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还没有完。在要塞后方的虎啸山山洞里,仍然躲着七十余名日军。8月24日,这些日本兵伺机向苏军炮兵阵地连续发射了三颗炮弹。
这正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偏闯进来”,苏军立即予以还击,炮弹如雨点一般倾泻过去。一众捣蛋分子被吓破了胆,急忙如游鱼脱网抱头而去。
8月26日,苏军将虎啸山团团包围。虎啸山守军或弃阵而逃,或束手就擒,虎头之战方告收官。
日军第十五边防卫队除五十五人(五十三人被俘虏,两人逃回日本)生还外,其余1387人全部葬身要塞,在此避难的四百多日本平民亦在要塞内窒息死亡。
有人认为虎头之战是远东战役也是二战的最后一战,中国政府后来也在猛虎山上建立了一座“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碑”,但若以战斗结束的时间论,东宁其实才是二战最后的战场。
土行孙都想不到的法子
在关东军十二个边境要塞中,东宁要塞拥有两个“之最”:规模最大,驻军最多。自1934年起,关东军逼迫十七万中国劳工,在东宁县正面宽约一百一十公里,纵深约五十公里的地域内,构筑了庞大的军事要塞群。到1937年底,其主体工程方告竣工,而配套和附属工程直至日本战败投降也未能最后完成。实际上,东宁要塞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军事要塞。
“关特演”时期,东宁要塞最多时驻有三个师团、一个旅团、两个国境守备队,兵力超过十三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关东军大量被抽调南下,要塞守备兵力锐减,但仍驻有第三军所属的三个师团和一个机动旅团。
可是两个“之最”其实并没有能够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尤其是第一个“之最”,使驻防兵力被极大稀释,除了几个主要的守备区外,其余阵地的日军都相当薄弱。
在远东战役的头两天,苏军第二十五集团军就突入第三军的防御纵深,对东宁要塞实施了迂回和封锁。此后,集团军兵分三路,开始围攻日军的各个抵抗枢纽部。
北路苏军进攻的是庙沟阵地。部署在庙沟的日军为第一三二独立混成旅团第七八六步兵大队,仅有六百六十名士兵,另外与之协同的还有东宁重炮兵联队第六中队,该中队拥有两门300毫米口径的榴弹炮。
庙沟配有巨炮和严密的防御设施,虽然人少仍可一守,但苦的是外部没有机动防御兵力与固守阵地的日军相配合。在地面和空中浓密炮火的攻击下,苏军得以突破防线,进入要塞内层。
日军全都钻入了地下工事,苏军没有土行孙的本事,无法跟着追进去,不过他们自有土行孙都想不到的法子——就像虎头要塞那样,苏军向地下工事的通风孔、排烟孔灌入了大量汽油,然后点火燃烧,同时各出入口也被投放了大量炸药。
日本兵也是真能熬。一直到8月16日,庙沟防御才最终瓦解,除逃出约三十人之外,其他近一千余人抛尸庙沟,其中相当一部分死于汽油燃烧过程中的一氧化碳中毒。
中路苏军在突破防线后,迅速攻入东宁县城。因为要完成方面军交待的战略任务,主力部队未做过多停留,就继续往前推进。
南路苏军奉命进攻胜洪山阵地。胜洪山阵地隐蔽性很强,苏军没有找到阵地在哪里,而驻守此处的第一三二旅团第七八三大队倒也乖觉,没有向苏军开火。苏军以为胜洪山已无敌情,便随集团军主力一道离开了。
在远东战役中,苏军对每个绕过的要塞都不敢放过,怕的就是里面的日军会在适当时候跳出来袭击其后勤,乃至于配合其正面部队对突前的苏军进行迂回包围。第二十五集团军在主力绕过东宁要塞的同时,留下了第一〇六筑垒地域部队负责肃清余下日军阵地。
针对东宁要塞较为坚固的特点,集团军为筑垒地域部队配备了独立大威力榴炮二二三旅、独立特大威力炮兵三十四和一〇〇营,这两支部队中有两个大威力炮兵营专门实施直接瞄准射击,以摧毁要塞内特别坚固的工事。此外,为压制日军的支撑点,第九航空集团军还派来了两个轰炸航空师,对各支撑点进行周期性轰炸。
在得到这样多方面加强的条件下,筑垒地域部队组织突击队,有步骤地肃清了各支撑点和防御枢纽部的日军。从8月15日至25日,苏军一共摧毁了日军永备火力点八十二处。
胜洪山的阵地及其驻守日军起初一直未被发现。直到8月11日,当地的一位中国农民发现了日军出没的踪迹,遂向驻扎在附近石门子的苏军进行了报告。
视野范围内居然还有漏网之鱼,而且鱼还不小,苏军听了大吃一惊,赶紧对胜洪山阵地展开围攻。
战利品
第七八三大队凭借地上地下相结合的工事进行顽抗抵抗,而苏军则主要通过炮兵实施集中攻击,有时一天发射炮弹竟达三千发。日军阵地上硝烟弥漫,因长时间呼吸浓烟,有不少日本兵都出现了中毒现象,头晕目眩乃至不思饮食,有的还必须当场进行急救。
炮击期间,胜洪山山体的岩石被削平一米多,最深的弹坑炸出十米多深,整座山几乎都已经变形了,但是苏军始终都无法顺利夺取对方阵地。
当时第七八三大队的无线电台和收音机都坏掉了,自然不知道日本已经宣布投降的事,苏军多方劝降也白搭,双方就这样一直僵持着,持续了十八天之久。
后来有人打听到,日军第三军后勤参谋河野贞夫中佐曾在东宁待过,于是就用飞机将他从牡丹江接了过来。河野打着白旗走上胜洪山,向第七八三大队长斋藤俊治大尉出示天皇的终战诏书,并传达了停止战斗向苏军交出武器的命令,日军这才完全放弃抵抗。
8月30日,斋藤俊治率大队余部缴械投降,这是日本正式宣布投降后的最后一次战斗,东宁要塞也由此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
一群苏联士兵站在松花江边的哈尔滨银行前庆祝胜利,左胸上佩戴的勋章展示着他们在远东战役中所获得的军功。
根据战后苏联情报局发布的数据,在远东战役中,苏联红军共消灭关东军8.4万人,俘虏59.3万人(包括投降在内),苏军自身损失3.2万人。
在参加远东战役的157万苏联红军中,有92人获得“苏联英雄”的称号,所有官兵都获得了“战胜日本”奖章。另外,战功卓著的部队也被授予特别称号,比如远东第一方面军中就有十六支部队被冠以“乌苏里”称号,十九支部队被冠以“哈尔滨”称号。
9月2日,日本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当天,斯大林在莫斯科发表了对日战争胜利的演说,宣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完全胜利。
然而,在光荣和正义的背后,也混杂着一些与主题不协调或不一致的声音。
早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之前,斯大林就提出了“战利品”问题。当宋子文询问“战利品”所指为何时,他又王顾左右而言其他,借故推托了过去。
等到苏军占领整个东北三省,他们开始用实际行动回答宋子文询问的“战利品”问题。抵达东北工业区的苏军不仅有系统地对粮食和其他储存物资进行没收,并且从1945年9月起,就对工业机器进行有选择地搬运。
按照中苏条约的补充记录,斯大林保证苏军会在日本投降后三周内撤退,最晚也不会拖过三个月,谈判中,苏方代表莫洛托夫口头明确为1945年12月3日以前。不料撤军期限将至,原外贝加尔方面军司令员、时任驻东北苏军总司令马利诺夫斯基突然派顾问斯莱特考夫斯基进行交涉,要求中苏联合经营东北百分之八十的重工业。
中方答复说,中苏在东北的经济合作问题,只有在苏军完全撤退后才能开始讨论。
12月7日,斯莱特考夫斯基通知中国政府,称所有的东北工业企业均为苏军的“战利品”。马利诺夫斯基则说,如果留下这些设备,苏联要求得到这些企业的股票,并在重工业股份中占百分之五十一,在轻工业股份中占百分之四十九。他甚至还要挟说,在苏方的要求未获满足之前,不能预料苏军的撤退日期。
中苏之间不得不再次展开关于东北经济问题的拉锯式谈判。最后在国际干预和中国舆论的压力下,苏联才于1946年5月撤出东北,而这已经是日本投降8个月以后的事了。
在这一期间,苏联不顾中方反对,仍然从东北运走了大批的工业设备和其他资产。蒋介石得到的一份报告显示,苏联运走的资产占东北电力设备的百分之六十五和钢铁工业设备的百分之八十,而抚顺、本溪、阜新、北票的煤矿设备则被洗劫一空,其吃相之难看,令人震惊。
1946年12月,联合国调查团做出报告,估计东北因此蒙受了8.58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如果要对被破坏的工业企业进行恢复和重建,费用更是高达二十亿美元。
苏军占领东北期间另一个广被垢病的事,便是因军纪败坏而导致的对民间的骚扰,尤其是抢掠财物、强奸妇女两项,几乎成了当地老百姓的噩梦。这也让自“九一八”起,已经被迫当了十四年亡国奴的东北民众颇有“才出狼窝,又入虎口”之感。
喧嚣之后是云烟
在日本人看来,苏联对日宣战则更像是一场有预谋的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