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真正的“仁”,那就只能是伪装的“仁”,只不过他是伪装了一辈子。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晏殊不想这么怀疑赵祯,但是赵祯是皇帝,而且还是一个被一直人为绝后的皇帝。
汝南王府虽然干的极为隐秘,但是让晏殊这种拥有了几乎半个朝廷势力的人,他又怎么会一无所知。
诚然,他是不知道汝南王府会怎么做。他甚至没有深挖,不知道是不是汝南王府的势力,但是这只是因为他没有深挖罢了。
当年的赵光义可没开个好头儿,宋太宗赵光义是宋太宗赵匡胤的弟弟,宋朝的第二位皇帝。赵光义其在位期间,御驾亲征消灭北汉,基本完成了中原地域的统一。因此后世有人称赞其为一代英主。但事实上,赵光义却并不像史书中记载的那么伟大、光荣、正确,而是一彻头彻尾的小人。首先是赵光义的皇位来的有点莫名其妙。要知道,在中国古代,皇位的继承基本都是父死子继。但宋太宗赵匡胤死后,皇位却是由他的弟弟赵光义来继承的。
根据赵光义自己的说法,宋朝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的生母)认为后周灭亡皆因幼主临朝,所以临终前留下遗言要求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其弟,史称“金匮之盟”。但此说法疑点重重,宋太祖在位时期从来没人听说过有这么一份盟约。而且太祖去世时,次子赵德昭已25岁,最小的儿子赵德芳也已经17岁,完全有能力继承大统。
赵光义继位后,短短几年时间,太祖在世的几个儿子也都相继死去。
此外,赵匡胤的离世也存在很大的疑点。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进宫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享年50岁。赵匡胤死前,身体并没有什么大的疾病,一个晚上就突然暴毙,身边又只有赵光义一人。他说自己没有加害兄长,你信吗?
当年的文官什么都没说,但他们却都记在了心里。此后,大宋皇室一直在死后代。文官们不仅没有追查到底过任何一次(从真宗到最后,一直在死,甚至死到没有继承人,只能过继其他兄弟的子女),反而传出了这是老赵家欺负人孤儿寡母的报应。
报应?真真是可笑。
一个天道都没有的世界,哪儿来的报应,谁来报应?
说白了,不过是又一出争家产的丑态罢了。
这事儿,文官都知道,所以才会发生本应是太宋防守最严的皇宫,却成了总有人“贼人”可攻入的地方。
没办法谁让老赵家开国两兄弟就没一个好货的呢?
赵匡胤本身就是无赖混子,夺了柴家的江山。那些正人君子们该出声的,当年已经全出过声了。
到了赵光义夺哥哥……为什么要说话。
而对于终宋一朝的兄杀侄子,弟弟也杀侄子……
看着呗。看着看着,也就习惯了。
甚至可以说,还有不少文官在鼓励这么干。
不是他们鼓励这种行为。而是这种你杀我下一代,我杀你下一代的行为,实在是太好了。
说的大一点儿,这总比汉朝的八王之乱,要好的太多了。不会影响任何的百姓。
更重要的是他们杀来杀去,死的也都是皇家的人,不会死到他们大青巾们的头上。
所以,这样的行为才是被允许的,并且暗地支持的。
“陛下!万事都可以协商!但是万万不可动刀兵啊!万万不可以啊!”
这一点,到了晏殊这地位,他比谁都明白。他对赵祯是忠心,但这已经成为了大宋“选拔”皇帝的祖制,就是他也不敢揭开。
一旦揭开,那可真的是要不知道死上多少人了。从赵光义开始,这事儿牵涉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一旦皇帝发现了事实,试问他还会认为朝廷大臣们的忠吗?而那要杀自己后代的兄弟们,皇上还会仁下去吗?
而且大宋的王爷们有些像汉朝的王爷,都有领兵传统。有兵权在手的他们会甘心任皇帝杀戮?
到时便是个群王皆反的局面。哪怕想用汉朝的推恩令都不行。
因为汉朝的推恩令之所以行的通,便是因为它惠及的就是诸王的后代们。
而这事儿一揭开,只要有脑子,就会发现这是有人故意让他们互相杀他们的后代。
诸王争皇位,杀光皇帝的儿子,自己坐上去。
不揭开,这坐上皇位的就是最大的赢家。然后文官们一忽悠,军权交出来。
可当他们发现坐上那个位子后,只是一个轮回的开始,而且是自己成为被杀后代的那一个。皇帝们会怎么做,还用问吗?
至少会抓死了军权。
可是没军权的皇帝才是吉祥物,有了军权……五代十国已经证明过了。
没人愿意用自己的命来试一下皇帝有军权,会不会任性。
而且能劝说皇帝不重视武人,费了他们先辈多少的功夫。重来一次,他们还办的到?
第279章 业务能力还在
晏殊想的很多。不是他能联想,而是最近发生的事太多,他不得不多联想。正所谓劳心者治人,不愿意多联想的,已经全都治于人去了。
总有刁民想害朕啊!
晏殊想的多,但是赵祯却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他只觉得他只是调些人手救自己的臣子罢了。而晏殊已经老了,再和他说下去,天都亮了,到时候大臣们都睡醒了,这事更麻烦。所以本着快速解决,爱护总臣的心,赵祯觉得大家就别在这儿瞎比比了,有这功夫,人都救出来了。
他们老赵家对神仙,从来都是有救错,没错过的。更不用说沈石还救过他儿子了。
赵祯发了善心,一挥手,七八个健壮的小内侍围了上来,将堂堂大宋首相带去休息了。
这完全是没有任何恶意的。这所以是体格健壮的小内侍们,还不是敌人总是打汴京主意的恶果?
他,堂堂大宋的皇帝,调不来军队保护他的皇宫,他只能打一打健壮太监的主意。
其实这还不是文官们害的。皇帝想调人手保护自己,他的大臣们就告诉他,这会招来胆大包天之辈给他戴绿帽子。
皇帝一想,这倒也是,只能从太监中选壮硕的了。
但是皇帝的安危什么的,这等“小事”,事过就忘,没人会记得自己阻过皇帝寻找安全感。这样的事要是老记得,他们就不是政治人物了。
本来这是很正常的变化,但是晏殊不是什么名侦探,从他的角度上看--今夜皇帝急召自己进京,然后便扣留自己在宫中,就连派了两个强壮的内侍保护着,也让他理解成了扣押。
要出事,这是要出大事儿!
皇帝是不是已经知道了?不然他为什么这么干?
正所谓做贼心虚。事虽然不是他晏殊办的,但他却是个知情人。他知道这事一旦引爆,皇帝非把这大宋上上下下的人当仇人不可。
赵祯哪儿知道他不过是报下恩,与沈石合作一下,还有这许多的恶心事。
他是真的相信了大臣们的忽悠,皇宫中有正常男人会给他戴绿帽子。
这样的事,从古到今,只要是正常男人就没有不防的。他根本没有多想。
而且赵祯毕竟是大宋的皇帝,这国家的主人,理论上这国家的军队也是他的。现在救自己儿子的人需要帮助了,他派出一点儿军队,赶紧去救人。怎么了?这没毛病。
至于为什么绕过大臣?
这不是明摆着的吗?朝廷的工作效率有多高,他能没点儿逼数。等他们上班,等他们研究完再发兵,真的是什么都结束了。
一如那个封锁区,到现在也没有解除掉,不就是吗?
虽然说这样是为了安全,但效率太慢。
赵祯走来走去,他用了印,让包拯去调军,不仅仅是担心沈石的安全,他更想知道自己的军队对妖邪的战力到底是怎么样的。
如果干不过,一切都不用说了。他会当成什么都不知道,就当世上无妖邪。这一点,刘太后在世时,他就干过,而且干的很成功--他熬死了刘太后,自己还是皇帝。
但如果军队干的过……他的心也就不免要活泛一下了。有妖,也就意味着长生不是吗?
总之这都要看自己手中的实力,自己有什么牌打。
但是赵祯行动之后,却忘了晏殊。晏殊从来就不是一个认命的人。
他忠于皇帝,但当年请刘太后垂帘的同样是他。
从某一角度上说,他是一个非常有大局观的人。但是这大局观的利害,也只是从某一方面来说。
不然他搞的庆历新政,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搞他了。
一如现在,他的大局观又犯了。如果让那种血腥的时代再次到来,对于天下人而言,无异于灾难!五国十代的时代,绝对不能再一次到来!
有了这么一个大局的利害之后,哪怕赵祯是他的弟子,他也顾不上了,晏殊就开始想方设法的给外界传递消息。
赵祯并没有隔绝晏殊,扣押更是没影的事儿。他就没这么想过。
但是赵祯做的一件事让晏殊就有了这样的感觉。
相似小说推荐
-
穿越小道人 (楚骚) 创世VIP2018-04-30完结一页控制着主角穿越的金纸,让李小道开始了多个世界的旅程,小李飞刀、仙剑一、诛仙、红...
-
修真不败升级 (三横一竖的王) 创世VIP2018-05-13完结携带不败修真系统,王峰穿越到了神州大陆,开始了一段‘狂拽酷炫吊炸天,秒天秒地秒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