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且年幼的太子乖巧地窝在他的怀里,眼神依旧有些抽离与迷茫,但在被他询问之后的下一秒就收回了心神,坚定而郑重地点了点头。
“我想要做一件事,首先我要有能够办到这件事的能力与权力……”他回应的吐字很慢,一边说着,一边还在脑中不断地完善和组织措辞:“这份权力一定要是被我紧紧把握在手中的。”
“只有先稳定住了我的位置,让我的心意成为一种权威……我所想要办成的事,才不会那么轻易地就被阻拦……”
“……是这个意思吗?父皇。”
他困惑而又夹杂着期待地望向刘恒,渴求着此刻远比他成熟的存在的认可。
于是刘恒抚摸过他的头顶,含笑地颔首。
【对于诸侯国的方面,虽然通过七国之乱的战后处理,他基本上大力扫除了对自己怀有明显反心的诸侯王势力,却也没有继续之前强硬的削藩政策。
这并不是像有些人所认为的,吸取了晁错强硬削藩的教训,而是因为政治形势的转变,中央两大势力都不符合他内心的期许,对他的统治产生了威胁。
所以,刘启通过大幅度的调整东方诸侯国,将其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与中央两大势力保持平衡,恢复了文帝时期三方鼎立的政治均势,使得三方相互牵制。继而为自己掌控朝政最重要的一步拉扯出展示手腕的余地
——军权。】
就是这样——!
刘邦在心底一声大喝,甚至想为刘启在意识到问题所在之后立即调整方向,进而精准找到关键所在的敏锐击节称赞。
他为什么那么不放心韩信?为什么要不敢相信韩信对自己的忠心,多次趁其不备夜入军营,通过接近于偷的方式将韩信手中的虎符收归所有呢?
这总不能是他崇拜信陵君到上头的地步,好好的交接虎符都不肯,偏要效仿什么“窃符”吧?
——当然是因为,军权这种东西,一旦没办法完全掌握在最高领导的手中,就极容易生变。
所以,当刘启感觉到朝政没办法顺心如意的时候,夺取军权是真的极清醒的认识。
那他的手段呢?刘邦期待着,他想看看他的好儿孙能展现出来什么样的操作。
——可惜,他的这一愿望,短期内还是没有办法实现的。
【刘启彻底收拢军权的过程其实说来有些漫长,并且很多是在他稳定地位之后的第二次改革时期才真正得以实施的,在这里我们先按下不表。
在我们现在所讲的这个巩固地位的过渡阶段,他其实主要就干了一件事,应该是跟亲爹学的,将中尉这个职位安排给自己和亲爹两代人的亲信卫绾来掌控——也许是之前自己自我发挥造成的后果遗留下的心理阴影实在是有点大,其实景帝这个阶段的大部分措施,或多或少都带点文帝的影子。
额,这也许能叫做某种意义上的,起初不理解亲爹,后来成为亲爹,再后来有别于亲爹?
总之,无论如何,汉王朝总算是得以安分几年了。但其内部依旧存在的矛盾重重,亟需等待着一个合理的出口//爆发出来。
这个出口,就是景帝七年之时的废立太子事件。在这一年,刘启选择废掉已经长成的栗太子刘荣,而改立当时年仅七岁的胶东王,后来的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
汉世宗孝武皇帝——!
刘启当即一个猫猫猛探头,整个人精神抖擞容光焕发地朝天幕望去,一双原本偏向狭长的眼睛此刻都睁圆了几分,闪着喜悦的灿烂的光。
刘启:这个庙号,这个谥号,感觉我这个儿子很棒诶!想要!喜欢——!
他看着屏幕里左右两边各自显现出来的身影:左边的栗太子虽然更为年长,但长身玉立的少年肖像刘启的脸上却没有几分父亲的凌然,反倒添了几分书生式的文弱。
而右边的刘彻尽管年纪尚幼,一看就尚且是个三头身的孩子,脸庞比起刘启的英朗更多了几分应是遗传母亲的秀气。可偏偏整张眉眼都透着一股骄傲自信的灵慧,于是那份秀气便不带分毫的脂粉柔弱,却成了一种天生贵气的神采。
刘启:高下立判啊这是。
他瞬间在没有任何前因后果的条件下理解了未来的自己,并情不自禁地感叹起他们真不愧本质上是同一个人,看人的眼光都不带怎么变的。
——就是喜欢有脾气有个性的怎么了、怎么了、怎么了!
理不直,气也壮。
拜托了,天幕。他默默祈祷着。刘荣其实可以不需要细讲的,但拜托一定要告诉我,我的彻儿到底是我跟谁生的——!
我可以没有别的儿子,但我现在就已经确定了,我绝对不能没有这个儿子!(猫猫流泪)
【说起来,刘荣一开始的处境其实和刘启最初差不多。
他们都是皇帝出于政治原因的考量而立下的太子,并且主要是因为他们是当时皇帝膝下最长的儿子,地位都相当的危险。
如果说,汉文帝刘恒尚且是个体面人,在册封太子的时候虽然对刘启没有什么特殊的感情,倒也给了他太子册封应该有的待遇。
那么到了刘启这里,他就是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对这个儿子的瞧不上眼摆在了明面上,甚至连太子册封的固定流程,“赐民为父后者爵一级”这个待遇都没有。
但刘启当年能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让亲爹看到自己出色的执政才能,进而顺利地在与兄弟的竞争上位中取胜,成功继位。
而刘荣相较起来就太平庸了,平庸到历史都证明了刘启当初瞧不上他的冷感竟然是正确的,是景帝毒辣眼光识人之明的体现——毕竟之后的刘彻出色地光芒四射,能耐到凭一己之力成为了两汉最出名的君主,让一个民族从此以汉的国号为名,直到现在都自称汉族。
有这样的弟弟作为对比,也难怪刘启升起了废太子的心思——当然,这其中所包含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宫闱斗争甚至都不过是小小的导火索而已。
整个废立太子事件,本质上依旧是多年以来景帝和朝臣之间矛盾的一次爆发,是景帝在稳定自己位子之后,对朝臣势力的发难。】
刘邦:……?
他呆愣在原地,默默地掏了掏自己的耳朵,转头看向旁边要么神情同样恍惚,要么反应过来,已经用一种欣喜到不知如何道起的眼神回望过来的群臣。
自他孙子那位好儿子,汉世宗孝武皇帝之后,直到后世人那不知道多么久远的未来……
他们都自称自己是汉人?是汉族?
饶是以刘邦的心性都感觉到心神的激荡,那是一种跨越了时间的长河,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与光辉之后,被这接近于惊天动地般绵延流传的煌煌基业,赫赫声名所灼伤般的恍惚。
从现在往上数,夏、商、周、秦。三代之人,所称呼自己,难道不都是夏人、商人、周人的吗?
到了春秋战国那就更为过分,人们称呼自己都是冠以诸侯国的名称,乃至于在秦人的治下依旧念念不忘着诸如楚人、韩人的身份。
但现在光幕告诉他,未来不知道多少年后,不论朝代更迭,历经了之前讲到过的比如晋朝、明朝这样的波折之后。
——后世人依旧称呼自己为汉人。
他的脑回路一下子就和刘启对上了线路:这样的好孙孙千万不能丢啊!天幕你快细说!细说一下他的宝贝大曾孙是他孙子和哪家的女儿生下的他们老刘家的大宝贝啊!
对,在有了武帝这样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大宝贝之后,刘启在刘邦心里的地位已经没办法当上好圣孙了。
这才是他刘邦的好圣曾孙啊!!
第15章
【横向对比一下刘启对自己除了刘荣以外十三个亲儿子的待遇,虽然刘彻毫无疑问是他最为宠爱的掌上明珠,临死之前都要担心主少国疑,强撑着病重的身体给武帝提前加冠,最起码把握住能够亲政的第一条件。
但这并不代表对于其他的儿子,景帝就是冷酷的——正相反,他对于基本上所有的儿子都称得上溺爱,完美继承了一些亲妈护短的脾气。
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那就允许他广交天下之士,修礼乐,藏古书。鲁恭王刘馀好治宫室,甚至胆子大到敢破坏孔子旧宅来扩大自己的宫殿。江东易王刘非好武力,于是景帝在他十五岁就给他赐将军印,又舍不得儿子受伤,不允许他往击匈奴,却允许他招四方豪杰。
胶西于王刘端因为羊尾亲近一次女人就生病几个月,最后杀了自己的男宠和儿子的母亲,最多削地。赵敬肃王彭祖靠诡辩中伤国相,自己大肆敛财,行徼邯郸中,让行商都不敢从赵国过路,最后快快活活寿终正寝。常山宪王刘舜仗着自己是景帝的小儿子,多次横行霸道,结果刘启最后每次都是宽裕了。
至于我们更为熟悉的,汉昭烈帝刘备的先祖中山靖王刘胜那好美人美色,生了一百二十多个儿子的辉煌战绩,以及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的先祖长沙定王刘发那平平无奇的一生,相对于他们骄横不法肆意妄为的兄弟们来说,都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了。
虽然这种行为我们应该极力批判,甚至不吝啬于给景帝几个白眼,大骂他一通。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得出,刘启对亲儿子是真的溺爱是常态。
所以,像刘荣这样一开始就被他指指点点,后来废了他太子之位,最后更是因为区区“坐侵庙壖地为为宫”这种,晁错犯了差不多的事都被刘启诡辩到无罪的罪行,被刘启派人带到长安审讯,最后活活逼死的倒霉蛋。
他的悲剧,真的不是完全依托于区区宫闱斗争,像一些人大肆吹嘘的因为栗姬拒绝长公主刘嫖的求婚,被长公主所怨恨,随后长公主联合王夫人陷害栗姬,多次在刘启面前诋毁太子而吹捧刘彻所导致的因爱废立。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政治博弈。
毕竟,说句不太好听的话:如果仅仅是宫廷内部的争斗,对于成长于皇宫之中,母亲窦太后后来因为目盲而失宠于文帝,肯定会受到文帝新宠们为了自己的亲子多加诋毁的刘启来说,这种事情还有谁能比他更门清的吗?】
在刘恒死亡目光的凝视下,刘启默默地一点一点低下了自己的头。
天幕每说一个他的混账儿子,他爹的眼神就更锋利一点,每说一件他儿子办的混账事,他爹的脸色就更臭几分。
刘启:我错了我错了我错了!我忏悔啊,父皇,别用这种眼神看着我啊!
他小心翼翼地试探:“父皇……那我以后就只生三个儿子……?”嗯,一个彻儿,两个未来皇帝的祖宗,这样应该可以了吧——
然后就被亲爹揪着耳朵骂了。
“你以后怎么保证你就只能生三个儿子的啊?你甚至连这三个儿子的亲妈是谁都不知道,哪里来的自信啊?你现在能做的难道是少生儿子吗?你明明应该跟我保证的是好好教儿子!”
“溺爱啊?这么溺爱你也不怕这些混账玩意给你的心肝宝贝彻儿添多少麻烦!自己未来七国之乱还不够啊?让儿子也得面对一波诸侯王叛乱?”
“给我听好了!以后每个儿子都给我好好教知不知道!不说每个都像彻儿那孩子那样那么成材,最起码都给我像那个长沙定王一样,安安分分规规矩矩的不好吗?懂了没有!”
——以刘恒的风度,能被气到这种地步,也算是刘启那些个奇形怪状的儿子们给自己亲祖父好好开了个大眼了。
【我们用刘启的视角去重新看待刘荣,他是自己和初恋宠姬栗姬的长子,他的背后站着谁呢?
历史不屑于对这种平庸的失败者大加渲染,所以他在历史上留下的不过只言片语。但我们可以用历史对他被废之后的记载去反推。
刘启意欲废除栗太子刘荣,谁站出来反对了呢?
首先当然是栗太子的外戚势力,刘荣被废之后跟着被“诛栗卿之属”的栗氏一族,也是刘荣被废的第一个原因。
我们不得不说啊,一些特定的历史记忆,在特定的历史朝代所留下的阴影真的是绵延不绝的。
在刘启所处的时代环境下,他朝前看去,对于太子的担忧最显然的自然是吕氏一族的前车之鉴:他会害怕外戚掌权,重现当年吕氏专权的现象——更何况,在七国之乱之后,可再没有虎视眈眈的刘家宗亲能推翻中央,防止外戚篡位了。
而栗姬母子在刘启面前的表现,可以说完全的自取灭亡——栗姬在刘启还活着的时候就敢拒绝照顾刘启死后遗留下来的妻儿,性格又一向争强好胜。而刘荣头顶着一个强势的母亲,却没能在历史上留下什么刚强的名声。
你搁这玩什么吕惠复刻吗?甚至以栗姬的头脑,她又怎么配和吕雉比较?
刘邦敢把朝政交给吕雉,吕雉能还他一个汉初的稳定局面。刘启要是敢把朝政交给栗姬,那汉朝估计迟早要完。
所以刘荣的地位在景帝的心里第一层被动摇。】
刘恒看着屏幕里面,美貌但显而易见地任性肆意,在皇帝的面前都敢耍小脾气,看似精明实则从内而外散发着一种清澈的愚蠢的女子,沉沉的眸光移向刘启无语中又带了几分心虚的惊艳的脸上。
破案了,这小子好的就是这一口。
不无痛心疾首的文帝,深切地意识到了自己太子的一大毛病:这小子真的祖传颜控,甚至进化到了就是专好这口张扬明艳的美。
以后……给他挑个长成这种风格但是聪明多了的媳妇吧……毕竟天生审美摆在这里……
嗯,那个听起来像是彻儿生母的王夫人应该就不错,就不知道到底是哪家的女郎。
刘恒也忍不住对天幕产生了些许的期许:栗姬这款当个普通宠姬肯定是没问题的,当太子生母就太掉价了。但他觉得那位王夫人就很可以啊!
彻儿多好。
同款对武帝滤镜亲爷爷如是评价到。
【除此之外,同样反对刘启废刘荣的是谁呢?
在七国之乱之后,共同把持着中央朝政的两大势力的代表:陶青、周亚夫为他“固争之,不得”,窦婴为他“数争不能得”。
甚至原本被刘启寄予厚望,以为这下算是完全的亲信了吧的中尉卫绾都牵扯了进去,最后勉强落得个被放归回家好歹没有身亡的下场。
其实仔细想想也很正常。
如果刘荣令刘启不满的地方是残暴昏庸,那么也许朝臣为了汉朝的延续会站在刘启的一边,毕竟朝代的延续高于皇帝个人,更不用说刘荣此时不过是个太子。
可是刘荣的品行为人,从他被废为临江王之后,百姓看见他被人带走竟然为之流涕说“吾王不反”,最后的评价是“百姓怜之”。我们大致可以推断,他也许性格不错,甚至于称得上宽仁,没有景帝很多儿子的初具人形。
他最大的罪过,在刘启的眼中叫平庸,叫软弱,叫容易被人摆布。
但站在朝臣的角度上,立一个平庸的,容易被他们所控制,外戚的脑子也不是很清醒,很好使的太子。这岂不美哉?
要是栗氏敢效仿吕氏,那就更加美滋滋了:他们完全可以再来一次诛栗之乱。
考虑到七国之乱之后的刘氏宗亲诸侯王们已经无力对抗中央,这次说不定直接可以朝臣们把持幼主,提前不知道多少年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了。
东汉末年直呼内行啊,家人们!】
所以同姓诸侯王的设立还是有其合理性的。
刘邦在听了后世的分析之后,有点头疼地摁着自己的额角。
要是幼主即位,没有同姓宗亲为之辅弼,权臣外戚很难不趁机篡夺皇权,使得君主的地位都随之摇摇欲坠——但之前那天幕是不是也提到过什么,吴国的皇帝孙权?
他也是立下的幼主即位,按天幕所说,托孤的权利分割做的很漂亮,但最后因为识人不清被背刺了……
刘邦默默地叹了一口气。
这世上啊,最不可靠的,难道不就是人心吗!
【而作为刘荣被废导火线的事件,王夫人王娡私底下派人与朝臣联络,催促大行上书劝景帝立栗姬为皇后这一招,不得不说将她的政治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因为她已经挣脱开了宫闱斗争的表象,超越了刘嫖和栗姬之间小家子气的,借由自己与景帝之间情感深浅而展开的斗争,利用自己天生敏锐的政治嗅觉,察觉到了刘启真正难以容忍的底线。
为什么刘荣都被立为太子这么久了,刘启还不肯立栗姬为后?真的是因为他和薄皇后夫妻情深,哪怕薄皇后多年无子也愿意给她一份尊荣吗?
那为什么到了景帝六年的时候,薄皇后却被刘启废去了皇后的位子呢?为什么薄皇后被废之后,刘启依旧不肯让作为太子生母的栗姬上位呢?
相似小说推荐
-
风雪不归人/暴雪将至(我见青云) [现代情感] 《风雪不归人/暴雪将至》全集 作者:我见青云【完结+番外】晋江VIP2024-1-3完结总书评数:790 当前...
-
哥谭翻车图鉴大赏 (Aak ) [BG同人] 《(综美英同人)[综英美]哥谭翻车图鉴大赏》全集 作者:Aak 【完结】晋江VIP2023-11-30完结总书评数:22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