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道的尽头是一段长长的阶梯,和甬道一样宽阔。每个台阶都有尺半的高度,细看之下会发现上面有一层浅浅的花纹,形状怪异但却颇为古朴,更为前面高耸的三层大殿增添了几分庄严气象。大殿由一个正殿和两个偏殿组成。正殿整个呈灰白色调,正门高达三丈,宽有两丈,前边一对怪兽头衔铜环,整个大门上按某些规律钉满了铜铆钉。两个偏殿一左一右,比正殿矮了三分,门前各有一个大香炉,上面的沉香正在袅袅燃着青烟。整个大殿飞禽斗拱,怪兽盘梁,纵横错落,吊角飞檐,颇有一番气势。
踏在正殿之前的小广场上,众人仰面观瞧。只见门两侧粗大的立柱上各有一幅对联,上联写“接人间众生入新界”,下联是“引幽冥鬼魂转来生”,正门之上高悬一块巨大匾额,上面灰色的底色上写有三个龙飞凤舞的黑色大字――接引堂!
看到白无常引领众人来到正殿门前,两旁的四名带剑侍卫立即上前一步,躬身施礼并齐声到:“拜见长老!”白无常挥挥手道:“免了。”也不停留,径直带领众人进入大殿。按说阴间鬼魂要进入这接引堂都要由灵官上报,然后由长老派遣专门的接引使者引领,在门前检查了门符印信后才可以进入的。只是这次可是长老亲自领人回来的,而且这些人男女老少各个煞气直透华盖,显见得不是什么好角色,所以守门的侍卫也就知机地什么也没有说。
正殿一进门,正中间是一尊高大的神像,一个慈眉善目的菩萨盘坐在莲花宝座上,头戴五方僧帽,手执莲花法印。旁边一条似犬非犬似豹非豹的怪兽雕像横卧身旁。雕像前面摆着个巨大的香炉,香烟缭绕云气纵横,更增这尊菩萨的神秘。在菩萨像的左右两边是两个小像,大约有菩萨像一半的大小。左边是个年轻人,目光谦恭,单掌竖在胸前,另一只手持着一根锡杖。右边乃是一位老者,脸上有些微的皱纹,一脸的和气,双手合十立在胸前。
白无常径直走到供桌前,在正中间的一个蒲团上跪下拜了几拜,然后站起身来对众人说:“这位乃是大慈大悲的地藏菩萨,相信你们在凡间也是听说过的。当年菩萨以肉身入地府普度众生,发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是我们灵鬼界的守护神,你们也来拜一拜吧!”
众人急忙走上前来,跪倒一片纳头便拜。只有红衣女却站着没有动,脸上隐含冷笑看着众人。白无常看在眼里宽容地一笑,仿佛自言自语,又仿佛是说给跪在地上的众人听一般,只听他缓缓言道:“佛祖释迦牟尼在这五浊恶世中,教化着众生,为使我们的心能够调伏,离苦得乐并舍邪归正,於是便分身百千亿万,广设方便加以教化救度。其有未调伏者,随着我们生生世世所造的各种恶业,在三恶道中受苦受难,而地藏王菩萨便承担了佛祖释迦牟尼佛涅盘前的重托,广设方便加以救度,悉使末法众生都能解脱,永离痛苦,正所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之大宏愿。且地藏菩萨会慈悲救度众生,一直到弥勒菩萨出世成佛时,才了尽佛祖之重托。其实地藏菩萨并非只管幽冥众生而已,在佛祖的教化区内所有娑婆世界之六道众生,地藏菩萨都不辞辛苦的加以救拔,使令解脱。是以六道众生无论何时何地见了地藏菩萨,为了感谢和尊敬其大慈大悲的心肠和舍身传教的作为,都是会拜上一拜的。”
听了白无常一番话,众人拜得更为虔诚,更有人默默诵经或者悄悄许愿,相信无非就是愿菩萨保佑早日离开这阴森森的地方罢了。红衣女听了这番话,不由脸上表情肃穆,双手合十,朝菩萨拜了一拜。虽明知刚才话是针对自己说的,可是却也被菩萨的行为所感动。将起身的一瞬间,眼角发现白无常正在嘴角含笑,那不是笑自己还是笑谁?当下也不发作,默默走到一边等待众人。
白无常心道:“这姑娘虽然是古怪刁钻,难以教化,却还不失向善之心。虽说此人身属妖魅,但今日能向菩萨拜祭,就是种下了他日的因,若是将来能收到果,倒也是我的功德一件。”白无常一路之上早在不停思索这红衣女的来历,从她用的似曾相识的法宝到行走说话打斗的招式等等,终于,他隐约地猜到了此女的来历。不过,猜到归猜到,他可不想对红衣女做什么,只要向上一报告,自然会有人头疼的。想到将来某人龇牙咧嘴的痛苦模样,不由开心地笑了,倒不是象红衣女想的那样在笑她了。
众人拜罢,起身随白无常往前行去。时间不大,来到一间宽阔的四方大厅之中。四面个有两扇大门,门上均有横匾标明地址名称。众人被带到一间名为“审判之阁”的室内,里面也非常宽敞。摆设和阳间的公堂相仿,正面是社稷山水图,一张大长条桌横摆当中,桌后坐着一个官员模样的人,前边空地左右各有十数衙役持杀魂棍立定。
白无常让众人站定,然后自己走过去和那官员说了一会话,只见那官员不住点头,连声说好。随后白无常就退了出去,竟然把众人丢在这里一个人走了。众人心里十分不安,虽说和这白无常不熟悉,但是毕竟一路走来,看着这位长老也算和气,并且还在奈何桥上共同经历了一场患难,姑且就算患难吧,怎么说也有了那么一点亲近之意,哪成想一到了接引之地,就把众人一抛,独自走了。你看这些衙役差官一个个形象怪异凶神恶煞一般,这下还不知要受些什么酷刑呢!
众人正忐忑不安地想着,只听堂上惊堂木一拍,“啪”地一声惊慑全场。一把柔和绵长的声音缓缓响起:“堂下众人,你们生前可是嘉榆县人么?都因何事而亡啊?”没有声音回答。
秦石奇怪地望了望母亲,往日母亲总是抢着说话的,今天却低着头不做一声。而望了望父亲,那锦袍老者,却是根本没有回话的意思。秦石无奈之下,只好走前几步,扬声道:“回禀大人,我们正是嘉榆县人氏。因财而死。我父为官三十年,家道中兴,颇积聚了些财产。然而却正是因为这财产,引起了一场纠纷。”正待说下去,旁边的秦家娘子拉了他袖子一把,在他略一愣之时,抢在他前面道:“大人,刚刚说话之人是奴家夫君。他一年四季经常在外,有些事反不如奴家清楚,就由奴家来说吧。公公为官十年之时,新纳了一房夫人,半年后得一子,名为秦孝。本以为一家人会和和睦睦,谁想到十年以后就变了模样。”
原来那秦孝小时甚是乖巧,人又聪明,读书识字几乎是过目不忘,左邻右舍都称其为神童,秦父本是文人出身,自然也是喜得合不拢嘴了。开始时一家人自也是非常和睦,但是随着秦孝慢慢长大,秦石的母亲却渐渐有些不安了。眼看着秦孝越来越受众人推爱,文采风流,俊逸潇洒,而自己的亲生儿子却整日只知道打猎砍柴舞刀弄斧,偏偏老头子最爱就是读书之人,自认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眼见着这以后的家主位置很有可能落到那后来妇人和其儿子手中,越想越不心甘,慢慢地对秦孝母子就开始冷淡起来。开始是冷言冷语,后来慢慢吵架漫骂,越来关系越僵。而秦石素来忠厚仁和,再者本身只向往山林生活,对身外之物看得很淡,所以对母亲的作为很不以为然。但是孝心的秦石却也不便说话,秦家娘子更是以丈夫马首是瞻,也不敢说什么。越是这样,老婆子越是生气,一边骂自己儿子无用,一边又变本加厉地对待那母子。
而秦孝母子虽然良善,却也不是易与之辈。想那秦孝机灵多智,多半是从亲娘那继承了点什么吧。初时母子百般忍让,却换来变本加厉地遭遇。后来,母子就想方设法地开始反击了。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在这个大家小院里开始了。每当战争一升级,自然老头子就会出来摆一摆家长的威风,但是这家长呢,往往又偏爱小妾,且每每袒护的理由又很不那么充分,矛盾也由此就越来越尖锐了。而秦孝的心理,也在长期的恶劣环境下,慢慢地转变了。
终于到了秦孝十五岁那年,行弱冠之礼之时,老头子宣布要将财产一分为二,两个儿子各占一半。秦石的母亲自然不同意,为什么呢?自己儿子是长子,自然要坐那家长之位,怎么想也要得多一些,那一个小妾的儿子,凭什么得到一半的家产?给他一些吃喝也就该感恩不尽了。所以当场就开始吼怒连声,在场宾客无数,也有的发表意见说嫂子说的对,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不能一概对待啊。于是,眼看着到手的财产就要没了。当夜,思前想后心思偏激的秦孝已经不再考虑别的了。表面上言笑如常庆祝自己弱冠之礼,晚上则趁众人不注意之时,背着母亲在晚茶的时候在茶里下了毒。而忠厚老实的秦石夫妇自然不查,结果一家人四口全中了毒。恰巧晚饭前小七恰来送菜,由于赶上大喜的日子,所以秦家就留下他在厨房和伙计们吃完饭再走。吃过饭之后他打算来和老爷夫人告辞的,结果正撞见那毒发现场。而秦孝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杀人灭口了事。
整个事情交代完毕,秦家娘子已经气喘吁吁,秦石连忙扶住娘子轻拍后背。而那红衣婆子,却被这一番话勾起了往事回忆,正暗中拿眼怒气冲冲地横着锦袍老者。“啪!”惊堂木一声响,惊得婆子一个激灵,低头合眼默默念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