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炉子不是那个用煮猪食的锅改造的,而是烧烤店常用的长条炉子,长度够三个新兵蛋子在上边操作。
“听我指令,拿肉串……”
张翠花吹响口哨,“现在撒调料!”
第一批是郑爱国、姜韵宜、郑大明三个成年人,毕竟做过十几、几十年的饭,挨个步骤听命形式,最后烤出来的很不错。
“合格,下一队上。”
下一队是郑冬梅、郑建军和傻蛋。最后,除了垫了砖块,身高还够不到炉子的郑森林,别人都能有模有样的烤羊肉串了。
差生傻蛋经验最少,加练了一次才合格。此次教导演习时间战线拉的很长,覆盖了林家村吃饭最早的人的晚饭点、和吃饭最晚的人的夜宵时间。
羊肉串霸道的香气飘扬在林家村上空,馋的吃硬饼子的小娃嗷嗷大哭。大人一边咽口水,一边教训孩子,“你哭,你再哭,有本事在家里哭,有本事跟老妖婆要吃的去啊!你能要来肉吃,算你本事大!”
快八点了,最后一批串出炉。张翠花放过刚才光吃不烤的懒虫们,招呼小孩们去搬西瓜。
切完瓜,灭了炭火,抓着烤串,团团坐在堂屋门前,热闹的围满小方桌。
这次除了羊肉串,还有鸡翅、鸡脆骨、骨肉相连等肉串,金针菇、茄子、圆白菜几种蔬菜。
满满当当的签子挤在一个大盆里,还有抽空煮出来的花生毛豆,就着扎啤,啃着西瓜。
小夜风吹得人脑门一凉,也吹散了烧烤出来的蒸腾闷气,舒爽极了。
吃到过半,大门被意思意思的敲了两下,张翠花几个哥哥探出脑袋往冒香气的地方望。
“吃啥好吃的呢?咋还有肉香,不会是炖猪肉吧?还是猪油拌饭。”
张大哥年岁最长,倒是吃过羊肉。只是十年八年吃不了一次,一次三五口吃没,尝不出什么滋味,所以想不出这是羊肉味。还以为他小妹吃好的呢,吃的香喷喷的猪油饭。
年纪小些的张二哥他们就更不知道了,从村头闻着味到了村尾,竟然发现肉香是从小妹家传出来了,又惊喜又不好意思。
盼着也能尝尝这是什么好吃的,又怕自己贪嘴,惹得小妹在婆家难过。虽然根据之前小妹回娘家的表现看,没人能惹得了她就是了。
要不是闻见张翠花她们再吃好的,张大哥直接就进院了,根本不会敲门。
此时张家哥哥们敲了两下大门,不等人招呼他们,挺高兴的走了进来,露出身后背着的锄头和篓筐。
“哥,你们怎么来了?”张翠花抓起几串鸡翅,递给辈分最小的郑森林,“去给你舅先吃着。”
然后正在卸篓筐的哥哥们道:“忙活完了,赶紧过来吃吧。”
小辈如郑森林和傻娃早就离了桌子。郑建军看着那几个壮汉,知道小方桌盛不下,一边啃鸡翅,一边被郑冬梅拉下桌,还跟着叫了两声‘哥’。
“这不是寻思你们明天就出远门吗?坐下,爱国赶紧坐下,都不是外人。”
张大哥看妹夫站起来迎他,赶紧挥手让人坐。拍打了身上的土,憨笑着坐在小木凳上,“估计你们今天就没空管地里了,我们先来看看,要是还有杂草啥的,先耪耪地。”
村里分的自留地都有限,就算自己勤快开点半荒的地,那也不能面积大了,不然被那个红眼病瞧在眼里,又得生事儿。
张家一家全是壮劳力,老的身板倍棒,少的壮的跟个小牛犊子似的,更被说张家兄弟、媳妇正值壮年。
壮劳力吃的就多,不吃没力气干活。再说,人家身板瘦点的,不吃还能忍。张家男人个头都是一米八往
上窜,妇女没低于一米七的,又壮又高、膀大腰圆的,一顿不吃就虚的荒。
就算地里粮食勉强够吃,还有点副业能攒下点钱,但是现在都分了小家,人人都希望家里旺。看着娃子们恨不得吃空家底的劲,心里可不是愁的荒。
现在平白多了几块地种粮食,不管能种几季吧,起码半夜孩子喊饿的时候,能掏出多几块饼子。
张家人对这几块地可上心了,吃了晚饭就往这边赶。
嘿嘿,紧赶慢赶,竟然还赶上妹妹家吃肉,这多不好意思啊。
张大哥拍了野猪般狂炫的小弟一下,“家里饿死你了啊!吃慢点!”
大哥竖起眉毛来还是能压得住弟弟的,张小弟放下手里啃得精光的瓜皮,蒲扇大手捻起一根烤串,秀气的撸串。
嘴里还能吧砸出西瓜味,这瓜甜。
张二哥心里道:小弟咋还吃素的,那西瓜有什么好吃的,吃进肚子里就一汪水。哪有羊肉串好吃,这可是肉,心里真没成算。
张二哥留了只耳朵在餐桌上,嘴里撸串啃鸡翅不亦可乎,眼睛朝郑建军去了。
看郑建军吃肉的厉害劲,心里泛起了嘀咕:之前媳妇跟我说,想把侄女说给建军,就这小子这么会吃,谁也别想从他嘴里夺肉的劲。
回去得告诉媳妇,别看这老郑家日子看着红火,其实来了不一定享福。没准建军还得从大舅哥的宝贝闺女嘴里抢吃的。
第122章
郑建军不知道自己还被惦记了一回,就算知道估计也不会当回事。毕竟在他心里排名第一的是吃,第二的是能带来无数吃食的嫂子。
至于爹娘,暂且不算,等碰上什么需要他捐肾救亲的事,再说吧。大哥二姐小侄子,也暂时还没在缺心肠的郑建军肚子里待着。
更别说未来的媳妇了。说不定还真跟张二哥想的似的,从媳妇嘴里抢吃的。
多一个人多一张嘴。
郑建军在厨房,望着堂屋方向,小声说道:“来这么多大男人,这得吃咱多少好吃的。”
虽然全让他吃他也吃不了,但是看人家吃他就着急。
被迫听了一耳朵的郑冬梅白了他一眼,“吃的都堵不上你的嘴,这么多肉还不够你吃?”
“我小叔是,不撑死他,谁也不想从他碗里夺食。”
郑森林嫌啃着吃西瓜抢不过小叔,还总被他偷袭吃走西瓜尖。就想自己抱半拉挖着着吃,直接去仓库又搬了一个。
路过添了句嘴,就把西瓜拿水冲洗干净后,切成两半。一半在案板上放着,一半插了个勺子拿着往外走。
郑建军一眼看见被剩下的那半,也想那么吃,“哎哎,那一半你不吃了吧!”
张翠花远远望见臭小子抱大瓜招摇过市,过来看情况,正好听见这话。
瞅了眼郑建军圆鼓鼓的肚子,“他不吃你吃?肚子撑得溜圆,还径自往里填。”
把郑建军轰出厨房消消食,张翠花接过郑森林手里的瓜,“这是准备给谁去?”
“给小舅,我看他一个劲吃瓜,直接给他半拉,这样他就少吃点肉。”
原来郑森林也有个他小叔相似的担忧,就是不直说,把心思藏肚里,想主意达成目的。
这小孩们还挺持家。
张翠花端着瓜走了,临出门告诉他们,“吃不穷咱家,小小年纪别想那么多,有的是你们吃的。”
郑冬梅敲了又溜回来的郑建军一下,又蹙着眉看着郑森林,“真抠门,那可是嫂子亲哥哥,也不说好好表现一下,你俩还一个劲计较。”
“你知道什么,我俩又没在外边嚷嚷,就是自己说下闲话,嫂子还没说什么,你先唠叨起来了。”
郑建军不知道又从哪学的惹人烦的话,一个劲给郑冬梅叫‘唠叨鬼’,差点把人气哭。
堂屋的几个壮汉不知道郑家娃娃们担心他们吃的多,把自己吃空了。但是也知道自己胃口大,放开了吃不好看,又实在馋肉,只能那话茬抵消食欲。
一个劲的说话,夸夸张翠花在家里的时候多能干。
“不说别的,翠花一个人耪地能顶俩壮劳力,比俺们兄弟还熟练呢。耪的地,都能跟几十年的老农民比个高低。”
说着说着搂不住了,眼看大哥越吹越离谱,张二哥赶紧转移话题,道:“咱家地还在老地方吧,没换?”
相亲之前都打听过家门,老郑家有几亩自留地,都在哪,他们门清。
“没换,没换。”
这话郑大明有发言权,“还是那几块,比前两年肥点了,种了点菜,过一阵就能收了。你们想种点啥,正好能种。”
这边天暖和,前一阵就春耕了,怎么这老郑家光种菜?
心里这么想着,张二哥没问,毕竟过一阵再看看种啥也行,不一定非得吃粮食,吃啥不是吃呢。反正他家地里粮种的够够的,这边算是白给,有点就挺不赖。
说到这,张二哥忽然想起一件事,“你们要是不在这了,年底分粮有你们的份吗?”
第123章
现在是农闲的时候,平时只有郑大明自己去公有田赚工分,偶尔除草忙几天也是姜韵宜去帮忙。
所以,郑大明和姜韵宜没提过年底分粮的事,其余人也忘死了。
此时忽然听到张二哥提年底分粮的事时,郑大明速来没什么想法的脑袋醒悟了一瞬。
他闷声闷气的道:“分也分不了多少,就当没这回事吧。反正也就忙活了一个春耕,其他浇水、除草啥的,咱家也没咋上工。”
这话一出,不光人精子张二哥诧异,连不怎么了解时代情况的张翠花也蹙起眉头。
她想问什么。
可看到妹妹似乎想教训老公公的样子,张二哥赶紧拦了一下,帮她问:“啥叫没咋上工?”
原来,这几年大家不好好种地,粮食比以前产出少不少,比自留地更是远远不如。
所以林家村的人不怎么乐意老郑家几口人开好几份公分。
上学的上学、小的小,天天出不了几分力气,就得好几份公分?那可不行!他们出的力配得上那些公分吗?
至于帮扶小孩和老人的喂猪、看苗之类的力气小就能干的,被他们选择性无视了。
笑话,那好差事凭啥让外姓人干?他们早就自己人分了,老郑家听都听不到。
于是,村里一直压着不让郑建军几人当正经劳力算,只在农忙的时候,让他们和小孩一起帮忙抢农时。
至于平时,有郑大明自己算上工不就行了,一份公分还不够几个老弱病残吃?
这么一番操作下来,老郑家只剩保底积分和郑大明的上工公分、农忙的公分。
大队长再以保底太多影响积极性为名头,减少了这种纯按人口分的家庭口粮。老郑家的粮食一下就被削掉一大半。
这一大半进了林家村的嘴里,至少一人多吃半碗饭呢。
好多人都觉得这主意不赖,并且由此开始排挤外乡人定居,免得有更多人抢他们的口粮。所以当有知青自愿下乡帮扶的时候,大队长头摇的跟拨浪鼓似的。
坚决不收,只说自己这边路格外难走,还是让知青同志去其他村子吧。
至于听说某些村子因为农大学生帮扶,粮食产量上升?笑话,这两年天时变好,就是随便种种,都能比之前饥荒产的粮食多。
而排挤老郑家成功后,林家村又排挤了其他几个外姓,虽然没老郑家那么顺利。但是那些可上工、可不上工的年纪,外姓小孩就是不被允许上工。
这些人浑然没觉得,仅有的那几户勤奋耕地的没了,他们地又减产了点。
只想破脑筋的思考从外姓人嘴里扣口粮的办法,完全不想努力干活增产。
就这,还是想得明白的那部分人。
另有一部分懒汉,连老郑家拿保底都不乐意。觉得老郑家就一个半人干活,竟然还能一家子得保底口粮,不公平。
所以他们总得从老郑家自留地拔棵葱、薅把菜。问他们,他们就说,“就算是抵消白给他们的口粮了。”
这种趋势越演越烈,前些年还收敛着,这两年发现老郑家当兵的儿子也没回来帮老子教训他们,胆子愈发的大。
甚至到了,没有郑爱国寄回来的粮票和钱,郑大明要带着一家子过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了。
要知道他们前几年饥荒还能吃的七分饱呢。
郑大明嘴拙,磕磕巴巴的絮叨事。在姜韵宜的补充下,这才把这
些情况概括出来。
一听,张大哥气炸了,“你家就这么面团子啊!那还敢娶人家姑娘!”
合着我家妹妹是给你家顶雷来的?
张大哥一生气就声音就大,完全达到声若洪钟的效果,几乎是立刻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包括隔壁被张翠花嘲讽了一顿,最近不敢吱声的张奶奶。
老婆子是她们家唯一在家的人,其余人被她赶去地里忙活了。
也不知道前段时间在怎么回事,地里草都比苗高了,也没人拔草。不知道一天天住地里都干了点啥。
那公家的哪有自己的重要。既然不想耽误上工赚工分,那就晚上回家的去自留地干活。
所以此时张奶奶格外小心,生怕被张翠花听出她在听墙脚。垫着脚,悄悄爬上梯子,不敢露出头,只贴在墙面上听。
而张大哥说话,完全不用仔细听,他说话,聋子都得被震得再聋一次。
“俺们这么好的妹妹,能和野猪群打的有来有往,还能一拳打死成年野猪。十里八乡的好姑娘,你们家竟然有胆子把她糊弄进来!”
我说呢!原来张翠花娘家不是特别清楚老郑家的情况啊!那怪不得了。
张奶奶暗暗点头,她就说,老郑家那些个软蛋人们,哪有福气有这么厉害的媳妇。
都能打野猪呢,原来真的她自己就能打死一头野猪。
想到整天都有野猪肉的生活,张奶奶越想越难受,早知道就截下这桩亲事,给自己小儿子留着。
虽然现在小儿子也没正式工作,但是耪地可是一把好手,他们也给留意着临时工呢。万一有机会就可以去当工人了。
而且,虽然小儿子不如郑爱国工作贴面,可是他们老张家可比老郑家能立起来。
都是外来户,他们就能被林家村的人们接纳,还被大队长表扬过,哪像老郑家,被欺负的都不成样子了。
这么想着,张奶奶又想到了张翠花吓唬自己。琢磨道,要是张翠花成了自己儿媳妇,那肯定自己指东,她不赶往西。
好吃的全给自己和乖孙孙,家务、地里都给张翠花干。她那么力气大,肯定能一个人干一家人的活。
张奶奶把自己想的美滋滋,王权没意识到自己是在白日做梦,还是做的没头没尾的糊涂梦。
另一边,张大哥已经被张二哥拦下来了,不在拿他那大嗓门吓唬人。
张翠花被他咧咧的头疼,说他,“咋不是早知道他家这情况吗?你咋还往回翻账呢?”
她也知道张大哥说的是实话,这老郑家真是从根上就是软的。就一个郑爱国还凑合事,但也拿家里这一摊无计可施,还是个锯嘴葫芦。
但是,图这不图那,对别人是灾难开局,她对现在一家子都听她的情况还是比较满意的。对那种正常的家庭,一家子一人一个主意的,还有胆子实施的,她反而不适应。
最重要的是,她图森林这个傻小子,又不在别的。要是嫁别人还不如自己过活呢,反正前世她自己过的好好的。
而且这不是情况还不赖吗?要是碰上个自己在外立不住,还想在家跟她还逞威风的,她早就把人揍一顿,帮着森林走了。
哦,绑不太好,有点烦法外狂徒的意思。但总归有办法。
她挑着能说的提了两嘴,让郑大明他们也别一副愧疚难当的模样。
对张家哥哥们道:“我这不是都护住了吗?又不是真被栽坑里了。”
这时候张翠花也不知道再说些什么。哥哥们是为她好,可嚎的声音也是真大,一点也不给人留面。两边都轻不得重不得。
此时看张大哥还有点愤愤的,头疼的把不知所措的郑爱国推出去,顶他爹娘前边挨骂,“你要骂骂他,哪有当人面嚎嚎人家爹妈的。”
张大哥是真的想给妹妹要个说法,然后带回家,不给他们当牛做马。
但是看着情况,妹妹一说话,老郑家全家都当圣旨似的态度。忽然有点明白啥叫‘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被弟弟们扯了扯衣角,张大哥热血回温,也意识到自己有点过分。又想着自己是大舅哥,不能坠面。
不能嚎长辈,嚎妹夫总不出错。
继停顿片刻后,张大哥又开始说张翠花有多好,郑爱国多黑心。
听得张翠花一头黑线,说话就说话,骂郑爱国倒是骂他,干嘛话里九成都是夸她。
老郑家院里风波刚起个小火苗,就被张翠花掐了一半,留下一半让郑爱国自己享受。
“你们先吃,让大哥嚷嚷吧。”
张翠花瞥了张大哥一眼,“一会你们把肉吃完了,他就知道到底是吃饭大还是逞威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