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妃贾元春是王夫人与贾政之长女,也是在贾母身边教养长大,贾母最疼爱的长孙女。
贾元春早年被选入宫中,因她举止端庄得体,容貌秀丽得了承圣帝的宠幸,一开始的地位也并不如何显赫,后来在宫中数年,也是在生了一位小公主之后,承圣帝才将她封为贤妃的。
比起宠冠后宫的余贵妃,贾元春的恩宠并不多,她也不是承圣帝宠爱的女人,只因是国公府的出身,又是四妃之一,所以这些年的日子也还不错。
贤妃入宫数年并无皇子出生,膝下也只得这一位才刚刚满十岁的小公主。
贤妃早年生小公主的时候亏损了身子,落下了一点病根,如今才三十多岁,这身子就有些不大好了,这才深秋,天上没了日头,平地刮起大风来,这凤藻宫中就燃起了炭炉。
王夫人被请进内殿,她行礼落座后,悄悄透过珠帘打量里头坐在美人榻上的贤妃。
贾元春妆容精致,衣衫秀美精致,可王夫人看她这个长女,却觉得她又瘦多了。王夫人暗想,元春倒是比她今岁年节下在宫宴上命妇觐见时瞧见的样子瘦多了。
三十多岁的人,本也不算很老,可贤妃仿佛就跟没了生气似的,本该如花般的容貌反有几分枯槁,眼里透着心灰的冷寂,整个人似乎都没什么活力了。
就好像是这凤藻宫一样,精致华丽,却无半点鲜活气息。
“母亲,”贤妃的声音很轻,“今日请母亲进宫,是有几件事情要与母亲说。”
前朝皇室就已有铁律,后宫嫔妃皆不得干政。
到了大周,这条规矩依旧存在,且发展的更加严苛。
太/祖皇帝分封开国功勋四王八公,将这些家族抬举的极高,这些人的地位也极高,非但如此,还在这些家族中挑选合适的女子入宫充作嫔妃,以示对四王八公的恩宠。
可太/祖皇帝毕竟雄才大略为一代明君,异姓郡王国公势力庞大,他自然不可能再让外戚后妃坐大,所以,这些入了宫门为妃的女子不但不得干政,也再没有见到自己家族父母亲人的机会了。
真正是一入宫门深似海。
在承圣帝之前,后宫嫔妃困守宫中一生,能见到自己父母亲人的机会非常少,也就是到了承圣年间,承圣帝有意笼络四王八公,有意让人放松警惕,才对后宫嫔妃稍稍宽容一些。而有些患病或病重的嫔妃,若有需要,或是有所恩宠,承圣帝也会开恩,准其父母入宫探视。
前几年还让几个嫔妃得以归家省亲,这已经算是极大的恩典了。而在得以归家省亲的几个嫔妃中,就有贤妃贾元春。
可这一回贤妃请王夫人入宫来,却都不在此列之中。
王夫人观贤妃气色是不大好,可也不是生病的样子,她不免心中狐疑,但有宫女在侧,她也不敢多问,只能恭敬应了,望着贤妃手边香炉飘出的袅袅轻烟,等着贤妃再度开口。
贤妃挥退宫女,待内殿中只有她和王夫人时,贤妃才轻声道:“王家之事,我俱已听说。还请母亲放宽心思,王家是咎由自取,母亲与姨妈,自己善加珍重才好。”
王夫人微微皱起眉头,她没说话,只幽幽望着贤妃。
贤妃沉默片刻,才用更轻的声音道:“圣上已许久不来我宫中了。前几日过来,直接同我说起王家之事。圣上说,家中不为王家奔走,这是识大体懂规矩,圣上说这很好。”
“另外,圣上还说了一些话,让我告诉母亲。”
贤妃的语气淡淡的,王夫人却听得惊出一身冷汗来。
她听见自己轻声问贤妃:“敢问娘娘,圣上还有何话示下?”
话至此处,王夫人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她此番进宫,说是被贤妃请进来的,实则是承圣帝通过贤妃的口要予她训示。
贤妃道:“圣上说王氏有罪,不可再为当家女眷,府中将其休离,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荣国府家大业大,不可一日无当家之人。母亲年纪大了,诸事烦劳,这等事情不必母亲处置。大嫂年轻,管家之事可以尽皆交给她。”
王夫人千思万想也没想到贤妃竟说出这样一番话来。承圣帝的意思,竟然是要李纨来管家么?
王夫人见左右无人,母女俩又是关起门来说话,她心里着急,也不愿意再端着架子与贤妃慢悠悠的说话,忍不住往前倾了倾身子:“娘娘,李氏乃是寡居,她怎好来管家呢?况她性子拘泥,先前同探丫头一道管家都是探丫头做主,她来管家,如何压服得住众人呢?”
“圣上、圣上他为何有这般决定?”
贤妃默了默,她见王夫人着急,而这内殿也确实无人在场,她也将那皇妃的架子稍稍放下了心,这两日,得了承圣帝的话后,她将这些事情都在心里默默盘算了一遍,那些利害关系细枝末节她都已了然于心,见王夫人问她,她便细细同王夫人解释。
“母亲,大嫂出身名门,是书香门第出来的世家女子,她性情温良,但心中未必没有丘壑。从前王氏何等得意,她若不避其锋芒,难道还要与王氏相争吗?三妹妹素来心气高,是个有担当的姑娘,她性子爽利干脆,母亲将管家之事托给她,她断没有推脱的道理,自然竭尽全力管理家事。她锋芒毕露,大嫂若不藏拙,难道还要与她这个妹妹争锋不成?”
“李守中是国子监祭酒,有这样的父亲,李家养出来的女儿会差吗?大嫂也是饱读诗书的人,只不过咱们家里姐姐妹妹各个出色,大嫂性情温良,不与她们一般见识罢了。但母亲若以为她真的是个木头美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贤妃缓缓道,“大周崇武轻文,可圣上一直希望两方能够实力均衡,甚至不惜偏帮文官。圣上要抬举大嫂管家,意正在此。圣上要正一正府里的风气,圣上圣断如此,母亲觉得,大嫂寡居这一点还重要吗?”
王夫人沉默良久,纵然她并不情愿如此,但就像贤妃所言,这是圣断,她只能遵从。
贤妃早料到王夫人会这样,她轻声道:“母亲若着实不情愿,倒也无妨。”
“宝玉如今也有十六岁了,记得大哥也是不到二十就娶妻了的,宝玉这个年纪,也可成亲了。母亲只要为宝玉寻一桩妥帖婚事,只要宝玉的媳妇是母亲可心之人,母亲自可让宝玉的媳妇协助大嫂管家,到时母亲从旁看着,也不至于将府里的事情真脱了手。”
贾珠还在的时候,王夫人的心就在贾珠身上,结果贾珠没了,宝玉却又来了,宝玉就成了王夫人的心头肉。
王夫人心心念念都是宝玉的前程,就把李纨和贾兰抛之脑后了。二房所有,她都想要留给宝玉,纵然贾兰是她的亲孙子,她也不肯叫李纨沾手府里的事情,生怕最终叫贾兰占了便宜,而叫她的宝玉吃了亏。
王夫人听着贤妃这些话,忍不住心头意动,干脆问道:“娘娘,前些时中秋之日,你让人传出去的赏赐,唯独宝玉和宝丫头的香串是一对的,我总想着问你一句,你是不是同我的心思是一样的?也想促成宝丫头同你兄弟的这桩亲事?”
第48章
提起宝玉, 贤妃的面部表情就柔和了许多,眸中心灰冷寂也淡了许多。
就连她的声音也温柔了下来:“宝丫头的出身是差了一些, 可她的性情却极好, 我同母亲一样, 喜欢她的端庄温厚。宝玉若想要上进, 必得宝丫头这样的女子陪在身边方可有所进益。”
王夫人闷闷地道:“娘娘同我的心是一样的,只是老太太那里……老太太的心思还是落在林姑娘身上的。”
贤妃道:“林妹妹才情出众,但人却不如宝丫头大气。我时常听见说,林妹妹同宝玉在一起时常闹别扭,两个人一时好一时恼,林妹妹又爱哭,实在同宝玉不般配。我前几年省亲回府时,时间虽不是很长,但管中窥豹, 倒也瞧见了一二分。老太太是顾念逝去的姑妈, 可为宝玉的将来着想, 还是宝丫头合适。”
贤妃见王夫人眉目不展,又道,“老太太那里, 母亲也不用忧心。只要父亲也同意宝丫头与宝玉的婚事,老太太那里, 父亲自会劝说的。到时候,母亲只管允诺老太太,会给林妹妹寻一门妥帖的婚事, 绝不委屈了林妹妹,老太太自然也就放心了。”
贾府内宅的事情,贤妃知道个大概,但她毕竟住在深宫中,对于具体事宜也并不是那么的清楚,尤其是贾母想要林黛玉与贾宝玉成婚的意图,贤妃便只以为贾母是为了贾敏,为了顾念林黛玉的终身。
王夫人深知内情,轻叹道:“若府里真替林姑娘在外头寻一门婚事,只怕老太太是怎么也不肯应的。”
对上贤妃疑惑的眼神,王夫人低声道,“林姑爷去后,老太太打发琏儿陪着林姑娘回姑苏,是想要琏儿亲自去处置林家的产业。可因着林家小侯爷的半路插手,这事儿不但没成,如今林家的产业都攥在林姑娘的手里。老太太的意思,是想要把那些东西放在咱们家自己的手上,再不济,小姑子从前的嫁妆产业总是要拿回来的。可这样一闹,东西非但拿不回来,听说林姑娘还要将小姑子原先的那些产业都卖掉。若真这样,老太太怎么能甘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