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穿成年代文中的极品老太太(池陌)


这几天,陶爱红可累坏了,她主动请缨到面料店干活,说到底是为了监督焦蕙兰。
她怕焦蕙兰黑店里的钱,影响她分红,恰好两家店中间连着,服装店赚多少钱,她一抬头就能知道。
是,确实是如她所愿了。
可她哪里知道面料店这么忙呀?
不都说县城人穷的吗?
一问都说没钱,一开门都来排队,的确良是比商场便宜,可再便宜也要8块钱一米呢!
这帮人买起东西来特别疯狂,不要命似的往前挤。
陶爱红忙得没空喝水上厕所。
钱是赚的挺多的,可赚再多钱都是公账,她也想动动脑子,玩点小聪明,可她婆婆把她算的明明白白。
这布料一尺不多,一尺不少,每天晚上都要对账,算账,一点作弊空间没给她留啊!
半个月下来,陶爱红累瘦了一大圈,下巴都尖了,好不容易养出来的肥膘也没了。
陶爱红照着镜子,都要哭了,“怎么又瘦了?”
三娃抱着玩具枪,瞥见陶爱红在镜子前摇摆,就说:“妈,你又臭美?”
“小兔崽子,老娘就照照镜子。”
“妈,我奶呢?”
“整天你奶你奶的,你到底是谁生的?你妈这么大活人站你面前,你就知道找你奶。”
三娃点点头,伸出手,“行,那给我5毛钱买图画书。”
陶爱红立刻变脸,“没钱,找你奶要。”
三娃翻了个白眼,找甄臻要了5毛钱,买了两套图画书,孟南和孟西在隔壁宋俏家做完作业回来,也趴上去看。
甄臻给零花钱大方,那是因为孩子不乱花钱,家里就是卖零食的,孩子不缺吃的,对吃的没啥感觉,人家孩子都要钱去买零嘴,他们都买书买玩具了。
来县城不到一年呢,书柜里已经摆满了,有新书也有在王玲那买的旧书。
几个孩子都挺精的,有品相好的图画书,就叫王玲给他们留着。
买新书的钱能买3本旧书,他们觉得挺划算的。
周一中午时,甄二嫂来了一趟,她那边买好了餐盘、炒锅,想做甄臻说的盖浇饭,可就是不知道这盖浇饭怎么做。
甄臻说:“就是做好后,用勺子舀一勺,往米饭上一浇,再搭配点别的菜就行。”
“那这跟食堂吃的饭菜有啥区别?”
“看着是一样的,可盖浇饭是饭菜结合,不需要太多餐具,菜往盘子上一浇就好。你那店周围都是学生,学生时间紧,中午出来吃饭都不想耽误时间。吃盖浇饭可不就方便吗?”
甄二嫂半信半疑。
次日中午,她做好了饭菜,把甄臻叫过去。
甄臻在盘子里打了一份饭,舀了一勺红烧肉往饭上一浇,又多浇了一勺热汤汁,青菜配一点,再配半个鸡蛋。
这一份是给甄向阳的,他最近在忙开店的事,中午就来甄二嫂店里吃。
甄向阳接过甄臻给的盖浇饭,不知为何,明明是一样的饭菜,全部堆放在一起后,会有种变多了的错觉,浇上汤汁后,饱腹感变强,感觉比分开摆放要美味很多。
饭量大的男人,外加一份饭,浇点汤汁,就不需要重新点一份饭了。
对没钱的男人而言,是个很好的选择。
甄向阳觉得不错,男人不爱吃乱七八糟的小吃,就喜欢大口吃饭吃肉。
盖浇饭吃起来方便,不用费脑子,花几毛钱就能管饱。
觉得荤菜贵的人,也可以点豆腐、土豆、茄子盖浇饭,便宜又实惠。
“妈,我婶子说的不错,这盖浇饭比去食堂打饭吃要好。”
高中放学铃一响,就有人冲出校园来吃饭了,有人来拿自己的蒸饭,也有人瞧见今天有盖浇饭,价格不贵,干脆点了一份。
点盖浇饭的同学越吃越上头,总觉得今天这饭格外香。
几样菜混合在一起,搅拌一下,混着香浓的汤汁,吃得一粒米都不剩。
第一次做盖浇饭,甄二嫂没敢做太多,就做了红烧肉、烧豆腐、红烧茄子、白菜粉丝四样菜,半小时不到,就被学生们一抢而空了。
看着没多少,算了一下,就这四样菜也能赚个小5块,赶上蒸饭的收益了。
中午卖盖浇饭,晚上就按他小姑说的,做点米粥稀饭,搞点面饼、馒头、花卷之类的,再把蛋炒饭也备上,炒个一大盘子,用热水放在盘子下加热,又能多赚点。
王玲那边卖二手书,一天能赚十几块钱,她这边要能赚个二十来块,俩人一年就能赚出个万元户来。
甄二嫂干劲十足,在学校边上卖饭,不仅要便宜大份,还得把卫生搞好了。
给孩子们吃的东西可不能马虎,平时把碗碟洗得干干净净,屋子里洒扫干净,定期驱虫捉老鼠,不能让学生吃完拉肚子。
对学生的态度也要好,笑脸相迎。
生意是需要经营的,只要她们好好干,成万元户不成问题。
甄臻建议她加个麻婆豆腐和鸡排、猪排盖饭。
甄二嫂没做过鸡排和猪排,听甄臻说是油炸出来的,大体有了数,答应明天就做看看。
回来的路上,甄臻买了一份报纸,报纸上说,今年北方扩大了向日葵的种植,预计产量是去年的4-5倍,合上报纸,她咂摸着这一消息。
产量增加,生瓜子的收购价肯定要降。
甄臻拿着报纸去了后院,远远听到铁铲摩擦的沙沙声。
乔大壮和孙英正在炒瓜子。
这俩人能吃苦,40多斤的大铁锅,里头盛满了瓜子,俩人拿着铁铲,愣是能干满12个小时。
这活儿挺费力气的,一般人吃不了这个苦,右臂又发力多,经常肌肉劳损,乔大壮时不时就会贴着膏药。
不过甄臻对他也不错,特地给他的铁床上加了个硬床垫,让他休息时能躺的舒坦点。
还给俩人各加了3块钱的工资。
八十年代,瓜子真是好卖,秋冬天卖得好就算了,眼看着入春了,瓜子的销量不降反增。
“甄老板。”乔大壮喊了声。
他忙的一头是汗,甄臻冲他点点头,“大壮,你爹原先是干啥的?”
乔大壮一愣,拿着脖子上的毛巾擦了一把汗,“我爹原先也是矿上的工人,别看他年纪不小了,干活挺厉害,也能吃苦,我来您这边工作后,老家的庄稼都是他一个人种。每天骑车来来回回,挑水挑粪,插秧薅稻都是他。”
甄臻颔首,炒瓜子是个辛苦活,肌肉劳损又是不可逆的,可甄臻是生意人,不是做慈善的,她给乔大壮的工资够高了,总不能体谅他辛苦,就不让他干活吧?
食品厂干起来后,这边需要更多人炒瓜子。
孟盼弟、陶爱红、焦蕙兰这些都算自家人,乔大壮和孙英却是雇佣来的,这年头对雇佣关系很敏感,佣人规模超过8个人就说是资本主义。
炒瓜子这活又不是谁都能干的。
好婆婆要是只卖散称瓜子,夏天那小半年是不干活的,现在要做袋装瓜子,一年四季都有活干,三伏天那厂里跟热蒸笼似的,再拿铁铲对着热锅炒瓜子。
甄臻就想找个靠谱又能干活的。
乔老头听着挺老的,其实还不到五十呢,这年头的人都是干活的好手,甄臻寻思着与其从外头找人,倒不如把乔老头和乔老太太给找来。
乔老头炒瓜子,筛瓜子,乔老太就给瓜子称重,封口。
孙英愣了一下,她没想到甄老板能想着她公公婆婆。
甄老板给的工资高,今年还给他们加钱了,孙英和乔大壮一个月能赚四五十呢。
公公婆婆要是过来,哪怕收入不如他们,也比种地强多了。
上班的地方又在家边上,干活方便,偶尔还能照看一下孩子。
她家孩子是大了,可偶尔还是要叮嘱两句的,这看家守室工作,不比去外头强?
乔老太太和乔老头听了这话,高兴地都站起来了,“甄老板真这么说?”
“这还能有假?”
孙英发自内心地笑了起来。
甄老板对人宽和,福利待遇也好,过年给他们发了那么多东西,又从不拖欠工资。
遇上这样的老板真是运气好。
乔老太太和乔老头早就想找工作了,可他们这把年纪除了种地,也不知道能干啥。
孟老太和孟老太爹还能卖个蔬菜、黄鳝啥的,乔老头老家就八分地,种完庄稼,就没地方种蔬菜了,他想创收也没路子。
好在,乔大壮和孙英都有正式工作,好婆婆店里卖不完的菜,也会接济他们,老夫妻俩日子越过越好,也没敢奢想别的,谁曾想甄老板却主动提出雇佣他们。
“不过炒瓜子是辛苦活,我爹这把年纪了……”
乔老爹不高兴了,“我年纪大,可我力气也大,我干活一点不比大壮慢。我炒瓜子一点问题都没有。”
孙英笑笑,“甄老板说,你工资比大壮要低点,20块钱一个月。我娘工作简单,是给瓜子封口,坐在那不费啥力气,工资是16。”
乔老太太很满意,这工资比工厂招临时工给的高,去年,有个工厂招临时工,一千多人应聘,老板嫌乔老太太年纪大了,给的工资也不如这边高。
乔老头来了后,每天都能躲炒几百斤瓜子,可还是不够。
甄臻这边瓜子不愁卖,就是供不上货,说到底是炒瓜子的人太少了。
焦蕙兰就说:“娘,不如从老家带点人过来,咱们村有力气的人不少,过了农忙,家家都没事干,让他们给你炒半年瓜子,他们肯定愿意的。”
甄臻摇头拒绝了。
农村闲话最多,她跟苟子娘和张翠花,处得好,才会拉他们一把。
跟孟盼弟有亲缘关系,孟盼弟干活利索,人也聪明,甄臻才会用她。
老家来的人都跟孟家沾亲带故,都想搞特殊搞特权,甄臻开店够累的,哪有心思跟这些人周旋?
要是把村口的情报中心给带来了,这群人不定在背后怎么编排她。
她跟男人说句话,都能被说成捉奸在床。
钱大姐知道她的心思,赞成她不找老家人,“实在不行的话,我给你瞅瞅?”
钱大姐是个百事通,原先在街道办干过几年,很会张罗,她见甄臻照顾乔大壮,犹豫了一下,就问她愿不愿意用残疾人。
“什么样的残疾?”
“我原先在街道办工作时,给一些残疾人做过家访。有些是天生不会讲话;有些是小时候发烧,用药成了聋子;有些是小儿麻痹症,腿不大好使;有些是得了矮小症,个子特别矮的。”
钱大姐说这话也挺犹豫的,万一甄臻瞧不起残疾人,会觉得她是故意的。
其实她也是好心,那年给残疾人家访时,看到他们的处境,她就想,要是有企业能照顾这些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残疾人肯定不必生活的如此敏感。
甄臻没说话,钱大姐尴尬地笑笑,“我就多余多这个嘴,其实我也是好心,想着食品厂工作不难,这种常规工作,他们都能做。很多残疾人能力不差,就是缺一个机会,他们会比正常人更珍惜工作的机会,也更吃苦耐劳。”
甄臻笑笑,“我这边没什么问题,但也不能因为残疾,就放低对他们思想的要求,还是要找品行好的。”
“那是肯定的,你不说我也会交代他们的。”
钱大姐喜出望外,“你真能答应?你要是真点头了,我这就去通知他们,他们要是知道找到工作了,肯定会很高兴的。”
甄臻没问题,她自己赚了钱,也愿意帮助更多人。
“先找几个力气大的男人,给乔大壮打下手。其他的还要等我家二勇回来,才知道需要多少工人。”
“没问题!”
钱大姐高兴坏了,当天就给甄臻找了4个身强力壮的男人过来。
甄臻跟他们说了注意事项,让乔大壮教他们炒瓜子。
钱大姐招的人果然本分,干活仔细又周全,许是怕甄臻不满意他们,还自主加班,让甄臻哭笑不得。
人多了,一天能出两三千斤瓜子,有多少卖多少,钱自然是不少赚的。
不过散称瓜子也就能卖这两个月了,进入6月份,就没啥人吃瓜子了,要等10月份,入秋后才能好卖些。
五月中旬,孟二勇带着修理技术回来了,与他一起回来的,还有青山食品厂的机器。
孟大国叫了几个人过来,帮忙卸载机器。
这机器都是简易型的,体积小,操作简单,大都是手动操作的,比不上后世的自动化机器。
这也是没办法的,条件不足,这年头国营工厂的大机器都是轻工业部分配下来的,好的机器价格高昂,国营工厂没权利自主买卖。
甄臻买的都是工厂自主添置的小机器。
好比这个封口机,有个类似手闸的装置,把包装好的食品横放在上头,手动下闸,就能封口了。
一次可以封口4-5包食品。
一班出个一两千包是没问题的,忙的时候可以两班倒,甄臻寻思着就她这食品店的规模,这机器够用一阵子的。
“娘,儿子给你示范一下?”孟二勇积极道。
可别说,出去进修了两个多月,孟二勇成熟也成长了,做事稳重不少,面部棱角更为分明了。
这三个儿子中,长得最帅的是孟华。
孟华长得俊,气质好,自带风流的文化人气质。
孟大国一身腱子肉,长相刚毅,是个铁铮铮的男子汉,很符合当下的审美。
孟二勇作为万年老二,既不如他哥会干活,又不如他弟长得帅会学习,夹在中间,一向显不出优点来。再加上娶了陶爱红这媳妇后,被传染了奸猾的气质,甄臻对他一直持保留意见。
这次倒让甄臻刮目相看。
他操作机器时讲解的格外耐心,谴责造句也有了点文化气息,乍一看,真像是机器厂家派来出差的员工。
孟二勇讲解完,钱大姐新带来的员工都给他鼓掌,一人一句把他夸得跟什么似的。
孟二勇头一次作为正面人物被表扬,脸都红了。
甄臻要笑不笑地揶揄:
“要么人家说认真的男人最帅呢!我家二勇出去进修了一次,人都比以前帅了。”

农村人很少夸孩子, 娘当着员工和邻居们的面这样夸他,孟二勇脸更红了。
他从小就不如孟华聪明,成绩不好, 早早就辍学了,回家种地又不如孟大国稳重能干, 村里人夸孟家男人,夸的都是他哥和他弟。
作为万年老二, 孟二勇早就习惯被当成空气。
此刻成了主角, 他才觉得认真完成工作, 让人如此有满足感。
“娘,这几个机器花了六千多,是不是贵了点?毕竟都是淘汰的旧机器。”
孟二勇觉得贵,这堆废铜烂铁哪里值这么多钱?要不是市面上很难买到,他肯定会让他娘去买新机器。
贵是贵了点,可这年头买台电风扇都要费很多事,更别提买机器了。
青山食品厂的机器价格不便宜, 可人家一口气把旧机器都给他们了, 也就是说,甄臻有了这批机器, 就能生产青山食品厂经营范围内的所有食品。
这还有什么可不满的?
没了这批机器, 甄臻真不知道去哪找。
这年头国营工厂喜欢去岛国买人家淘汰的机器, 说要搞自动化,可岛国给的机器就是好的?花了几十万上百万买回来, 用都不能用,钱打水漂,技术也没学到,这代价可就太大了。
甭管买没买亏, 甄臻都不后悔。
孟二勇听他娘这么一说,也就不去纠结钱的事。
上车饺子下车面,孟二勇出差回来,焦蕙兰特地提前关店,回家擀面条吃。
如今家里条件好了,吃面条不再吃什么浇头都没有的素面了,焦蕙兰煮了红烧牛肉,放了青菜和鸡蛋,尝一口,面条筋道有嚼劲,让人食指大动。
知道婆婆不太喜欢吃面条,焦蕙兰又做了红糖饼,红烧鱼、水煮虾和肉末蒸蛋。
孟二勇看到这菜色,口水都下来了,青山食品厂离这里也就半天火车车程,按理说两地饭菜应该差别不大,可那边重油重辣却爱加糖。
新姚县做菜是不吃糖的,孟二勇到那边咋吃都不习惯,经常饿肚子,回家看到焦蕙兰做的菜,饿得跟什么似的,端起一碗面条就呼噜完了。
孟南盯着孟二勇。
孟二勇摸着嘴角,“怎么了,大丫?二叔脸上有东西?”
三娃:“我姐这是嫌弃你。”
“嫌弃我什么?”
“嫌弃你吃饭声音大,像老母猪。”
一屋子的娃娃哈哈大笑,孟二勇叫亲儿子闹个没脸,翻了个白眼说:
“你懂什么,这样吃饭有男人味,哪像你,吃饭跟个猫似的,嘴巴闭得紧紧的,一点声音没有。这样吃饭一点都不香。”
三娃撇嘴,动作秀气地夹面条。
“你吃的是红烧牛肉面,我吃的也是红烧牛肉面,面都一样,怎么可能因为动作不一样,就不香呢?老母猪吃饭香,你去猪圈吃得了。”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