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那看不清的高官厚禄,真的有必要吗?
无论什么年代,乌龟都是爬得最慢,流言八卦都是犹如光速在传播。
莫愁这边收到消息的时候,宫里那帮还在开早朝例会的大老爷们也都收到了消息。
然后整个早朝瞬间炸开了锅。
当官的,尤其是坐到了能够在京城上早朝的职位,一般情况下都知道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
比如说柴家的这件婚礼。
柴文意与丁月华国孝期间成亲,又大操大办这事,就可以大说特说。
柴王爷知法犯法,纵儿藐视律法这事,也可以大说特说,以及往远了,延伸了说。
但是,老赵家的公主抱着孩子上门讨说法这事,那是提都不能提的。
不但不能提,他们还要装做从来没有听说过。
看了一眼脸色铁青的八王爷,众臣有志一同的选择了遗忘。
端谁家的碗,吃谁家的饭。吃了谁家的饭,就要为谁家出力。
这个道理,浅显的不需要任何智商。
于是朝里的大臣都沸腾了。
尤其是曾经与柴家有了那么一丁点大过节的庞太师。
庞太师听完了消息,蹦高似的跳了出来,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模样,正义严言道,“此等不忠不孝之徒,应诛其九族以儆效尤。”
第163章
庞太师这个提议一说出来, 如沸水一般的大殿仿佛瞬间被丢进去了一座冰山。
众人看着庞太师的眼神, 犹如在看一个傻逼。
这傻逼……纯的。
那柴王府有太.祖圣谕, 又握有丹书铁劵, 是你能说抄家就抄家的人家吗?
一个弄不好, 最后你们老庞家都得被人抄了。
反正柴氏子孙永不加刑,打上你庞太师的家门, 也不是啥大事。
在这些大臣们看来, 仁宗是当今小皇帝的亲爹,也是八贤王过继出去的儿子。不给皇帝守国孝, 皇帝的爹自然很愤怒,所以他们才会跟着一起同仇敌忾。
不过就算众人如此‘激愤’却也保留了几分理智和退路。
没看他们一大帮人说出来的话, 都是声讨而没有一句实际的操作吗?
此时庞太师站出来,他们除了沉默,就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 大声的来一句‘臣附议, 抄家伙, 揍他丫的’。
庞太师站了出来, 眼睛亮晶晶的看着老对头包黑子,此时心中竟然都是期盼他不畏强权的秉公执法的心情。
然后,让庞太师无语望天的事情发生了。
包大人真的如他所愿的给说了一个最公正的处罚。
然而这个处罚却不是他所希望的。
不守国孝, 是大不敬的以下犯上之罪,视情节轻重判刑。判罚最重者,死罪论处......但罪不及九族。
╮(╯▽╰)╭
庞太师是个睚眦必报的人。当年庞昱不过是从柴王府名下的酒楼里摔了一跤,柴王府就一直被庞太师记恨到现在。
庞太师其实也是个没有多少大局观的人。在狄青案中一个能够不顾狄青冤枉, 只顾着自家侄子副转正的人,你又能对他有多少期待呢?
自从仁宗去了,出生带脑子的亲闺女也跟着一起去了以后,庞太师其实对现在的朝.廷已经没有多少忠诚度了。他希望朝.廷重重的严惩柴王府一脉,然后再由他煽风点火激起民愤,好帮助襄阳王顺利成事。
庞太师觉得这就是一石二鸟的好计谋。心里美哒哒的想着自己给襄阳王一个出兵的理由,那襄阳王会不会许配个公主给他儿子。
此时的庞太师却没有想到,他现在既没有扳倒柴家,襄阳王那边竟然还在正月里传来了病重的消息......
国孝成亲这件事,柴王府栽了个大跟头,柴文意被柴王爷和家里的两个女人弄得心烦意乱,于是带着人堵了庞昱后,京城里的两个恶霸就这么硬碰硬了。
然而当安乐候与小王爷对上时,小王爷柴文意因为准备充分所以在整体战力上,更胜了一筹。于是安乐候好不容易长好的腿又被人打瘸了。
人家的正月,都是喜气洋洋的,唯有庞太师家的正月,对着又断了腿的儿子,欲哭无泪。
话说回来,甭管庞太师有多么想要一下子摁死柴王府,可包大人和王丞相一干人也不是谁说什么就是什么,于是几人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便以小皇帝的名义下了圣旨,收回了当初太.祖皇帝留给他们柴王府的圣谕。
就是那句‘柴氏子孙永不加刑’的承诺。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你柴家还能尊贵到老赵家的王爷?
想到被包大人铡死在龙头铡下的老赵家一众皇亲,柴家人可要小心喽~
柴王爷都做好了第二天上朝请罪的准备,却不成想,当天下晌就收到了训斥的圣旨以及判决结果。
听到这个,柴王爷的心都在留血了。
妈蛋,哪怕是收回丹书铁劵也行呀。
那句承诺是针对柴氏子孙,只要大宋的皇帝还姓赵,这句承诺就可以无限循环使用。而丹书铁劵却是只能用一次,而且还是只有一个人的。
熟轻熟重,这个太一目了然了。
之所以会这般判罚,还是包大人与王八爷都对当初太.祖的这个承诺有了太大的意见。
这些年柴文意仗着太.祖的承诺干了多少破事,却一直逍遥法外。
这一次通过国孝成亲这件事情,能光明正大的拿回这个承诺,这对于包大人等人来说,已经是非常好的结果了。
一口吃不成胖子,柴家人要是再不珍惜祖上带来的荣耀,那么就只能跌下‘祭坛’。
前朝的事情,都好解决。不过是包大人几位辅政大臣拿出个解决方案,然后若是有了分歧就请张太后拿个主意。若是没有分歧,那就直接下了圣旨发出去。
解决了前朝的事情,那新寡的公主却不能不处理一下了。
张太后是公主的嫂子,又都是女眷的事情,所以公主的事情理所当然的是张太后的责任。张太后打发人问了莫愁的意思,莫愁哪理稀罕管这两个女人的闲事,于是让她自己处理。张太后也不愿管呢,于是眼珠子一转,便请了狄娘娘进宫。
张太后说她是嫂子,狄娘娘是婶娘,只是应由公主的长辈一起出面最为合适。
狄娘娘也对老赵家出了这么一个姑娘感到闹心。这事要是处理不好,老赵家的姑娘以后还特么谁敢娶?
之前她还挺烦拿孩子说事的秦香莲,现在好嘛,自家的侄女竟然干了一出更大的事来。
丢死人了~
再怎么样,那也是皇家的公主,打断胳膊袖子里藏着。在外面她们这些娘家人再怎么厌烦她,也不可能不站出来给她撑腰杆子。
可是给她撑腰了,那丁月华又算什么?
江湖人和朝廷刚过了磨合期,现在正处于蜜月期,若是丁月华的事情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可总不能让皇家的公主当妾室吧?再说了皇家也丢不起这个人。
思来想去,狄娘娘和张太后终于决定先将公主和丁月华叫到宫里来。
只是一时间由于天气突然乍冷,小皇帝又有些发热,作为亲娘以及便宜祖母的狄娘娘当日又顾不得公主和丁月华的官司了。
等到二人想到这件事的时候,已经是婚礼的第二天了。
到了第二天,听说了柴王府里的变动。两人也没啥见人的心情。于是不走心的一番讨论后,张太后直接下了懿旨,废除了公主的公主爵位,并且族谱中除名,从此以后再不是他们老赵家的人了。
这样一来,她爱嫁谁嫁谁去去吧。
二人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是因为事不关已,但是丁兆慧的作为,就让人寒心了。
婚礼当天,他明明得到了消息,也急急冲冲地赶到了柴王府。
却在进入柴王府所在的那条街时猛然顿住了脚步。
有了这一次的婚姻,哪怕是现在将妹妹接出来,他也没有办法,再给妹妹找个更好的联姻对象了。
更有甚者得罪了柴王府,他丁家以及他丁兆蕙的官位……
想到了这里,丁兆惠扭头转身离开了。
只是他好歹也是江湖上有名的人物。亲妹妹出了这样的事,他不去做主就返回家中,若是被人知道必定遭人耻笑。
想到这一两日就要到京城的母亲和兄长,丁兆蕙转身向城门口行去。
他先出城去,躲上一两天。等到事情尘埃落定了他在回来。
至于理由吗?他这一两天总能想到的。
……
此时此刻皇宫中的判决圣旨还没有下来,柴王府的大厅气氛很是诡异。
柴王爷发现自己的儿子智商堪忧,又发现丁月华也不懂得这些弯弯绕绕。于是又非常直白地说了一句,“孩子是柴家的骨血必须留下来,丁氏也是我柴家八抬大轿,明媒正娶进门的媳妇儿,她也必须留下来。古有娥皇女英,堪称千古佳话。今日你们何不效仿古人,再续佳话?”
去你玛的,想的到是美。就算是娥皇女英,她也有大有小啊。
公主一仰头,她身份高贵,她母凭子贵。
丁月华也不甘示弱,她八抬大轿,她明媒正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