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剑三庄花]云英 完结+番外 (南朝烟华)


  触到舅父看过来的依旧柔和却明显沧桑了许多的眼,已然在官场历练的少有心绪起伏的他,不禁感到一丝心酸。
  “哥奴啊,我知道你一直怨我,我老啦,没什么本事了,”姜皎摇摇头,“纵然有心,也是无力了,将来的三省六部,是你们年轻人的天下,莫要叫九泉之下的姜玉,对你失望。”
  面对着舅父离去的背影,他恭恭敬敬的跪下,磕了三个头,舅父一直视他如亲子,未曾有过半点儿亏待,于情于理于心,这头,都是应当磕的。
  他走出了姜府的大门,却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舅父姜皎因为一时口快,将皇帝废后之心告知了他人,招致龙颜大怒,堂堂国公府,一朝满门被灭,而在这场席卷整个大唐高层的风暴里,他选择了沉默,不仅因为自己的弱小,更因为多年来的趋利避害的经验,那个鲜衣怒马任性放肆的少年哥奴已经慢慢的淡去,留下来的,是心机愈发深沉,每走一步都要斟酌十步的李林甫。
  或许因为他经营多年的人脉起了些作用,或许因为这些年他确实和姜府走的远了,也或许只是因为运气使然,谨小慎微的他没有受到姜皎的牵连,反而被提拔做了国子监司业。
  司业者,传道授业也。这当然只是字面上的解释,其实他干的更多的事,还是政务方面的,只是每当重要庆典时,需要当众讲经,这却是需要精通明经,容不得半点参假。
  “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君者所养也,非养人者也;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故君明人则有过,养人则不足,事人则失位……”李林甫坐于上首,慢条斯理的讲着礼记中的一段话。
  “司业,弟子有疑。”一个十五岁左右的少年忽然站起打断作揖。
  “讲。”李林甫依旧正襟危坐,面上带着春风化雨般柔和的微笑。
  “弟子以为,此言谬矣,若是君明人则有过,养人则不足,事人则失位,那为何文王礼遇姜太公,秦穆公愿与卫鞅裂土封爵,玄德三顾茅庐,我朝太宗皇帝对犯言直谏的魏征加以宽容?他们四人,一个成就了王统,一个奠定了霸业,一个得以三分天下,而一个得以开贞观之治,万国来朝。反观那些不明人,不养人,不事人的君主,如商之帝辛,秦之胡亥,隋之杨广,最后都落得个国灭身死的下场,是以弟子以为,此言大谬!”那少年年轻气盛,语气磅礴,乍然点出,引得四周一群人符合。
  李林甫微微颔首,面不改色缓缓道:“圣明之君虚怀若谷,待下以礼,是为贤德之举。”
  少年见自己的意见被肯定,脸上露出一抹笑容,却还来不及消退,就听见他们司业继续讲道。
  “只是,孺子此言,非是推陈出新,不过一叶障目,断章取义尔。圣人有言,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于天,文王和太宗皇帝,都是圣王之君,穆公与玄德,亦是英明之主,岂能与秦之胡亥相提并论?”言罢扫了一眼那些原先附和那少年现如今恍然大悟的少年们,暗自摇摇头。
  面对着那些十余岁少年人稚嫩却骄傲的面孔,他恍然想起自己那会儿也是意欲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却不想,造化弄人,世事无常,当年被拒绝在国子监外的自己,却成为了这些天之骄子的司业,真不知是该叹息还是高兴。
  书本可以教会一个人很多东西,但那永远不代表所有。李林甫研习那些经史子集,是为了不落人后,纵然如今比起寻常科举出身的文官,他也不差什么,却从未将此视为自己的为官之路。
  他骨子里的信仰,并非孔儒之道,而是法家。文学纵然侃侃而言,却不比实干来的重要。一路从东宫、殿中省到现如今的国子监,他从底层到中层,已然掌握了许多大唐官制上的问题,对于冗杂的官制,脑子里隐隐的有了些改良的方案,于是开始试探性的,小范围的在国子监实行了自己的初步想法。
  这一切,都被一个人看在眼里,那个人,就是当时颇得圣宠的户部侍郎宇文融。
  官场上的事情就是如此,有的时候,贵人相助是种可遇不可求的运气,这位没多久就拜相的宇文相国,或许就是老天给与李林甫的机遇。
  宇文融看出了他的才华,便在拜相后直接调任李林甫做了御史中丞,这个位置,也是宇文融原先经营了许久的。而这次调任表面上看起来是平调,实际上,却大有文章。御史台的职责是纠核百官,权利说起来,可大可小,而一旦到了关键时候,能量却远比三省六部的相公们大的多。御史大夫虽然是御史台最高属官,却并不管事,是以,正五品的御史中丞才是真正的掌权者,宇文融的这一举动,也是在明里暗里的向他透露出一个讯息,一个,几乎可以让大多数的官员欢欣鼓舞的讯息。
  他却并没有太高兴,因为宇文融的浮躁,让他敏感的察觉到了一丝不详。然而,这根橄榄枝,却不能不接。朝中的那些事,宇文融与张说的不和早就已经摆上了台面,皇帝对于宇文融善于理财的青睐和对张说贪财傲慢的不满日甚一日。坐在御史台的李林甫,也在权衡着自己的位置。
  开元十四年,一个由宇文融领头,李林甫暗中策划了每一处细节的阴谋在封禅大典举行之后,隐隐的向着当日名噪一时的文学派袭来,结果是张说罢相,宇文融继任中书令。
  可就在宇文融一派显赫至极时,李林甫默不作声的选择了退出。“使吾居此数月,庶令海内无事矣!”这位新任宰相的傲慢和急躁让他预见了一个不好的结果,而这个结果,远非他这个小小的御史中丞承担的起。
  事实证明,李林甫这步看似没有眼光的棋走的是极对的,因为就在宇文融一派烜赫一时之际,他这个中书令尚未满百日,就做到了头。
  面对这一切,作为御史中丞的李林甫也只幽幽一叹,然后继续埋首琢磨他御史台的官制问题了,那位名噪一时踩在张说的头上登临相位的贵人,就好像从来没出现在他李林甫的宦途中过,他没有觉得半点儿可惜,只是默默的蛰伏,等待下一个机会。
  然而,机会终究还是来临了,裴光庭任相后,推举“循资格”的用人法,但遭到了中书令萧嵩以及众多新锐甚至姚崇等人的强烈反对。李林甫却在这一片反对声里,向这个新任的吏部尚书兼门下侍中递上了橄榄枝。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世人皆认为正确的东西,往往错的一塌糊涂,反之也是成立的。宇文融的繁华不过是烈火烹油,裴光庭的孤立,正是皇帝想要的。
  裴光庭也没有小气,欣然的提拔他做了刑部侍郎,并很快调任为了吏部侍郎。
  六部看上去地位平等,实际上大有不同,吏部户部为上,刑部兵部为中,礼部工部为下,这都是有深层次的原因的。吏部掌管人事百官升迁,就像是捏住了官员的命脉,而户部掌管钱税国库,又握住了经济的命脉,自然地位不同。而吏部侍郎属于吏部二把手,仅次于一把手裴光庭,已然大大接近了中枢。
  在一步步走向他的理想的李林甫,并没有忘记那个年幼时的伙伴,舅父对他的叮嘱,他主动联系上了高力士,利用愈发炉火纯青的手段设计了一系列的连环套……
  开元十九年,王毛仲被皇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削职赐死,朝野震惊,看高力士的眼神愈发恐惧,却没有人知道,高力士背后还站着一个影子,一个慢慢的走到光明处的影子。
  中秋之夜,明月高悬,可明月不通人心,愈是寂寥落寞之时,愈是圆满。
  文官们聚在一起吟诗喝酒,恰好轮到他做新诗。
  因为他当年没有跟宇文融一派牵扯太深,故而,李林甫这些年里,同张说一派的文学中人相处的也甚为和睦,一番推让过之后,他便悬腕提笔,书道:
  “秋天碧云夜,明月悬东方。皓皓庭际色,稍稍林下光。
  桂华乘远近,碧彩散池塘。鸿雁飞难渡,关山曲易长。
  揆予秉孤直,虚薄忝文昌。握镜惭先照,持衡愧后行。
  多才众君子,载笔久词场。作赋推潘岳,题诗许谢康。
  当时陪宴语,今夕恨相望。愿欲接高论,清晨朝建章。”
  “李侍郎真是深藏不露,”身为张说弟子,现在成为文学清流派之首的张九龄微笑着夸赞了一番,然后沉吟半晌,和诗道:
  “清秋发高兴,凉月复闲宵。光逐露华满,情因水镜摇……”
  文人的雅兴,在这个时代总是不缺的,只是若放在官场,也不过是刀光剑影的一瞬温和画面,柔和的了气氛,却温和不了事实。

  ☆、右座番外·口蜜腹剑(下)

  开元二十二年,李林甫官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与当时的中书令张九龄,门下侍中裴耀卿并列为相。
  可宰相的政见并不总是相合,比如说,张九龄提议允许百姓私自铸钱,因为裴耀卿李林甫认为这样违反了法度予以反对而不得通过。再比如,开元二十三年发生的一个杨姓少年为父报仇手刃仇人的案件,张九龄认为情有可原意欲活之,却再次遭到了裴李二人的反对,理由自然是法度不可违。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