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器重文臣,再换皇帝也不过就是如此。谁跟你造/反啊?果然不能让孩子读太多的书。
“那老二就是个来讨债的。你看看他在天子跟前说的什么话。”
英国公想起来,就与老妻抱怨次子。
“老二啊,是怕以后麻烦,把话先说在明白地方。有的没的你别胡思乱想了。今儿把几个孩子都带进宫里,还是天子提议的,要借童子压床呢。”
英国公夫人把话题转到女儿身上,她可不觉得二儿子把丑话说前面有什么不好。果然,提起女儿,丈夫就忘记抱怨儿子了。
英国公会心一笑,“咱家这六个大孙子,除了世泽年龄大了,其他五个都是压床的好人选。小六今儿没哭闹?”
“没有,这么多天还得他小姑姑呢。得亏着是睡着了抱回来,不然哭起来可难哄。”
老两口歪在热炕上,闲说着儿子、孙子,心里想的却是同在京师、见一面都不容易的女儿。
坤宁宫里,皇后在娘家人走后就拼命地赶作业。朱由校坐在他的对面看折子。等光线暗下来了,朱由校出言提醒。
“梓童,写了这么久了,该歇歇眼睛了。”
皇后又写了几笔,才抬头回话。
“皇爷,这些你有学过吗?”
朱由校点点头。
小皇后摇头不信,“皇爷领军在外的时间不算,登基后才启蒙,三年能学多少啊?”
“为夫聪明啊,看一遍就会了,就不用做课业了。余出来的时间多,学的就快。”
张嫣更不相信,皇帝这些天除了看折子就没见他读书,有空就反复地弹琴。那曲紫竹调自己的耳朵都快听出膙子了。
“皇爷想弹琴吗?”
“今儿不弹了。等年后再与潞王比琴技,先放放。”
张嫣叹气,原来天子想与潞王比琴技啊。自己也算是聪明人了,可是进宫后只能与公主和信王比。不能和天子说学习的事儿了,问什么天子都知道,显得自己什么都不懂。
她强行转换话题,“皇爷,我父亲不喜欢因为我封爵。”
朱由校拉着小皇后的手在屋里转圈,“以后会喜欢的。等太子出生了再封,他就不会拒绝了。”
“那我二哥打下朝鲜,你真封他为国公啊?”
“有什么不可以的。开疆辟土了,我也会在史册留下光辉的一页的。不仅是朝鲜,就是吕宋和交趾,都能得到相应的封爵。武将要用起来,不然让他们在京里做白吃饱,不出三代就废掉了。”
“可是这么打仗,朝廷的银钱够用吗?”
“不够。就因为不够才得先动手打。不然像建奴,养大了养壮了就难打了。萨尔浒一战累计算起来亏了没一千万也得有八百万的。要是我应了朝鲜的悔过,过几年日本再打他,大明还得出手帮,不然他就很可能提供便利与日本来打大明。”
朝鲜这个国家,小皇后前几天听朱由校讲过起始、发展、演变,她对朝鲜没什么好感。
夫妻俩在坤宁殿里转了一圈,小皇后问道:“皇爷,你说朝鲜人现在是算鲜族呢还算是蒙古族啊?”
朱由检大笑,“按咱们汉族以男人的血统算,应该算是朝鲜族。”
“可是你前些日子说,朝鲜的士族在前元时期必须娶蒙古族女人,父子一代代的都以蒙古人为婚,到曾孙的时候鲜族血统只有八分一,二百年下来,只看王室连续娶了七代的蒙古公主,说是鲜族的王不如说是蒙古人的王了。”
朱由校点头,“你算的不错。前高丽王朝是这样的。所以他们的高阶文臣武将是心向前元的。但是李氏王朝的前元血脉略少一些,总而言之,朝鲜的士族目前基本没有纯粹的鲜族血脉了。”
“蒙元倒是聪明,用这个法子兵不血刃地就换了朝鲜的王。”
小皇后的一双大眼,转得飞快。
“想什么!大明是不会用宗室女去和亲的。凡是和亲,都是男人打不过外族的丢脸、无奈之举。赔上宗室女甚至公主,外加一大笔的嫁妆。你看看从太/祖、到成祖,都是朝鲜进贡王室女和贵族的女子。”
“皇爷以后会收朝鲜女子吗?”
“不收。为大婚送过来的那些,不是都撵回去了嘛。我一是怕混淆了血统。二是不想给朝鲜半点儿讲和的可能。今儿让你侄子压床了吗?”
小皇后点头如捣蒜,“让了,让了。他们到了坤宁宫这里就先睡了一大觉的。可惜我大侄子不肯上床。”
“他大了呗。我看他行事挺有进退的。”
“是?是我带大的呢。”
“好啊。以后你把太子教养的和你大侄子一样,大明就不用愁继承人了。”
张嫣眨眼睛,略有点儿难为情地补充:“我大哥大嫂管他很多的。我只管带他玩。嗯,也带他练武功的。”
立冬在心里补充,娘娘该说只管带他、带所有会跑的小少爷淘气还差不多。
朱由校哈哈大笑:“没事儿,以后你也只管带太子玩、带太子练武功。其他的事情,我会选太傅教导他的。”
高兴的日子过的就是快,上元节前,英国公夫人进宫与女儿说起次子要在正月十六去辽东。
小皇后宽慰母亲:“母亲,二哥过去是接替大哥的。你莫要为他担心,不会有事儿的。”
“唉,你大哥这些日子天天捉着他在书房给他讲辽东的事情。你父亲也让他到辽东先多听定国公世子的安排。你父亲还后悔呢,前年怎么没让他跟去辽东,跟着天子多长长见识。”
“母亲,要是前年大哥和二哥都在辽东,你和父亲还能睡着啊。”
“怎么可能睡着。你父亲说以后你大哥和三哥要去西南的。你可有听天子说过?”
“没有。母亲放心,必然要等朝鲜的事情有眉目了,才会再启西南之事。现在不会有其它事儿的。”
真的不会有吗?
作者有话要说: *箕子朝鲜:存在时间公元前1120年~公元前194年。周初,商朝遗臣箕子东迁至今朝鲜半岛北部,建立的“箕氏侯国”,被认为定都在大同江流域今平壤一带。这个国家在西汉时被燕国人卫满所灭。
卫氏朝鲜:存在时间公元前194年~前107年。由燕国人卫满(姬姓卫氏,卫国宗室后裔)率千余人进入朝鲜,推翻箕子朝鲜自立,是朝鲜半岛历史中最早得到考古及文献证明的国家。汉武帝在公元前109年起兵远征朝鲜半岛。公元前107年,卫满朝鲜被灭。
***汉四郡:汉武帝在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108年间剿灭卫满朝鲜后,在朝鲜半岛北部和中部设立的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四个郡的总称,统治夫余、高句丽等族。东汉、曹魏和西晋皆保留了乐浪郡和玄菟郡。东汉末割据辽东的公孙氏分出乐浪郡南部设立带方郡,并为魏晋所承继。
****元代合兰府,现在是今朝鲜咸镜南道的咸兴南五里。
有兴趣的亲找找民国的地图比照今日的朝鲜,会发现其与中国的边境变化很大。
相关图片发到Q群参考,还有那篇《给□□的历史老师点个赞》,朝鲜演变历史说的也透彻。
第898章 木匠皇帝153
上元节才过, 南居益再度给京师送来加急,不仅向朱由校汇报他登上大元岛之后的考察结果,还附上了大元岛的基本地形、可用停泊的海港位置图,言称已经将占据大元岛的日本人、还有利用大元岛往日本倒腾大明的丝绸、茶叶的大明流民、商人或赶走或收监;同时将迁徙过去的三万福建百姓也都安置好了,开春就可以垦荒,并将朝廷的垦荒最优厚的待遇:三年免赋税,五年赋税减半收取等,全部告知了迁徙过去的百姓。
南居益恳请朝廷敦促被派遣到大元岛的知府、知县尽快到岗,一是要治理移民,二是要对其他散布近半个岛屿的本地土著,是施行羁縻治理还是编户治理。
在历史上, 荷兰人在天启四年占据澎湖列岛失败后,就转而占据了大元岛(台湾)的西南部, 建了台湾城(荷人称热兰遮城),然后又在赤坎地区建了赤坎城(荷人称普罗文查城)等城堡。使用武力镇压了当地的高山族人,烧毁村社, 向当地的土著征收高额的粮赋。寄居在大元岛的日本人,前期依附荷兰人、后期依附西班牙人,大量扑杀麋鹿, 贩运明朝的生丝、茶叶等回日本。
这时期居住在大元岛的高山族人, 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化时期, 村社是他们的基本社会结构。是由住在同一区域的同一氏族或是多个家庭组成。实行土地公有,牲口、农具、住宅、生产物私有,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村社的类似村长的职位。
南居益在去年得到朝廷派去的坚船利炮的援助, 当年就将来犯福建、又逃到澎湖列岛的荷兰人一网打尽。随后其按着天子和朝廷的指示,登上了大元岛,并组织将福建贫瘠山区的百姓,分批陆续送上船、迁徙上岛。迁徙来的福建百姓打破了土著故有宁谧的生活,使得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对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的大明朝廷、没有任何抵抗能力的高山族,瞬间就接受了成为大明皇帝子民的要求。
朱由校立即召开了小朝会,与重臣分析该怎么处理大元岛之事。一番激烈的讨论后,终于获得大部分尚书侍郎的认同,将大元定名为朝廷的新元省,在未来五年内逐步完成设置布政司、府、县等直接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