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件事,汝阳王已经率领后方五万精兵出关直奔西边去了。”
王保保呆坐在座位上,北元真的没了......
1371年,王保保继位北元皇帝,并与徐达率领的大明军队在捕鱼儿海展开决战。
王保保战死后,北元政权彻底被消灭。
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由此丧失了在草原蒙古人心中至高无上的中央汗国地位。蒙古国各大部落纷纷宣布脱离北元独立,一时之间,北元政权分裂成了数十个小国。
十几年后,特穆尔部落的女可汗统一了西蒙古,建立了瓦剌。而她的子孙,更是在七十年后在一个名为土木堡的地方,打败了朱元璋的子孙。这是后话,只是一提。
而洪武大帝建立的大明朝由此进入稳定发展时期。朱元璋在位期间多次造访武当山,无形之中多次打压明教。由于武林联盟在北伐战争中的特殊贡献,朱元璋并没有像对待其他功臣一般对待武林势力。
但各大门派门人弟子也都大幅缩减,毕竟大明治下有盛世之象,愿意过刀尖上舔血日子的人就少了许多。
洪武大帝造访武当山的第二次,便是带着他的四皇子。而四皇子更是拜在了武当第三代掌门门下,一时之间,武当派权势熏天。
朱元璋本来是有意封宋青书为国师,但被拒绝后只能追封已经升天的张三丰为真武祖师。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在应天皇宫垂危。此时殿内仅有一名尚且年幼的皇太孙。
须臾,一个道人走了进来。皇太孙朱允炆抬起头,这才发现是武当派的宋道长。
朱元璋透过模糊的老眼,依稀可以看清他的模样,仍旧是风华正茂,自己已经垂垂老矣,而他一如数十年前一般。
“道长,长青......”朱元璋虚弱道。
宋青书已经四十岁了,除了多了一撇胡子外,容貌却是和二十年前毫无差别。他伸出手渡了一口真气给朱元璋,这位洪武大帝一如历史上的一般,在位期间也是励精图治,造福天下。
感受到了宋青书渡来的真气,朱元璋的脸色缓和红润了许多,看着跪在一旁的朱允炆,缓缓开口道,“允炆,不要忘了皇爷爷给你说的。”
朱允炆用力地磕了一个头,啜泣道,“允炆自当牢记皇爷爷的教诲。”
“好!”老态龙钟的朱元璋伸出手握住宋青书的手掌,“道长,还是你潇洒啊道长!”
宋青书接任武当掌门之位后,便挂上了道号,成为了“一剑道长”。这些年来,他的武功是越来越精深了,距离宗师境界也仅有一步。奇怪的是,不知道是不是修炼功法的问题,他竟然丝毫都没有衰老。
“道长,你答应我的,不要忘了......”朱元璋用渴望的眼神看着宋青书。朱允炆难以想象,高高在上、富有天下的皇爷爷还会有如此的神态。
“好。”
宋青书点了点头,朱元璋脸上浮现一抹微笑,溘然长逝!
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六日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即位后便开始削藩,随后整顿武林,废除大小势力若干。将明教列为非法组织,武林各大门派风声鹤唳,纷纷派人前往武当山请示。
1399年,宋青书在武当山召开第二次武林大会。鲜有人知这场大会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各大门派掌门回山后都各自宣布闭山不出。
同年六月,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四年后,朱棣在南京即位,是为永乐大帝!
寻常人只看见明面上的官军之争,背后更实用有武林上的汹涌暗流。而这一切,都与那名“一剑道长”有关,谁不知道,燕王朱棣便是他的弟子之一......
第141章 飞升之后,本源世界
朱棣继位后多次到武当山封禅,每年国库拨款修建武当山,更围绕紫霄宫修建了一座紫禁城,俨然是将武当山当做了皇家庙室。真武大帝也被他奉为大明护国神。
他多次想请封师尊一剑为护国法师,但都被拒绝。无论是朱元璋得天下,还是朱棣靖难成功,都与这座仙山福地有着密切的关联。
这一日,紫霄宫外练功坪上。身着紫袍的朱棣正在演练着武当派的养身剑法,而在一旁立着个面白冠玉的道人,正是如今的武当掌门宋青书。
朱棣练完了剑,徐徐走到道人旁,叹了口气,“唉,师尊。我自靖难以来,编《永乐大典》,经营东北,文治武功、勤政不怠。但为何总有人骂我是乱臣贼子,议论我得位不正。”
宋青书微笑着,这个天子门生只比他小了几岁,但二人看上去却更像是两代人。朱棣蓄着长须,更像是长辈,而宋青书只留了一抹黑须,样貌也与二十岁时无二。
“陛下,可还记得真经上的一句话吗?清风拂山岗、明月照大江,是非功过自有千秋为评,陛下何必困扰?”
宋青书一句话,朱棣只觉得豁然开朗,心情也豁达了许多。其实这是宋青书说这句话暗中加入了柔和的内力。突破宗师后,他对精神力的掌控又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二人走在山间小路上,边走边聊。朱棣突然道,“江湖中最近也不安分,魔教余孽当初支持建文帝,如今更是到处作乱。”
朱允炆在位期间多次打压明教,为的就是撇清朱氏王朝与这江湖组织之间的干系,这一切都是朱元璋的旨意。朱元璋在位期间答应过,不会对武林展开清缴,而这个任务则留给了他的孙子。
只是他万万想不到,他的孙子竟然会被他的儿子抢走了皇位。对待江湖人士,朱棣更狠,但他必须顾及宋青书的意思。武当派的真武祖师有多强,朱棣不是很清楚。但这一位的本事,朱棣却是看得分明。
当初靖难之役,支持南方的魔教弟子(明教解散后部分弟子纠结组织起来的新势力,靖难失败后被贬斥为魔教)被他一人降服。
“江湖归江湖,朝廷归朝廷,互不干涉。”
宋青书一边念着这句话,一边挥舞着三尺青锋剑,将建文方的武林人士的兵刃悉数斩断。
“魔教那点子小鱼小虾,翻不起什么风浪。陛下是想拿六大门派开刀吧。”都说看破不说破,但宋青书却不喜欢卖关子,直接一语点破了朱棣的心思。
朱棣尴尬一笑,他也是心存试探之意。他这位师尊啊,明明身怀绝世武功,但却对权势毫无留恋。但他的一言一行,放在江湖中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华山二老在二十年前相继去世,而华山派如今的掌门人更是武当派的弟子。崆峒派、昆仑派自老一辈逝世退隐后也相继衰落下来,这些年极少踏足中原。少林寺、峨眉派、武当派之人如今也极少料理俗事。
自靖难之后第三次武林大会,六大门派便还权于朝廷,不再如之前那般占有广袤的地区。而朝廷作为嘉赏,也将各自的山头正式赐予了他们。各大门派中,弟子数最多的武当派内外也不过千余人。
正是因为见识过武者惊涛骇浪般的能量,朱棣更是坚信“侠以武犯禁”的道理。换做任何一人,拥有宋青书这样的武力,轻易便能取走自己的项上人头。
朱棣跟宋青书相处了二十多年,也知道他的秉性。他在世时,武当以及整个武林都不会对朝廷产生威胁。但他的后人呢?自己的后人呢?
到了朱棣这个高度,他所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确保大明江山千秋永固。以宋青书这等修为,朱棣确信自己活不过他。自己的子孙后代,又能否像自己一样尊重他?
宋青书是个很随和的人,一直都是“敬我者我恒敬之”,所以朱棣一直都很尊重他。
但朱棣不敢保证自己的后代,会不会和朱允炆一样愚蠢,出言得罪宋青书。当初朱允炆就是产生了削弱武林势力的想法,对宋青书这位武林盟主威逼利诱,结果就是各大门派对靖难之役坐视不理。
面对朱棣小心翼翼的试探,宋青书笑了,拍了拍这位九五之尊的肩膀。
“如果天下人都能吃得饱、睡得好,谁又会闲着没事干,到山上来过苦日子?正好你来了,七日后,我就要走了。”
“走?师尊要去哪里?”
宋青书指了指天上。
朱棣一愣,心想他该不会练功练傻了吧?他嘴角一抽,还以为宋青书又在开玩笑,“我知道师尊武功盖世,但上天这种事,还是太过于骇人听闻。”
宋青书笑了笑,“三日后到金顶来,你自然知晓。”
这件事宋青书考虑了很久,在他几年前突破宗师后,便一路突飞猛进,直接突破无上,到了天人。
巴思图说他没有武道玄关的壁垒,还真是如此。进入天人之境后,宋青书才看到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真相。
难怪无数前人在这个境界时都想要离开。
这个世界太荒芜了,这是一个匮乏的世界,武者的修行到了这一步便已经到了尽头。想要追求更高的境界,就必须要离开。
还有一个理由,宋青书的神识在自己的天门附近看到了一些虚影。自己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偶然,他要搞清楚自己的身份,就必须前往那扇门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