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况这样一副水火不侵的模样,让众人将更多的视线都放到了太子刘疆的身上。刘疆对外的形象与刘秀十分相近,‘以柔治国’。对于这些想要交好他的大臣倒是没有拒绝,却从未露出洋洋得意的模样。面对刘秀的时候,依旧带着固有的谨慎与尊敬。
朝堂上,并没有因为阴家的退出而失去平衡,倒是显得分外和谐。
刘秀作为皇上,朝堂上的风向自然瞒不过他。刘疆如今气势如日中天,身边更是有不少他十分信任的大臣辅佐。这样的状况,他甚是欣慰。刘疆是他与郭圣通一起教导出来的孩子,他越是优秀,他心下便越是自豪。
刘秀不掩饰自己对刘疆的满意,在朝堂上便经常用欣慰的视线看着他。刘疆也重新开始了每日到刘秀却非殿学习日常,每日都要在却非殿学习刘秀亲自传授的帝王之术。
不得不说,书本上学到的,与亲身经历的还是不一样。刘秀用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事情来教导刘疆,刘疆将自己从书本上学习的一些东西与现实结合起来。他的进步,可以说是一日千里。
刘秀对刘疆越发的满意,不过却依旧没有真正的放权给刘疆。平日里交给刘疆的任务明显的多了一些,对刘疆处事要求也更加严格。他对刘疆也并非一直是夸赞,同样有训斥的时候。不过这训斥,向来是私下里训斥。既能够让刘疆得到应有的教育,又不会让他的名声有丝毫受损。
刘疆几乎成为了大臣们默认的下一任帝王。
哪怕是这样,却也并非所有人都认同太子刘疆。原本在朝堂上很是受其他大臣追捧的皇子刘阳,早早的收敛了一身的锋芒。他看上去甚至与那些恭恭敬敬的老臣没什么两样,格外的不出彩,让人很容易忽略。
若是清楚地认识这些老臣的人,便会知道他们真实的力量有多强。刘疆这般气质,也仅仅是为了韬光养晦。他如今的身份,当真不允许他再像曾经那般展示自己的才学。如今名声越是响亮,对他来说便越是危险。
刘阳是在宠爱之中长大的,他从肖便是阴丽华捧在掌心的心头肉。刘秀喜爱阴丽华那么多年,对刘阳自然也格外的宠爱。少时刘阳得到的宠爱,绝对要比刘疆多上一些,哪怕刘疆本身有着太子之名。
刘阳本身也极为聪慧,经常得到太傅的夸赞。他聪慧的名声早在年幼的时候就已经传了出去,在郭圣通被废黜皇后之位前,他的名气更是上升到极点。虽说并不是太子,太子刘疆的名气却远远没有他来的响亮。
逢人提起太子刘疆,更多人认知之中的是嫡子、有太子风范。要说多么聪慧,除了太傅张湛外,很少有人说出一二。若是提起刘阳,怕是有人能将他从小到大做的聪明事儿,都能说上一说。
这自然是有阴识的一份功劳。阴识善用流言,也不是一次两次。刘秀开口说过‘娶妻当得阴丽华’之所以传的那般沸沸扬扬,便是他一手操纵。
郭圣通被废的时候,刘阳几乎认定了母亲阴丽华会成为皇后。他刘阳这个庶子,到时候便会成为嫡子。哪怕刘疆不想退位,他也有让他退位的办法。那个平庸的太子,在他眼中只不过是和他母亲一样仗着家室作威作福,终将成为了绊脚石。
谁知道,这一切居然峰回路转。他认为能够坐上后位的母亲并没有坐上后位,甚至是直接被废。就连他最是崇拜的舅舅原鹿候阴识,也被拿下了爵位。原本形势大好的阴家,在瞬间成为了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他也曾想过去父皇那里哭诉,在他眼中父皇向来疼爱他。想到母亲哭诉的结果,却让他按捺下了心思。在了解了事情的经过之后,他不止一次的庆幸自己并没有冲动。
父亲之所以对他宠爱极盛,是因为‘爱屋及乌’。如今阴丽华在刘秀面前失去了宠爱,甚至让他厌恶,指不定刘秀也会‘恨屋及乌’。
刘阳不仅没有去刘秀面前询问事情的缘由,他本人见到刘秀更是几乎绕道走。哪怕面对面相遇,也总是给刘秀一个极为羞愧的眼神。这样一副模样,会让刘秀觉得他这个儿子和他是一条心,自然也不会轻易对他下手。
按理来说,他们的这些已经被封王的皇子,早就已经前往封地。不过他的父皇,却是为了被封为中山太后的先皇后,一直将所有皇子留在宫中。甚至并没有让王子们前往封地的想法。
这仅仅是为了私情的举动,却让他有更多的机会。如果到了封地之中,再想要插手洛阳的事务就会变得困难,在洛阳他却是可以结交权贵。只要做的神不知鬼不觉,便能慢慢扩大自己的势力。
刘疆面对任何人的时候,都是一副柔和的模样。不过,在官场上的人,有哪一个看不出他那份温文尔雅下的高傲。这样仿佛对人多说一句话都是赏赐的姿态,并不是任何的人都喜欢的。他的姿态放的很低,格外的‘礼贤下士’。哪怕他不能明面上与权贵们相交,却也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
不仅有他自己的努力,舅舅阴识也给了他不少的帮助。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阴识曾经身为原鹿侯的时候当真有不少的人追随。有些人还有把柄落在阴识的手上。阴识损失了最亲近的大臣,却也还有许多可用之人。这些人聚集在一起,绝对不可小觑。
所有人都只看到了太子刘疆在不断地变强,却没有人注意到他刘阳的势力也在不断地蔓延。他们两人一个在明,一个在暗。他几乎知道太子刘疆所有的势力,刘疆却对他一无所知。
几乎所有人都认定的下一任帝王,也不一定会是真正的成功者。能够坚持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赢家。
☆、第59章
建武十九年,单臣、傅镇等人在民众之中传播谣言,蛊惑民心。他们占领了原武城,劫持了整个城池的官吏,在城中面前自称将军,谋反之心昭然若揭。
刘秀派大臣臧宫领兵围剿叛贼,臧宫自刘秀与兄长起义时便跟随在刘秀左右,是刘秀极为信任的老臣。臧宫本人极善领兵作战,是当时最有名气的将军之一。
单臣、傅镇他们占领了原武城,城中的粮草充足。臧宫将所有的叛贼都困在了而城中,却一时没有办法攻破的城池。在多次尝试之下,也只是平添了士卒的伤亡。类似原武城这般的城池,当真是出了名的易守难攻。
这般形式下,作为将军的臧宫不愿意看手下的将士们白白牺牲,便向刘秀请命。
刘秀将大臣们都召集到了却非殿之中,商议如何让单臣、傅镇等人伏诛。
“原武城之事,你们也应当知晓。诸位可有什么建议。”刘秀的视线扫过过下面的臣子,视线在刘疆身上明显多停留了一会儿。
“微臣以为,擒贼先擒王。那些逆贼乃是临时起意,内部必然不和谐。我等可重金悬赏叛贼头目单臣、傅镇等人。这些头目一死,其他人便不足为虑。”骆绪几乎在刘秀话音刚落的时候便站了出来,这是个年轻的臣子,此时的他正是急于证明自己的时候。
他们这些大臣心中也很明白,单臣、傅镇之辈,当真成不了气候。哪怕没有任何方法,就这么与单臣等人耗着,他们也可以将单臣等人的粮草耗尽。皇上此次是问他们最有效率的手段。
悬赏头目的办法应该不止一个人能够想到,谁开口的早,谁就能在皇上面前留下一个好印象。这位大臣提前开口,自是占了便宜的。
其他大臣们纷纷点头,看向骆绪的视线,带着几分明显的艳羡。
“谁还有其他想法?!”刘秀又问了一句。骆绪提出来的建议的确相当可行,只不过这个骆绪倒是个没眼色的。这样的机会,不应该留给疆儿么?若是疆儿能够首先开口,他的名声定然又会上升许多。
将近两年的时间,他看着刘疆一步步的成长,如今刘疆已经是一个让他满意的帝王。没错,不再是太子,而是帝王。在刘秀的心中,刘疆已经完全能够担负的起如今的大汉江山。
刘疆在刘秀的眼里自然是什么都好,他在外的形象却实在是太过中规中矩。这一点在他看来虽然影响不大,却让太子刘疆显得不够完美。刘秀当真是想要给刘疆最好的,似乎他这样做,就能弥补几分曾经对郭圣通的亏欠。
“微臣附议。”另一个大臣犹豫了一下开口,他很同意骆绪的意见。
有了第一个便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他的话音刚落,便有不少的大臣站出来‘附议’。
刘秀点了点头,他显然也认同了大臣们提出的方法。为了表现他对刘疆的重视,他又开口问了一句。“疆儿,你可还有什么意见?”
“儿臣附议。”刘疆向前走了一步,恭恭敬敬的向着刘秀施礼。依旧一乳或既往的恭恭敬敬。
“那你们就都……”散了吧。刘秀的话语还没说完,便被一个声音打断。
“父皇,儿臣有其他意见。”开口的人是刘阳,他先是看了刘疆一眼,这才低头摆出一副极为恭敬地模样。他此时看上去并没有往日的沉闷,面色红·润,一双眼眸炯炯有神,又重新有了年轻人应该有的意气风发。
刘秀的眉头微微一皱,很快便舒展开来。“阳儿有什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