姑父,我说错了?我家姑姑难道不是真国色?看看李恪那小子的脸就知道,杨家姑姑就算不是姿容绝世,也绝对花容月貌。”
“越说越厉害了,还花容月貌,你这书读的倒是不错嘛,自己都能创出典故来了?来人,笔墨摆上,你小子赶紧的,把诗做全了。放心,就你这么个小屁孩,朕还犯不上吃味。”
恩,早说不就得了,害的他小心肝扑通扑通的,真是讨厌。
“哦。”
既然没麻烦,那写一首诗而已,阿玉自然不会拒绝,只是……阿玉嫌弃的看了一眼宫里这不够精致,处处显示着粗旷风的笔墨纸砚,哎,历史往前推就这一点不好,看看,档次都没了。
好在阿玉还是有点档次的,看小手一挥,诗就出来了,再看看自己的字,恩,连了几辈子的赵孟頫字体,拿到这唐朝来……绝对够档次。嘻嘻,就是什么都不干,凭着这一手,自己也能混个不错的地位。
“恩,这字……走开,来人,多点几只蜡烛……”
果然,看,镇住了吧,哎,多活几辈子的自己,真的是太有优势了。
“小子,朕记得……你好像说喜欢蔷薇啊,为了这个不是还种了一面墙吗?怎么突然又变了?小小年纪,花心好色……来人,把纸笔重铺,今天不默写一遍孝经,好好的静静心,你别想回去。”
啊?花心好色?他自己怎么不知道?还要写孝经?这和孝经有什么关系?阿玉感觉脑袋有点懵。忍不住抬头想要辩解一二,不过这一抬头……等等,皇帝这是在干嘛?拿手里拿着的是自己刚才写的?卷的这么好,还往那老太监手里塞……还有书案上明显比刚才要好一个档次的纸张。
咳咳咳,这是见猎心喜,想要自己多写点吧……哎,遇上这么个傲娇的,嘴硬心软的姑父,他也是醉了。
作者有话要说: 花容月貌:
出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二回 :“那公主花容月貌,有二十分人才。”
赵孟頫:
元代最著名的大书法家,在遍学晋唐名家书法特别是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道媚蕴籍的书法风格,人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赏牡丹:唐 刘禹锡(772-842年)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第70章 当李承乾的小伙伴17
夜色已深, 李世民却依然待在书房,笔墨不断,书写不停,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这政务有多忙呢, 可若是走进一看, 你才会发现, 什么政务啊,人皇帝陛下这是在联系书法呢。至于临摹的对象?喏,那不是在边上摆着呢嘛,下午刚新鲜出炉的孝经。
这一本总数不过是1903个字的孝经,每一个字李世民都细细的揣摩,看了又看, 长孙皇后近来的时候看着这样痴迷的李世民忍不住哑然失笑, 上一次看到丈夫为字画着迷是什么时候?好像很久了吧。难道那孩子的字真的就这么好?
心中忍不住好奇的长孙皇后上来也没喊人, 直接凑到了李世民身边,探头看起了那桌上李世民刚放下的那张纸, 这不看还好, 这么一看,长孙皇后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哎呦喂,这皇帝是不想要他这手腕了吧, 看看这练废的纸,都有一尺厚了。
“怎么不知道劝劝。”
长孙皇后忍不住对着边上那內侍狠狠的瞪了一眼,压低了声音责备起来。可即使是已经压低了声音, 在这安静的掉根针都能听到的屋子里依然显得分外的明显,这不是,李世民手里的笔就被惊的那么一滑,直接写废了。恩,这也算是惊醒了李世民。终于让他从那种着魔一般的执着中回了神。
“观音婢,你来了啊。”
“陛下连用膳都忘了,臣妾怎么能不来,也还好是来了,不然怎么能得见陛下如此用功的模样?陛下,到底是怎样不凡的字体,能让您这样不吃不喝的临摹?让臣妾也见识见识。”
说话间,长孙皇后的注意力终于注意到了那一本孝经上,一看上头的内容,字还没细品,这皇后就忍不住想要偷笑了,这皇帝明明是想要罚别人的,不想看到了这字之后,倒是反过来像是罚了他自己,看看这一打的纸,他这是写了多少的孝经啊,若是堆到太上皇那里,估计都够换回十天半个月的好脸色了。
当然了,这样的小人李世民是没看到,看到了也未必会想到,因为这会儿虽然他人已经从那种魔怔一般的情形中缓过来了,可那眼睛却依然在看那字,精神也多集中在那字体上,分到和皇后说话的那点子注意力,两成有没有都不好说。
“确实不凡啊,疏朗大气却又纤柔显媚;温润娴雅却又自带剑锋;这楷书,融合了如此之多的风格,这孩子怕是不知道临摹了多少书法大家,这才能融在一处,显出几分自己的模样来。不简单,不简单啊,这样的功力,研习书法几十年的老儒都未必能做到。”
听的李世民这么夸赞,长孙皇后也忍不住对着那孝经细品了品,这一看自然也是满脸的赞赏,不管怎么说这别树一格的字体,就已经让人很惊艳了,等着细微到细节处,那更是让人越看越美,至于其他的……恩,那也是有几分端倪的,这不是,皇后已经忍不住侧头对着李世民说了:
“二哥不说我都没差觉,这孩子才几岁?怎么这字迹……瞧着都有了五六十岁人的沉稳?若非那笔锋处那几许锐气,我都不敢相信,这是那孩子写的。”
“若非亲眼所见,我也不敢信。分明是承继两王,却又别出枢机,这本身已经十分的不易,开合构架间,还带着历经岁月沉淀的厚重,这小子,是个人才啊。对了,观音婢,你再来看,看看这里,这里,看出什么来了吗?”
一张张纸上,李世民指的地方其实并不一样,可就这么几下里一点,却让长孙皇后眉头一挑,眼睛一亮,失声问道:
“这是,这好像有些……类似朝廷公文的字句分布?”
“正是这个,而且这像的不露痕迹,显然并非是刻意模仿的样子,倒像是习惯成自然。我想着,这孩子只怕是在守孝的时候,拿着他父亲的公文临摹,否则不可能书写的如此浑然一体。”
(这个……好像想的阿玉有点太好了,其实这是他在北宋开封府养成的习惯,和这年头真没啥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唐朝的公文和宋朝的公文,他们这是怎么衔接的额?居然还有类似的?难道这东西咱们也有几千年的传承?)
“拿着父亲的公文临摹……”
若是说开始对这孩子的惊才绝艳有几分警觉和疑惑,那么听了这一句,有了这么一个结论,这皇帝夫妻则难得对着阿玉多了几分怜惜和温情。
“这孩子一天天的,端着个笑脸对人,瞧着就像是个没心没肺的傻小子,不想心里却如此凄苦,这字……只怕是将这抄写父亲日常公文当成了寄托哀思的方式了。对了,若是说这样,二哥,那这孩子字体能形成如此风格,倒是也不难理解了。”
长孙皇后在这里可怜那个八杆子才能打的着的侄子,那边李世民却放下了手里的笔,一屁股做在那大大的太师椅上,按着脑门,一脸的无奈。
“这也是我最无奈的一点。朝堂上世家大族充斥其中,若非武将新贵中还有些寒门出身的,这天下只怕就真的成了这些千年世家的玩具了。”
“不会的,陛下这些年在提拔寒门上不遗余力,就是科举也频繁举行,只要咱们有耐心,过上些年,等着这些寒门出来的一点点的爬上来,这朝堂必定能多些新血,去几分陈腐。”
“是啊,我确实是这么想的,也觉得十分的可行,可今儿看了这小子的孝经才知道,这样的想法实在是有些太过于乐观了,想要寒门发展出一定的实力,钳制世家,这要用的时间,怕是比想象的更长。”
“哦?从孝经上看出来?”
“不错,就像是你刚才说的,那孩子守孝练字,很可能用的就是他父亲的公文什么的,这个提醒了我,世家子弟,不,不单是世家的孩子,只要是官宦人家的孩子,他们从小就开始接触和朝堂相关的事情,即使再懒,再不用心,耳濡目染的,也比寒门出身的更懂这里头的脉络,在加上一定的人脉,亲友之类的支持。哪怕才能不济些,靠着这些资源,那这升迁之路也要比寒门更快更好。这样一算,这寒门出头……难啊。”
“陛下,这听着是难,可您忘了,这天下纷纷,世贵之家才占了几成?寻常百姓,又占了几成?只要天下太平,百姓富足,读书的人多起来,您还担心什么?大不了,咱们用人堆呗,十个百个去拼一个,难道也不能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