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着网又不是面对面,谁知道对方是大人还是小孩啊?”
“后世人有手机就是方便,在家里就能和千里之外的人面对面对战。”
“要是咱们朝廷也能弄出来手机就好了。”
“……”
看着弹幕上的“要是咱们朝廷也能弄出来手机就好了。”,这次没人看工部了,就手机这种神奇的物件,他们连个理论都没有,他们就是逼死工部官员,工部官员也做不出来。
工部众人:你知道啊!你知道还催?
其他官员:[心虚]知道归知道,催归催,有枣没枣,先打两杆子。(ˉ―ˉ?)
【#救国!#】
【“我不知道哪一条能够救国,所以我只能一条一条的试。”】
【今天来讲一讲,杨度,他的一生简直就是华夏近代史的缩影。】
【他几乎认识所有你听过的关键人物,他参与过公车上书,做过满清四品官,他和康,梁,黄是好友,跟汪,蔡,齐是同学。
他甚至还怂恿过袁称帝,试图君主立宪救国。
后来他改变思想,赞同孙先生共和并跟随其进行护法战争。
不仅如此,他还加入过国党,营救过李,参加过北伐战争,最后接受马克思主义,经周总理介绍加入共产党。】
【有人说,他是官场的不倒翁,民国的墙头草,更有甚者说它是帝制的余孽。
但如果我们把史书重新展开解读,我们就会发现这个民国第一人格分裂,他的一生只在做一件事,救国!】
[《支持孙先生共和》《怂恿袁称帝》我从未想过这两件事竟然能放在同一个人身上。]
[他说:不管是哪条路,只要有救国的希望,我便要尝试。]
[实用主义者,不拘泥于形式。]
[杨度就是民国时期的苏秦张仪。]
[因为他是最后一位纵横家呀。]
[热知识:杨度跟随混的最差的人是青帮杜月笙。
(1928年初到上海当的是杜的顾问)]
[这条救国思路有点超前了(☉д⊙)]
[真空期,过渡一下。]
[但当时上海确实需要青帮得力量。]
[每条路都是在都走尖刀上,古有神农尝百草,今有杨度择路救国。]
[有种穿越者在集邮的感觉。]
[认识每一个名人,打卡每一个事件。]
[杨度在哪个时期都是政治最正确的人。]
[他不是墙头草,历史局限性限制住了他,但他从未放弃救国。]
[杨度:谁能救国,我就跟谁,什么方法能救国,我就用什么方法,如果需要牺牲自我绝不牺牲他人。]
[杨度1929年入党,就冲这一点,杨公绝对不是什么墙头草,而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
[在新华夏建立时,此时的杨度:
杨度:我这算成了吧!]
[但是杨先生没有活到建国。]
[杨先生29年入的党,31年去世。]
[完了是个三次元的刀子。]
[这……刀的我猝不及防。]
[……]
昨天更新,给更新到另一本上了,我怕直接拿过来这本会出问题,干脆就直接把那两章的内容更新到书圈了,进入书圈,点击作者空降就出来了,要是感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当然,都讲肯定是讲不完,讲3天3夜都讲不完!
今天就讲四位,但别看就四位,这四位干的事情那是一个比一个炸裂的!一个比一个不是东西!一个比一个不是人!说他们是精神病,那都是夸奖他们!】
朱元璋:不好的预感达到顶峰!
“最好别让咱知道光幕提到了谁。”
听到这话的朱元璋的儿子们,默默缩小存在感,并期待光幕不会提到自己。
【第一位、咱们先请上来一位重量级炸弹——秦王朱樉!】
在封地的秦王朱樉:完了!
【咱们先来说一下,这位在朱元璋心里的地位。
秦王朱樉是朱元璋的次子,因为是次子,又是马皇后所生的孩子,在朱元璋的心里不说仅次于朱标,但也差不了多少了。
在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建藩为王,分封他的次子至第十子为藩王以屏卫皇室,朱樉作为次子被寄予厚望封为秦王,封国为西安。
当时的西安是明朝重要的战略要地,将朱樉封到此处,可见朱元璋对他的重视,希望他能镇守一方,拱卫皇室。
可惜他注定要让朱元璋失望了。】
【根据《太祖皇帝钦录》中记载。
“尔于宫内,不晓人事,将番人七、八岁幼女掳到一百五十名,又将七岁、八岁、九岁、十岁幼男阉割一百五十五名。”
这里要提一下,《太祖皇帝钦录》是一本明代皇家密档,其中记录了大量朱元璋给诸子下达的谕旨。
本文中大概意思为:朱樉在出征西番的时候,将一百五十名七八岁的幼女掳掠到秦王府,还将一百五十五名分别为七岁、八岁、九岁、十岁的幼男进行阉割。
甚至朱樉在自己的宫殿之中,滥用私刑,干出过割舌头、埋雪里、用火烧等残忍之事,对待宫人毫无人性,使得全府上下人心惶惶。
朱樉的这些行为极其残忍和恶劣,他的种种恶行引起了民众的极大愤慨和不满,也完全违背了朱元璋让他安抚西番的政治目的。于是他遭到了朱元璋的怒斥。
可惜朱元璋的这番斥责并未让他悔改。】
【根据史料记载,朱樉不仅对西番百姓如此,对自己封地下的百姓也同样。
来自《太祖皇帝钦录》中的一段内容:“连年着关内军民人等收买金银,军民窘逼,无从措办,致令将儿女典卖。”
朱樉连年逼迫关中百姓收买金银,致使百姓走投无路,甚至要卖儿卖女来满足他的要求。
同样《太祖皇帝钦录》:“百姓有三百余人,团集府门,叫号诉屈,尔乃囚其半,杀其半,又纵兵于市,有当街射者。”
当三百多位百姓聚在王府前请求减免金银税赋时,朱樉不仅没有怜悯,反而派护卫对这些人大打出手,当场打死一个老人,还将近100人抓起来,其行径残暴,完全不顾百姓死活。】
【同样《太祖皇帝钦录》:“尔所居宫殿城郭既完成,军民想望尔到必有休息之理,何期至无知,不念军民之艰辛,又欲将九龙池中亭子移往杨家城古殿基上。此一事,轻看不觉,若是昔日汉、唐子孙有此所为,则奸人易为借口,其王身命不保朝暮。”
朱樉在宫殿修好后,仍大兴土木,想把九龙池中的亭子挪到自己宫殿里,这种行为不仅劳民伤财,还可能在政治上引起不良后果,让朱元璋十分不满,斥责他像禽兽一样愚蠢。】
【还有苛待正妃、宠信次妃之类的就更别说了,例如:“听信偏妃邓氏,将正妃王氏处于别所,每日以敝器送饭与食。”
朱樉宠爱次妃邓氏,将正妃观音奴(王氏)软禁,每天用破旧的器具给她送饭,对正妃十分苛刻。
还有:“又为邓氏造离宫,及造凤冠、玉带,僭分无礼,罪莫大焉。”
朱樉为讨邓氏欢心,为她制作皇后的服饰,把他们睡的床改成只有皇帝能用的九龙床。】
【或许是对这个次子容忍太过,朱元璋对朱樉的行为虽然极为愤怒,但并未落实惩罚,仅是多次下谕旨申斥他。
如在朱樉挪移九龙池亭子一事上,朱元璋骂他“轻看不觉,若是昔日汉、唐子孙有此所为,则奸人易为借口,其王身命不保朝暮”,还说他“不晓人事,蠢如禽兽”,并警告他若自己死后还这样,后果自负。】
【不过,可惜秦王朱樉死在了朱元璋前面,朱樉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三月去世,在他死后,朱元璋回忆起他在封地干的种种恶行,虽然让他以藩王规格下葬,但却消减了秦王朱樉下葬的规模。
并且朱元璋亲自给朱樉定下“愍”字谥号,这个谥号在古代通常有怜悯、痛心之意,同时也暗示朱樉的一生是有过错的,朱元璋以此来警示后人。
且不说后人有没有被警示到,反正朱元璋的儿子们,没几个没被警示到的。】
“这……这就完了。”
“当皇帝的儿子就是好,打死人都不用负责,被亲爹骂一顿就行。”
“怪不得都想投胎到帝王家呢,当皇帝的儿子可真不错,就算当不了皇帝,还能当藩王呢,还能在封地里作威作福,还不用受惩罚。”
“看来就算是皇帝老儿生的,也不全是好东西啊。”
“皇帝要是能生出好皇帝来,那岂不是代代都是明君了?那些光幕上的昏君又是哪儿来的?”
“挖人舌头真毒。”
“你是个烂心肝肺的狗东西。”
“连孩子都不放过,真是畜生!”
“这东西还不处理他干嘛?竟然还让他活到死了。”
“皇帝也不公平。”
“……”
因为这次光幕视频播放出的内容,晦涩难懂的部分,视频里的博主都进行了解释。
而光幕又进行了更为详细全面的补充,所以大多数古人都懂了这次光幕内容的意思,正因为懂了才生气,再加上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光幕对于弹幕都不署名。
他们在弹幕上说话也就越发肆无忌惮起来。
看着这些弹幕,明朝皇帝的眉头皱的就更紧了,这才讲了第一个。百姓就这般生气,光幕要是再多讲几个,这些百姓不得在光幕上喊:反啊!
第422章 【#朱元璋的“精神病儿子们” 2#】
甭管明朝皇帝怎样担忧,弹幕上的百姓又怎样发言,光幕上的视频仍然还在继续。
【第二位、代王朱桂。】
【朱桂出生于洪武七年(1374年)七月十八日。
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朱桂为豫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封桂为代王,并来到大同就藩。
其妻子是开国名将徐达的次女,背景不俗。
代王朱桂虽然没有马皇后所生之子那么受宠,但在朱元璋心里也是有些地位的。
但地位越高,闹的事情越大。】
【来看看这位做的荒唐事吧。】
【(以下资料来自《明宣宗实录》《明英宗实录》)
正统六年七月:“对于朱桂两个侍女新宠荣花、菊花,徐小妾深深嫉妒,派人‘粪其鼻口,漆其身成癞,已而傅药溃烂之’。
八月,明英宗派人让徐小妾把之前自私收藏的世子册宝、冕服交给世孙掌管。朱桂却告诉朝廷册宝、冕服都已失火烧毁不存。”
这段中记载的其内容是为了形容朱桂的小妾徐巧倩有多受宠,而这位代王是有多偏向这位徐小妾。
大概内容为:徐小妾嫉妒侍女并施暴,朱桂宠爱侍女荣花和菊花,这引起了徐小妾的深深嫉妒。
于是,徐小妾派人用极端残忍的手段对待这两名侍女,将大粪涂抹在她们的口鼻处,又用漆涂满她们的身体使其看起来像患了癞病,之后还敷上药让她们的身体溃烂。
在正统六年八月,明英宗派人让徐小妾把之前私自收藏的世子册宝、冕服交给世孙掌管。
然而,朱桂却向朝廷报告说册宝、冕服都已因失火烧毁不存在了。
朱桂的这种说法明显与事实不符,且不说将世子册宝、冕服交给小妾掌管有多荒唐,能够为了小妾忤逆,欺骗朝廷命令,又何止一句荒唐能够概括的。】
代王朱桂:……完了!??????
就算皇帝本来对这件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光幕将这件事曝光在天下百姓面前,皇帝也只能认真严肃按规矩对待了。
欺君之罪,想想就知道有多严重。
【代王朱桂在后院上糊涂,而引得朝廷注意的还不止这一件事。
在宣德元年七月:“朱桂第二子广灵王奏称自己母子‘日被苦毒’,希望能出居山西行都司衙门以保全性命。”
这句话的意思是:朱桂的第二子广灵王向明宣宗朱瞻基上奏,声称自己和母亲每天都遭受残酷的迫害(“日被苦毒”),希望能够搬出代王府,到山西行都司衙门居住,以此来保全自己和母亲的性命。
能逼的亲儿子不得不向皇帝求救,甚至说出搬出代王府彻底得罪亲生父亲的话,可见其子对父亲的不信任已经达到了极点,也可见代王朱桂有多荒唐,才能让亲儿子都不信任。
除此之外,关于他后院的还有:正统八年三月:“代世孙因口角逃入都司衙门,徐小妾‘暮夜逞凶,击门怒骂,势欲肆害,闻之骇人’。”
这段话意思是:代王的世孙(嫡长孙)因为和人发生口角后逃进了都司衙门,徐小妾在夜晚肆意逞凶,敲击都司衙门的门并怒骂,看那架势是想要肆意加害世孙,听闻此事令人感到惊骇。】
【当然,如果仅仅只是后院问题,这位代王还不至于被提名到这4位之中,把代王放到这四位之中,就是因为下面的原因。
正统三年七月:“比有司言曾叔祖同宣宁、怀仁二王时短衣小帽,执大杖袖斧锤,出通衢敺击人。…夫以国王之尊,而数轻出,猝遇无知逞凶者,何以待之?”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为:近来有关部门官员说曾叔祖(指代王朱桂)和宣宁王、怀仁王时常穿着短衣小帽,手里拿着大杖,袖子里藏着斧锤,出现在大路要道上驱赶击打他人。
从藩王如此尊贵的身份来说,却多次轻易外出,倘若突然遇到不明事理、肆意逞凶的人,那将如何应对呢?
祸害自家后院还不够,还祸害百姓,还这么毫无理由,毫不体面的祸害百姓。把他放进来不冤。】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来自于其他史料的内容,比如:永乐元年二月,朱棣听说朱桂在大同“纵杀戮,取财物,人甚苦之”,且他还“擅自从地方的银库中拿钱,强征赋税,甚至银钱不够的时候.还带领手下,日闯民宅,强取豪夺。”
朱棣听完后对此进行警告。
(有传闻,朱棣曾列出朱桂的32条罪状,但具体内容未详细记载在常见史料中,没找到资料,所以就没写下来。)】
【但可惜的是,无论这货怎么祸害百姓,怎么祸害后院,怎么祸害子嗣,在位的皇帝碍于亲兄弟、亲叔叔、亲叔爷爷的面子上。
从明成祖到明英宗所有皇帝对此都是斥责,可代王朱桂对于朝廷这些斥责完全不放在心上,斥责完了,仍旧我行我素,在大同纵杀戮、取财物、擅役军民、私敛钱财。】
【根据史料记载,明朝皇帝对代王朱桂最狠的惩罚,除了被建文帝贬为庶人外,也就是朱棣在位时,因为朱桂恶行不断,实在看不过眼,朱棣才下令削去代府三护卫,只留校尉三十人服侍。
但朱棣看在徐皇后的面子上,朱棣终究没有废去他的王位。
也或许是因此,才让他有底气历经六朝,源源不绝的祸害大同百姓。】
朱棣:废!现在就废!现在就写圣旨。
【有意思的是,相比于上面那位落了个半恶谥谥号的秦王朱樉,这位代王却落了一个有意思的谥号“简”。
“简”这个谥号在古代有多种含义,但通常表示:一德不懈、平易不訾、治典不杀、正直无邪等。
这么好含义的谥号和代王朱桂不能说毫不相关,只能说完全相反。
有的时候,真想问一问当时定谥号的官员皇帝,这么正直的谥号,放到他身上,这真的不是讽刺吗?[?ヘ??]】
各朝代的古人:的确挺讽刺的。ヘ( _ _ヘ)
明英宗朱祁镇:改!现在就改!
【第三位、伊王朱構。】
【伊王朱構是朱元璋第二十五个儿子,出生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相比于前两个,或多或少都有朱元璋宠爱的哥哥不同,他母亲的出身不似秦王,代王,那般尊贵,但他干的事却丝毫不逊色于上两位。
他干的事情说句荒唐,那都是夸奖。】
【根据《明太宗实录》:“王纵欲败度,平居削发,裸袒男女杂处,无所顾忌。屡敕训谕不悛比薨。”
就这段内容可见朱?平时行为之放纵,毫无节制,在明朝那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年代,他却在王府中经常剃光头发,赤身裸体与男女混杂相处,哪怕被人看到,也毫无顾忌。
对此,朱棣多次敕令训谕,他都不知悔改,直至去世。
除此之外,朱?“以武略自诩,常挟弹带剑,驰逐郊外。遇避不及者,手击之。”
其文章大概内容为:他自恃武勇,经常携带武器在郊外游猎,遇到躲避不及的百姓,就亲手击打他们。
只能说,遇到他,真是当时百姓的不幸。】
明初百姓:光幕懂我!
【关于《明史》诗中也有他的记载:
朱?“好武,不乐居宫中,时时挟弹露剑,驰逐郊外。奔避不及者,手击之。髡裸男女以为笑乐。”
相似小说推荐
-
穿成不良从业者后我带全员从良(2川) [穿越重生] 《穿成不良从业者后我带全员从良》作者:2川【完结】番茄 2025-01-18完结104.4万字 5.6万人在读 9...
-
大厂时髦亲妈(溜溜猪) [穿越重生] 《大厂时髦亲妈[九零]》作者:溜溜猪【完结】晋江VIP2024-06-17完结总书评数:2499 当前被收藏数: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