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她就很羡慕别人那种“空的境界”,等真正实现了之后,她只觉得,住在空荡荡的房间里,真的是太爽太解压了!
可能是生活太充实了,她现在除了生活必需品,什么东西都不想添置,而且,比起有形的物质商品,搞事业时无形的成就感更让她沉迷。
与何辛房间的极简风格不同,沈檬的卧室和书房相比之下,可说是极繁了:
之前租房,不仅空间有限,也不好进行大的改造,现在既然是自己的房子了,她就尽情地布置起来。
毕竟,对她来说,家不仅是家,也是工作室,是i人的能量场,是灵感的诞生地,环境的精致美好必不可少。
书房和卧室是连通的,一进门,扑面而来的各种色彩,柔和地映入眼帘:
以童话般的整体风格为主基调,胡桃木色的桌椅上铺着绣着碎花的桌布,四周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各色漂亮的小柜子、小架子。
这些小巧的家具上,又放置着五颜六色的画具、手账周边,还有做工精美的茶具、咖啡杯,可爱的娃娃和各色手办,空隙间则点缀着一盆盆仿佛散发着香气的花草,整个空间都洋溢着梦幻的氛围。
沈檬还根据正在创作的《海边的小人族》续集,将房间的一角布置成了书中的场景:
深绿的细长海藻旁,以主角为原型做成的小人们,正站在一汪蓝色的水边,仿佛在商量如何驯服那条浮出水面的游鱼……
当沈檬怀着入住新家的喜悦,将自己的房间一角,分享到她的小粉书账号上时,果不其然收获了许多好评,很多粉丝都在下面留言:
“啊啊啊,果然画漫画的人都住在童话里!”
“羡慕两个字我已经说累了……”
“沈老师的审美真的太好了,这么多东西,居然一点都不乱,还搭配得这么好看[赞]”
“哇,角落里的那个场景是海边吗?顺便催更,老师你的小人族续集啥时候出……”
“就是啊,说好的续集呢??”
粉丝们的夸赞,最后说着说着,总是会毫不意外地变成“催稿”,让沈檬一时压力山大,刚搬家没两天,就继续投入了紧张的创作之中。
至于周祺,她的东西不多也不少,差不多算是处在何辛和沈檬这两个极端之间吧。
其实,如果单算日常用品的话,她东西并不算多,但是除此之外,她的书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作为一个书迷,唯一能让周祺买买买的,就是纸质书了。
搬家那天,当周屿把一箱又一箱的书籍搬进新居来时,那仿佛无止尽的书籍如流水般不断出现,把所有人都镇住了。
其实周祺的书房面积可观,三面都是顶天立地的书柜,普通人根本放不满,但她
硬是把自己书房的书柜都装得满满当当,还染指了客厅的书柜。
不仅如此,周祺还有一个不可侵犯的底线,那就是:
书房的那些书不经她同意,不能擅自触碰,更不外借,免得破坏了她在书里留下的各种思考的痕迹。
整个书房,与其说是放置着她最心爱的书籍们的图书馆,不如说是装下了她昔年的阅读时光和不断变化成熟的私人思想的“自我之库”。
而客厅的书柜里放着的书,则完全无所谓,可以让人随意翻阅。
周祺的阅读品味广泛,书柜里什么类型、什么领域的书都可能会出现,内容异常丰富。
这让何辛和沈檬每次走过充满书香的书柜时,总是忍不住驻足片刻,探宝般的寻找一本合自己口味的书,然后窝在一旁的沙发上开始阅读。
一时间,客厅的沙发都快成阅读区了,对此,周祺十分喜闻乐见,甚至还在源源不断地从书店买来各种新书,不断充实着自己的书架。
当然,她也不是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收藏家,阅读速度也和买书一样快得恐怖,不仅在乘风书店的读书俱乐部赫赫有名,还和阅读量更大的“专业阅读选手”谢萱以书会友,成了关系很好的朋友。
这天,何辛跟周祺一起来乘风书店买书,恰好谢老板难得有空,几人就去工作室坐了会儿。
“周周,你每天工作不是挺忙的吗?怎么还能抽出时间看书啊?”
何辛想起自己之前痛苦读书的经历,虚心取经道。
周祺想了想,“我也不清楚,好像是读得多了之后,熟能生巧,速度自然就会越来越快?”
“我之前住院的时候,看书也就正常人速度,只是那时候玩手机久了会头晕,为了打发时间就不停地看书,久而久之,速度就变快了。”
这时,谢萱也端着一杯咖啡,一杯清茶过来了,笑着接过话题:
“其实,很多书的写作逻辑都是有相同的套路的,当你重复看到第十本,二十本的时候,面对那些已经了解过的内容,就可以迅速领会,不用再花时间去消化,如果是非常熟悉的内容,甚至可以直接略过,也不影响阅读……”
周祺闻言点了点头,“对,就是这样。”
何辛皱眉:“要看那么多书,才能读这么快?那还是算了。”
谢萱噗嗤一笑,“读书本来只是一种兴趣爱好,不必执着于阅读速度的快与慢,能获得新知和乐趣就已经足够了。”
“不过,如果真想好好培养阅读习惯的话,可以看看咱们书店的阅读特刊嘛。”
“什么?那个特刊还在出吗?”何辛惊讶道。
之前,谢萱为了宣传阅读,搞了个乘风特刊,第一期《从零开始的阅读指南》,意外地大受欢迎,因为数量有限,很多读者为了这本小册子特意来店里买书。
之后谢萱再接再厉,又出了两期有关如何阅读的特刊,最后在杨真的建议下,将内容整合成书,以《乘风书店的阅读指南》为名出版上架。
这本书至今还在店里的畅销榜上,为乘风书店良好口碑的形成,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谢萱笑着对何辛说道:
“你真是好久没来店里了。最近我新招了一个员工,文学素养很不错,因为一直有读者建议继续出刊,我就让她试着做了一期,反响很好……”
谢萱正说着,有人敲门进来,是个留着中长发,戴着圆框眼镜的年轻女生。
何辛好奇地朝她看了一眼,立即又给谢萱使了个眼色,用眼神问道:是她吧?
谢萱笑而不语,轻轻点了点头。
这么快就猜中的何辛也不由笑了起来。
倒不是何辛慧眼识珠,而是这个女生的书卷气实在太浓了,虽然素面朝天,但周身洋溢着一股静雅的气质,让人莫名想起那句“腹有诗书气自华”。
“谢姐,这是下一期特刊的目录,如果没问题的话,我就去联系印刷那边了。”
“好的,辛苦了,先放这吧,我等下就看。”
宁舒应了一声,轻轻瞥了瞥何辛和周祺,目光中闪过一丝好奇,但并没有多问,将特刊目录放下后,很快离开了工作室。
人一走,何辛就感叹了一声,说道:
“这个小姑娘,好有灵气,一看就是喜欢读书的人。我有点明白,为什么你会把特刊交给她了。”
谢萱笑道,“其实店里的员工基本都是书迷,只是宁舒有点特别,她不仅喜欢读书,也喜欢和文字打交道。”
说着,就从抽屉里拿出一沓文稿:
“这是她前阵子带给我的书稿,是她以自身经历创作的散文集,说是投了好多家出版社都被拒了,想请我给她提提意见。”
何辛一听,好奇地问道,“那你看了吗?感觉怎么样?”
谢萱点头道,“已经看完了,确实很有文采。更重要的,还是文字里透出的生命力和通透感,非常不俗。”
看来小谢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很高啊,何辛一时来了兴趣,“我能看看吗?”
周祺也放下咖啡杯,面上若有所思,“既然连你都觉得写得不错,更让人想知道具体的内容是什么了。”
谢萱笑了笑,“就知道你们想看,没关系,想看的话就看吧。”
她小心翼翼地把稿子递过来:
“这姑娘把稿子拿给我的时候,看上去挺受打击的,说是被拒太多次,已经决定不再投稿了,让我找几个靠谱的读者提提意见,她会吸取教训,继续写下去。”
谢萱这么一说,何辛更是对宁舒印象大好:
虽然被拒稿那么多次,也很沮丧,但还能鼓起勇气重头再来,真是可爱又努力的女孩子啊。
不过,散文啊……
在她浅薄的印象里,散文基本上,就是那种文字很优美,但内容平淡,很适合睡前安神的书?
“那我就简单看个几页吧。”
她轻轻翻开打印清晰的A4纸,从开头慢慢看了起来,谁知这一看,就是快半个钟头……
等她抬起头来时,才发现谢萱已经出去忙店里的事了,只有周祺面前放着一个空茶杯,正坐在那安静地翻着一本新书。
“咦,我看了这么久吗?”
何辛看了下时间,面上有几分恍惚。
周祺放下手里的书,语气中带了一丝调侃:
“说好的就看几页,结果,你这都快看一半了吧。”
说罢还问何辛,“写得这么好看吗?让你看那么入迷?”
何辛愣了下,一时也不知道怎么说,“感觉也没什么特别的内容,但看的时候心里很舒服很安静,还有点奇怪的感动?……”
说着干脆把书稿递给她,“我读书少,形容不出来,你看了就知道了。”
这会儿,谢萱也回来了,见何辛一副“大受震撼”的表情,意料之中地笑了笑,“怎么样?是不是写得不错?”
“嗯,久违的感动了一把。”
何辛承认道,随即面带疑惑,“小谢你是不是骗我啊,这么好的作品,竟然没出版社看中吗?”
“她写的是散文,现在不围绕热题材的散文,很难有市场,销量也就比诗歌稍微强点。”
谢萱说着,目中闪过一丝惋惜:
“而且,现在国内文坛都有自己的圈子,一个新人想出头,如果没点人脉,根本连门都进不去。”
何辛对这些业内之事完全不了解,好奇道: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完全可以先把作品发到网上,等火了再出版嘛。”
谢萱摇头道,“你这想法太乐观了,就因为大家都觉得写作没有门槛,所以网上发表的作品已经如过江之鲫,到处都是,而且短视频时代,网文还可能有受众,发文学作品能有什么流量?”
何辛听了也觉可惜,“那就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这些文学新人出头吗?”
“很难,除非有人愿意帮这些新人做宣传,但现在卖书也难,所以出版社也要考虑成本,不会贸然推荐新人……”
谢萱大概说了些出版相关的事。
虽然也帮着沈檬卖过三本书了,但一本书具体如何出版,何辛还真是完全不知道,毕竟,每次她都是在书正式出版后才参与的。
“出书原来这么复杂啊。这么个人才,就这样埋没了,还挺可惜的。”
她随口说了这么一句,看了下时间不早,就离开乘风书店,去了“菜新鲜”四店,也就是农大分店。
当然了,视察分店生意的同时,还可以顺便和某人约个饭。
正当何辛站在“菜新鲜”有机餐厅,看着最近面向大学生的“备考加油套餐”时,突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她眼睛一亮,立即过去打招呼道:
“杨姐,好巧啊。”
这人正是沈檬的责编杨真。
见到杨真,何辛突然想起之前听说的传闻,不由笑着道:
“杨姐,不,应该叫杨主任了吧,恭喜恭喜!”
“多谢,其实也没什么好恭喜的,依然还个是打工人。”
杨真语气谦虚,但心情显然不错。
毕竟,在出版社熬了那么多年,一直在资深编辑的位置上止步不前,如今终于能更进一步,坐上编辑主任的位子,属实不易。
这里面,当然也有何辛的助力。
要不是当初她无意中结识谢萱,让《盛夏的你》销量大增,之后沈檬的小人族系列,乘风书店特刊等等,都顺利大卖,让杨真的手上多了好几本畅销书,她还不一定能升得这么快。
为此,杨真对何辛好感颇多。
两人聊了会近况,只听何辛突然说道:
“杨姐,其实我有件事,想跟你咨询一下,但就是不知道……合不合适?”
杨真第一反应,“是沈老师的事吗?”
何辛摇摇头,“不是,是其他人的事。”
哦?不是关于沈檬的么?
杨真有些意外,但还是笑着点点头,“没事,你先说下具体情况,看我能不能帮上忙。”
何辛简单地把宁舒的事说了下,杨真听了爽快地说道:
“这样吧,你让她有空把稿件发给我,我先看看内容。”
“对了,她写的是小说?还是纪实文学?”杨真随口问道。
何辛突然想起了之前谢萱说的话,犹豫了下才说道,“是散文集。”
“散文集?”
杨真的眉头轻轻一拧,脱口而出道,“散文的话恐怕不行!”
“啊……抱歉,我不是那个意思。”
她也觉刚才的话不妥,朝何辛歉意地笑了笑。
“没事,”何辛理解地说道,“我都听谢萱说了,现在散文集不好卖,出版社也不能做慈善嘛。”
何辛这话说的直白,杨真扑哧一笑,“也不至于这么惨,不然出版社早该关门大吉了。”
她不知想起了什么,自嘲道:
“我也是最近才懂了什么叫做位置决定思维,之前做编辑的时候,只要觉得好的作品都会争取出版,现在满脑子都是销量销量的,感觉有点失去做书的初心了。”
何辛看着杨真面上的神情,隐约感觉,升职后的她,好像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开心,便岔开话题:
“杨姐,散文为什么不好卖啊?我看汪曾祺的书不是挺火的么?”
杨真缓缓点头,“汪老的散文,可以说是业界最为畅销的散文类作品,然而,这么多年来,除了他,并无其他作者的散文有如此成就,甚至连他的1%都达不到。”
“至于原因么,一个是汪老本身就是现代文学大家,这一时期作家受到的关注普遍较高。其二,他的文章雅俗共赏,真挚温情,用时下的话来说就是有很强的治愈感,比较契合当下的审美。再有,汪老并不单写散文,他其实是以小说成名,之后散文才受到关注……”
何辛听明白了,总结道,“所以,汪老的散文能这么火,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也可以这样说。”
与何辛打交道多了,杨真说话也不藏着掖着,突然又说道:
“其实,我个人还是很看好散文这块的,现在社会带给人的压力这么大,人们更需要一个途径来停下脚步,去感受真实的生活。”
“只可惜,短视频的出现带来了太多即时的快感,而散文是要静下心来慢慢去品味的,要让更多的人回归慢节奏的阅读,可能会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至于出版社这边……”
她说着无奈地苦笑一声:
“今年新书的整体销量又在下滑,最近社里刚开过一次反思会,我也在会上下了军令状,要把书的销量往上提一提,所以……有时确实挺矛盾的。”
何辛原本也没报太大希望,杨真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她也不好意思再“推销”了,正准备开口,却听杨真说道:
“要不这样吧,小何,回头你先把那个作者的稿子发我一份,等我看完再给你答复。”
何辛心知杨真这是不想却她的面子,但也还是笑着应道:
“好的,那就谢谢杨姐了。”
之后和冯磊一起吃饭时,何辛没忍住,把这事说了出来。
“总觉得这个世界有些不公平,就比如,出版优秀的书籍明明是件有意义的事,但为什么却赚不到钱呢?”
冯磊倒是一点不惊讶,“我懂你的意思,但也别太纠结,不然你会发现,不公平的事情到处都是。”
他还跟何辛分享了最近的一则笑闻,“我举个身边的例子,就比如说吧——”
“最近不是刚出了个H市高校经费预算表么,你猜我们学校的经费排第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