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她娘,这位女士自身经历就够写本书了。
所以,阿曦尽管出身只是寻常中阶官员之女,她受的教育绝对可以与公府侯门家的千金相比。此时,阿曦也展现出了多年的教育成果,即便有些紧张也没影响到她的仪态,阿曦那种浑然天成的落落大方,绝不是短时间内的训练能有的气质。
哪怕与楚郡主交情不错的嘉纯郡主心下都得说,江姑娘论身份比不得楚郡主,但要论相貌,还真不比楚郡主差。
太皇太后对阿曦的观感显然也不错,她老人家神色和缓,十分温和,令阿曦到近前说话,仔细打量了阿曦一番,道,“这孩子生得可真好。”
何子衿笑,“她与她哥是龙凤胎,小时候俩人生得最像,长大了还是阿曦要柔美些。”
阿曦这当事人都给她娘夸得不好意思,想着,难不成她娘在太皇太后面前就这么夸她的唉哟,她娘可真是太不谦虚了。
太皇太后对一畔的一位发若霜雪的老嬷嬷道,“嬷嬷看,这孩子生得,是不是与行云少时有些像。”
行云是谁,何子衿就不晓得了。倒是那位老嬷嬷眯着眼望向阿曦,笑道,“江姑娘一看就是性子柔和之人,江侯爵性情强横,虽相貌有些肖似,因性情不同,这样看倒也不大像了。”
太皇太后一笑,“也就嬷嬷说行云强横了。”
何子衿此方明白,江行云说的就是巾帼侯了。原来,巾帼侯闺名行云二字。
太皇太后与这位老嬷嬷闲话两话,就与阿曦说起话来,问她初来帝都可适不适应帝都的生活气侯,平日里喜欢做什么,喜欢喝什么茶,吃什么菜。阿曦从来不是个扭捏人,便照实说了,这孩子完全继续了她娘讲故事的天分,一件小事都能说得妙趣横生。阿曦多是说北昌府的生活,北昌府那穷乡僻壤的地儿叫她一说,简直是天堂一般,用阿曦的话说,“一开春,河水一解冻,草儿绿了,花儿就要开了,每天都能听到布谷鸟一长一短的唱歌。田里麦苗返青,田野里还有许多野菜,一簇一丛的往外冒,趁着早春,掐些尖儿来吃,虽是野菜,也是极鲜的。待得夏天,北昌府夏天可凉爽了,我们从来不用冰,瓜果梨桃的都熟了,果子多的吃不完。秋天更不必说了,山里的药材,乡间的野味儿,就是市场上,也是什么都有。而且,北昌府离榷场近,北凉还有更远的白蛮国的商贾会来到榷场进行贸易,我还会说几句北凉国的话和白蛮国的话。”她还给太皇太后学了几句,不想太皇太后竟懂北凉语,还与阿曦用北凉语交谈几句。阿曦别提多惊讶了,更觉太皇太后学识不凡。
苏太后等人都道,“母后这样的学识,我朝开国从未有之。”
太皇太后道,“年轻时闲着无事,略学了一些,并不精通。”
苏太后笑道,“母后学识渊博,举朝皆知。这世间,我还真不晓得有什么是母后不晓得的。倒是这丫头,小小年纪还通外族语,颇是难得。”说着,指了指阿曦。
太皇太后笑,“是啊,所以我常说,不论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多学些东西不是坏事。”
阿曦忙谦道,“臣女是因以往家里离得榷场近,有地利之便,才侥幸学了几句。其实,学得很一般。”
太皇太后微微笑着,“话是用来说的,会说就不错。”
太皇太后还道,“江恭人会不会说北凉话。”
“臣妇都是让阿曦给我做个翻译。”何子衿连忙解释“翻译”的意思,“臣妇不懂这个,因阿曦能听懂,就是偶有与北凉人打交道,让她在中间,给我们做个解释。”
何子衿把翻译的意思跟太皇太后解释清楚,太皇太后点头道,“翻译。五方之民,言语不同,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翻则有传递之意。翻译,这个词很好。”
太皇太后看何子衿一眼,表示赞赏。
何子衿很是惭愧,想着,她就是嘴快用了前世的名词。结果,给太皇太后这学识渊博的一解释,就觉着,翻译这词,是当真不错啊
太皇太后与阿曦说话不长时间,就让何子衿去给大公主、嘉纯郡主上课了,阿曦也跟了她娘一道。
太皇太后似是有些累了,连苏太后等人一并打发了各自歇着去。
待人皆告退,唯那位发若霜雪的老嬷嬷依旧坐在太皇太后身畔,并未离去。良久,太皇太后方道,“江恭人看江姑娘的眼神,像在看无价珍宝。”
老嬷嬷不知是不是想起什么,眼中闪过一丝怜惜,她低声道,“母亲看孩子,都是这样的眼神。”
太皇太后轻叹,“是啊。”我不再记得我的母亲有没有这样的看过我,但她为我付出性命。她对我的爱,爱逾性命。只是,我多么希望你能好好活着。我这样的历经艰辛困苦,而今,何其寂寞。
作者有话要说: s:太困了,明天再改错字,还在等文的亲们,晚安
第474章 帝都风云之二十六
第474章
阿曦还旁听了一回她娘怎么教大公主与嘉纯郡主练拳脚的, 然后, 阿曦就明白了,她从小到大受到的就是公主郡主级别的武先生的教育了。完全与她娘教她的没什么差别嘛。
不过,虽然她娘武功就是如此了,但,她娘十分会说话, 不管什么事,都能说出几分道理来。而且, 大公主与嘉纯郡主也很好相处, 阿曦年纪稍大些,时不时陪她们说说话, 气氛倒也不错。
待母女俩回家, 何老娘正眼巴巴等着呢, 见阿曦回来,忙问她给太皇太后请安可还顺利。阿曦笑, “老祖宗放心,都好。”
何老娘让丫环拿点心给阿曦吃, 又问她具体面见的事。阿曦平生头一遭见太皇太后这样的大人物, 心里自然也是想说一说的, 她想了想, 道, “太皇太后相貌端严,我以为太皇太后肯定是头戴凤冠身着凤袍的,其实根本不是那样儿, 她老人家可简朴了,就簪了一支白玉凤头簪,穿着亦不华美,可就那样简简单单的坐着,便极有气派。”
“那是”何老娘很认同阿曦这话,点头道,“太皇太后哩”这样的身份,能不气派
沈氏也好奇呢,问外孙女,“太皇太后跟你说话没”
阿曦道,“说了。就是家常话,我说了一些北昌府的事,太皇太后还会说北凉话,说的可好了。我还跟太皇太后用北凉话说了好几句。”
何老娘一拍大腿,与沈氏道,“果然是多念书有用的。”
在一畔的余幸笑道,“太皇太后年轻时就极有才学,听说,太皇太后少时便通西蛮语。”
何老娘与两个孙媳妇道,“咱家的男孩子都是念书的,如今从阿曦这里得了个经验,以后你们谁有了闺女,也别忘了叫闺女多念念书。”
余幸与杜氏虽有些不好意思,也笑应了。俩人都是有儿子的人,还真是挺盼闺女的。
余幸道,“太皇太后最喜欢女孩子。”
阿曦还命人呈上太皇太后赏她的东西给大家看,有两匹时兴的鲜亮料子,最是适合女孩子穿的。还有一套紫晶梳子,大大小小的梳子有七把,有的可用来梳头,还有一对小发梳,簪于发间可做饰物。
这样精致的物什,人人都说好看。
沈氏与阿曦道,“你自己好生收着,这是太皇太后赏的,出去佩戴亦是体面。”
阿曦高兴应了,做为小小少女,阿曦虽然也很懂事,但能进宫给太皇太后请安,还是觉着很荣幸的。阿曦一天都是美滋滋的,很是珍惜的收藏起自己的小梳子,双胞胎回家听说姐姐得了赏,过去看时,阿曦还不大乐意,双胞胎说了好些好话,才见到了姐姐的小梳子。
双胞胎之一阿昀赞叹道,“这可真好看。”
双胞胎之二阿晏道,“现在,紫晶的东西市面儿上可不好找,因太皇太后喜紫色,多少年前帝都诰命便人人服紫了。水晶不算稀奇,但多是白水晶、黄水晶,如这样的紫晶,不要说能打磨成梳子折,就是这样大小的料子都极难得的。”
阿昀在一畔点头附和,颇觉姐姐得了好东西。
阿曦心里亦是欢喜,大方的让双胞胎赏玩个过瘾,方令丫环收起来了,打算中秋节再戴。
别看阿曦同双胞胎矜持,得赏赐这事儿,阿曦还特意同祖父说了一回。主要是,阿曦觉着祖父太仙风道骨,多沾些红尘气方好。
阿曦与朝云祖父道,“太皇太后可真有学问,祖父,你知道吗,一个人有没有学问,真是能看出来的。”
看阿曦这样很郑重的说话,朝云祖父笑道,“是啊,腹有诗书气自华。”
“对,就是这个理。”阿曦摇着小扇子煮茶,道,“以前我都觉着,世上比我娘有身份的人可能很多,但比我娘更有学问的人,我还没见过,这回可算见着了。太皇太后是真的有学问。”
朝云祖父笑,“你娘书是看了不少,琴棋书画,样样平平。”
阿曦道,“有学问不在于琴棋书画精与不精,这些是人们普遍认知上的学问,有些人,可能没念过几本书,但通透豁达,这也是一种了不起的学问。也有许多女孩子,在娘家时是琴棋书画,嫁了人,这些东西就抛下了,每天困于琐事。像我娘,现在我们都老大了,我娘还每天都会看书,也没有因成亲生子,就把自己变成黄脸婆。今天我见到了太皇太后,我才知道,这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气势威严不是摆出来的,是到了那个境界,自然就有的。而且,最难得的是,太皇太后这样的地位,与我说起话来都十分和气,这样的修养,也不是一朝一昔能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