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沈玉灵想要炸油条去卖的提议,沈四婶是想都没有想过的。
是,她承认炸糖糕应该可以卖钱,可现在粮食紧缺的不得了,吃食卖好卖,再想买粮食可就不好买了,到时候万一把家里的粮食都卖没了,这一大家子喝西北风去啊?
沈玉灵在外面躲到黑天才有些心惊胆战的回了家,等发现自己炸的油条糖糕都不见了,又小心翼翼的旁敲侧击了沈四婶好几次,见自家亲娘冷着脸根本不搭理她,更是半点想卖油条的意思都没有,只能偃旗息鼓。
她怎么也没想到,好不容易想干点买卖,结果挨了一顿揍就算了,竟然还不被实行。
第59章 过年
沈玉灵气得不行,暗戳戳的想放寒假的时候自己亲自悄悄上阵去做。可结果,放寒假第一天,她就受到了生活条件的无情嘲笑。
糖糕这东西得现炸出来才好吃,她想要炸油条糖糕卖,最起码得有个小火炉,小铁锅,还有油、糖等一些零碎的东西,可她家如今就一口做饭的大铁锅,也没油了,其他更是啥啥都没有。
想置办这些东西就得花钱,而偏偏家里又因为盖屋子把钱都花光了,这种要啥没啥的局面,让沈玉灵想做买卖的壮志豪情一下子就陷入了死局。
沈玉灵有些不甘心,可条件摆在这里,不甘心也没办法,最后改善生活条件的计划,就这么再次无疾而终。
但改善生活这事实在不好办就算了,上学这事,沈玉灵却是打定主意死也不能妥协的。
因为今年有了地瓜的额外收成,方有顺这个冬天的津贴就没有再去买粮食,于是这年放寒假时,沈玉袖除了因为成绩依旧名列前茅得的糖块以外,还多了一根红头绳。
这是方有顺特意给两个女孩子挑的,过年嘛,孩子也能喜庆些。之所以挑头绳,是怕万一买的是所有孩子都能用的,沈玉珍又要叫沈玉袖让出去。
他想,这头绳是女孩子用的东西,沈玉珍总该没理由让这孩子让出去了吧?
可结果,方有顺还是小瞧了沈玉珍的奉献精神,他刚把红头绳分给两个女孩子,就听到沈玉珍说:“小袖,咱大哥到年也该说亲了,咱的头绳给大哥留着相亲用吧,到时候头绳给了新嫂子,嫂子肯定高兴。”
方有顺简直要无语了,生怕再把沈玉袖再给气着了,三两下把红头绳给她绑头上,就把人撵出去玩了。
把沈玉袖撵走后,方有顺回头笑呵呵的对沈玉珍说:“你大哥就算相亲,也用不着给人俩头绳,你那个给以后的嫂子留着就行,玉袖那个就不用了,好了,这里也没啥事,你家去吧。”
说完,方有顺扭头不再看被自己说的变了脸的沈玉珍,洗了洗手把面板搬到炕上放好,准备和方姥姥揉馍馍。
马上快要过年了,他家如今也不缺吃的,老伴儿说要蒸锅白面馍馍让闺女过年出门走亲送礼,他当然得帮忙。
沈玉珍见方有顺说完就回头忙活了起来,半点要搭理自己的意思都没有,当时就脸色不好的扭头回家了。
这姥爷也太偏着二妹了,明明两人都有红头绳,干嘛只让她让出去啊?她也很喜欢这红头绳的。
方姥姥回头看着憋着嘴离开的沈玉珍,忍不住叹息一声。
事到如今,她也算是看出来了,这个大外孙女就是喜欢做好人,而且她做好人还得拉上小袖垫背,拉不到人,失去利益的只有她自己,就不高兴了。
这到底是个啥性子啊?
不行,她以后还是得想办法说这孩子,这脾气可不好。
方姥姥叹息一声把面盆从锅里端出来,就和方有顺开始揉面,同时心里也决定以后就算买吃的,也不特意买给谁了。到时候谁来的勤快,谁就多吃点,来的不勤快吃不到东西,也怪不得谁,用不着这大外孙女天天老想从小袖手里抠东西做好人。
如今各家吃的都不富裕,今年村里过年家里能贴个春联、吃顿饺子的,那都是顶顶好的人家,要是饺子里面还有肉馅那就更不得了了,至于穿新衣戴新帽,今年这村里基本是没有的,包括沈玉袖。
倒不是方有顺不想给她买,而是春天实在旱的不行,棉花也就没收多少,可偏偏孩子们都在长个子,他就只能把津贴都紧着先给孩子们买了棉花,做了厚棉衣,人活着,首先得吃饱穿暖不是吗?
当然,方姥姥做棉袄棉裤的时候,也没落下赵回,毕竟这孩子这个冬天可帮自家干了不少活,不给人家钱就算了,要是连身棉衣都不给做,可有些说不过去。
更何况,这孩子身上的棉衣可单薄的很,天天冻得鼻涕吸溜吸溜,看着也怪让人心疼的。
当然,现在棉花贵得很,自己家里的大人孩子们的棉衣也不全是新棉花,方姥姥给赵回做的当然也不可能是全新的。
她就是瞅了个天好的日子,让赵回脱了身上的棉衣到炕上盖着棉被呆着,然后拆了他的棉衣,拿着这些拆出来的旧棉花去弓房重新弹了一下,又添了一些新棉花进去,再用方姥爷以前洗好的旧衣服改了改尺寸,重新给他做了一身。
虽说这身不说多好,但绝对比赵回原来身上穿的好了不是一星半点,也厚实暖和了不是一星半点。
当赵回穿上方姥姥给他做的棉袄棉裤,感动的眼里一下子就蓄满了泪。
这么些年了,他身上的棉衣早就不合身了,也早就薄的御不了寒,每到冬天,他总会被冻得浑身骨头疼,晚上睡觉冻得牙齿咯咯的打架。
而如今穿着这身衣裳,他浑身的骨头也不疼了,整天都蜷缩着的身子也能慢慢伸展开来,无论是身上,还是心里,天天都是暖烘烘的,舒服极了。
赵回对这身棉衣简直爱护极了,每天干活都变得小心翼翼,就生怕一个不小心把着衣服弄脏了,弄破了。
对于赵回身上衣服的变化,赵家夫妻不是没发现,但因为他这身棉衣的布料是旧的,又打了不少补丁,就以为这是捡的谁家不穿的衣服,也就没太在意。
腊月二十七,是村里年前最后一个赶集的日子。
因为沈家兄弟们如今已经各自有了新家,今年要写的对联也就格外多,沈敬贵眼看这工作量有些大,怕沈玉文那慢腾腾的写法到年也写不完,就把沈玉林留在家里帮着沈玉文一起写。
毕竟沈玉林如今已经上三年级,学的字也不少了,就不算有些字不会写,照猫画虎也能描出来,不管这字写的好不好吧,总归是比出去求人写对联要省心。
沈玉林被关在爹娘家里天天写对联,沈玉袖却是大闲人一个,家里蒸馍用不上她,写对联也用不着她,就跟小伙伴们嘻嘻哈哈的跑集市上乱窜去了。
虽然如今人们生活条件不是很好,但对于过年却是十分重视的,是以,周围村子里来赶集的人还是不少的。
有卖鸡鸭鹅的,有卖灶王年画万年历的,更有卖各种生活必需品和小东西的,沈玉袖在各种吆喝声中和小伙伴们挨个摊子瞧了个遍,直看的眼花缭乱,跑的小脸红扑扑。
也不知道是不是今年借她家地瓜的人家很多的原因,如今她在村里孩子们中的人气可是相当高的,倒不是说那些孩子忽然就对她好了,最起码那些孩子不会再故意找她茬,能好好的跟她说话了。
其实孩子们过年就两个字:吃,玩。
有了吃的,有人玩着,他们是啥心事都不会有。
也是因为小伙伴们能再次跟她和平相处,沈玉袖今年那是玩的相当疯,几乎是睁眼起来就不着家,不到吃饭晚上睡觉的时候,家里根本见不到她的影子。
是以当沈玉袖这天回到家,见有两个陌生人正在和方有顺说话的时候,还很是愣了一下。
第60章 来人
方有顺看到天天在外面疯跑的沈玉袖回来,立刻笑着招呼她过去,并指着对面的两人说:“还记得你三姥爷和舅舅不?快叫姥爷、舅舅。”
沈玉袖闻言听话的走到方有顺跟前,乖巧的对两人分别叫了声三姥爷、舅舅,就悄悄的观察起了这两人。
在她的记忆中,能让她叫三姥爷、舅舅的,就是和姥姥姥爷要饭去老家时见到那家人,可她记忆中的那一家人都瘦骨嶙峋的没有一丝生气,而眼前这两人虽然依旧很瘦,却还算精神,她有些不敢认。
方有成听到她脆生生的三姥爷,笑的满脸都是褶子,上下看了看她,不停的感叹:“这孩子长的可真快,高了,也更水灵了。”
“长高了是不假,要说水灵那可差远了,最多也就是勉强能看吧。”方有顺哈哈笑着,但眼里却满是骄傲。
沈玉袖在旁边听得却瘪了瘪嘴。
不管是在学屋还是村里,谁见了她不说一句长的好啊,咋在姥爷嘴里就只是勉强能看呢?
方有成看着她那撅起来的小嘴,却笑了起来,一脸不赞同的跟方有顺说:“你就会瞎白话,这孩子要是长的还不叫好,那别人家的小姑娘还咋活啊?”
两兄弟就这么就着沈玉袖又聊了起来,沈玉袖在旁边听得却是连连点头。
是的,她长的确实好,不但长得好,还是个很听话的孩子呢。
于是,长得又好又听话的沈玉袖也不还嘴,软软的依偎在方有顺腿边,听起了两人聊天。
原来,这个三姥爷之所以这时候忽然来了,是因为今年老家那边比去年旱的更厉害了,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出来要饭的人也开始越来越多。
也是因为这个,而随着这些人数的增加,这饭也是越来越不好要了,方有成想到方有顺去年的话,就把所有的粮食全留给了家里人,带着小儿子来这里找方有顺,他想看看这里今年怎么样,要是也不行,他俩再去别处。
沈玉袖静静听着两人的对话,脑子顿时就出现了去年看到的那些画面,小小的眉间立刻皱起了一个小疙瘩。
那岂不是说,今年老家那里的人过的还不如去年?
而同样的,方有顺听着方有成的叙述,也忍不住凝起了眉,可对这天灾人祸他也没什么好办法,能做的就是先留下两人在这里过年,再等他们走的时候给些地瓜干和粮食。
他倒是有心提议方有成直接拖家带口的迁来这里,可今年这里年景也不是很好,更保证不了明年这里依旧还能多少有点收成,毕竟种庄稼是靠天吃饭,老天爷下不下雨、干不干旱,都不是他能说了算的。
他能保证的,就是如果明年老家还是老样子,这里还能多少产些粮食的话,让他们再过来拿些粮食,好保证老家大人孩子不要被饿出个好歹。
老家来了亲戚,方有顺就让沈玉袖去沈敬贵那边叫一下人,让他们今晚来这里吃饭,也顺便见见老家的亲人。
要知道,现在交通不便,又远隔千里,老家能来人实在是不容易,今年来了还不知道哪一年才能再见面,当然得让家里的大人孩子过来认识认识。
沈玉林一听说老家来人,不等爹娘答应,啪一下扔下毛笔就撒丫子往方家跑。
可算有个理由歇歇了,这一天下来,不停的叠红纸、裁红纸、写毛笔字,无聊不说,他都快累瘫了。
于是,当沈玉袖回来看到沈玉林在姥爷身边跟狗腿子似的不停端茶递水,都差点不认识他了。
这二哥又是抽哪门子风啊?啥时候这么勤快了?
但不管怎样,沈玉林反正是因为这一番操作,在方有成面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多年以后也还记得这个曾经亲亲热热叫着他三姥爷,不停给他倒水的孩子。
待要走,三六九。
就这样,方有成在这里过了一个好年,年初三的时候就要走了。
临走时,方有顺给他们的推车上装了两麻袋地瓜干,和一麻袋由各种粗粮混在一起的粮食。
倒不是方有顺吝啬不肯多给,而是一辆推车也就能装这些,再多怕是就要压破车胎了,而且山高路远,路上不好走,就算两人路上换着推车,能把这些粮食推回去也是很不容易的。
除了这些吃的以外,方有顺还塞了十块钱给方有成,让他家里有急事的时候可以打个电报过来,或是留着救急用。
方有成攥着方有顺硬塞到手里的钱,都不知道该怎么才能表达自己的感激,最终眼含着热泪对送到他村口的方有顺一家挥了挥手,回头踏上了回老家的路。
对于沈玉袖来说,这个忽然到来呆没几天又忽然走了的三姥爷,也就是给她增加了一点记忆,也让她知道了一些外面的事情,其他就没什么了。
她依旧是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没心没肺的满大街疯玩瞎跑,天天乐乐呵呵的半点也不知忧愁。
而沈玉灵那边就不行了,她不但没有感受到过年的快乐,还天天在为怎么才能不饿肚子发愁。
因为她霍霍了不少白面和油,沈四婶这个年整天黑着个脸,除了大年初一吃了顿没啥油水的白菜饺子,大年初二沈四婶带着她和姐妹们回娘家,在姥姥家吃了个全面的馒头后,家里就继续开始过起了天天喝个汤饱的日子。
如今她已经不期盼能吃多好了,只求能吃饱就行。
可偏偏因为分家的事情,众叔伯家的大人孩子们见到她就没个好脸色,她的其他姐妹还能厚着脸皮去多少混口吃的,只有她,到谁家都没人搭理。
不过,现在她也学聪明了,吃饱了就往炕上一躺,哪里也不去,也不动,这样还能饿的稍微慢一点。
而老天爷仿佛也知道再这样下去人们怕是要活不成,一开春就先下了场透地雨,直把人们高兴的喜极而泣。
过了将近三年天天算计着吃饭的日子,如今人们早已经踏实下来了,只要能种地,只要老天爷肯给庄稼生长的机会,他们就仿佛不知疲累一般,几乎是拼了命的干。
当然,一些像赵回爹娘这样爱躲懒的人,那就是把他饿死,也改不了不爱干活的毛病。
赵回知道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走亲戚,是以,年前年后那几天,他很识趣的带了几把干野菜回家,安安分分的在家待到过了正月十五,才再一次踏上方家的门。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春暖花开时,他带上方有顺亲手育的地瓜秧,再次种到了那片芦苇荡里。
与此同时,他也自己到一些荒地里找了些适合编篓筐的棉槐条子,开始试着自己编东西去卖。
他想,就算自己编的篓筐不如方有顺的板正,但只要结实,再卖的便宜点,应该也会有人买吧?
而事实也如他所料,虽然他编得篓筐看着不那么好看,但因为结实耐用,去卖的时候有些贪便宜的人家还是很愿意买的。
就这样,赵回渐渐的也攒下了一点钱,在秋天新学期开学的时候,高高兴兴的就去找亲爹赵老五要户口本报名上学。可结果,户口本还没拿到,赵回就先迎来了爹娘的双面夹击。
第61章 回啊
“你真是好大的能耐呢,还上学?你爹我天天累死累活,吃不好喝不好,有钱不知道先孝敬孝敬你爹我,还想上学?上个屁的学。”这是他爹赵老五。
“也不是那样说,上学还是挺好的,就是……,回啊,你看你现在都十三了,再过几年都该说亲娶媳妇了,你这年纪想上学实在是有些晚,要不让你弟弟去上吧?他现在年龄刚好,上学不早也不迟,行不?”这是他娘张大春。
赵回静静的看着他们俩,只觉得可笑又可悲。
这就是他的父母啊!
一个只顾着想拿钱自己吃喝,一个只顾着为她心爱的小儿子着想,就不问问自己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吗?就不怕这钱是他偷的、拐的、坑的、骗的?
还是只要他有钱,不管这钱是怎么弄来的他们都无所谓?
小时候赵回也曾经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这两个人的种,要不然,为什么人家的父母好歹知道关心一下自己的孩子,而他的父母却只会打击他、让他干活?
可越长大,他就越听村里人说,他的长相一看就是赵家的种,眉眼随了他爹,鼻子随了他娘,就是跑天边都能认回来的那种,妥妥的赵家人。
没人知道,当赵回听到那些话的时候,心里有多失望,又有多绝望。
他想,哪怕他真是被人扔了不要,被捡回来的也好啊,这样,他在面对这对父母时,心里好歹还能平衡些,还能不那么怨愤。
可偏偏他就是赵家的种,老天爷怎么就让他偏偏是这对夫妻的儿子呢?
赵老五和张大春见赵回一动不动的站在那里,闷不吭声的任他们怎么说,怎么训斥,就是不拿钱,也不答应供应弟弟上学,当下一个个脸色都不好了。
相似小说推荐
-
康熙家的外室不好当(公北) [穿越重生] 《康熙家的外室不好当》作者:公北【完结】晋江VIP2024-05-06完结总书评数:2581 当前被收藏数:16012...
-
单选题(歪柒柒) [现代情感] 《单选题》全集 作者:歪柒柒【完结】豆瓣VIP2024-07-02完结言情小说现代言情治愈青梅竹马欢喜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