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长,”谢可拿下嘴里的馒头,喊了一声,指着里面道,“保卫科的人从地底下挖出东西来了。”
“挖出东西了?”孟秋惊讶。
另一个人道:“是,还是用箱子装的,不知道里面会不会是什么宝贝?”
“不太可能吧?”
“那可不一定,埋得这么深,还用箱子装起来,肯定是贵重的东西……”
在他们的七嘴八舌下,孟秋听明白了。
这个疗养院以前应该还种植着一些名贵花木,这么多年过去,花木早就不知道哪儿去了,只剩下满院的杂草。
他们搬过来之后,丁主任他们一看,这么大院子,长草多可惜呀,这不得收拾出来种菜?
在他们搞研究的这段时间,丁主任他们也没闲着,不仅把其他建筑修整好了,连院子以及附近的空地也给整出来了。
一部分种菜,还有一部分种上了玉米、土豆、红薯之类能充当主食的,再给他们几年,说不定他们都让研究中心实现自给自足。
这不,红薯成熟了,保卫科的同志来收红薯,因为他们伺候得好,今年这红薯收成还挺好。保卫科的同志刨着刨着,越刨越深,不知不觉,一铲子挥下去,声音不对。
保卫科的同志经验丰富,立马就意识到底下可能有东西。
他们将上面的红薯收了,顺着不对劲的地方往下挖,挖了一尺左右的深度,露出了底下的东西——箱子,还不止一个。
这段时间,大家都清闲了些,这不听说红薯地挖出了东西,都跑过来看热闹。
孟秋头一抬,见对面何教授、朱教授也在。她过去打了个招呼。
何教授、朱教授问她:“吃早饭了吗?”
孟秋回道:“还没有。”
何教授说:“赶紧去吃,我们可都吃过了。”
朱教授指了指那边道:“一看就是个大工程,一时半会儿出不来,你先去吃早饭,不耽误看。”
孟秋瞅瞅里面第一个箱子还没起出来,应该来得及,就道:“好。”
没一会儿,她也一手拿着馒头,一手端着碗跑过来了。
何教授点点她,孟秋移开视线,吸溜了一口粥,再咬一口馒头。
嗯,看热闹与吃早饭,不冲突。
保卫科的同志终于把上面一层土和杂物给清理了,粗略地数了数,仅看见的,便有四五个大箱子。
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
大家都挺好奇。
保卫科陈科长丢下手里的铁锹,拍了拍手,跳进了坑里,他检查了一遍箱子,除了外头的稻草、油布,里面还上了锁。
陈科长让人丢了把刀下来,“碰”地几声,老旧的锁头断裂。
陈科长抓住箱子把手,围观众人停下了其他动作,一致地伸长了脖子,像一群长颈鹿。
下一秒箱子打开,众人发出惊呼。
保卫科的同志们动作迅速,第一时间转身,掩护研究人员后撤。
箱子里面不是别的,而是码得整整齐齐的炮弹!
研究人员们知道轻重缓急,虽然心里面很好奇,但还是配合地往后跑。
孟秋抱着大海碗,一边跑,一边庆幸,还好粥喝完了,要不然肯定洒了。
疏散完人群,保卫科的同志留下来处理这一突发事件。
孟秋他们是几天后才知道后续的,一共挖出来八个箱子,除了炮弹,还有子弹,不知道是谁埋进去的,时间应该不短,炮弹还是以前的旧型号。
取出来一部分给他们检测,发现里面的火药还没有完全受潮,也就是说有可能会爆炸。
而他们现在研究的又是自行火炮,只能说还好发现了,不然试验的时候,万一不小心落到红薯地那一片,说不定就会造成爆炸。
陈科长直搓牙花子,他们都已经一个月排查好几遍,没想到危险还有可能来自地下。
研究中心这么大块地,他们总不能全翻一遍吧?
关键是谁知道人家埋得多深?就像这次的炮弹,当初他们翻地不也没翻出来?要不是红薯往底下钻,他们还不一定能发现。
孟秋见他发愁,想起了一样东西。
过了几天,孟秋叫住陈科长,陈科长一见她手里的东西,脱口而出:“这不是探雷器吗?”
“唔……不算,这是金属探测仪,只能检测到金属物品。”而现在的很多地雷,为了避免被探测到,已经升级了,很多都不止用金属了。
“检测范围大概在地下一米以内。”
“多少?”
“一米……要是想探测更深地方,也不是不行,就是一时半会儿不容易做出来……”
陈科长瞪大了眼睛,一米?还能更深?
孟同志知不知道他们现在部队里使用的探雷器,最大的探测范围只有70cm?还是只针对于某种地雷。
“这个效果……怎么样?”
孟秋示意他可以试试。
陈科长接过金属探测仪,之后的几天,带着保卫科的人把研究中心内部及附近都探测了一遍,头几天,陆陆续续搬回来不少废铜烂铁,最后一天,发现大家伙了!
这次不是炮弹,而是真金白银。
一箱大黄鱼,七八坛银元!
东西搬回来时,大家都震惊了:“地下还真埋着宝贝啊?”
陈科长道:“没了没了,就这些了。这附近我们都扫过一遍了!”
他看到孟秋,高兴道:“孟同志,你那个金属探测仪好用!效果太好了!”
金银铜铁什么都能探测到,刚开始使用,探测仪发出“滴滴”声,他们往下挖了几锹,没发现东西,还以为这东西不管用。结果又往下挖了一段,还真找到了,一个巴掌大的废铜。
实际探测距离可能还超过了一米。
“孟同志,你看那个能探测更深距离的探测仪?”
“这个不是够用了吗?”
“我们用是够用了,我想拿到部队去,给工兵试试扫雷效果。”
“要是用来扫雷,这个太简陋了,还需要再研究研究。”
陈科长一个大汉眼含期盼地看着她,孟秋抖了抖:“要不,你等我再研究研究?”
她想了一下,最近项目只剩下收尾工作,也不是不能腾出手来开开小差。
陈科长道:“好好好,孟同志,你慢慢研究,不着急,不着急。”
孟秋抽空把第二版金属探测仪搞了出来,交给陈科长,陈科长看着手里的东西,听着她说的探测效果,突然给她敬了个礼。
孟秋连连摆手。
陈科长道:“孟秋同志,谢谢你。”
孟秋挠挠头:“不客气,应该的……”
陈科长的反应给了孟秋一些新的感悟,或许等装甲车、火炮之类的大家伙,也可以抽空研究一些小东西。
在这个小插曲之后,他们的装甲车终于定型,接下来,就要进入试验阶段了。
装甲车的第一次正式试验,何教授喊上孟秋,示意她一起去。
一行人到了试验场,满怀期待地开始,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也不是说不好,这款装甲车和070-自行火炮相比,整体性能上了一个台阶,但是,并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目标。
何教授摘下眼睛,捏了捏鼻梁:“先回去吧。”
回到研究中心,一行人开了个小会,研究了一下当前还有哪些方面能够改进。
朱教授道:“要我说,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发动机。”
白教授道:“如果能做到,我们自然是希望发动机能够更进一步……”
孟秋拿着钢笔,在草稿纸上下意识地写了三个字,“发动机”。
会议结束后,孟秋去发动机组借了他们的相关资料。
或许可以试试能不能从《陆战之王》那门课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试一试,先试一试。
本来以为冬天来临之际能够回去,现在看来,又要推迟了。
孟秋看了一眼桌上的日历,看资料之前,抽出信纸,给二哥写了一封信,她可能要失约了,今年的生日不能陪二哥过了。
几天后,驻地,训练结束的季屿往家属院走。
“营长,营长,有你的信!”一个小战士喊道。
季屿接过信,看到封面上熟悉的字迹,嘴角勾了勾。
到了家,他先去洗了把脸,用毛巾将手上的水擦干,才打开信封。
随信寄来的竟然还有几张照片。
季屿随手放到一边,先看信。看到可能要推迟回来,他的唇角抿了抿,已经七个月零三天了。
再往后看——
“……整修过后,我们研究中心现在风景可好了,湖光山色,鸟语花香,啊不对,没有花,应该是鸟语菜香!”
“保卫科种菜的时候,我们还帮忙了呢!有我播的种子。二哥你要是在就好了,可以让你尝尝我亲手种的菜……”
“……随信附了几张照片,请二哥一同赏看。”
看到这里,季屿的心情稍微好了一些。
他将信从头开始又看了一遍,才拿起一旁的照片。
照片有合照,有单人照,没有拍到研究中心整体,只有局部的风景,然而季屿一看到照片就认了出来。
这是……101!
他的脸色猛地一变。
除了在系统中补课,孟秋又缠上了朱教授。
“是,目前的军用发动机以SZ系列为主,咱们使用的这款就是SZ-7型柴油发动机,520马力。”
朱教授大致介绍了一下SZ-7型发动机的构造。
“这款已经是目前功率最大的了。”
孟秋疑惑:“朱教授,不能使用增压技术,来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吗?”
朱教授问:“你是指哪种?”
孟秋道:“涡轮增压。”
涡轮增压技术确实是提高发动机功率的一大措施,引入增压技术的发动机和普通发动机相比,功率可以提高40%甚至更多。
但是这种技术一般运用在飞机上,尤其是战斗机。
朱教授道:“涡轮增压是利用发动机排除的废气作为动力,车辆的发动机与飞机的有所不同,转速相对较低,排气量不大,很可能会阻碍发动机的进气,从而出现涡轮迟滞等一系列问题……”
朱教授说的问题孟秋知道,最开始涡轮增压技术是用在飞机、火车、轮船等大型交通工具上面,但在她前世,后来已经应用到了汽车上。
坦克也是其中一种。
几天之后,孟秋又找上朱教授:“朱教授,您能帮我看看这个吗?”
“这是什么?这是你写的?”
“嗯,是的。”
朱教授不欲打击她,扶了扶眼镜,看了起来。
高压喷射、双涡管、增压中冷技术……
两级涡轮增压器?由两个驱动压力大小不同的涡轮增压器构成,通过旁通阀调节机制控制……
朱教授坐直了身体,表情认真了起来。
发动机转速较低时,旁通阀关闭,废气进入小涡轮,实现快速高效压缩。发动机转速提高后,由大涡轮承担压缩工作。从而使气缸内进气量增加……
良久,朱教授才看完手里的报告。
“这是你写的?”他又问了一遍,语气与之前却截然不同。如果说前面只是普通的疑问,现在就是堪称惊异了。
他从眼镜片后面打量孟秋,像是第一次认识她一样。
“老沈还教过你发动机上的事?”
“没有……”
“那就是你通过这段时间学习想到的?”
“朱教授,有没有可能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朱教授想想,有这个可能,研究这方面的,一提涡轮增压发动机,第一反应就是那是飞机上用的,要想应用到车辆上,就会想到有各种难题。
而她正是因为半路出家,才没有考虑那么多,只是想着为什么不能用,怎么样才能用。
这大概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了!
朱教授越看孟秋越是欣赏了:“你是怎么拜到你老师门下的?考不考虑换个老师?”
孟秋笑笑:“朱教授,我老师很好的。”
朱教授更想要这个学生了,怎么就让老沈先碰到了?在心里第一千零一次骂老友。
“你这丫头!走,咱们去找何教授去!”
在全动力组的共同努力下,应用了涡轮增压技术后的新发动机出炉了,马力足足达到了730匹,较原先的功率大大提升。
接下来,他们又进行了增压匹配、参数调整等一系列实验,同时也对结构进行了一定的改进。
原先为了满足发动机长度小、体积小等要求,缸心距设计得比较小,这种设计会对曲轴箱、气缸体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还会导致活塞组工作困难、气缸套与气缸体的穴蚀。
现在用上了涡轮增压技术,发动机已然缩小了,就不必再这样了,可以再重新调整为更加合适的。调整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也提高了其工作的可靠性。
最后的试验结果甚至超出了他们对发动机这一项的原定目标。
何教授的脸上露出笑容,欣慰地拍了拍孟秋的肩膀。
朱教授道:“小孟秋呀,跟我走吧!发动机可是很多机器的心脏,咱们一起,去征服世界!”
孟秋提醒道:“老师会追杀您到天涯海角的。”
朱教授比划了一个招式:“哼,我会怕他!”
见她不愿意,朱教授满心可惜,不过转念一想,不想换老师,可以多一个嘛!他不介意当小孟的第二个老师。
反正老沈远在天边,谁主谁次还未必呢?
朱教授心怀鬼胎,脸上挂着狼外婆一般的微笑:“小孟啊,发动机方面你了解得还不够充分,要不要再跟着我学习学习?比如柴油机上可行,涡轮增压技术能不能运用到汽油机上?更甚者,飞机、轮船上的发动机又是什么情况,想不想知道?”
孟秋犹豫了一下,没忍住:“……想。”
她的一大缺点——好奇心太重。
朱教授挺起胸膛:“不才,这些我都略知。”
孟秋眼睛亮了。
何教授看不下去他逗孩子,说:“差不多行了。”
朱教授哈哈笑,让孟秋把上次关于涡轮发动机的报告再整理整理。
孟秋挠头:“还要再整理吗?”
朱教授没说要干什么,只说:“这次实验中你提到的那些想法,也可以加进去嘛。”
一段时间后,内部刊物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关于涡轮增压技术在柴油发动机上的应用。作者隐去了一些技术上的关键信息,但只提到的部分,就让不少人眼前一亮。
而作者栏正是“孟秋”两个字。
有人想起来这个名字似乎似曾相识,翻出以前的某份报纸,果然在某个版面找到了同样的名字,只不过那篇写的是数控机床,而现在的这篇却是关于发动机。
从数控机床到发动机,这个跨度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这两个是一个人吗?
有人说不是,证据就是所属单位不一样,一个是901所,另一个是101研究中心,可能就是恰好同名同姓。
也有人说是,从这两篇文章的行文风格就能看出来,这明显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两种意见,各有支持者,少数知道真相的大概就是计算机所的同志了,他们可是知道孟秋同志被借调到了101研究中心参与项目!
计算机所的大佬们拿着报纸教育学生:“看看人家,微处理器、数控机床、发动机,小小年纪就频频出成果!”
被拿来与别人家“孩子”对比的学生们:远在天边的孟秋同志,你也太全面了吧?还有什么是你不会的吗??
“阿嚏——”
孟秋揉了揉鼻子,旁边的白教授关心道:“降温了,还是要多穿几件衣服。”
孟秋拉开衣角给她看,棉衣、马甲、毛衣、毛衣、衬衣……她都快裹成球了。北方和南方的冬天真是相差太多了。
“还好我们的实验完成得早,要不然我都操作不了了。”孟秋伸出手,白教授惊了一下:“你手怎么冻成这样?”
原本纤细的手指头都成萝卜头了,看着就让人心疼。
孟秋挠了挠手上红肿的部分:“太冷了……”
温度太低,在屋里忍不住抱着盐水瓶,工作的时候不好戴手套,冷热交替,就长冻疮了。
白教授道:“买药搽了吗?”
“搽了。”
“别不当回事,不治好,以后每年冬天都会长冻疮。”
孟秋看了看自己的手指,等她回了南方应该就不会了吧?红肿都没什么,就是痒,真让人受不了。
一行人陆陆续续到齐,何教授和朱教授从里面出来,何教授扫视了一圈,看人都在,道:“走吧。”
车子已经等在外面了,他们今天是去进行实地试验的。
京城军区,郊外的某个大型训练场今天戒严了。
人民日报的老记者翟娅带着摄像申文博跟随着部队的人,一步一步走进来。
相似小说推荐
-
在豪门当妈宝女怎么啦?! (白桃九) [穿越重生] 《在豪门当妈宝女怎么啦?!》 作者:白桃九【完结】晋江VIP2024/8/7完结总书评数:8596 当前被收藏数:83...
-
春日相见(北倾) [现代情感] 《春日相见》作者:北倾【完结】晋江VIP2024-07-22完结总书评数:13062当前被收藏数:21261营养液数: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