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退居幕后是真心让位,还是为了让太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两方实力互相消耗?
直播间前的众帝王心里都和明镜一般,皇权面前哪有那么多的父慈子孝。
【李显】:真父慈子孝。
李显开口讽刺,他觉得李旦真的太能装了,给自己树立如此高大的形象,让后世歌颂他。
【单看这段历史记载,唐睿宗李旦和唐玄宗李隆基当真是父慈子孝。
而唐睿宗李旦也因为这几次让位给后人留下了谦逊懦弱无能的印象。
以至于后期的先天政变,大家的固有印象是不是这场政变是太平公主造反而导致的?
接下来咱们一起分析分析,大唐的第五次政变,先天政变的诱因是什么,它针对的当真太平公主么?】
【阿斗】:怎么又政变了。
阿斗不由感叹道,这已经是唐朝发生的第五次政变了。
“阿斗,你觉得这次政变是否是因为太平公主造反。”刘备趁着神迹还没开始分析,赶紧问阿斗。
“按理说应该是太平公主,太子李隆基上位前,他们两人就是政敌。”阿斗分析。
“但是儿子不明白,她就算政斗成功有又何用,李唐又不是没有可以继承的皇子,再说太上皇李旦还活着。”阿斗想不明白。
之前神迹分析过,历史上很难再出现第二个武则天,特别太平公主的身份还是公主,于李唐宗族而言是外人。
“倘若发动政变的原因是太上皇李旦呢?”刘备给了自家儿子一个新思路。
阿斗瞪大眼睛,一瞬间,阿斗又觉得逻辑通顺了。
【唐睿宗李旦虽然成为了太上皇, 但是他并未把所有大权交接给唐玄宗李隆基。
《旧唐书》记载,已经是太上老君唐睿宗李旦每隔五天就在太极殿上朝,并且对自己的称呼还是曰朕,三品已上官员的任免大权仍旧在太上皇李旦手中。
而登基的皇帝李隆基, 只能在武德殿上朝, 并且身为皇帝的李隆基不能自称朕, 只能自称予, 手中只有三品以下官员的任免权。
这么说吧,也就是大官还是李旦说了算。】
“这和唐睿宗李旦自己当皇帝有什么区别, 太子李隆基就是一个傀儡皇帝罢了。”阿斗皱着眉头,他觉得这样根本不叫让位。
【阿斗】:既然这样,他还让什么位!自己当皇帝算了!
唐太宗,唐
唐太宗李世民早就预料到,皇权交接哪有那么容易, 若李旦真想交接权利, 之前也不用如此打压太子李隆基。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李隆基之前就因为宰相里有很多太平公主的势力, 因此想谋反。
从这里的记载咱们可以看出李隆基刚登基就谋划政变,要知道政变可不是一时兴起, 咱们姑且把谋划政变的时间往前推。
面对强势的妹妹和意图政变的太子, 李旦如何自保才是最完美的选择呢?】
“成为太上皇。”公子扶苏道, 果真唐睿宗李旦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简单。
在太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两方势力都强的情况下, 但凡一方权利失控, 唐睿宗李旦恐难自保。
但是退位成太上皇,如此体面的让位, 从大义上唐玄宗李隆基就不能对他做什么。
毕竟唐睿宗李旦都主动让位了,唐玄宗李隆基再做什么就是大逆不道。
“所以哪里有什么自愿让位的皇帝, 不过形式所逼罢了。”赵匡美感叹。
“别说这个唐睿宗的确有些自保的手段,聪明是聪明,但是这样的人太不适合当皇帝了,有困难他就跑啊。”赵匡美表示瞧不起唐睿宗李旦。
李旦听着自己的所作所为,只觉的自己这一生真的太难了。
有强势的母后还有强势的妹妹,更有一个强势的儿子……
他只是想自保而已,想好好活着而已……
怎么就这么难呢?
【咱们继续分析唐睿宗李旦是不是当真想把皇位让给他的儿子李隆基。
《新唐书·陆象先传》记载,在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太平公主召集宰相公开谋划废帝之事。
如此公开,唐睿宗李旦就半点不知么?
咱们再来看看已经成为太上皇的李旦又做什么,“先天元年十一月,上皇诰遣皇帝巡边。”
李旦竟然命令唐玄宗李隆基出去边巡,要知道李隆基所有的军事力量都在长安,一旦出去那就是自身难保。
只要李旦一道令下,皇帝的头衔说没就没了。
从以上历史记载可以看出,此时唐玄宗李隆基的皇位非常的不稳,而退居二线的太上皇李旦亦没有脱离政治中心。】
阿斗没想到唐睿宗李旦退位不过是权宜之计而已,他真正的目该不会是退居幕后,指挥着太平公主打倒自己儿子吧?
但是阿斗还是想不明白,若真如此,他干嘛还要让位呢?
【阿斗】:还是不明白,唐睿宗李旦为何让位?
【路人甲】:他不让位就是第二个李渊。
粉丝路人甲回复的相当直接,既然李隆基早就谋划政变,李旦若是不让位那不就要经历第二次玄武门之变了么。
【唐玄宗李隆基自是明白自己不能离京,于是他宣布巡边改期,并没有听从太上皇李旦的安排。
但是太上皇李旦并没有就此作罢,他还想调动野战军来抵抗唐玄宗李隆基的禁军。
为此,太上皇李旦任命了自己的亲信郭元振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
可惜郭元振似乎并不站在李旦一方,《郭元振行状》记载里明明白白的指出了这一点。
从这咱们更能看出太上皇李旦实际是参与到了废除李隆基皇位这件事情来的,其实想想也是,毕竟太平公主只是镇国公主而已,若背后无势力,如何敢如此谋划。】
唐高宗,唐殿
李旦长长叹了一口气,他终究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人,身为皇帝忌惮自己的太子。
还让自家儿子当傀儡,明明自己知道当傀儡是多么难受。
李旦真觉的自己不适合当皇帝,自己竟然为了自保什么事都干的出来……
【但是唐玄宗李隆基先下手为强,在先天二年七月三日,唐玄宗李隆基正式发动了先天政变。
这场政变是以太平公主意欲谋反为名义发起的,并且此次政变唐玄宗李隆基只带着亲信数十人和三百家奴便发动了政变。
咱们一起来看看此次政变的核心班底都有谁,李隆基的四弟李范和五弟李业,他的亲信李令问、王守一,家奴高力士,王毛仲,李守德。
从用人方面咱们可以看出李隆基心思缜密,基本都是自己的心腹如此不会节外生枝,这也是他政变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天幕中卡通的李旦和太平公主站在一边,孤立无援的李隆基头顶几个大字,“反了!”
【这场政变虽然被普遍认为是唐玄宗李隆基针对太平公主而发起的政变。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呢?
《新唐书·陆元方传》记载,太上皇李旦登上承天楼,召集了群臣,并道,支持朕的留下,不支持的就走,当然了,只是说说而已。
根据《 旧唐书·王琚传》记载,唐睿宗李旦怕宫中发生兵变,于是他登上承天门,并且号令南衙兵士严阵以待。
而在《郭元振行状》中记录的更加直白,唐睿宗李旦知道东宫的士兵要来了,于是想要跳楼自尽,多亏了大臣郭元振劝阻唐睿宗李旦才没有跳楼。
从以上资料咱们可以看出,如此激动的唐睿宗李旦怕是心里知道唐玄宗李隆基的这场政变是冲着谁来的。
毕竟唐玄宗李隆基的这场政变第一时间控制的是唐睿宗李旦,而不是太平公主,以至于还让太平公主有机会逃走。】
李旦听自己开始寻死觅活,一脸无奈。
而一旁的李显则满脸讥讽,他可记得神迹说过在京龙政变的时候,自己同样是登上城楼,但是结果却和李旦大相径庭。
自己可是凭着三言两语就策反了逆贼,平定了叛乱,而李旦这个废物竟然要自尽。
【先天政变以唐玄宗李隆基的成功而告终,最后李旦交出了自己所有的权利。
唐玄宗李隆基终于不再是傀儡皇帝,大唐的权利终于回到了皇帝手中,可以说唐朝朝堂内部的动乱终于结束了!
虽然唐玄宗李隆基是真爱粉和黑粉都希望他早死的帝王,但就前期而言他的确是最适合当皇帝的人。】
公子扶苏点点头,实事求是,前期的唐玄宗李隆基的确是最适合当皇帝的人。
且安史之乱的种子已经早早埋下,爆发是迟早的事,只能说晚年昏庸的唐玄宗李隆基推动了安史之乱的进程。
唐高宗,唐
唐高宗李治听神迹说唐玄宗李隆基是众人都希望早死的皇帝,心里浮起一丝不安。
难不成自己这位皇太孙晚年做出什么糊涂事来??
但目前为止,唐高宗李治都非常看好李隆基,甚至因为李隆基这位好皇孙而打算立李旦为皇储。
李旦也听到了神迹这句话,心里咯噔一声,心道自家儿子不会做了什么混蛋事吧?
武则天的关注点和唐高宗李治一样,最被希望早死的帝王,唐玄宗李隆基到底干了什么,竟被期望早死?
【好了,唐睿宗李旦咱们这就讲完了,前面咱们已经讲过唐玄宗李隆基和他的儿子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咱们也简单说过。
如何大家不介意的话,我还想再详细唠唠唐代宗李豫,唐朝历史上颇为争议的皇帝。】
唐太宗,唐殿
唐太宗李世民对后世的李豫留有很深的印象,之前神迹只是简要的讲述了唐代宗李豫。
就神迹之前说的那些事而言,李豫算不上明君,但是李豫面对的是安史之乱。
唐太宗李世民不止一次的想,若自己面对的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可否扭转乾坤呢?
秦始皇嬴政听到神迹还要继续讲述大唐之事,心中不免有些失落。
秦始皇嬴政不确定神迹能否讲到他们秦朝,虽然秦朝二世而亡,没什么可讲的。
但是秦始皇嬴政真的想知道那个败家子到底是谁。
唐高宗, 684年
天幕再次消失,已经知道后朝之事的唐高宗李治不再犹豫,他以造反之罪废除了李显的太子之位。
并且李治毫不犹豫的赐死李显。
别怪李治无情,只要李显活着, 废太子李显便是李旦最大的威胁, 毕竟李显当了这么多年太子, 有自己的太子班底。
李治怕武则天会利用李显来打击李旦。
但只剩下李旦一个儿子就不同, 就像神迹所述,武则天之所以能够篡唐, 首先是她皇太后的身份,其次是她有李显和李旦两个儿子。
无论如何,武则天都不会动李旦,因为李旦是她的保障。
李显到死也不明白,为何他家父皇如此狠心, 明明自己才是反抗他家母后的人, 而李旦是个只会让位的废物!
李显死后, 唐高宗李治立马立他唯一的儿子李旦为太子。
可惜, 此时的李隆基还没有出生,因此李治没法立皇太孙。
至于皇后武则天, 李治并未废除她的皇后之位, 李治心里明白武则天是有能力的, 日后的大唐还需要她的辅佐。
但是李治终究开始提防武则天, 即便武则天有利用价值, 她的价值仅仅是身为辅政的皇太后,而不是武皇武则天。
除此之外, 唐高宗李治并没有立裴炎为辅政大臣,毕竟他背叛过唐朝一次, 不论后面他有没有悔过,唐高宗李治不再信任裴炎。
唐高宗李治提拔了狄仁杰还有宋璟等人为李旦的太子班子。
唐高宗李治这一首操作可让朝堂大动荡,政治格局被完全打乱,隐患也埋了下来。
毕竟有些大臣的利益被触及,他们心底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如此过了一年,时间来到了685年,命运的轨迹没有发生改变,唐高宗李治还是在这年驾崩。
但是和历史不同的是这次唐高宗李治的临终遗诏可没让武则天辅政,而是把唐朝完全交给了李旦。
神迹消失后,武则天再次调整了自己政策,她对李显彻底失望。
刚进长安屁股还没坐热的李显再次被贬黜,这一走怕是再也回不来了。
但是和李治的处理不同,武则天并没有处死李显,毕竟她余下时间还很长,不着急斩草除根。
罢黜了李显后,武则天直接立了李旦为太子,并把李隆基又上回了李旦这一脉。
可武则天却没直接立李隆基为皇太孙,她对神迹说的那句最该早死的帝王耿耿于心。
对于李隆基,武则天还要考察一番。
同年,武则天又把武周改回了大唐,这一系列举动下来,明摆着是要还政于大唐。
众臣惊讶不已,特别是狄仁杰,他万万没想到他们陛下会在刚登基之初就如此。
李唐还是有号召力的,武则天让李旦亲自出去招兵,以此来扭转大唐外弱的局面。
武则天不是没能力,只是之前篡唐后不得军心,且朝堂内政让她也分不出太多心思对外。
如今李旦为太子,也正好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
这么多重担一下压了下来,李旦一时间有点承受不来,他忽然理解自己为何要仰仗自家妹妹和儿子,最重要的原因是自己的能力真的不足。
李旦,唉……
“三郎,你得快快长大才是。”李旦摸着自己三子李隆基的小脑袋。
如今李隆基才六岁,但是已经精通骑射,聪慧过人。
李旦越看越觉的自家儿子是有帝王之相,李旦下定决心,一定要为大唐江山好好培养自家儿子。
只是,神迹那句自己儿子是最让人期待早死的皇帝,到底是几个意思?
每当想到神迹那句话,李旦心里都咯噔一声。
【大家好,咱们又准时见面了,咱们继续昨天的话题,这次咱们从不一样的角度来看看唐代宗李豫到底是不是无能之君。】
【秦始皇嬴政进入直播间】
【唐太宗李世民进入直播间】
【汉武帝刘彻进入直播间】
【武皇武则天进入直播间】
【季汉太子刘阿斗进入直播间】
【唐睿宗李旦进入直播间】
【宋太祖赵匡胤进入直播间】
除了唐高宗李治和武周武则天这两个平行世界过去了两年,其他平行世界的直播都发生在第二天。
【不知道大家对唐代宗李豫的固有印象是从哪里来的,主播最早是从大诗人杜甫的《登楼》中知道的唐代宗李豫“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1
杜甫把唐代宗李豫比作了蜀后主刘禅,可见在大诗人杜甫心中,唐代宗继续豫是多么无能。
而宋朝对唐代宗的评价也不高,宋孙之翰评唐代宗李豫为优柔寡断的君王,苏辙则评论唐代宗李豫为唐之庸主。】
阿斗听着自己竟然成了无能的代名词,虽然心里有点难受,但是阿斗自己却觉得神迹说的并没有错。
自己竟然能在儿子和臣子们奋力抗争的时候束手就擒,又说出乐不思蜀那样的话,的确该骂。
刘备过来拍拍阿斗的肩膀,来自老父亲的安慰。
“儿子这次定会好好努力,绝对不会给咱们季汉丢脸!”阿斗攥紧拳头,下定决心。
“就咱们这样的还评论人家。”赵匡美吐槽。
“不过这个唐代宗李豫到底算不算明君呢?”赵匡美也拿不准了,实话实说,他对唐代宗李豫的印象并不怎么样。
他记得唐代宗李豫杀了很多大将,最后还逼着将臣造反,并且信任宦官,给宦官封王。
还有还有,被外族打到家门口,没有守城门反倒是没估计的跑了。
赵匡美摸着下巴,怎么想这个唐代宗李豫都不是一个好的君王。
但是神迹总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一个人,因此赵匡美也不好轻易的下结论。
【但是咱们翻开史书,却发现史书上对唐代宗李豫的评价其实还很不错。
先来看看《旧唐书》中对唐代宗李豫的评价,古代的贤良君王,从字面上便能看出是多高的评价。
而《新唐书》中对唐代宗李豫的评价也不低,和旧唐书的评论差不多,都是有才能的君王。
可见新旧唐书对唐代宗李豫的评价都不低,和大诗人杜甫的评价形成了鲜明对比,确切的说是截然相反的对比。】
唐太宗,唐
听神迹再次提到李豫,唐太宗李世民不由的想起安史之乱。
之前神迹讲述安史之乱时,简要的将了将唐肃宗李亨还有唐代宗李豫。
李世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父子二人为了平定安史之乱而借用外族之力,并答应回纥的抢夺。
后面唐代宗李豫登基后还接二连三的重用宦官,从以上事迹来看,唐代宗李豫无疑是昏君。
但是唐太宗李世民代入到当时的政治格局,他却不认真李豫是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