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县里时,来我家说一声,让老三架着牛车送你去!”
“行,那我就谢谢三哥了!”
沈老头从背后抽出手,摆了摆:“都是为了咱们大柳村的将来,与我这般客气作甚!”
“三哥既然这般说,那我可就不客气了!明儿个就麻烦老三送我一趟了。”
说完,几位叔公伯爷们,又同沈老头进了大棚查看秧苗。
另一头的沈家,沈杳趴在炕上,手中是一封刚拆开来的信。
信是在金陵的司玄知让人送来的。同信一起送过来的,是一方锦盒。盒子里是两本游记和几支绒花。
将目光从绒花上挪开,沈杳又看起了手中的信。
司玄知在信中说,金陵城繁华无比,热闹非凡,若有机会,他定要带沈杳来金陵看一看。
看到这,沈杳不自觉的笑了一下。
司玄知又说,金陵离扬州倒是极近。初到金陵时,大舅舅便带他去了扬州游玩。在去扬州的路上,他们路过一个叫仪征的县城,仪征县内种植了大片的芍药。他们去时,芍药花开的正艳,晃了他的眼。
他觉得骄阳下的芍药花极美,他说,将来定要带沈杳来看一看。
沈杳的嘴角,扬的更高了。
再往下看,司玄知又说,他在上个月通过了松阳书院的入学考试,等过完了年,他便会去松阳书院读书。
他说,松阳书院是金陵城最好的书院。
他还说,若是沈杳也能来这所书院读书,成绩定是会名列前茅。
信的最后,司玄知说他逛书肆时淘到了两本游记,里面记录了各地的山川河流,风俗习惯,以及人文趣事。他知道沈杳爱看这些,便买下了这两本游记一道送来。
另外,一起送回来的还有一些海鱼干和几盒点心。那是他外祖家送与他祖父的,他寻了舅舅,让匀出了一小点送与沈杳。
除此以外,便是一些絮絮叨叨嘱咐的话。什么他在金陵很好,让沈杳莫要担心。什么沈杳太瘦弱了,该多吃些才是,诸如此类。
只是关于绒花之事,只字未提。
将信铺平整,再仔细叠好装入信封,最后放进抽屉里。
瞥一眼窗户,才发现之前还艳阳高照的天,不知何时阴了。
这天,估摸着是要下雨。
不再理会窗外,沈杳又爬到炕上收拾锦盒,突然想起那封信,又不自觉的笑开了。
她还记得,初见司玄知时,他总是冷着个脸,话也极少,像极后世那些小说里的高冷男神。可曾经那个高冷的小正太,怎么突然变得这般话多。一封信里三四页的纸,写满了他的各种见闻,还有一些絮絮叨叨的碎碎念。
过了腊月十五,大柳村里过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趁着天晴,各家各户都进了山里去砍柴,以备正月里那几天用。
往年砍柴,都是由沈老头带着几个儿子一起。但今年只让沈家三兄弟进了山,沈老头则是去了大棚。
距离下种已有两个月,几个大棚里的蔬菜刚到花期,是以这几日沈老头对大棚里的蔬菜格外上心,一天得进去大棚里好几回。
沈杳倒是劝过,说进出的多了,来回掀帘子易将寒风带进大棚里。可沈老头哪里听的进去,时不时的就进棚内看上两眼。
沈杳无奈摊手,只得随着沈老头一同进了大棚。
棚内的蔬菜长势不错,大部分植株已经打了花苞,有少几颗更是开了花。
因着有油布的隔离,棚内不通风,温度高湿度又低,沈杳又穿着袄子,只来回查看了几株辣椒的长势,就觉得有些微微出汗。
只是脱了袄子,又觉着有一丝丝的凉意。沈杳伸手在半空中摆动两下,向着沈老头到:“爷,这棚子里的气温又些低了,咱们得生炉子。不然温度低了,花开不好,影响结果。”
“成,我这就回去抱些柴火,再拿火折子。”
刚走到大棚门口,沈老头想到大哥家三个大棚,转过身来对沈杳交代到:“你去趟你大爷爷家,看你大爷爷家的大棚里要不要生炉子!”
沈杳点头领命,拿过袄子穿上,跟沈老头前后脚的出了大棚。
路上,沈杳的脑子里不断的回忆着前世所学,边想边掰着手指头算。若是不出意外,等到来年的二月,这批蔬菜就能上市。
再说沈老头回家抱了柴火拿了火折子,路上碰见人,别个一问,得知是大棚里的温度不够,需生了炉子来升温。这一传十,十传白的,就传到了那些跟着沈家搭建了大棚的村民耳里。
他们倒也学着沈家在大棚里放了炉子,也知道若是棚内温度不够,得点了炉子来加温。可什么样的温度算够,什么时候得生炉子,他们倒是摸不准。现下沈老头要生炉子,便纷纷聚集过来讨教。
是以沈杳再回大棚时,沈家的大棚前站了不老少人。
一见沈杳来,纷纷上前:“杳杳,麻烦你跟根子叔去我家大棚看看,看看要不要生炉子。”
其他人见状,也邀请沈杳去帮忙查看。
他们知道,不论是种植山芋还是这次的大棚种菜,都是沈家这小孙女的主意。关于种植的一应事项,都是这小姑娘最在行。他们既然选择了跟随了沈家的脚步,搭建了大棚种上了蔬菜,那么如今自然是以沈杳马首是瞻。
这投出去的钱,能不能赚,亦或是能不能回本,都指望着沈杳了。是以此刻,众人都向沈杳投以热切的目光。
“叔伯婶子们,你们也别围在这儿了,都进棚子!”
众人不明所以,但沈杳发了话,他们自然乖乖跟着进去。
进了棚子,沈杳向众人讲解了什么时候该升温,什么时候该降温,什么时候又该曾加湿度。
沈杳说的细致,众人也听的认真。听完甚至在心中感叹,这沈家的小丫头不愧是神童投身。只是跟司家的小孙子学着认了两年的字,自己看书,便能懂的这样多。
若不是他们亲眼所见,哪里敢相信这世上有这样的神童。
这沈家,真是好福气。
想到这,刘根子为了表示感谢,便道:“等这批蔬菜上了市卖了钱,我定给杳杳买糖吃!”
边上的王桂花嗤笑一声,不屑的道:“还有半个月,杳杳就八岁了,是个小姑娘了!小姑娘家家的,自然是买花来戴,买什么糖?”
说完换了笑脸,拉过沈杳的手:“等菜卖了,婶子给杳杳买花戴!”
沈杳也不客气,像个小大人似的:“那杳杳可就等着叔伯婶子们的糖和头花了!”
“哟,这丫头,倒是不客气。”
“好说,好说!若真赚了钱,自然少不了杳杳糖吃!”
众人笑的开怀,仿佛这批返季的蔬菜真的能卖出个大价钱。
又是几日过去,到了腊月二十。
“再有四天便是小年,咱家的年货都还没买,得趁着小年之前将该备的年货备上才是。”
吴婆子盘坐在炕上,一一细数着要置办哪些东西。沈杳坐在一旁,听到今年要备的年货比起去年要少上不少。想来是因着前头吴婆子昏倒,买人参归脾丸花了好几十两的银子,再加上搭大棚用的棉布,桐油,炉子,这一下子沈家的存银去了大半。是以这个年,吴婆子才这般能省则省。
可再省,省不了三个亲家和大爷爷家的年礼。
值得庆幸的是猪圈里两头猪养的膘肥体壮。杀掉一头当作年猪,除了送礼的,再留些下来自家过年吃的,还能卖掉大半,也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这么一算,吴婆子的心又宽了些。
除了大人们间的礼尚往来,孩子们的零嘴也需要备上。
沈杳突然想起来上一世吃过的山芋角,眼前一亮,忙跟吴婆子提起。
山芋角,顾名思义,就是用山芋来做的,却不同于铺子里买的红薯干。
红薯干是将山芋去皮,蒸熟后切成长条,在太阳底下晒上个三日便可食用。红薯干香甜软弹,有嚼劲。而山芋角的制作工序要繁琐上许多,口感上也有着天差地别。
吴婆子得知孙女要拿山芋做零嘴,立马喊来了沈老大,让下到地窖里取些山芋出来。
“杳杳说这东西不止能当零嘴,忙的时候还能抵饿。我看啦,就多做些,到时候给亲家们也送点!”
要说做杀了年猪给各家多割几斤的肉她舍不得,到这用山芋做的零嘴儿她倒是舍得。毕竟他们家的地窖里,有着好几千斤的山芋。
山芋洗净去皮,再对半切开,下到锅中蒸熟。
头两锅蒸熟的山芋,直接起了锅放凉后切成了长条,用来做地瓜干。而后几锅蒸熟的山芋,趁着热将其舂成糊状,再撒上芝麻搅拌均匀。
取一块干净的纱布,将山芋泥放在纱布中,裹上纱布中擀成薄饼状,再去掉纱布,将山芋薄饼放在太阳下晾晒。
如此晒上个两三日,山芋薄饼已成半干状,不再易松散。此时用剪刀将山芋薄饼剪成小角状,而后再晒上个六七天,使其彻底干透无半丝水分,便可收入到布袋中。
要吃时,取上一些与沙中炒熟,口感酥脆,味道香甜,口齿留香。
第62章
蒸熟的山芋被做成了薄饼晾在竹帘上,散发着山芋的甜和芝麻的香气,引得沈恬跌跌撞撞的摸到了竹帘边。
“吃,二姐,吃!”沈恬伸着肉乎乎的手指,指着竹帘上的山芋薄饼,嘴角的口水拉的老长。
吴婆子斜了一眼,嘴上骂着沈恬“好吃鬼”,手却还是老实的从竹帘上扯下一块薄饼来给沈恬递了过去。
沈恬倒是懂事,拿到薄饼先是递到吴婆子嘴边:“奶,吃!”
“我不吃,你自个儿吃!”
见吴婆子拒绝,沈恬又将薄饼递到了张春香面前:“娘,吃!”
张春香心下一暖,一把抱起闺女,在闺女的脸蛋上亲了一口,笑道:“你说你这馋样儿,也不知道随了谁。”
“随你呗,还能随了谁!”吴婆子没好气的白了张春香一眼,随后又道:“去,将孩子们都带到屋里去,一会儿要起风了,冷死个人。老大媳妇,你跟我去仓里称点麦子。”
先前擀山芋薄饼时,沈杳就说这山芋陪着麦芽能熬出糖稀,再用糖稀配上炒冬米能做出米花糖。
地窖里的山芋多,仓里的麦子和大米也还有不少,沈杳便提议趁着年前做些米花糖去县城里卖。
吴婆子称了十斤的麦子,清洗干净后泡在木桶里。等到第二日,将泡得微微发涨的麦子捞出,平铺到筛子里,再放到避光的地方,让其自然发芽。在此期间,每天都要喷洒三到四次清水,以此来保持麦子的湿润,使其发芽。如此过上个六七天,麦芽长到半指头长便可用来熬制糖稀。
做米花糖所用的冬米,便是选用新下的粳米,用木甑蒸熟,晒干后所得。
再说这蒸粳米饭也是有讲究的。蒸饭用的水不宜过多,若是水放的多了,蒸出来的米饭软烂黏糊,做不成冬米。反之,水若放的少了,蒸出来的粳米饭就会夹生,也不能用来制作米花糖。
只有水量与火候都正好时,蒸出来的粳米饭不仅熟透,还粒粒分明。
将蒸熟的粳米饭摊晒在筛子上,直到晒至干透呈透明状。
腊月二十五,沈家的男人们都去了鱼塘边抓鱼,妇人们则都留在了家里,开始熬制糖稀。
去皮洗净的山芋上锅用大火蒸熟,趁热将蒸熟的山芋捣成泥状。再将山芋泥装进木桶里,撒上切碎的麦芽,顺时针搅拌,如此反复,直到山芋泥渗出水来。
“春香,把纱布拿来!”
吴婆子停止了搅拌,把案板放到了灶台上。一头对着大铁锅,再将另一头垫高。
张春香取来了干净的纱布,徐氏忙去水缸边拿来水瓢,将桶中的山芋泥舀进纱布里。
装了山芋泥的纱布袋子被放在案板上,吴婆子使了劲,用力按压,纱布袋子中的山芋水被挤压而出,顺着倾斜的案板流进大铁锅里。
小小的灶房里,妇人们分工明确,不停的重复着手中的动作,直到锅中的山芋水将满。
“老大媳妇,塞柴火吧!”
一直坐在灶洞前的何氏得令,忙拾起脚边的柴火塞进灶膛,再用火钳将柴火的中心拨出空隙。
“嘭~”火焰燃起。
左边的大锅里熬着糖稀,右边的灶膛里也生起了火。
吴婆子掌心向下,感受着铁锅的温度。见铁锅有了热气,倒入少许的油,待油温至六成热,倒入一碗晒干的冬米,不停的翻炒。高温使得冬米逐渐膨胀,颜色也由透明状变成了乳白色。若是炒冬米时没掌握好火候,炒出来的冬米便微微发黄。
满满一锅的山芋水经过熬煮,逐渐变得浓稠,再熬成拉丝的糖稀,便可倒入炒好的冬米和芝麻,搅拌均匀后便可盛出放到四方的浅木槽里,盖上油纸,用擀面杖将其擀平。
擀好的米花糖放置一旁,让其稍稍冷却凝固,待不再烫手时便可将米花糖从浅木槽里倒出,切成片状。
切勿不可凉透,若不然糖稀凝固成块,梆硬,切都切不动。
吴婆子捡出一小碗米花糖,又在上头扣了个盘子,才交给沈红梅:“给你大奶奶送去,路上掩着些,莫叫人瞧了去。”
若是炒花生炒蚕豆的,叫人瞧见了便瞧见了,就算是闻着味儿的寻了过来,给抓上一把就是。
但这又是糖又是米的米花糖多金贵?吴婆子可不舍得给别儿个去甜嘴。
“哎哟,你慢着点吃,又没人跟你抢”
吴婆子转身,就见还没桌子腿高的沈恬,正啃着米花糖,口水流的到处都是。忙拿过擦灶台的抹布,给沈恬擦了擦嘴角的口水。
这一幕看的沈杳直皱眉,心道幸好她是个穿越者,不然她小时候肯定也逃不了抹布擦嘴的命运。
“你皱什么眉头?”
沈杳咧着嘴笑了笑,没做声。
吴婆子倒是没继续追问,抓了两块米花糖塞到沈杳手里,又给在干活儿的儿媳妇们一人一块,自己也捻了些碎屑放进嘴里。
细细咀嚼,口齿留香。
“乖乖,这山芋熬出来的糖还怪甜哩。先前我还怕这玩意儿不一定好卖,没敢多做,没想到竟这般好吃,又甜又香。”
何氏咬下一小块米花糖,抿在嘴里尝着甜味儿,不舍得嚼。倒是徐氏打趣道:“以前总听说,城里头的夫人小姐们向来清闲,总喜欢品茶吃点心。又说那点心是多么精致香甜,今儿个我吃这米花糖,怕不是也做了回有钱人家的夫人?”
沈杳倒是捧场,走到徐氏跟前,服了服身子,也不叫娘,谄媚似得笑道:“沈二夫人有所不知,有钱人家的夫人小姐们吃的点心,比这还要精致许多。”
“不过……”沈杳话锋一转:“不过这些都不算事儿。等咱赚着钱,沈二夫人想什么,点心,咱都给您做。当然了,也给沈老夫人,沈大夫人,沈三夫人做!”
“哈哈哈~”
“你个精怪哟~”
小小的灶房里,吴婆子同几个儿媳妇被沈杳的童言童语逗的哈哈大笑。
沈老头刚好抱柴火进来,正瞧见这一幕,蹙了蹙眉:“捡到金子了?一个两个的,笑的这么开心!”
吴婆子一听这话,顿时垮了脸,举起手中的擀面杖,没好气的道:“你个死老头子,怪会扫兴的,去去去,出去出去,别打扰咱娘几个乐呵!”
“不是……我……”沈老头还欲争辩,就瞧见孙女给自己使眼色,生生闭了嘴。
“爷,您尝尝,刚出锅的米花糖!”
沈老头先前拿着米花糖闻了闻,然后才尝起了味道。尝过之后连连点头:“味道不错,甜丝丝的,米香与芝麻香浓郁,口感酥脆,应当是不难卖。”
“我尝着也觉得味道好!就是做的不多”
因着是头一回做米花糖,也不知城里头的贵人们是否喜欢,好不好卖。是以吴婆子没敢多做,只做了二十来斤,打算明日先去县里头卖卖看。
卖米花糖的活儿,被沈老三自告奋勇的揽了过去。
他自认为跟着侄女做了好几次的买卖,又有个开肉铺的亲家,怎么说,他都能做好这笔生意。
吴婆子的目光在沈老三身上来回瞟着,似有些不确定。倒是沈杳,信足了三叔,给沈老三打气加油。
相似小说推荐
-
如何成为酒厂大姐头(红桃Queen) [BG同人] 《(综漫同人)如何成为酒厂大姐头》全集 作者:红桃Queen【完结+番外】晋江VIP2022.09.04完结总书评数:299...
-
才不要谈恋爱 (无糖粥) [现代情感] 《才不要谈恋爱》全集 作者:无糖粥【完结】晋江2024-3-16完结文案: 大学校园/男暗恋/ 乖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