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恨啊,他恐是没有再次临朝的机会了。
——才问出问题的朱祁钰。
他颓然地叹了口气,已然预见到了自己的命运。
但很快他又重重地吸了一口气,昂首挺胸看向天幕,既然已经预见,那就要全力去改变。
“那换成朱祁钰时期呢?”
【朱祁钰啊,他拢共才当了八年左右的皇帝吧,红薯和杂交水稻这两,他都干不成啊!
哦,有办法的。
那些被叫门天子强制带去亲征的百余名文臣,虽然已经不可追,但是朱祁钰可以盯住朱祁镇和石亨、徐有贞、王振门下的曹吉祥等人,按死他们不要发生夺门之变,保下剩下的于谦这一批国之重臣和武将,休养生息恢复战力,以待来日!
等国库充盈了,考虑去个南美洲,路线是这样子。】
何夏夏打开了世界地图,先比划了下郑和的路线,然后又比划了下美洲的方向。
一直在旁观明朝那些事儿的其他帝王瞬间坐直。
嬴政直接摊开了此前画下来的地图,与此时天幕上的一对比,顿时受到了无比之大的冲击。
这个世界,比他所知的,要大的多。
“大秦之外,竟还有如此辽阔的土地,红薯之国在那。”他的手指在空中虚虚划过。
卫霍两员大将在手,正在所向披靡的刘彻,对于这张世界地图不可谓不心动。
“航海不行,陆地可行。可先往北,再向东一路前行。美洲中部应当是此处,便继续南行!”
【至于要种杂交水稻,真的不是个简单的事情。
据我所知,首先要找到颗粒饱满还抗病高产等等优良的水稻,由于水稻是雌雄同体,为了不让它自己给自己授粉,就需要人为地去除它的雄蕊,但两三百个花呢,哪里那么好去。
所以要找天生雄蕊就没有用的,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不育系。
然后再和那些优良的水稻种一起,授到它们的粉。
我了解的就是这么个过程,听起来好像很简单的样子,但光是找,就不知道要找多久了。
不是我唱衰哈,明某人,我觉得朱祁钰那时期还是努努力,去找红薯吧!
其实我个人觉得,你这个问题之下,明朝最好的时期还是朱棣那时候。
一是可以让郑和向美洲进发,二是可以好好培养下好圣孙朱瞻基的格局,让他多看看其他孩子,别总惦记着好大儿朱祁镇了,都给惦记成大明朝唯一一个被俘的皇帝了。
良性的竞争,才能促进大家一起进步的嘛~
自动防杠:主播没有鼓动大家卷起来的意思嗷~康熙那时的九龙夺嫡不可取嗷~】
朱祁钰很听劝,他当即就准备去找于谦。
而突然被点名的朱棣,一个眼刀子刮向朱瞻基:你儿子?打仗带百余名文臣?后来又杀武将?他要想葬送大明基业,不如直接说!
朱高炽有些肝疼:被俘二字,令他想起了北宋的徽钦二帝。冤杀功臣又让他想起了南宋的高宗。那都是什么光景啊?民生凋敝不为过!
朱瞻基只感觉委屈:我都还没成婚呢!
康熙末年。
已经斗的水深火热的皇子们纷纷苦笑,开弓没有回头箭,天幕此时说起,已经晚矣!
能被天幕特地说起,想必,最终的结局定是惨烈至极。
嬴政虽然在看天幕,心里却为“多看看其他孩子,良性竞争”而微动。
【明某人不说话了,是已经离开了吗?
那我们就赶紧复盘下一题吧。
下列诗句中,乐器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3]——箜篌
B、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4]——琵琶
C、弦依高张断,声随妙指续。[5]——古筝
D、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6]——笛子
这题你选啥?我看到A的时候不要太自信,刷到过电视剧热梗的,这个其实描写的是箜篌,而不是电视剧中所说的古筝!】
作者有话要说:
[1]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中援引《采录闽侯合志》:“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道光年间,福州人何则贤在乌石山建“先薯亭”以为纪念。商务印书馆于1934年编印的《辞源》释“番薯”一词的注解:“其本出于交趾(今越南),吴川人林怀兰尝得其种以归,遍种于粤,因不患凶旱。电白县有怀兰祠,题曰番薯林公庙。”广东电白县霞洞乡有“番薯林公庙”,是为纪念林怀兰和守隘关将而建。《东莞县志·物产·薯》所引《凤冈陈氏族谱》载:“万历八年(1580年),客有泛舟之安南(今越南)者,公(陈益)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万历十年(1582年)夏,乃抵家焉。……嗣是种播天南。”陈益古墓号称“中国第一块番薯地”。[2]《郭琰的重下西洋之梦》:根据正史的记载,明廷早在正统元年(1436)便明确颁诏停造下西洋海船:《明史》卷八二《食货志》云:“英宗立,罢诸处采买及造下西洋船木,诸费多敕省。”而至正统八年,又重启这一造船工程,其事正史未书,其录弥足珍贵。而更令人感到诧异的是,为《郭琰墓志》中记载的承造海船数量之大——“上命……督造下番海船一百二十只,委公为八府提调官”,动用的力量多达“八府”,参预的军民吏员多至“万计”。关于此次海船的数量,可以郑和七下西洋的船数作为参照:郑和于宣德六年(1431)在福建长乐所立《天妃灵应之志》碑中自称:“和等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馀艘,赍币往赉之。”又《西山杂志》云:“郑和、王景弘、张文等造大舶百艘,率军二万七千人……从苏州刘家港入海。”据郑鹤声先生的研究:郑和出使船队数量最多的一次为二百零八艘,其他各次也在百艘上下。而本次由郭琰修造的海船,数量一次便多达一百二十艘,几与郑和使船规模相当,称得上是一支大型远洋船队。这点足以说明,正统八年修造“下番海船”,不会是日常的造船事务,而很可能是一次明廷出使西洋的准备工程。不过,正统八年的“下番”拟议,不仅发之廷堂,而是已付诸实施——据《郭琰墓志》所载:“不囗(数)月,海船囗(工)完。”可谓下番之役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那么,这次远航何以戛然中止?再者,对这一次工程浩大的“下番海船”之修造,《明实录》等官方史籍为何无一字载录——如《郭琰墓志》中提到的“上命工部侍郎焦宏督造下番海船”一事,在各史中只述及焦宏以户部侍郎往沿海备倭,未言造船使命。《明英宗实录》卷一八虽载焦宏奏言“浙江及苏松沿海卫所修造备倭船”事,却也无只字道及同期修造于福建的下番海船。种种疑点,令人迷惑。据我揣测:正统间的这次海外远航之议,由于外患(负责造船的焦宏同时负责备倭,可见局面的紧张)与内忧(据《郭琰墓志》船工数年之后,便有福建“延平贼寇二万馀人以叛,河道不通”,可见境内局势也不平稳)而最终偃旗息鼓。此后数年间,禁海派得势,明英宗思想也转向保守,正统十四年(1449)六月,其因福建巡海按察司佥事董应轸奏报,濒海“居民往往嗜利忘禁”,“私通外夷”,英宗即“命刑部申明禁之”(《明英宗实录》卷一七九)。因而史官在纂修实录、国史时,便有意芟除了这次大造“下番海船”欲重航西洋的记录。[3]《李凭箜篌引》唐·李贺[4]《琵琶行》唐·白居易[5]《鸣筝曲》 元·杨维桢[6]《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唐·岑参·
【这是诗鬼李贺的作品《李凭箜篌引》,主打的就是一个空灵之感。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就是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尤其是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压迫感,是一句我看过、背过之后,就再也忘不掉的诗句。
不过李贺多少是有点惨在身上的。
我以前只知道新帝登基后,如果和新帝撞了名字,就需要避讳,改名。
就比如北宋的大冤种赵匡美。
他大哥黄袍加身后,他需要避讳,于是改名成赵光美。
后来烛影斧声,赵匡胤在见过赵光义后离奇驾崩,赵光义又凭借太后生前与赵匡胤定下的“金匮之盟”而兄终弟及之后,赵光美只得再次改名为赵廷美。】
此时的气愤有些凝滞。
“烛影斧声、兄终弟及。”赵匡胤每讲一个字,就往前迈一步,极具压迫感地站定在赵光义的面前。
被几十双眼睛齐溜溜盯着的赵光义,此时有种快要喘不过来气的感觉,脑门上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挂。
他正要拜倒,就叫赵匡胤一把拽住了胳膊,顿时是站也不是,跪也跪不下去了。
“所以,天幕此前讲过的那些大宋皇帝,其实都是你的后嗣。”赵匡胤说着说着就笑了起来,“朕就说,朕怎会有那般愚蠢的子孙。”
赵光义:……
重病在床的李贺强撑在,半倚在门边,眯着眼静静地看着天幕,已然猜到天幕会说些什么。
天幕这是要替他鸣不平啊!
【这种避皇帝讳的,我还能理解,就连姮娥也改命叫嫦娥了嘛!
但是唐朝为什么连科举都要避讳?
就因为李贺他爹名叫“晋肃”,与“进士”同音,所以就不能考进士。听听,离谱吗?
不管是二名律,还是嫌名律,都没对上啊!
难怪就连韩愈都要说了,要是爹的名字里有个“仁”字,是不是儿子都不能做人了?[1]
所以我觉得,李贺被举报,与其说是律法离谱严格,倒不如说是律法给了小人可乘之机。他们知道李贺是个天才,又是唐朝宗室之后,所以羡慕嫉妒恨之下,就耍了手段。
我指指点点!官场这样子搞,唐朝还怎么好的了!
不过说实话,唐朝李隆基后面的皇帝,知名度确实都有点低了,或许是老李家的精华全集中在李世民那一辈了,类似的就是爱新觉罗家,精华全在九龙夺嫡那一代了。
对了!网上有一个梗,不知道大家看过没。
李渊,一个让嬴政羡慕嫉妒恨的男人,儿子有李世民,女儿有平阳公主,能打善战,还会治国。】
嬴政并不是很想在这个时候听到自己的名字。
他恨铁不成钢地看了眼自己的儿女们,一旦涉及到子孙的部分,他这儿就从没听到过半句夸的。
看来,还是要尽早让他们进行良性的竞争。
太上皇李渊也不是很想在这个时候听到自己的名字。
虽然天幕没说,但是谁听不出来,话里话外都是在埋汰他呢!
“哎,平阳确是个好孩子呐,只可惜去的早。”
雍正手上的朱笔放下又拿起,拿起又放下,反复几次后,索性起身走到了殿外。
他的手上转着一圈念珠,不急不缓地说道:“苏培盛,你说天幕是否在向朕示警?”
“奴才惶恐,奴才只听得天幕是在夸陛下。”
乾隆原本正心情愉悦地一边听着天幕,一边欣赏《快雪时晴帖》,不成想就听到天幕来了这么一句,顿时兴致全无。
他不由得想到早夭的几位皇儿,越想越是心痛。
【讲回题目。B项,千古名篇《琵琶行》,读书时全文背诵的存在,每一句都是名句!不用细讲。
其实这道题目,我明确排除了A、B后,又觉得C、D也是对的,一番纠结之下,二选一我选了C,然而正确答案是D。
为什么选C,因为我看到D后,莫名联想到了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我心想羌笛也是笛,于是开始挑C的毛病,指不定就是古琴呢……
万万没想到,D是胡笳啊!】
弹幕:不是吧,这么常识的题目都能做错吗!
弹幕:但凡有点乐理知识,就应该会知道的吧。
【弹幕说的对,可主播没学过乐器啊,念书的时候也是背完知识点就了事,并不爱多了解。所以主播第一次知道胡笳还是在备考秦汉文学这个知识点的时候。
蔡琰的《胡笳十八拍》。
近乎写尽了她跌宕起伏的一生,初嫁后丈夫病死,婆婆嫌她克夫,她就回了娘家。
结果她的父亲蔡邕因为在王允面前为董卓感叹而下狱被杀,这让蔡琰失去了庇护,被叛乱的匈奴左贤王给掳走,被迫成了他的妃子,生下了两个小孩。
因为想着落叶归根,她才一直坚强地活着,一直到十二年后,曹操花重金将她赎回,可她的孩子不能一起回来。
《胡笳十八拍》只写到这里,但实际上,蔡琰归汉之后,曹操为她选了个夫婿,据说这夫婿并不喜欢蔡琰,直到他犯了死罪,蔡琰求到曹操的面前,用默写出四百多本蔡邕的藏书为条件,换回了他的性命后,他才转变了态度。
后来两人隐居。
蔡琰真的是个奇女子,通音律,满腹诗书,能够在被匈奴掳去十二年后,还一字不差地默出四百多本藏书。
之后还写下了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首自传体长篇五言叙事诗《悲愤诗》,如此才女,可惜生逢乱世,犹如浮萍飘荡。
蔡琰,字文姬。
玩多了游戏的我,一直以为蔡文姬就和游戏中的设定一样,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存在,直到我读到《胡笳十八拍》,我一开始对游戏是有点生气的。
直到后来,我觉得游戏的设计师,兴许是专门挑选了她一生中最为无忧无虑的童年吧。】
建安十年。
已困在匈奴十一年之久的蔡文姬浑身颤抖,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归汉。”
她不断地、无声地念着这两个字。
初平元年。
尚且待字闺中的蔡文姬,虽未经历过天幕所说的那一切,却也为蹙起了眉头:“乱世之下,该如何安身立命?”
中平六年。
刚刚改名易姓逃出洛阳的曹操,此时心中大定。
只是,他又为蔡邕的事而忧虑起来。
他知蔡邕为人,只怕是叫那王允寻着了由头,只是蔡邕若逝,汉世之事,该由何人来书写?
刘彻重重地拍着桌子:“朕初闻黄巾起义之时,便知那东汉荒唐,未曾设想过,竟能荒唐至此!泱泱大汉,居然又叫匈奴起势不说,堂堂才女被掳走十二年,最后竟是重金赎回的!”
卫青的面上也是沉重不已。
【既然说到东汉的蔡文姬了,我不得不再多嘴提一下西汉的冯嫽。
当时汉武帝要和乌孙联姻,冯嫽是作为解忧公主的侍女一同去的乌孙,她不仅聪慧,还有极强的使命感。
很快学会西域的语言和风土人情,之后就以使节的身份,开始在在西域诸国的外交生涯,被尊称为冯夫人。
后来嫁给乌孙右大将军,后来乌孙内乱,乌就屠叛变之后,因为右大将君和乌就屠关系比较好,都护就让冯嫽去劝降乌就屠。
从她初到乌孙,四十多年的时光,乌孙归降大汉,而大汉至此统一了西域。[2]
冯嫽可以说是相当杰出的外交家。】
原本还忿忿不平的刘彻,此时转忧为喜:“可惜朕未能看到统一西域之景啊。不知此时冯嫽在何处。”
方才亲理朝政的汉宣帝刘询听后心中大喜:“一统西域!是朕!”
不止西汉,其余诸朝的皇帝也为此欣喜,但转念一想,想到东汉时的光景,这欣喜就又迅速少了几分。
这回是真收了!
咱们进入下一题。
下列有关京杭大运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始凿于春秋时期
B、最南端在杭州
C、流经天津
D、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五大水系[3]
这题我真的,秒选了A。
上次复盘的时候,提了一嘴,好多人跟我讲隋炀帝疏通的那叫隋唐大运河,京杭其实是元代忽必烈开挖的。
于是我这次毫不犹豫,看到A就说不可能!
对完答案的时候,我人都是茫然的,于是就上网查了下资料。
京杭大运河最早开挖是春秋末期,是出于军事目的。
然后经由始皇奠定了江南段运河的走向,隋朝的时候进行了扩建,以洛阳为核心,四段。
元朝时挖了几条河,通直了大运河,新的京杭大运河就比隋唐大运河缩短了九百米。
明朝的时候疏浚了淤废的航段。
也就是说,现在称呼的京杭大运河其实是元朝通直后的那条新的。隋朝那时候的就叫隋唐大运河,加上浙东运河,宗诚中国大运河。
相似小说推荐
-
我男朋友是神级哨兵?(田园泡) [穿越重生] 《我男朋友是神级哨兵?》全集 作者:田园泡【完结】晋江VIP2023-11-13完结总书评数:7050 当前被收藏...
-
明初第一太子妃(相禾) [穿越重生] 《明初第一太子妃》全集 作者:相禾【完结+番外】晋江VIP2023-11-13完结总书评数:2408 当前被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