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珂有点心虚,有点做了坏事后被抓包的心情,倒不是因为自己在享受生活,而是……
“父皇离开咸阳前,您是怎样答应他的?”
姜珂:……
原话是,陛下,您就放心吧,我一定照顾好大公子的。
当然,扶苏身份高贵,身旁有一大群照顾他饮食起居的寺人宫婢和傅姆,这句照顾肯定不是字面意义上的照顾,而是教导。
但那只是自己随口说的一句场面话,就像她当年夸李斯能力超群,乃陛下之左膀右臂也一样,类似的话说过至少也有一箩筐,怎么偏偏就只有扶苏当真了。
“大殿下,我只是觉得你已经弓马娴熟,刚勇武毅,学识渊博了,我学识浅薄,萤火之微,再没有什么可以教导你的。”
“丞相叫我扶苏即可。”扶苏回她,“您莫要菲薄,您可是整个咸阳最博学的人,您若是浅薄,恐怕这世上便再没有博学之人了。”
整个咸阳最博学的人?姜珂略微有些惊讶,自己什么时候有的这个称呼?所谓树大招风,在咸阳,比自己的人学识好,资历深的学者数不胜数,若这句话传出去,自己岂不是要背上一个自视甚高的评价?
有人要谋害本官!
于是她连忙说了好几个名字试图证明自己不博学,结果也不知是怎么回事,扶苏今天变得特别反驳型人格,居然全部都驳了回去。
扶苏平日根本不是这样,事出反常必有妖。
“我的先生荀子,他乃是儒学大家,又及百家之所长,我们这些弟子和他相比,譬如皎月旁围绕的群星,安可与其争光?”
这根本反驳不了,因为荀子是真有实力。
果然,扶苏抿嘴沉默,许久都未说话,似乎是在下什么巨大的决心。
姜珂正要询问是谁传出的这句话,扶苏却比他更快一步,开口说道:“可……就是荀子先生告诉扶苏这句话的啊。”
姜珂:……
姜珂灵光一闪,突然意识到这次扶苏过来找自己,很可能是就荀子先生示意的。
虽然这个想法有点惊世骇俗,但俗话说,知师莫若徒,姜珂还真就猜对了。
时光如白驹过隙,荀子愈发老迈,即使有最优秀的医者和最好药效的药材为他调理身体,也会经常提不上精力。荀子于五年前退休,逐渐连私塾也不开了,夏赏花冬观雪,或是饮茶读书,讲经论道,还有几个“兄妹情深”的好孝顺徒弟,退休生活过得无比惬意。
十八岁的扶苏,正是一生中最精力充沛的年纪,他继承自己老父亲的勤奋基因,在军营时就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卷王到底,如今回到咸阳,更是如此。
扶苏的忠孝可是经过史书严格验证,对待先生亦然,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每日行礼问安,不敢有丝毫怠慢。
荀子:其实倒也不必这么勤劳。
于是荀子告诉扶苏自己已经没什么可以教导他的了,你去找我的弟子姜珂学习吧,她是整个咸阳最博学的人。
他虽早年四处游学,但中年之后便只长居过临淄,邯郸,兰陵和咸阳这四个城市,那时候中原的疆土并没有现在这样广阔。
其实荀子也是有遗憾的,他没见过大漠风光,也没去过百越丛林,自己已经年迈,身体状况不允许他长途颠簸。
但又很快释怀了,因为自己的下一代可以,他们正是好年华,他们意气风发,会为了黔首的幸福而砥砺前行。
于是扶苏就按照荀子的暗示来找姜珂了,并发生刚才那通对话。
姜珂在思考……
俩人大眼瞪小眼,面面相觑,扶苏在期待,丞相究竟会教导自己什么?
姜珂也在思考自己具体教导扶苏什么内容,脑海中快速闪过曾经去听姬萍上课时的情形和自己上学的经历,结果一无所获。
她总不能说:来,扶苏,今天我给你讲个自由落体运动吧?
最终决定……
“扶苏,我明日带你出城微服私访吧。”
“微服私访,这是什么课程?”扶苏有些疑惑,他之前从未听过这个词。
姜珂回道:“就是我们改换便衣装作平民,隐蔽身份去探查民情。”
闻言,扶苏对此十分感兴趣,甚至还很盼望明日的到来。
第二日一大早,扶苏便按照以往给荀子先生请安的时间来找姜珂,姜珂强忍住自己打哈欠的冲动,她瞥了一眼扶苏,没穿锦袍、未带玉珏,棉麻样式的衣裳上连个暗纹都没有,应该是提前做了不少功课。
将咸阳留给范增和陈平,姜珂放一百二十个心,简洁的马车队伍逐渐驶出城外。
按照微服私巡,必遇事故的定律,他们这趟出行共解决了两个地头蛇,查清了一桩冤案,剿灭了一小股黑色势力,并查探了周围的民生情况。
姜珂情不自禁感叹:“上次来这里已经是很多年前了,那时候这里的黔首还需省吃俭用,每餐也只能将将达到五分饱,如今却可达到路无冻绥,吃饱穿暖,而且每个月还能吃上一次肉或蛋。”
虽然只是最便宜的肉,但生活也是越来越有盼头了。
二人是隐藏身份进入各乡里的,黔首们不知道他们的身份,但是对于这个王朝的热爱却无法掩饰,听到他们的赞美,扶苏同样与有荣焉。
因为他也热爱这个盛大而又辉煌的王朝。
旅程结束,回到咸阳时,姜珂和扶苏在咸阳宫门口告别。
姜珂询问扶苏这十几天的经历他心中有何感受,扶苏刚要开口回答,她又说道:“短时间内无法说清,不如这样,你回去后,写一份视察报告交给我吧。”
扶苏微笑答好。
此时已是酉时初,夕阳西下,日落的余晖洒在二人身上,为他们的身上镀了一层金色的光芒,从远处看,这是一幅十分温馨和睦的画面。
偏偏有人越看到这幅场景,心里就越是讨厌。
胡亥站在远处将这幅场景尽收眼底,他是统一六国出生的第一个皇子,嬴政对他难免多些宠爱,长此以往下来也就养成了他骄纵任性的性格。
他对扶苏有印象,好像是自己的阿兄……?
阿兄快乐,胡亥就不快乐。
他如今才两岁,走路都不稳,摇摇晃晃的,跳起来连扶苏的膝盖都打不到,但已经能分清什么是讨厌和喜欢了。
他让傅姆抱着自己走到那二人面前,本想哭闹一番,可惜迟了,姜珂和扶苏告别之后便分别离开了这里。
胡亥心里的气没发泄出来,噘着嘴大声呼气,询问照顾自己的傅姆大兄身边的那个女人是谁。
傅姆如实回答。
在胡亥心中,丞相是个很大的官职。
阿兄的教导老师是丞相,胡亥对此很不满意,眼看他又要生气哭闹,傅姆心下一惊,自己只是一个小小的傅姆,可承担不起照顾公子不善的罪名啊!
好在傅姆是个机灵的,稍一思索便道:“老婢曾听人说过,您未来的教导先生也是丞相。”
“也是丞相?”听到此话,胡亥的心情才好一些,问道,“那本公子的先生会比刚才那个女人厉害吗?”
傅姆连连点头回答:“厉害,厉害的。”
“老婢这个深宫妇人都知在朝为官之人中,李丞相的法学是最厉害的,他称第一,无人敢称第二。”
即使是咸阳宫中的一个傅姆也精通说话的艺术。
韩非白身,姜珂杂家,张苍擅长黄老,张良擅谋,官员里可不就是李斯的法学最厉害嘛!
法学最厉害!?胡亥年纪小,却也知道秦朝以法立国,既然那个什么李丞相法学第一,那他一定很厉害喽。
他有问道:“那哪个叫什么毅的官员和李丞相相比谁厉害?”
傅姆知道他口中的“什么毅”指的是蒙毅,虽然后世认为李斯是法家代表人物,但蒙毅的法学也并不差,傅姆又开始左右问难了,想来想去,来了一句:“老婢只知蒙御史是武将世家。”
武将世家?那就是文这方面要差一些喽,胡亥幼稚地这样认为,当即心情大好,期盼自己早日长大,和那个李丞相一起好好欺负大兄和姜丞相。
胡亥这个想法注定以后他的每一顿揍都不白挨。
此刻远在云梦泽的李斯莫名其妙打了个喷嚏。
丝毫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好大徒给他安排了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地狱级别的重量级任务。
秦瓯边界处,军营。
韩信自小就在南方长大,本以为早已熟悉南方的酷热,没想到单是岭南地边界的气温就能让他热得浑身冒汗。
“左车,你们这边的战况如何?”
两位好友许久未见,自然需要好好寒暄一番。
闻言,李左车脸上露出明显不悦之色,烦躁又不耐烦,不过这表情并非是对韩信露出来的,而是对那些瓯越人。
他气道:“其实这些瓯越人手中武器落后,也不像匈奴那般弓马娴熟。他们唯一的优点便是这一大片丛林叠嶂的地形了。”
韩信闻言,来了兴趣。
地形战啊,他最擅长了。
李左车道:“每次都来挑衅咱们,每次又都打不过,打不过就往山林深处里钻,跟个野人似的,过一段时间再来挑衅。”
越人熟悉地形,知道哪里是河流,哪里有荆棘,即使赤脚,也能在山林中如履平地,还很倔强,宁愿被深林里的野兽吃掉,也不愿意成为秦的俘虏。
而且岭南多山,在这种地形作战中使用火qiang或炸药,很容易造成山火。
很明显李左车被这些西瓯人烦得不轻:“烦死了!”
从这句话里,韩信能感受到他的烦躁。
到了夜晚,更令李左车心烦的事情也出现了。
西瓯部落联盟推举出来很多位身强体壮的勇士,在夜里,这些勇士抱着必死的心态偷袭秦营,试图杀死主将,并火烧粮仓。
只可惜李信不是历史上的屠雎,他没有中西瓯人的计谋,并带领士兵们将这些试图偷袭的西瓯勇士全部反杀,军营中一时之间充满西瓯人的惨叫声。
韩信年纪虽小,却不怯战,也用长枪杀死了好几个敌人,平定完这场叛乱时,天边已经露出鱼肚白了,他摘下头上的兜鍪,私下里悄悄对一旁的好友说道:“这些西瓯人可真傻,都不做情报工作吗?估计还有一月时间我们的粮食才能送到……”
说着说着,他突然停住了。
等等,情报工作!
韩信突然意识到,他们攻打匈奴时之所以如此轻松,没有迷路,是因为有当地的匈奴人作为向导为他们精准导航。
既然匈奴人可以,那瓯越人为什么不行?
兴许是看出他的想法,李左车告诉韩信,在北地经常会有商队进入草原和各个匈奴部落进行贸易,彼此之间有了解,匈奴人对中原人有了解,知道中原的好。这边则不同,你见过哪家商队千里迢迢来南瓯交换贸易的?恐怕还没做生意呢,就先被这边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习俗给吓到了。
野蛮、荒凉、未开化、还犟,这是李左车对他们的全部印象。
猴子手里还能漏个枣呢,到西瓯人的面前就只能挨顿揍。
韩信低头,略一思索便想出了主意,他眼中放光,信誓旦旦道:“丞相说了,如果敌人没被策反,不是他们的意志足够坚定,而是我们的糖衣炮弹不够甜!”
李左车闻言,觉得姜珂说得很有道理,路过的李信也这么觉得。
李信:“所以,韩小将军有何良策?”
李信不喜欢直接叫韩信的名字,因为这样他总会想到在楚国灭亡后章华台宴会时的那场误会,是即使过了很多年再想起来都会尴尬的地步。
完了,现在又开始尴尬了。
韩信嘴角突然噙起一抹坏笑:“咱们中原人最是善良,当然是要给他们这些蛮荒之地的可怜人送物资啊!”
那二人也并非蠢笨之人,当然不会傻傻地认为韩信真心是要给西瓯人送温暖送物资了,稍加思索,便明白了他的意图。
于是数日后,南瓯人在山里的树林中发现了一个木盒子,这个木盒光从外表上看就很精美,比他们瓯越的工匠技术强上数倍。见到这个木盒的部落首领怀疑这是凶恶的秦人所布下的陷阱,所以不让自己的族人打开它。
族人刚开始时虽然惋惜,但还是听话地将其丢弃了,可没想到往前不到三公里,便又看到了一个木盒。
西瓯人:我们首领也读过中原人的兵法,知道中原有威力很大的黑色粉末,我们才不会轻易中计呢!
然后捡到了第三个盒子,第四个盒子……一直到第不知道多少个盒子,好奇心终于战胜了谨慎,这个部落决定派出最勇猛的勇士来打开这个盒子。
大家都躲得远远的,打开盒子的那一瞬间本能转头闭眼,预料中的巨响却并未发生。
无事发生。
过了很久大家才敢凑上前去观看,勇士将木盒里的东西展现给众人看,根本不是什么武器,而是平平无奇的一盒……
制作肉干需要干燥的空气或大量的盐,所以中原人和匈奴人都认为是平平无奇的肉干,在西瓯部落中可是个稀罕物。
秦人肯定在里面下毒了!
大家都坚定不移地这样认为。
但架不住部落里也有好口腹之欲的馋鬼夯货,对盒子里的肉干垂涎欲滴,眼神一直都没移动过地方。
趁人不注意偷出来一根吃,先咬一大口,不硬不柴,有点咸,但是油脂丰沛,里面加了很多香料,越嚼越香,还挺好吃的。
可能是他的咀嚼声太大,引来了人,见他吃了肉干后还没死,当即勇气大增,自己也从盒子里拿了一根放到嘴里咀嚼。
他叽里呱啦说了一顿脏话,最后总结:“这天杀的秦人,还挺会享受的!”
越嚼越香。
第152章 秦土
一段时间后, 他们又捡到一盒子很珍贵的盐,打开之后仔细观察,发现里面的盐洁白如雪, 咸而不苦,还没有杂质,比他们平时所吃的盐品质要好上数倍。
然后是比任何植物的根茎花蜜都要香甜的石蜜。
然后是……
各种各样他们见都没见过的珍奇东西。
捡到的东西愈发丰富,虽然首领下令不允许任何人再提及此事, 但根本无法阻止大家的好奇心, 随着时间的流逝,部落中流传出一个消息, 山上有秦人落下的珍贵东西, 所以自愿去山林深处巡逻的西瓯人逐渐增多起来。
大家都很踊跃很积极。
后来,他们的好日子到头了。
盒子里的油盐酱醋茶和肉干之类的好玩意都没有了, 取而代之的是……
秦人的招聘广告。
哼,真是岂有此理, 我们西瓯部落团结一致,岂能被你们你们这些狡诈的秦人所策反!?
欸, 还真能。
这个部落的首领掐起手指头, 手脚并用一起计算,这几天光自己部落里就叛逃了两个人, 换算下来整个西瓯岂不是要有将近一万人去投奔秦人?
其实也没有这么多,虽然目前中原物资丰富,却不会随便浪费,因此分散下来, 只在几个部落附近的山里投放了物资。
即使这样, 也有数十人来投奔秦军,有自己单独来的, 还有有操着一口陌生语言拖家带口来投降的。
反正无论何种目的,他们到达秦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画地图。
将他们分开到不同的营帐中严加看管,每日吃喝不愁,把所有时间用来画地图。
自古以来秦人在间谍业务方面水平一流超强。同样反间谍能力也很厉害,经过几日观察,倒还真揪出了几名试图打入秦军内部的卧底,对其处以极刑,以儆效尤。
嬴政是深秋时节到达长沙的,这时气温已经转凉。各种粮草、草药、医疗用品等物质也都及时运送到前线。
万事俱备,只等开战。
皇帝亲临战场鼓舞士气,士兵们各个跟打了鸡血似的,振臂高呼,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战争胜利后他们能得到的爵位和田地。
瓯越地广人稀,李信学习王翦攻打楚国时的纵深战略,自己为主将,负责指挥作战,其余二十五万军队共分为五支队伍,依托湘江,赣江水道等得到后勤补给,由五个不同的方向进入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