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大军南下之前,有关楚军凶残成性以杀人为乐的消息已经传得满天飞了。
在传言里,楚国士兵见到晏国人就杀,抵抗要杀,不抵抗也要杀,哪怕奉上财帛妻女,一样要杀。
在这种传言的影响下,晏国全民皆兵,对楚军的南下形成了一定的干扰。
每到一个村庄,就会遭到一个村庄的拼死抵抗。
每过一座县城,就会遭到一个县城的拼死抵抗。
但是,在楚军强大的武力之前,这样的抵抗都是枉然的。
虽然悲壮,但是没有任何意义。
除了将楚军南下的步伐延迟了几天,就是给叶玄贡献了数以十万记的魂魄。
“他们为什么那么不怕死?”叶玄对此很不理解。
一般的老百姓,哪怕遭遇亡国之变,也很少同军队作战的。
两者根本不是一个等级。
“额,可能是不愿意做亡国奴吧?”公孙雄有些心虚的说道。
实际上他明白为什么会遭遇到晏国老百姓这么强烈的抵抗。
因为他就派过很多细作去晏国境内散布楚军杀人不眨眼的消息。
而止戈城平民被杀二十来万的事实,也让这样的传言有了事实依据。
另外,助长这种传言的还有晏国军队――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子民能奋起阻挡楚军。
所以,在公孙雄的队伍开拔之后,沿途的晏国老百姓,能逃的就逃走了,不能逃的就拼死抵抗。
反正都是一死,还不如和侵略者拼死。
只不过,两者的武力相差悬殊,他们的抵抗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晏人……太忠烈了。”叶玄深深的感慨。
“是啊,太忠烈了。”公孙雄附和着他的说法,感慨着说:“其实何必如此呢?我们楚国的女帝是很仁慈的,在她的统治下生活比在晏王的统治下好得多,可惜他们就是看不到。”
一开始叶玄很看不得那种场面,可是随着军队一路屠杀向南,见得多了,竟然有些麻木了。
他只知道自己这一路来,收集了太多的魂魄。
经过十多天的行军,公孙雄的军队已经到了他南下的第二站――濉州城。
止戈城失陷之后,夏恒阳带着他的两万多精兵逃到了濉州城,然后上表晏国朝廷,通报止戈城失陷之事。
在他的奏章里,自然没有提城陷之日自己还没与敌人交手便逃跑之事,只言自己浴血奋战,怎奈敌军太强,最终无力回天,只得杀出重围退守濉州。
在奏章里,夏恒阳大谈楚军之可怕,光数量便有百万之众。晏国不起倾国之兵力,难以抵抗。
“今贼虏兵锋所向,意在濉州。濉州若陷,则京城以北无屏障矣。臣败军之将,戴罪之身,所以苟活于世者,为濉州之不可失也。然则贼虏势大,众将士虽有死战之心,恐亦难阻贼虏南下之势。为今之计,当倾全国之力,与贼虏决战濉州城下,则北地可安,晏国可安。”
晏国朝廷之上,晏王使太监读出夏恒阳在奏章里的这一段话,然后对众大臣道:“夏恒阳的意思是楚军接下来要进攻濉州,要我们举全国之力北上与楚国决战,诸卿有什么看法?”
“夏恒阳一败军之将,能有什么真知灼见?陛下应该治他战败失地之罪,他的意见就不用加以考虑了。”这是夏恒阳宿敌的说法。
“刘大人此言差矣,夏将军虽然失利,但那是敌众我寡,不是他带兵不力。夏将军的谋略还是极高的,他提出的问题,我们要慎重对待。”这是夏恒阳支持者的声音。
对一名大将军的评价,会牵扯到各方利益,因此也引发了不同的声音。
“朝廷将镇守北方门户的重任交给他,现在兵败城陷,他就应该以死殉国。现在他苟且偷生不算,还在这里危言耸听,陛下,臣请圣旨治他的罪!”
“陛下,夏将军那是忍辱负重,替我大晏保存实力,若是以此治罪,岂不是寒了三军将士之心?”
“陛下,夏恒阳他……”
“陛下,夏将军他……”
“陛下……”
“陛下……”
------------
第三十一章 拒和
夏恒阳上那份奏章,目的是让朝廷派大军过来支持濉州,顺便也有为自己洗脱罪名的打算。
可是他万万没想到,他的奏章在晏国朝廷讨论的时候,议题从该不该向濉州增兵变成了该不该治他的罪。
而且,这一议就是很多天,谁也说服不了谁。
直到公孙雄的大军压境,濉州都没有等来朝廷的援军。
此时,晏国朝堂之上还在喋喋不休的讨论着他临阵脱逃的问题。
因为这段时间,有关止戈城之战的真相也慢慢的传到了晏国国都,传到了衮衮诸公的耳中。
原来楚国的兵马根本没有什么百万之众,只有区区数万。
原来夏恒阳不是什么杀出重围,而是一看到城墙轰破便急忙逃走了。
丢下了数万将士和百万晏国子民,任由楚国人屠戮。
“此贼该杀!不杀不足以明典刑,不杀不足以谢天下!”
夏恒阳的敌对势力义愤填膺,嚷嚷着要将夏恒阳处以极刑。
“此乃风闻,未见实据,以此定罪恐有不妥。况且目前敌兵压境,夏某拥兵数万,正当前线,贸然问罪,恐有不测之祸。”
原来站夏恒阳那一边的现在不敢再说什么了,但是又有人站出来,认为这个时候治夏恒阳的罪,可能会把夏恒阳逼得投敌,那就不可收拾了。
这也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然后又是几天的延议,一直议到濉州城破的消息传来,大家才停止对这件事情的讨论,转而讨论下一个问题――怎么保卫国都不失,以及要不要迁都南巡。
夏恒阳治不治罪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夏恒阳这次没有找到驰援国都的机会,死于火枪营之手。
晏国国王看着朝廷上争论不休的大臣们,心中一阵厌恶――有此大臣,何愁国家不亡?
然而,他也只能忍着――总不能让他自己亲自去抵挡楚军铁骑南下吧?
攻下濉州城之后,公孙雄并没有直接挥师南下,进攻晏国都城。
虽然以楚军之骁勇,加上他新成立的火枪营,攻下晏国都城也没有什么问题。
可是他只有三万兵马,征战中也折损了数千,在后方没有稳固的情况下深入敌境,一个不慎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他没有那么着急,用不着冒那个险。
所以他拿下濉州城后,又开始了休整。
当然,小的战事也有,还经常发生。主要就是将濉州境内的晏国抵抗力量都消灭,使大量晏民南逃――这样能为楚国接收这些地方清除障碍,同时大量难民的南下,也会对晏国官府的治理带来很大的冲击。
在他兵锋所到之处,晏国境内不是十室九空,而是十室十空。
在他拿下濉州的奏章交到楚国女帝手中后,女帝封了他晏国公的爵位,并下旨移楚国失地、少地之民百万之众,充实新拓疆域的人口。
公孙雄休整军伍的时候,晏国也得到了喘息之机,得以调动各地军队汇集都城,准备着与楚军决一死战。
在晏军上下高喊着保家卫国的口号时,已经有一些大臣暗中派人和濉州这边的楚军接触,洽谈某些合作事宜。
和楚军接触的,甚至还有晏国王室的人。
大家口号喊得激烈,其实心里很明白――楚国侵略的步伐是他们无法阻挡的。
林清晨称帝十余载,灭国数十。那里面就没有一个国家比晏国不如。
反抗,怎么反抗?
现在入侵晏国的,不过是楚军的一支偏师,区区数万人而已。就这区区数万兵马,已经连夺雄城,兵威直迫国都。
而这样的兵马,在楚国有数百万之众。
哪怕是打败了这支军队,也摆脱不了晏国灭国的命运。
他们鼓动着士兵做好与敌人浴血奋战的准备,但是私底下却不得不另谋生路。
“卖国贼,简直是毫无骨气。”对这样的现象,公孙雄很是感慨。
他心中也很犹豫。
如果是以前,人家愿意投降了,他自然会欣然接纳,这样就可以减少部下的伤亡,加快胜利的步伐。
可是,现在他想报答叶玄送他一千支火枪的恩情,想多送一些魂魄给叶玄,就不是很适合接受敌人的投降了。
都投降了,还有什么借口打仗?不打仗,又哪里来的那么多魂魄给叶玄取用?
不过不接受对方的投降,增加战争的难度,却也不是为将之道。
他很为难。
好在他并没有马上进攻晏国国都的打算,也就在那里虚与委蛇,只推说那些大事自己做不了主,得禀告朝廷方可,将那些准备投降的人稳住。
晏国国王也派来密使与公孙雄接触,提出的条件是划出包括濉州在内的晏国北部六州之地给楚国,并奉楚国为宗主国,只希望战争由此而止。
相似小说推荐
-
洪荒火榕道 (大猪神) 起点VIP2017-11-27神话修真武道一脉自上古之时人族兴起,人皇神农氏身怀武道传承。可远古之时,人族尚未出世,亦...
-
唯神永生 (话筒) 创世VIP2017-11-07 幻想修仙为了改写心中挚爱木初柔遭遇横死的命运,周通不惜一次次穿越时间线,最终惹来「时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