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在直播间透剧诸朝历史(近日光)


像是明仁宗朱高炽只是停了郑和下西洋,看似是节约了开支,但实际上西方国家还是来大明进贡。
如此大明朝还是在赔本,但是原来还赚点钱的下西洋却停了。
只能说明仁宗朱高炽在经济方面也是没有才能,守城还行,但开拓方面的技能真是……】
听着神迹点名批评自己,朱高炽陷入深深的反思当中。
他仔细回想了一下,自己在政策上的确行的是仁政,安抚百姓方面也可以。
开源节流这他是能省就省,但对于创收这方面他的确没什么措施。
【其实明朝明明是有机会赚大钱的,偏偏明太宗朱棣还有太子朱高炽都没有意识到。
明太宗朱棣只想着下西洋可以弘扬明朝国威,万朝进贡,确立明朝宗主国地位,从而保障明朝的军事地位。
而太子朱高炽呢,就看见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加重了朝堂财政的负担。】
朱棣……
朱高炽……
神迹丝毫不留情面的把二人心中所想全部说了出来,且说的分毫不差。
朱棣下西洋之举的确为了拖延大明朝的版图而已,他还没考虑过经济层面的问题。
而朱高炽则是连版图都没考虑,他觉得他爹打下的江山已经够大了,大到维持起来又是一笔大的费用。
刘彻一听,后朝王朝似乎也和自己想的一样,弘扬国威!
不过,神迹所说的下西洋是什么意思?
刘彻对此特别感兴趣。
【明太宗朱棣】:如何赚钱。
【明仁宗朱高炽】:如何赚钱。
朱棣和朱高父子二人默契发问,于赚钱方面,真是他们父子二人的短板。
【自然还是要展开贸易,而且大明王朝也有实力也有硬件条件来展开贸易。】
【朱高煦】:商人卑微,就凭着他们能给大明带来多少银子?
朱高煦还以为神迹要说什么好主意呢,结果是贸易。
看的出来,朱高煦的确是打仗的好手,但是对于经济这方面,要是他爹和他哥是零,那么朱高煦就是个负数。
【要是从数据看,商贸的确看起来没那么重要,咱们用数据说话,给大家举个例子。
明朝财政收入包括田赋,也是明朝最主要的收入大概为2600万石。
在其他朝代占大头的盐税200万两左右,茶税10万两,其他贸易税加起来不过十几万两银子。】
赵匡胤看到明朝的数据沉默了。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明朝的财政真的完全依赖于农业。
在田赋之外的收入占比少到可以不计。
茶税竟然才占比不到一成。
要知道当时中国的茶叶是多么的紧俏,怎么肯定就这么点税?
为什么呢?因为大明压根就没有关税,为啥没有关税呢?
贸易都没有要什么关税!】
“关税???”朱高煦又懵了,啥是关税??
【而且一直持续到隆庆年间1567年明政府才开始意识到不对。
明朝调整政策,允许民间赴海外通商,史称隆庆开关。
大家算算,到这已经过去了百年。
然而隆庆年间虽然开放了海禁,开始了贸易,但是明朝依然没什么关税收入。】
朱棣???
朱高炽???
【不是政策不对,而是这时候已经是明朝的晚期了,说白了皇帝说的已经不算了。
特别是利益既得者的沿海缙绅,这些缙绅士族在海贸与商贸中赚钱赚盆满钵满,当然不肯让政府来抽。
沿海缙绅咱们放在后面说,也是让明朝经济崩溃的原因之一。】
【说白了,赚钱真的要趁早,特别是在大好局势下。】
【朱高炽】:大好局势??
【郑和下西洋后的万国朝贡正是大好局势。】
这下朱棣和朱高炽整不明白了,之前神迹不是说了,下西洋后的朝贡是赔本赚吆喝么,如今怎么又说是大好局势???

朱棣眉头紧锁, 之前听神迹所述,他已经做好放弃让万朝来明的打算。
明太宗朱棣原本还没觉的,自打看了国库的账本,又听神迹分析了这么半天, 此时的明太宗朱棣觉的大明是穷, 真的穷。
只让郑和下西洋去赚钱, 不让西方国家过来占他们大明的便宜, 如此他们大明不至于穷困而亡。
要说明太宗朱棣虽然武断了些,但真到了和大明国运之事, 他还是很愿意学习。
不过他思考了半天,却不能领悟大明在贸易上到底有什么优势。
说来也怪,在战场上朱棣能很快判断出局势,但在国家经济方面,他有种雾里看花的感觉。
太子朱高炽也没好到哪里去, 朱高炽是知道大明穷, 却不知该如何, 反正能不花就不花肯定没错。
若是他知道大明有什么优势, 他也不会停了郑和下西洋,放着银子不赚, 自己是疯了么?
【明太宗朱棣】:大明有何优势可言。
【明仁宗朱高炽】:有何优势?
原本一向心思深沉的两父子一起发问, 能看的出来两人对大明的经济是打心底着急。
【路人甲】:那么大的优势啊, 你们怎么说没有呢。
路人甲就讨厌这些脑残粉, 错了就是错了, 还死不承认,永乐年间大明朝的经济优势就是很大, 还死犟说没有优势!
【接下来咱们说说大明的优势。
优势一,万朝来贡, 海外市场已经开拓。
优势二,郑和下西洋,开拓了航道。
优势三,明朝商品价格的优势和不可替代
接下来咱详细分析分。
当初明太祖朱元璋禁海,原因咱们也分析过,海盗还有反贼余孽是原因之一。
但是通过郑和下西洋,如此声势浩大,宣扬大明国威的同时,也震慑了海盗和反贼余孽。
这是郑和下西洋产生的蝴蝶效应,直接扫平了海外贸易的道路。
可以说现在的海上防线特别安全。
以如此高的代价换来的海上之路,明朝竟然只用来让西方国家来大明朝贡,真是暴殄天物。】
乐瑶放出一个小动画,一片大海上有很多海盗小船,只见明朝的大船行驶过来,然后那些海盗小船吓的全部开走了。
【明太宗朱棣】:那海上之路还能用来作甚。
【明仁宗朱高炽】:还能用来作甚?
海上之道谁都能开辟,明太宗朱棣并没觉出有什么优势来。
不过震慑周边小国,稳固政治而已,若这也算优势的话。
但这样的优势又能带来怎么样的利益?
明太宗朱棣又想不明白。
太子朱高炽也是,在他看来真是开拓海路无用,他才停了郑和下西洋。
【自然是用来贸易呀,多么稳定的贸易通道
不能只让西方王朝来大明朝贸易,自然也得让商人走出去。
而且换一种思路,海上的国土也是国土,不要把国土局限于陆地。
没错,陆地可以种田,但是海上还可以发展打鱼业,并且还能海运,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
在大明之前都是海运和漕运并行,到了明朝大力漕运,又耗费了大量银子。
但是大海就不同,不会堵塞。】
海上的国土也是国土,神迹的这句话一下令直播间那头的秦始皇嬴政、唐太宗李世民、汉武帝刘彻还有宋太祖赵匡胤打开了新思路。
明太宗朱棣的眼神也亮了,他怎么就没有想到海上的霸权也是霸权呢!
大明王朝明明的确掌握了海上霸权。
【又有点跑题了,咱们接着说贸易的重要性。
为何大明国内的大明宝钞最后会烂成废纸,除了之前分析的原因,还有一点是因为大明宝钞只在大明国内流通。
若是大明宝钞走出国门就不一样了,让在国内无用的大明宝钞可以到国外买东西。
如此商业价值一下就提升起来了,变纸为宝。
而海上贸易的出现,正是让大明宝钞走出去的最好途径。】
听到这,明太宗朱棣的眉头更加深锁,想不明白,完全想不明白。
【明太宗朱棣】:朕也赏赐给外贡国大明宝钞,但是大明宝钞仍旧贬值。
万朝来贡,大明虽然高价购买他们的东西,但是支付的时候用的是大明宝钞,如此也没见大明宝钞升值,反而是贬值。
明太宗朱棣不觉得通过海上贸易把钱花出去和自己用钱买外朝东西有什么区别。
没任何区别。
【虽然西方国家来大明朝得到的是大明宝钞,但是他们立马用大明宝钞又换取了大明的商品。
外贡王朝和大明王朝贸易,然后赚的钱再去买大明朝得东西,最后这钱还是回到了大明手上,仍旧不算流通出去。
但是开辟海外贸易就一样,让商人把大明宝钞花出去,能换回商品来才是贸易顺差。】
【朱高炽】:那些朝贡的商人来大明后,又拿大明宝钞买东西,这钱不还是回来了?
朱高炽听的十分认真,但是他想不明白,钱不是还回来了么?
【但是钱在以大明为经济体系的系统中流传起来,这就等于大明宝钞一下绑定了商品。
大明的钱可以购买大明朝以外的东西,然后大量的货币就流通到了西方国家。
且大明王朝只认定大明宝钞,让大明宝钞绑定不可替代的瓷器和丝绸。
想买大明的瓷器和丝绸么,那就先换大明宝钞吧,原本贬值的大明宝钞就会随之升值。
这也是咱们之前说的,为何货币必须要绑定不可替代的大宗商品才能提高价值。】
【明太宗朱棣】:朕也用大明宝钞买了外朝的东西。
朱棣还是不明白,有什么区别?
【那只停留在王朝层面,买的还全是些没有东西。
所以贸易不能停留在王朝层面,必须开放贸易,让贸易的利益分到百姓头上,从而大大提升大明宝钞的诚信度。
而且由商人参与,也能调节市场的供需,比如花椒之类的香料饱和了,作为商人自然不会再买。
百姓为什么要攒白银和铜钱不花,不就是觉得他们有价值么,对白银和铜钱的信任度高么。】
“老三,你能听懂么?我怎么一点不明白??”朱高煦从没感觉自己是个傻子,今个他确确实实觉的自己是个傻子。
朱高燧摇头,“我也不明白。”
“大哥,你懂了么?”朱高煦问朱高炽。
朱高炽不语,这次不是不搭理朱高煦,而是他也说不上明白。
朱棣不说话,开始奋笔疾书,把神迹所说的全部记下来,虽然理解不了,但是先记下来。
他就不信,大明朝人才济济,就找不出一个能理解神迹之策的?!
与此同时,秦始皇嬴政也在奋笔疾书。
经济方面,嬴政也不是很在行,术业专攻,自有懂经济的大臣。
嬴政先记下来,等他日后开拓海上之路,自然有用到的一天。
唐太宗李世民也在记录,虽然他大唐的经济还不错,但谁不想让王朝更加的繁荣昌盛。
【当然,为了防止大明宝钞贬值,还要绑定更被大家任何的重金属,毕竟转移通货膨胀也不是长久之计。
像是后期在全球范围内的硬通货,黄金和白银。
大明朝时期的技术不够,主要的白银产地还是在海外。
得让白银都掌握在朝堂手上,而不是掌握在少数商人和权贵手上,这就要由朝堂掌握白银的流入渠道。
而此时正富强大明绝对能做到。】
朱棣???
朱高炽???
朱瞻基???
【朱高炽】:开战海外贸易,个体商人出海,如何掌控。
朱高炽先发问。
自皇爷爷开始实行海禁,就是为了控制这些商人,以防出现宋朝那样的情况。
【别忘了,海上还有海盗猖獗。
贸易再赚钱,也不如抢的快,比如后期某些国家的某些行径,在这咱不能细说,大家应该都懂。
民间对付海盗自然很难,但是有如此壮大的明朝海军护卫就不一样了。
之前咱们也说过,郑和下西洋期间,海盗低调了许多,证明他们是忌惮大明朝堂的。
所以大明海军可以控制住海上盗贼,保护海上贸易的平安,做出如此大贡献,自然要有代价。
这个代价就是大明的关税,不管是出海的商人还是来大明做买卖的外朝商人,既然得大明福利,就得缴税。
这点可以学学宋朝的市舶司。】
“神迹又夸咱们了!”赵匡美惊呼,果然,他们宋唯一的优点就是有钱。
【等着以大明为中心的商业和贸易的体系成行后,大明王朝就可以把朝贡的福利取消。
该是多少钱就是多少钱,若是对方不愿意可以不来交易,反正他们不来总会有别人来。
这就和招商引资一样,先给甜头让外地人来,等过了几年成熟了再把福利取消。】
【朱高炽】:如此有些卑鄙吧?
朱高炽一向以仁为政,泱泱大国,这般。
【路人甲】:这算什么卑鄙,正常交易罢了,非得赔本赚吆喝么?
【路人甲】:大明是怎么穷死的,不就是不只要面子不要钱么。
粉丝路人甲又开始怼人了,怼的朱高炽一句话说不出来。
又想要钱又想要脸,天下间哪有这么好的事情。
【其实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真的和经济有离不开的关系,当然除了经济,武力值也很重要。
不然就沦落成和大宋一样的下场。
要是大宋和大明两个王朝可以互相学习一下就好,经济和军师同时抓。】
【说完怎么盘活大明经济,接下来咱们再说说盘活大明经济的阻碍。
以海发家江南贵绅们,也是当年在朝堂上拼命反对下西洋的那群人。】

【确切的说是江南士绅的代表, 文官集团的掌权,导致大明王朝一步步的走向深渊。】
文官集团?江南士绅?
明太宗朱棣脸色刷的一变,朱高炽的脸色也不好看,他身边自有文官集团。
“我就说文人没一个好东西!”朱高煦一拍大腿, 高呵一声。
朱高燧揉了揉耳朵, 他二哥这嗓门怕不是要把他震聋…
【也不能说文官没有好东西, 自古以来不管文官还是武官都有好官和坏官之分, 像大臣于谦是文臣,但亦是有骨气的文臣。
咱不能一棒子把人给打死, 其实还是看皇帝能不能扛得住忽悠。】
又提了于谦,这个人朱棣和朱高炽还有朱瞻基三人是记住了。
【先说说文官集团经历的几个阶段,在明太祖朱元璋在世时,皇权高度集中,整个文官集团是夹着尾巴做人。
到了明惠帝朱允炆, 文官集团可谓扬眉吐气, 无奈都是纸上谈兵的玩意, 最后明太宗朱棣上位。
在明太宗朱棣时期, 文官和武官基本是相互制约的地位。
但是等到了明仁宗朱高炽上台时,文官集团的春天又到了, 毕竟被朱棣一直嫌弃的太子朱高炽能上位, 少不了文官集团的支持。
明英宗朱瞻基时期, 文官集体势力更大, 不得已, 明英宗开始用宦官集团来制衡文官集团。
后面的土木堡之变,大家也都知道, 随着有经验和功勋的老武将全部战死,文官集团彻底登上权利的巅峰。】
乐瑶顺着明朝的皇帝开始讲明朝文官集团的权利变化。
【明太宗朱棣】:武将全部战死?!
这个平行世界的朱棣还没听乐瑶盘点叫门天子, 因此不知道后朝的败家子。
【叫门天子朱祁镇咱之前说过,这次就不再说了,大家可以回去看看直播回放。】
乐瑶发现她的直播竟然有精彩回放,但乐瑶直播的回放不是所有人都有权限看的,必须粉丝到一定等级才能看回放。
并且,各个朝代只能看本朝代的回放,目前朱棣的等级还不够,等再看几次直播,就能回头看大明战神那场直播回放了。
【今天咱们就海上贸易这条线,来看看大明的文官集团是如何一步步断了大明朝的财路。
明朝使劲禁海,只能由朝堂下海,无疑是断了江南贵绅的财路,但是他们本身又无法和朝堂对抗,只能曲线救国,拉拢能在朝堂上说上话的人。
这个群体就是文官集团,虽然明朝实行了南北榜,但北方落后多年,南方的官员比例还是多于北方。
且这些文官官员本身就出身于江南世家,自然好拉拢。
且明太宗朱棣的几次下西洋,不但没给他们带来任何好处,还有胡椒代俸禄,如此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如此,文官集团怎会支持下西洋。】
听此,朱高炽的脸色难看一分。
【但是在明太宗朱棣在位时,他们不敢说什么,等到以仁为政且广开言路的朱高炽上位,文官集团终于敢说了。
他们不但断劝诫,全力丑话郑和下西洋之举,将国库空虚的罪过全放在下西洋身上。
于是明仁宗听劝,中止了下西洋的政策。】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