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博文叹了口气。
“银河系中心距离地球有2.6万光年,我们看到的是2.6万年前的天体,这岂不是说它们在两万多年前就察觉到了我们?”
“你可以这么理解,它们在预知未来。”赵博文点点头,“时间对于我们以及对于黑月的意义显然是不同的,在我们看来,时间是这个宇宙的底层代码,不可读取,不可操作,甚至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在黑月眼里,时间或许就是进度条……只能说它们是更高纬度的码农,对操作系统的理解比我们更透彻。”
“人类很弱小。”
“人类也很强大。”老赵说,“就算是时间这样可怕的东西,我们也有战胜它的办法。”
“什么办法?”我问。
“埋时间胶囊。”老赵回答。
听到这个答案,我笑了出来。
“别笑,我认真的。”老赵说,“我们可以埋下一个时间胶囊,等待足足二十年,再把它精准地送到某个人手上,它虽然是一艘小船,但漂洋过海终究会抵达目的地,再大的风浪都打不翻,这就是人类抵抗时间的办法,无论多么漫长的时光,总有些东西不可磨灭,时间也好、城市也好、历史也好、一切的一切都可以改变……” “但爱永恒。”
窗外的雨稍稍下大了,我们吃饱喝足了坐着消食,此时刚过饭点,门外人流如织,男女老少都打着伞,车辆的鸣笛声此起彼伏。
很长时间我们都没说话,安静地扭头望着窗外,四周人声嘈杂。
赵博文低头看了一眼手机,“天瑞老师,时候不早了,我们也该……”
他忽然一愣。
我也一愣。
我们俩对视一眼,“唰”地一下从座位上起身,扭头就往外冲,把其他用餐的客人都吓一跳。
是错觉吗?
是幻觉吗?
还是纯粹的巧合?
当我们俩从餐厅里挤出来,冲进雨里时,那隐隐约约仿佛母亲哄孩子的轻柔声音犹在耳畔:
“小呀么小半夏呀……快快长大……”
“人呢?人呢?”赵博文在雨里吼,浑身湿透,到处打转,“人在哪儿?”
我呆呆地站在路灯底下,扭过头,看到万千雨丝从天空落下,噼里啪啦,路面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
2022年3月30日。
多云转小雨,新街口华灯初上,游人如织。
南京还是那个南京。
但这一次我知道,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南京。
(全剧终)
第五章 后记与本书相关的一切
准确地说,《南京》不是突破,而是总结。
它与《死火》是相同类型的故事,只是在《死火》的基础上,对故事结构、语言文字、剧情桥段进行了更细致的打磨,毕竟写《死火》时经验有相当欠缺和不足,书中粗粝、矛盾、用力过猛之处不少,到《南京》时总结了经验和方法,它的整体完成度比《死火》要高,该写的都写了,最后的结局也是一开始就设计好的。
再谈谈故事的初始。
《南京》最初灵感来自于新海诚的动画电影《你的名字》。
当年作者君把电影看完,被“少年与少女在空间上远隔天涯但在命运上紧紧绑定”的故事基调所打动,于是心底就产生了同样的想法,当我把《泰坦》完成之后,就把这个想法捡起来,将它填补完整,呈现在各位读者同学面前,就是这部《我们生活在南京》。
设定《南京》之初,有过许多选择,包括设想过“女主生存于末日战争时代,女主是幸存抵抗者分队的战士,在战斗间隙无意间通联过去”此类设定,虽然看上去故事矛盾会更激烈,发展会更曲折,不过最终都被放弃,选择描绘一个无人、孤独的未来。
同样被放弃的还有许多剧情设计,有些很有意思,但不太符合故事逻辑,于是被弃用,比如“男女主失联时,王宁发动全南京的HAM在频道里接力呼叫寻找”,“密钥的有效期仅有十五年,无法越过二十年的漫漫长夜,于是人们设计大推力飞船将密钥加速至近光速,利用钟慢效应越过时间”,还有“人类为了支援未来,往太空中发射大量核弹时光慢递,在最后刀客降临千钧一发之际王者归来,在大气层外拦截刀客拯救女孩”,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不过写小说是个做减法的过程,内容并非塞得越多越好,在达到写作目的的前提下,应当让故事更简约。
由于故事初衷来自于新海诚的动画电影,所以在创作过程中我有意无意地会注意它的动画气质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做一部2D动画电影正好,但国内做动画电影的人太少,这个强求不得,就静待有缘人吧。
不过《南京》仍未达到我预想中的目标,作为一個非南京土著,要写好这个城市还是太难,仅靠短短的几次采风是远远不够的。
还是要更深入生活。
最后,特别感谢:
资深HAM、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北海舰队通信技术军官Lazyat中校、
福建省福州市公安局技术侦查支队林sir、
以及我的老朋友、南京市好市民三尺先生,为本书担任的全程技术顾问与提供的大力帮助!
此致,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