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这次秦军打的十分艰难,苏云卿甚至不需要亲自到前线去看就能明白这一点,虽然说战国四大名将是秦赵两国对半分,且能评的上名将的基本都得是有本事和秦国的名将过招的才有资格,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各国就都是无能之辈了。
毕竟苏云卿一直觉得四国国君的脑袋里就算不是水那也是什么奇奇怪怪的东西,反正不管他们的脑袋里有什么,总之没有的东西里面肯定有一个叫智商。
可都这样了,这些国家还能成为战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几个国家之一,那肯定是有人能够弥补一些自家国君在这方面的不足嘛。
再加上信陵君虽然不是什么四大名将,但他是战国四公子中在苏云卿看来最有才华最名副其实的一个。
比如楚国的春申君生活有多腐败就不说了,最后还搞出了一个李园之乱来,足可以见此人不仅仅是生活作风有问题,为人的思想道德和智商水准都很有问题啊。至于说赵国的平原君,哦,这坑货都不用多解释,就说一件事,当初赵王接受韩国的上党引发长平之战,其中有一半的原因就是他鼓动哒!当然,不是说赵国不应该接受上党,而是赵国必须要弄明白接受上党意味着什么,以及之后可能引发的后果是什么,结果呢?平原君和赵王一样因为不要白不要又便宜不占是笨蛋的理由接受了上党,可建议赵王接受上党没错,可你没跟赵王解释清楚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就有错了啊。
所以你不能说平原君没本事,至少他当年还是做过一些还算不错的事情的,但是在这种关键性的大事上,未免就有些靠不住了,真的是平时看起来靠谱,关键时刻专业坑队友。
所以说这种敌人一点都不可怕。
至于说孟尝君什么的,这位不用多说什么,荀子直接评价他为篡臣,并且明确说了用篡臣则必危。
至于说苏云卿为什么重视信陵君,只看信陵君在历史上做过什么事就知道了,窃符救赵是他干的,当然,如果觉得这还不够的话,历史上秦庄襄王三年,秦国把魏国揍的就快哭出来了,或者说魏王已经哭出来了,这时候为了解救国难,窃符救赵事件之后就一直居住在赵国不敢回到魏国的信陵君回来了,然后本来被秦国打的只能嘤嘤嘤也没人管的魏国突然就有援军了,说白了就是大家听说信陵君回来给魏国做大将并且向他们求援了,于是纷纷给他派兵,最后促成了非常有名的五国联军攻秦事件,这也可以说是在战国末期各国之间最后一次成功的合作抗秦了,这一次秦军大败,那是真的被揍的退回函谷关轻易不敢出来了。
而之后没几年,信陵君因为被魏王猜忌于是自己在家整天的美酒美人沉醉其中,很快就狗带了,而自从信陵君死后,各国之间便再也没有一次成功的联合了,最后就那么被秦国逐个灭掉。
所以说,苏云卿对信陵君始终保持警惕和重视不是没原因的,这可是个能够影响战国时代格局,以一己之力促成当时已经互有间隙的几国联合攻打秦国,并且亲自指挥战斗取得大胜的人物。
苏云卿傻逼了都不会不重视他啊。
因此就算知道此时在前线的人是李牧,苏云卿其实也是很担心的。
李牧是个极为优秀的将领,可信陵君也不差啊,再加上单纯从实力对比来说,信陵君应当是比李牧更强的。
且苏云卿更加清楚的是,这一次的进攻可以说是一次试探,至少是对蔡泽那边谈判的结果有决定性影响的,如果这一仗打的不好,那么蔡泽那里肯定什么都谈不下来,秦国就准备好尽全国之力拼死一战吧,可如果这一仗打的好,那么以蔡泽的能力,多花费点心思钱财什么的,其实说不定这事情就搞定了。
至少后面不会有太大规模的战斗了倒是真的。
毕竟,苏云卿相信此时蔡泽已经把秦国的意思带到了,但以蔡泽的水平,他肯定不会让人察觉出秦国其实不敌各国,他肯定是表现出了十足的底气和决心的。
否则这场战争不会在两个月后才再次爆发,而应当更早一点。
于是苏云卿之前还是和李牧那边几天换一次消息,现在则改成了一天发好几封信出去,且都是快马加鞭日夜兼程的送过去。
虽然以这年代的条件来说一天之内互相回信好几次是肯定做不到的,但李牧那边的情况瞬息万变,李牧自己也是一天几次的向苏云卿汇报情况,这也就造成了苏云卿收信的时候也是一天收到好几封,她自己又不愿意耽误李牧那边的事情,都是接到手之后立刻处理,然后又命人以最快的速度给李牧送回去。
于是其实这场战争中最辛苦的不是在后方愁的连肉夹馍都快啃不下去的苏云卿,更不是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李牧,而是来回送信的信使啊_(:зゝ∠)_
这场带有试探意味的战争打的虽然激烈,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力量,几乎可以说是在一定范围内拼死一战了,但实际上打的时间并不是很长,至少比起这年代少则半年一年,多则三年五年的战争来说,这场只持续了不到两个月的战斗实在是短暂的很。
而直到确认信陵君那边真的停战了,苏云卿才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系统我要吃麻辣小龙虾!”
【……】
对着苏云卿那极度的兴奋,系统简直不知道说什么好,前段时间还抱着肉夹馍啃的一脸生无可恋呢,现在就精神抖擞的对他喊着要吃麻辣小龙虾……所以说,衡量苏云卿战争状况的难道是她的食欲吗?
但不管系统怎么吐槽,苏云卿到底有多兴奋,事实上秦国这一战也不过是勉强保住了颜面而已。
在这不到两个月的战争中,李牧斩首敌军五万多人,但他自己也丢了两座城池。
可以说,这一战信陵君没赢李牧也没赢,从土地上来说,信陵君确实占去了秦国两座城,可从损失上来说,李牧的损耗不到两万人,这两万人还是伤员加上死亡的总数,而信陵君那边光是死人就死了五万多,伤员自然就更多了。
因此当第二天苏云卿与子楚说起这件事情的时候便表示,虽然秦国损失了两座城池,但这并不是李牧的过错,事实上这一战即便既损耗了兵力又丢掉了城池,可子楚依旧应当为李牧表功。
在同样的情况之下,没有人能够做的比李牧更好了。
子楚自然认同这一点,他甚至都不多等,而是亲手写了文章送去前线表彰李牧与秦军将士们,并且承诺这一战过后无论其他如何,所有人升爵位两级,至于说战功更可以累计计算。
这可真算得上是大手笔了,前线的秦军可不是几百几千人,那是以万为单位的,子楚开口就送了所有人两级爵位,这可真是大方的很了,如果再算上这些人自己这次立下的功劳,恐怕升的就远远不止两级了呢。
至于说李牧的奖赏如何子楚并未提及,当然,这意思显然就是李牧另行封赏,不过那要等到战争结束以后了。
苏云卿却知道,无论如何,有了这一战的结果,蔡泽那里的谈判恐怕要顺利很多。
可无论是苏云卿还是子楚都没有能够高兴多久,在蔡泽那里传来好消息之前,秦国国内就先传来了坏消息。
曾经的秦国丞相,应侯范雎逝世。
苏云卿听到这消息了时候愣了好几秒才反应过来,可即便说起来这事确实让人难以接受,但实际上却并不是特别的意外。
毕竟范雎的年纪大了。
事实上在苏云卿看来范雎不仅仅是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当然,他早年所受的伤留下的病根和年龄的增长确实是一部分原因,但绝不是全部。
恐怕这其中苏云卿和昭襄王都占了不小的比重。
昭襄王当初把范雎打发去了封地,看似是给了范雎不少封赏,可实际意思如何,苏云卿都能看的清清楚楚,辅佐了昭襄王那么多年的范雎又怎么可能不清楚?
这对于范雎来说,恐怕算得上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而之后更让范雎紧张的恐怕就是苏云卿和子楚了,嬴柱在位时未对范雎有任何表示,子楚也是如此,虽然说范雎恐怕并不是想要官复原职什么的,但他至少想要这两位给他一个准确的答复,但实际上什么都没有。
苏云卿在这事上并没有说话,事实上范雎的事情就不该她开口说话,说什么都是错。
再说了,嬴柱或许没想到范雎,那么子楚呢?他对宗室以及各个元老都十分周到,唯独对范雎只字不提,苏云卿不需要想太多,因为这不是昭襄王意思就是子楚的意思,而她在这事上没有发言权。
再加上范雎心中对苏云卿本就有那么点……他可是狠狠地坑了苏云卿两次啊!范雎不信苏云卿不知道是自己坑的她,后来嬴柱重新启用苏云卿,而因为四国联合攻秦的事情,子楚对苏云卿也可以说是足够放任了,至少在军事上苏云卿这段时间内是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的。
这对范雎来说绝不是什么好消息,而从朝堂上的反馈来说也确实是这样。
因为苏云卿把范雎的族人从原本的位置上调开了,虽然表面上看那是升官,可一个是实权一个是荣誉性的虚职,想也知道这是明升暗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