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少年武宗 (儽神)



所以在供养之后,三个人吃饭也静静的。不发出一点声音,各想着各的心事。董广总结回味了这位中年道士说的话,之后又开始思考自己怎么样提升自己的桩功。

之前回想到完自己练习桩功的步骤之后,开始听中年道士的教导,但是往下具体怎么练习,他却还没有方向。

他的闭目虚步单腿站,已经可以达到三十分钟以上了。甚至可以把闭目虚步单腿站当做是一种休息的方式,来进行练功。这种长进的速度可以快得很。

其实闭上眼是一件很舒服的事,只不过很多人都被外面好的迷住了眼,总是想再贪玩一会。

一个腿怎么站似乎已经到了瓶颈上了,接下来到底该怎么练习。吃完饭,中年道士也不再管他们,让他们自己该去哪去哪。

不得不说,这个中年道士的处事方式确实让人不太喜欢。可是道士自己活得又很潇洒,没有一丝拘束。

出门前路过一个屋子,董广到了一副副挂起来的法,应该是这位中年道士自己所写,不由停滞下来。

杨松祎也停滞下来,他比董广要了解法。董广只是因为其中的内容而听,他却是被法中笔走龙蛇的精神所吸引。

“出掌如闪电,起步如龙行;手足一起到,发手如雷惊。”

“遇敌好似火烧身,狭路相逢勇者胜。手似箭,身如弓。消息全在后脚蹬。起无形,落无踪,去意好似卷地风。”

“掌打虚实敌难辨,五行一气发力精。雨打灰尘散,风吹浮云行。”

“发手要快,不快则迟滞;举手要活,不活则不快。打手要跟,不跟则不济;存心要毒,不毒则不准;胆子要正,不正则疑惧。”

“眼要明,心要细,性要慈,面要恶。静如青松,动如山倾,细察敌之来势,转身换步,发中有绝,此打法之要义。”

……

这一点一滴,一字一句。或许都是中年人练拳时候有感而写吧!他的每一个字都笔力雄健,显露出一股浩气

一句一句读完,杨松祎和董广还觉得有些意犹未尽。但是前面还有更多挑战和机遇,他们现在不能停留。该是继续动身的时候了。

另一方面也是人家这位中年道士压根没意思留自己在这过夜,所以他们也不好打扰。

白龙马,西上天,一走就是几万里。如今行路,杨松祎和董广才感觉到路难行,才知道古代西游记唐僧和尚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气。几十万里的路程,跨越国界的佛经交往,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念信仰,谁能支撑的下来。

第五十三章 民国武者的修行路

自元朝以后,元朝统治者停止了当时的文科举和武科举。Ωヤノ亅丶メ .....但是又想要向当时的武者学习汉族的御敌方略和武功。

负责元杂剧武术指导的武人,是不会让元人学真正的中华武术的,没有哪个民族会将自己的御敌方略,去白白教会入侵自己的外敌。

于是,这些武指便搬来好一些京剧的戏班子、架子,并赋予“武术”的名义、来招待元人,好、好乐便是。这,就是现在很多人到戏台上的“武术”花架子的来源。

真修习中华武术的人本身明白,这些只用于表演的花架子,与“武”本身的关系不大,甚至其“舞术“里面有故意颠倒武的原旨所为。

因为戏曲、戏剧在民间中广泛传播,而真正的武术一直之属于皇室贵胄秘而不传之技,所以民间难得以窥真武(全貌);及至后来电影艺术对“中国武术“、“中国功夫“的广泛传扬,让套路、表演类的“武术“在一般人当中产生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导致现代人对中国武术的概念被表演化、套路化。

但在民间,一直有修习中国传统武术的群体,仍然秉持其不献演、不竞技的传统操守,内敛恭肃,在民间广泛传扬。

董广曾过父亲的武术笔记,民国以后的武术家武术修炼大致可以分为七个层次。

最开始锻炼身体,根据身体素质的检验,来发现这个人的特长。擅长近战、还是闪避、还是腿法,或者快手,或者重手硬拳。还是定步防御,或者活步防御。

当时中华武士会招募了大量武术名家进行教学,欲使国强民壮。也有人在其中学习只为健身养生。

在当时武林中,并没有对外家拳的过于鄙视或者对内家拳的过于尊崇。大多数武学家摒弃门派之见,皆认为武学最后的道理是殊途同归的。

在进行过第一个层次的锻炼身体,发现个人特长之后。根据在第一步的锻炼,分配学员到不同的老师身边学习较为适合他们的拳术。老师开始会教他们一些与这个拳术有关的基本功。这个层次可以叫做择师选拳。

在拳术之中的基础动作练习熟练之后,老师会教习拳术套路。并根据标准,在拳术套路中,一招一式为其定架。,直到整套拳术学完,能流畅的练习,发劲做到标准。并且步伐稳健。这一个层次可以算是熟拳定架。

现在很多武馆,走的就是民国时候中华武士会前三步的武术修炼道路,只不过基本功,拳术的基本动作。很多弄得太统一了。

毕竟不是所有拳术的基本功都相同。

中华武士会期间,因为日本浪人东渡,每个国术馆中都有人偷学拳术。很多前辈为了防止功夫被日本人所学。所以把打法简化。最多只会挑十几名弟子进行部分打法招式的教学。这也就是民国以后所谓的打法。

导致现在很多武术家已经不能明确的分清楚,练法和打法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反而认为练法以强身健体为主。

之后这些弟子学习的打法招式,老师教每个人的都有所差别,比如教大师兄五招,教二师兄的可能就是另外四招。并不重复。

这也是建国以后,武术流派日益增多,一家一派之中拳术风格却迥然不同的原因之一。

弟子们苦练这些所谓的打法,做到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熟练运用。这是当时修行的第四个层次。

后来中华武士会因为种种原因崩溃,大部分武师流浪或者师兄弟分离。一个武者如果想要让自己的功夫有更多的提高,就必须同他人交流拳术。但是不同门派之间哪里会轻易传习打法。

所以最开始只能找同门之间进行拳术交流,一方面一个师祖或者一个师傅,有同门情谊。

在老师教自己的拳术打法熟练之后,每到一个地方寻找所练拳术相同的武者进行交流,交换拳术感悟。这是第五个层次

这样做一方面能让武者对自己所练拳术的格斗或者练法,或者养生等方面了解更深,另一方面与师门兄弟切磋更方便留手,也更能明白到自己的不足,互相进步。

同门情谊,师兄弟之间多不会下死手。

陪着杨松祎一起游历,他现在已经把自己这一场护道人的游历当做了一次体验拳术,学习各个前辈对武术之间不同感悟的过程了。

现在不同于民国时代,虽然有很多武校进行教学,出门几乎就能遇到练习相同拳术的人,但是相同功夫之间的人却不能随意交手了。同门情谊几乎已经成为了笑话。

大部分武者之间的交流已经从以前的动手变成了现在的动嘴,一个功夫高明的武者,到了别人地界可以号集一群人,给别人讲拳。让自己的助手在一旁配合自己。

但是千万不要跟当地武者轻易动手,不然反而容易惹到麻烦。遭到当地武者不满,更有甚者会被群起而攻之。

四点多的时候到了五峰山下,这边山路好些,没有那么崎岖,有修过的台阶。两旁丛林密布。往山上两个人才走了不到一百米的山路,无奈就再次下来。

景区,要收门票!杨松祎说明了自己的身份也不行。只要是来参观的都要收门票,门口买票的大妈也是恪守职责。无奈杨松祎董广身上几乎都没带钱。

此路自然不通,只能顺着山坡再走下来。有时候时事就是这么玄妙。也就这么不可思议。

一路顺风顺水的行程是不可能的,除非老天爷是他们家亲戚。不然谁都要受一番磨难,酸甜苦辣,本就是人生的各种经历。

下了山天色已经有些黑了,董广和杨松祎又走了一些路,才停下来。今天是来不及到古蓼国遗址了。

董广知道现在可以说是自己游历江湖的最好时间,一方面自己功夫不高,只要跟当地厉害的武者交手,都可以当做是请教功夫。执弟子之礼,现在能学习到的反而要比以后多。

以后自己一旦踏入明劲中期以后,功夫逐渐步入一个地方里面较高的水平上,到时候交起手就没有现在这么简单了。

高层次的武者交战,向来非胜即败,甚至多有死伤!

其实董广也很茫然,他不知道自己练出了一身功夫之后,将来能到哪里去?

一个真正的武者,在现代的活路几乎是很少的,就算你想要到一个武馆应聘,人家问你,练了几年拳。你回答四五年。人家问你参加过武术套路比赛没,拿过什么奖。会几套拳。你回答这四五年只练习了一套拳。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