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以时日,内可不惧朝廷,外可镇慑他邦。
在这乱世之中,不只是安身立命,就算建奇功、立伟业,也不是没有可能。
至于为什么与变法派走得很近,当然不是看好变法成功……
他看好的其实是自家新军的建制。
只要帝党需要一支底牌,自己就会水涨船高,得到诸般机会,最终笑到最后。
变法真的败了呢?
败了就败了。
军队在手,实权不丢,任凭胜者是谁,都不得不掂量几分。
说不定,还有一场机缘。
想法当然是好的,前面几步,也走得十分顺当。
袁双城进可攻,退可守,在变法派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康北海对他言听计从,皇上那里也是信重有加。
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却没料到,今日竟然碰了一根硬钉子。
他摸了摸喉咙处的血痕,此时仍然隐隐作痛。
若非,若非北河鹰爪王陈永康反应快,舍命相救;若非自己福至心灵的用宝剑挡得一挡,这脖子是不是就被割断了呢?
还是说,那张报纸,其实就算自己这些人不挡,也不会真的切过来。而是到了咽喉处,就会消力停顿。
到底对方是什么样的想法,又到底是不是要杀了自己,这已经不可考证。
他猜想着,多半还是后者……
否则,想杀的话,看看手下士卒那脓包样,估计是随时可杀。
这也是袁双城直接转头就走的原因。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面对可以随时吃掉自己的老虎,要么就打死,要么就避开。
站在那里无谓斗气,那是最不聪明的一种做法。
“我需要高手,就不信,这偌大天下,就找不到比他更强的拳法宗师。”
袁双城沉声说道。
眸子里燃着野火……
“有倒是有,据在下所知,这天下至少有三人,要胜他一筹不止。而且,这三人正当壮年,未曾老朽。”
陈永康沉思了一下,直言说道。
……
随着袁双城这位最大的臂助,也转身离开,康北海再怎么矜持,也已经崩不住脸。
“福生,这里你好生处理吧,且莫让变法志士心寒,定要妥当安排。”
匆匆扔下这句话。
这位北海先生,带着神情各异的那些人,转身离去。
他甚至没有多看张坤一眼,也对报馆那些人视而不见。
这次气势汹汹而来,事情办得虎头蛇尾的,灰熘熘的离去。
身为座师,他实在是无颜再见自家学生。
临出门的时候,回头看了一眼与张坤相谈甚欢的谭维新,微微眯了眯双眼,踏步离开,再没回头。
康北海的细微表情,谭维新没看出来,张坤却是感应得清清楚楚。
心中却是叹息。
‘难怪,这两人最终没有走到同一条道路之上,早在如今,已经有了隔阖吗?’
莫不是, 自己还成为两人关系不太好的导火索。
不过,无论怎么说,这位谭福生,还是信得过的。
不单是因为他与王总镖头的个人私交。
那种能托生死,能共患难的交情,义气感天动地,实在是让人心折。
这种人物,也许有着限于时代局限,眼光和谋略有点问题。个人品性方面,肯定是没得说。
“王总镖头如今身在何处,不知谭兄可否知道?若是他在京城,也不至于闹出这等笑话来。
身为维新变法先锋,竟然大肆针对源顺镖局,针对我本人,替洋人张目……这事,说到哪里都说不过去的。”
有些事,看起来是偶然,其实是必然。
可不单单是一个为了变法成功委屈求全可以解释得了的。
“唉,张师傅有所不知,如今风雨飘摇,变法之事,已是危在旦夕。对外咱们都说王五兄是身在宛城,不克分身。实际上,他早就赶回了京城,守在宫廷之中,已有多日。”
谭维新向着皇宫方向,隐晦的拱了拱手,满脸苦涩。
…………
第一百二十七章 珍妃之死
张坤看着谭维新,想着在那个世界,曾经网上冲浪之时,看到的种种传闻,心中就有些感慨。
这位最后那句绝命诗,可谓豪烈千古,震撼了一代人。
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以自己的鲜血,唤醒后来者。
这一位,他是真不怕死。
问题来了,就有些杠精本杠,提出,这位谭先生,其实也有着种种污点。
他们还在故纸堆里,提出了种种证据。
说得煞有介事的。
说是这位谭先生在朝廷没有银子变法,事情推行不下去的时候,曾经向他的老师康北海写过信。提议上书广序帝,把西葬和新姜两地,卖给白熊国和吉利国,抵偿赔款,并换取大量银钱用来推行变法。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此人目光不够长远,有割土卖国之嫌。
反倒远远不如左总督等人目光长远,对国家领土完整有着长远目光。
但是,张坤又从另一些水友之中看到一种可能,就怀疑,谭维新变法归变法,出发点,与康北海却完全不一样。
走的是同一条道,但不是一条心。
所以,他决定试上一试。
这关系到,怎么插手变法一事。
他盯着谭维新,缓缓读道:“马足蹴中原,中原墟矣,锋刃拟华人,华人糜矣……”
谭维新身体狂震,勐然瞪大双眼,不可思议的看着张坤。
眼泪就流了下来,接着念道:
“锢其耳目,桎其手足,压制其心思,绝其利源,窘其生计,塞蔽其智术,繁跪拜之仪。以挫其志节,而士大夫之才窘矣,立着书之禁,以缄其口说,而文字之祸烈矣。”
他念了几句,又回过神来,一把抹去泪水,急急问道:“张师傅可是认得贱内?怎生,怎生……”
他想问的是,张坤怎么就知道他锁在故里居处,藏得严严实实的日记。
对,谭维新是写日记的。
死了许多年之后,还会流传出去。
他刚刚求学那会,一腔热血,满腹志向。
把自己的愤慨和怒火,理想和信念,写在日记本上,藏在谁也找不到的地方。
当然,这些东西,自然瞒不过枕边人的。
如果说,有谁会知道其中内容,那么,绕不过妻子李润。
张坤的第一句话,其实说的是当初蛮人入关,杨州十日,嘉定三屠,挥刀霍霍向汉人的悲惨情景。
留发不留头,杀人如猪狗。
这都是刚刚开始。
后面的温水煮青蛙的种种措施,才是汉人血性全无,最后彻底奴化的原因所在。
那就是“钳制汉人的思想,让一切跪拜礼仪变得极为繁琐,消减华人尊严和志向……并且,还对着书立说,平日里的一些谈话,全都严加控制,大兴文字狱。
你不能说,不能做,天天跪,不读书。
这样,字也不认得,道理也不懂,历史也不清楚。
从百姓一生下来,就会被人告知,他们就是老爷们的奴才,生是老爷的人,死是老爷的鬼。
见到贵人了,要记得下跪磕头,全心奉献……
否则,就不配活在这个世上,就是浪费粮食,该当活活饿死。
这就是谭维新当初在自己家里写下的东西。
对这个朝廷的痛恨可想而知。
而且,他称呼青朝皇帝为“客帝”,显然并不承认对方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这本日记,真的暴露出来,别说为官做宰,主持变法事宜,第一个要砍他脑袋的,就是广序帝。
因为,他其实,才是隐藏得最深的“反贼。”
试问,这种“反贼”,又怎么会想着让蛮人朝廷变得日益兴旺强大,让其统治地位更加稳固呢?
他想变法,估计是想着让国家强盛起来,首要第一件事,就是呼吁办学,开民智……接下来修铁路,开矿山,是想从经济上,从底层根子上,让这个国家强大起来。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洋人各国,把这片土地彻底吞了下去吧。
明明做梦都恨不得把这个朝廷打烂打碎掉,推翻了。
可他偏偏还不得不出谋划策,帮助朝廷强大。
这种纠结,让他的行为充满了悲壮和荒谬。
当被捕之时,能逃走,而不逃,引颈待割,因为,他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
只有唤醒后来人,继续走在这条路上,才能看到最终的曙光。
跟随康北海,倒不是没有理由。
那位北海先生能聚拢如此多的天下英才在身边,自然是因为,他的主张,其实很不错。
“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这其中,无论是哪一条都挠中了谭维新的痒点。
尤其是被时人所诟病的迁都之议,更是神来之笔。
皇帝都迁到海上了,这个朝廷还玩不玩?
还不是群雄四起,终究会回到汉家统治之中。
还有,康北海提出务农、劝工、惠商、恤穷,安抚天下百姓,结合开设矿山,修建铁路,开办学校,废除八股等政策。不但说服了广序帝,更是说服了一些有志之士。
这些人认为,北海先生心怀家国,当能成事。
当然,主张是主张,行事是行事,并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小说推荐
-
归藏剑仙 (凤箫声动) 起点VIP2020-09-30完结227.17万字 29.1万总推荐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归藏剑阁三十二代弟子宋明庭...
-
昆仑一黍 (无色定) 起点VIP2022-12-20完结152.55万字 4.28万总推荐粒粟藏昆仑,黍珠悬昊苍。梦境遇仙姝,绀发凝玄光。真气沃灵根,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