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和盖茨比双双暴富后(半只肉球)


何况她的公司叫“布朗特集团”而不是“盖茨比集团”,说到布朗特集团,第一时间就会想起伊莎贝拉·布朗特。
不过见到她本人时,对她称呼还是会变成“盖茨比夫人”——好歹尊重下人家的丈夫吧。
这是个前所未见的现象,“布朗特”这个名字实在太耳熟能详,以至人们叫着叫着就习惯了。
伊莎贝拉还对盖茨比开过玩笑说,不过你跟她姓吧,结果盖茨比竟然还点头了,如果法律容许他真没所谓。
反正他就不是很在意名称这种东西。
面对记者的连番提问,伊莎贝拉只是轻巧地回答:“撤资主要是为了发展公司的其他业务,就像我在上月接受《纽约时报》的访问时说过,债务终有一天会反噬我们,有人批评我这是带来不必要的恐慌,但我知道这会发生,所以我选择了撤资,把公司的重心转移到其他业务上面。”
不仅仅是从股票市场撤资,伊莎贝拉连地产项目都不再发展了,这场经济大肃条会长达十年之久,地产的交易数目只会随之下跌——人们没收入了,哪来的钱买房子?房地产市场跟股票市场是息息相关的,股市繁荣代表经济好,经济好房地产市场也好,反之亦然。
她这番话倒不是要逞英雄,她想提升市民对她的信心,他们不相信股市没关系,相信她的洞察能力就行了。
记者接着问:“其他业务是指?”
伊莎贝拉跟他卖了个关子:“我无意唬吓大家,但这次的股灾不会轻易结束,布朗特集团想要度过这个艰难的时期就必须转型。”
这篇新闻出来的时候,大部份人都认为她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了,是在杞人忧天。
他们坚信股市会随着时间而好转——这十年间,美国发展得太快太快了,GDP翻了不知几倍,造就了他们盲目的信心,不愿意相信美国真的会陷入经济危机。
《华盛顿日报》的记者还嘲讽道: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如果我们不行了,岂不是全世界都没好日子过?
城市的建筑越建越高,美国人的自尊心也一样。
然而在1930年的六月,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签署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彻底扼杀了投资者的希望。
这项法案的主要内容是提高进口到美国的货物关税,超过两万种的进口商品面临着历史新高的税率,这是为了保护本地贸易而采取的极端措施。
起初,美国人民是支持这项法案的,关税变高了,进口货口的价格自然也会提升,于是增加了本地生产的商品的竞争力,这也是胡佛总统的原意,他希望在经济低迷的时候能让本地的贸易量回升。
但就在本地的商人高兴没多久,许多国家对美国采取反制措施,掀起了一波关税潮。
就连美国的盟友英国和法国都采取了相关的措施,纷纷提高关税,最终导致美国的进出口量暴跌,不仅进口货品滞销了,连出口货品也找不到买家,本地公司生产的货品失去了国外的市场,而国内市场的需求又不足以消耗掉所有的库存,因此外销减少的同时国内生产过剩。
那些可怜的农场主把卖不出去的牛奶倒进河里,将辛苦栽种的小麦及玉米作为燃料,至于企业家和商人,公司没收入便只好大幅裁员,导致浩浩荡荡的失业潮,但是公司卖不出货品还是没办法继续经营,最后都逃不过倒闭的局面。
连希莱尔的大部份分店都被逼闭店不再做生意(因根本没生意可做,收入远弥补不了开支),仍在经营的纽约旗舰店的销量从未试过这么惨淡要不是还有布朗特集团在背后撑着,早就倒闭了。
失业的人们没了收入,更加消费不起,导致更多企业破产,当中包括因为市民没能力偿还债务而破产的贷款公司以及银行,股票市场完全扶不起来,造就了弥漫全球的经济大萧条。
结果还真的认证了《华盛顿日报》的记者的话,现在全世界都没好日子过,一记响亮的巴拳赏在他脸上。
人们到银行疯狂挤兑,排上好几个小时才能把钱提出来,这已经算很好了,有的银行倒闭令市民的财产全部付诸东流,工厂关门,工人流离失所,那些曾经穿着光鲜西装的银行家和企业家如今也吃不上饭。
这都是由《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及股市崩盘引起的骨牌效应。
在法案生效后的一年,美国的失业率从1929年的4.5%提升7.8%,翻了接近一倍。
而从 1929 年到 1931 年间,全球的贸易量下降了超过一半,美国 GDP 也衰退了整整 8.5%。
在市道如此不景气的情况下,布朗特集团旗下的优活超市及罗彻斯特汉堡却奇迹般逆市而行,在全国各地先后增设多家分店。

◎布朗特集团都要比整个政府管用!◎
伊莎贝拉和盖茨比在坐车去布朗特大楼的途中见到第五大道上挤满了人, 以为今天有什么活动,开近一点,听见喊口号的声音传过来才知道是游行。
大批市民走上街头抗议, 他们希望胡佛总统能够撤回《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
提高关税的原意是为了保护本地贸易,然而现在各国都架起了关税的城墙, 进出口都受到了打击, 是的, 现在的确没有外来商品跟他们竞争了, 可是他们也没办法输出到国外啊!这不是损敌八百自损一千么?
但要撤回法案实属不切实际,美国政府目前是一个骑虎难下的状态,各国的态凌都很强硬, 他们撤回了,人家也未必愿意。
这两年间, 纽约的变化很大。
以前这街上到处都是酒吧和电影院, 越夜越热闹,充斥流连忘返的男男女女, 可现在酒吧被禁止了,电影院也倒了一半。
他们在这里一挥千金的时候,又可想过看电影会变成奢侈消费?
伊莎贝拉握住丈夫的手,难免感到少许唏嘘。
她搬来纽约的时候, 正好见证了这里最繁华的一面,也目睹了经济大肃条怎样毁了人们的生活。
盖茨比感觉到她低落的情绪, 以拇指轻轻磨娑她的掌心。
由于马路被行人占据,车子开不过去,他们只能在这里下车然后用走的。
虽然伊莎贝拉有意压低帽子, 但她和盖茨比站在一起实在太显眼了, 很快就被人们认出来。
“那是伊莎贝拉·布朗特吗?”
“布朗特大楼就在附近, 很有可能!”
“跟她一起的就是杰伊·盖茨比啊,这么明显你们都没看出来么?”
转眼间,伊莎贝拉和盖茨比就被群众包围起来。
民众的情绪虽然激动,但对于这位纽约的女首富,他们心底里是尊重的,因此并未有过激的举动。
“盖茨比先生、盖芙比夫人,你一定要帮帮我们!”妇女向他们哀求,“我和丈夫都失去了工作,孩子生病了都不敢带他去看医生……”
在美国看病一向很贵,一场较严重的小病足以花光一家人的积蓄。
其他人也说:“我和女儿付不起房租被赶出来了,政府根本不管我们这些人的死活!”
“银行倒闭了,我存在里面的钱怎么办?!”
见到他们无助的样子,伊莎贝拉心里也有点难过,在她衣食无忧的时候还有这么多人不得三餐温饱呢。
妇人好像想在她面前跪下来,好在盖茨比眼捷手快的扶住她:“我们会想办法的,这段时间请你好好照顾自己和家人。”
妇人看着盖茨比清澈明亮的眼睛,突然就说不出话了。
看见对方的眼神,她知道盖茨比并不是在敷衍她,他说会想办法,就真的会想办法。
那些政客在参选时口口声声说会以市民的利益为最优先,可是他们现在人呢?
伊莎贝拉也安抚了其他人的情绪,她来到那对无家可归的母女面前蹲下去,对瘦瘦弱弱的小女孩露出了笑容。
“你想吃汉堡吗?”
女孩的双眼马上亮了起来,但她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诚实的点点头。
伊莎贝拉对女孩的母亲说:“去第一大道的罗彻斯特汉堡吧,你们会被免费招待。”
汉堡虽然是快餐,可也是肉呢,比她们在福利处领取的干面包好多了,母女立即向伊莎贝拉鞠躬感谢。
“谢谢你!你太慷慨了!”
接着伊莎贝拉扬声道:“其他人也是,今天汉堡店将会免费招待大家!”
虽然一顿汉堡算不上什么,但人们的确感受到她的善意,而且有的人的确连一顿饭都吃不上,纷纷向她送上最真诚的道谢。
盖茨比望着妻子的侧脸,嘴角不自觉的上扬。
回到布朗特大楼的顶层办工室之后,伊莎贝拉打电话知会第一大道的分店自己临时的决策,放下话筒后却迟迟平静不下来。
她站在窗前,凝视着脚下失去昔日辉煌的城市,叹了一口气。
在历史面前,她感到了巨大的无力感,好像无论做什么都无法改变一丝的现况。
突然,有人从后抱住她。
“……杰伊?”
“我在。”
伊莎贝拉没有再说话,但她的不安的确散去了少许。
隔天,伊莎贝拉免费招待市民的事情果然被报社发挖了,《纽约邮报》的记者特意去采访了受惠的市民,他们对伊莎贝拉的评价都非常正面,指她和盖茨比慷慨又亲切。
希望社会能够有更多这样善心的举动——在最后,那位受访的母亲以这句话作结尾。
这件事让伊莎贝拉和盖茨比收获了许多好评,不过他们的风评一向很好,声望提高其实没有什么实则的作用,不过他们帮助那些市民也不是想要从中获取什么利益,纯粹只是看不过眼而已。
再隔天,伊莎贝拉宣布布朗特集团旗下的优活超市以及罗彻斯特汉堡将会推出食物及日用品兑换券,罗彻斯特汉堡在纽约有三家分店,只要凭着那些兑换券就能到任何一家分店换取食物。
同样的,市民也可以用兑换券到优活超市换领日用品,东西都是按家庭成员的数量定量给予的,例如妇女每个月可换取到足够的卫生用品。
有需要的家庭可以到任何一家分店领取表格,填好表格连同证明文件如失业证明邮寄或亲自递交到布朗特大楼。
虽然在处理和审核申请上的行政要花不少钱,但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滥用的情况。
这个计划暂时只在纽约市推行,如果顺利的话会扩展到周边城市,仍至整个东岸。
计划其实是盖茨比提出的,伊莎贝拉的对策里面本来没有这一项的,但他小时候很穷,离家出走之后更是有一顿没一顿的,完全能够理解到现时市民的需要,所以明知道会亏钱,他也希望可以尽一分力。
既然这是盖茨比的意愿,伊莎贝拉二话不说就通过了,只不过她现在忙着别的事情,因此计划由盖茨比全盘负责。
兑换券计划一推出,就引来了全城的关注及讨论。
在这个人人自危的时势,这种济困扶危的措施让市民看见了曙光——他们知道自己没有被甩下。
《纽约时报》引述了一名因失去出口生意而倒闭的工厂老板的说话:“布朗特集团都要比整个政府管用,官员和政客都在装死,首先做实事的竟然是商人,这么多年来我的税都交去哪里去了?还不如拿去给布朗特大楼多建几扇窗!”
一直以来都有不少人觉得伊莎贝拉很做作和惺惺作势,她打着女性主义者的名号赚女人的钱,虚伪无比,但这下连他们都无话可说——你可以说她是为了巩固慈善家的身份才这样做,可布朗特集团确实是在做实事,为市民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这不比那些光说漂亮话的政客强?
在一天之内,集团收到了上千份申请;一周后,申请的数量达了一万份。
当然,肯定少不了有人伪造文件来骗援助的情况,但要是真去考究的话会拖慢进度,行政费的增加远超于兑换券的价值,所以盖茨比情愿审核得没那么认真也要加快进度。
一个月后,第一批的兑换券发放出去了,超市及汉堡店涌进了大批来兑现的市民。
在第一周,因为店员没有经验,兑现的过程有些混乱和不顺利,但到了第二周,他们熟习了程序之后已经能井井有序的应付。
盖茨比的兑换券计划进行得有条不紊同时,伊莎贝拉也没有闲着。
她无法影响政府采取什么措施,像是关税及货币政策,令股市重新兴旺不是她一个人能影响的事情,但作为一个商人,她有自己的应对方法。
伊莎贝拉先用低价收购了一些本来要出口到国外的滞销商品,主要是可以存放得比较久的东西,像面粉、油、盐,奶制品之类的基本pass,保鲜期太短了,不然那些农场主也用不着把过期的牛奶倒进河里。
低价收购回来之后放到超市上贩卖,现在国内经济不景气,她也没敢定价太高,而是以比市场价格更低的价钱出售,即便如此,因为收购的价格真的太低廉了,她还是能赚钱,只是不多。
更低的定价正好拯救了失业家庭,没了收入自然得节流,顿顿吃肉变成了奢侈,但就算不吃肉也得填饱肚子,生活仍要继续,对日用品的需求就摆在那里,所以优活超市近期的一连串减价活动宛如雪中送炭。
兑换券能换来的东西不算多,除了卫生用品以外就是油盐奶之类的必需品,只能恰好应付日常,想喝上一口果汁还是得自己买。
失业家庭为了减少开支,不能再变以前那样大手脚了,什么都要省着用,对日用品的消耗虽变少了,却不能完全不用,有些东西他们还找不到代替品,像是姨妈巾,所以优活超市的生意其实并没有怎么受影响。
何况不仅失业家庭,连中产家庭都要削减开支,他们不够资格申请援助,也没有那么厚的脸皮,优活超市的价格比外面的杂货店都便宜多了,正好援解了他们的急切需要。
此举亦拯救了许多因商品滞销而面对倒闭的生产商,得到了一笔紧急的营运资金后总算不用面临破产了。
但是为了减少开支,他们被迫裁减了近一半的员工。
国内市场没办法在短时间内消化伊莎贝拉购入的这批商品,但随着失业人口变多,国内的生产肯定要受到影响,产量降低,流入市场的商品变少,还是能慢慢消耗掉这批货的。
伊莎贝拉的措施也许能够让贫穷的家庭多撑一阵子,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超市和汉堡店的货源很多都来自外国,像英国的茶叶、法国的香料等,关税提升了那么多,来货价格增加,定价也提高。
再者失业问题并不是只在美国发生,国外也有着非常多的工人失业,通货膨胀是早晚的事情。
所以伊莎贝拉决定把整线生产线搬到美国来。
美国中部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以前这里也盛产马铃薯、牛肉、牛奶和鸡蛋等农产品,只好随着城市化的步伐,不少农民都抛弃了辛苦的务农工作,搬到城里去,很多农田都被荒废了。
从布朗特大楼动工起,她就在为这一天做准备。
她买下了许多农地和工厂,一切都准备就绪了,就差投入运作。
要创造一条自给自足的供应链,必须动用到大量的劳力。
美国各个城市及乡镇的人看见报纸上由布朗特集团刊登的招聘广告后,电话的线路一度瘫痪。

◎赢尽了掌声。◎
史密斯先生每天的例行动作就是翻开报纸, 或者到街上上走走,看看有没有招聘的广告。
可是失望一天接一天的来,目前的市道如此不景气, 谁会在这个时候请人?
史密斯先生本来是加工食品工厂的厂长,他在工厂里工作有大半辈子里, 直到经济大肃条卷席全球, 因为出口量急剧下降的关系, 工厂最终还是支持不住倒闭了, 史密斯先生亦因此失业。
他本来有些积蓄的,可大部份都在之前股市极兴旺的时候拿去投资了,结果都血本无归。
这年头像他这样又失业又投资失利的人实在太普遍了, 就业市场挤得不能再挤,只要一有空缺的职位浮上来, 大家都像嗅到腥味的猫一样涌过去, 许多以前的投行经纪人都改行去当工人了,尊严成了最不值钱的东西。
如果他再找不到工作的话, 恐怕要把房子卖掉才能养活妻子和两个孩子。
万念俱灰的史密斯先生打开报纸,立即愣住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再三确认之后才大喊:“瑟琳娜!我想我有一个面试机会了!”
妻子从抹布都没来得及放下便从厨房小跑过来:“真的?是哪家公司?”
“布朗特集团!他们正在聘请厂长!”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