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游戏美食家 (晓晓双)


  明朝嘉靖年间,阁老严嵩为了讨皇帝欢心,从一个高僧手中得到一付助寿延年的调味药献给皇帝,以烧汤饮之。该汤美味无穷,龙颜大喜,命名为“御汤”。明朝亡后,御厨赵纪携带此药逃至河南逍遥,今西华县逍遥镇,将此方传到了该地。该地人因此汤辣味俱全,遂改名为“胡辣汤”。
  传说糊辣汤曾治好了明代著名清官于谦的伤风。“粉身碎骨浑不怕——于谦纪念馆”纪念文选记载:于谦做河南、山西两省巡抚,驻节开封。有一年他过生日时,正好在郑州视察,便按节俭惯例,找到了一家“胡记”饭铺,喝了一碗热辣辣的汤,度过了生辰。这别具风味的生日食品,使于谦深深地记住了它的佳美滋味。
  ……
  有一次,于谦出巡山西归来,路过郑州,由于路途劳顿,公务繁忙,染上伤风病了好几天,也不见好。一天晚上,于谦突然想起了“胡记”的汤,就派人去买。“胡记”的掌柜一听是尊敬的于巡抚要吃,就放足佐料,精心制作。
  于谦吃过之后出了一身大汗,第二天身轻体健,伤风竟不知不觉地痊愈了。于谦就封了白银十两,答谢胡掌柜的治病之恩,并建议该汤以胡姓命名,从此这个汤就变成了“胡辣汤”。
  清朝以后,郑州卖胡辣汤的多了。但由于清朝是满人建立的,民间不敢多说“胡”字,汤看上去又呈糊状,“胡”“糊”同音,所以胡辣汤后来又改成了糊辣汤,并一直沿用至今。如今糊辣汤已经习惯地被称为胡辣汤,又美名曰:“宫廷御锦汤”。
  有媒体评论称,当今各派胡辣汤的味道差异也越来越小了。此前,不同品牌胡辣汤是特征分明的:“逍遥镇”,青色大铝锅盛汤,中药味和辣味较强,肉以牛肉片为主;“北舞渡”,黄色大铜锅盛汤,汤味较绵润,肉以羊肉块为主……“肉片”和“肉块”,曾是两种汤的主要区别,现如今则基本相同。
  工业化生产成为很多企业的发展方向。西华县逍遥镇党委书记王金辉向媒体表示,逍遥人已研制开发出“方便水冲式胡辣汤”、“胡辣汤全味粉”等八大系列46个品种的汤料,全县先后兴建了数十家胡辣汤汤料生产企业,年产值数亿元。

第五百五十四章 金线油塔
  金线油塔是陕西西安地区的一种名贵的传统小吃。它层多丝细、松绵不腻,其形状“提起似金线,放下像松塔”,故而得名。
  相传始于唐代,原名“油塌”,清代时有了改进,选用上等面粉、猪板油等原料,增加油饼层次,把饼状改为塔形,将烙制改为蒸制,名称也由“油塌”改为“金线油塔”,成为上乘美点。油塔蒸好下笼食用时,用手略加拍折抖松,放在盘里,佐以葱节、甜面酱等,别有风味。
  它的制法,在清代的中有详细记载。据传,是唐代做过丞相的段文昌家中的一位厨娘创制,后来传入民间,并因为风味独特而受到欢迎,从此流传开来。
  997年2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认定活动中,西安饭庄的“金线油塔”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其风味特点是:外形似缕缕金丝盘绕,入口松润绵软,油而不腻,营养丰富。食时如佐以酸性泡菜、甜面酱、葱白节,配以杏仁甜浆,则更为清爽利口,别有风味。如今,“金线油塔”已作为高档宴席点心,享誉四海。
  ……
  金线油塔历史悠久,早在400多年前的唐代就有了。当时,称为“油塌”。相传,唐代段文昌丞相家里一老女仆擅长制作此品。据记载,唐穆宗时,宰相段文昌家里有一号称“膳祖”的老女仆擅长制作这种油塔,且技艺精湛。在40多年的时间里,她曾将此技艺传授给00多名女婢。据说,得其真传的只有9个女仆。西安民间传说,真正能够继承段丞相家老女仆制作“油塌”技艺的,只有一人,足见其此制作技艺不易掌握。
  后来,这种食品传入市肆。唐天授年间,长安城里就有这种“油塌”。说,当时有一位名叫张衡的官员,位至四品。武则天决定加一品,升他为三品官。一日退朝归来,路过街市,忽觉香气扑鼻,下马一看,原来是刚出笼的热“油塌”。张衡垂涎欲滴,便悄悄地买了一个在马背上就食,被御史弹劾,因而丢了乌纱帽。可见这种“油塌”吸引力之大,已经到了“闻香下马”的程度。
  ……
  及至清代末叶,西安附近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三原县,其县城两家油饼铺“悦丰和”、“永丰亭”的店东彭占魁和杨丁海师傅,在继承唐代“油塌”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他们严格选用白、细、绵、软的上等面粉和用粮食喂养的生猪板油及网油,使油饼层次增多,并改饼状为塔状,改烙为蒸,名称也由“油塌”改为“金线油塔”。
  油塔蒸好下笼食用时,用手略加拍折抖松,放在盘里,佐以葱节、甜面酱等,别有风味。因而,招来八方来客,成为达官贵人、巨富商贾款待嘉宾的上乘美食。9世纪30年代,西安南院门第一市场福记饭馆的马振贤师傅得其真传,制作的“金线油塔”,驰名三秦。
  从那时起,直到50年代初,尽管饭馆地址迁移到西大街迎祥观巷口,并改名为“同福楼”,但金线油塔一直是“看家名点”,慕名而来的食客络绎不绝,每天接待酒席不断。由于“油塔”供不应求,时有顾客事先来店“占号”预约。979年,在陕西省饮食业风味食品展销会上,金线油塔受到中外观众、客商的高度赞赏。金线油塔经过千余年的变化,制作技术更加考究。金线油塔,现已成为宾馆、饭店招待外宾的上乘美点。
  ……
  小麦经磨制加工后,即成为面粉,也称小麦粉。面粉按加工精度和用途不同分为等级粉和专用粉两大类,按加工精度不同可分为特制粉、标准粉、普通粉三类;专用粉是利用特殊品种小麦磨制而成的面粉;或根据使用目的的需要,在等级粉的基础上加入食用增白剂、食用膨松剂、食用香精及其他成分,混合均匀而制成的面粉。专用粉的种类多样,配方精确,质量稳定,为提高劳动效率、制作质量较好的面制品提供了良好的原料。
  胡麻饼又称胡饼、芝麻烧饼,陕西地区民间小吃之一。以面粉为主烙制而成,因上撒有芝麻,故而得名。是用特制粉、植物油、芝麻、天然中草为主料制成的清素食品。早在东汉时期就有,到唐代发展成为大众化的方便食品。
  “胡食”自汉魏以来,即在中国风行,到唐代最盛。安史之乱时,玄宗西幸,走到咸阳集贤宫,没有东西吃,只好用“胡饼”充饥。玄宗纪说:日向中,上犹未食,杨国忠自市胡饼以献。胡三省注说:“胡饼今之蒸饼”。高似孔说:“胡饼言以胡麻著之也”。其特点为酥脆油香、咸淡适中、营养丰富。其特点是色泽黄亮,皮酥内软,芝麻油香。
  ……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一诗中,对胡麻饼的赞誉。唐代长安的胡麻饼是很驰名的,尤以辅兴坊制作的最佳。
  有“灵帝好胡饼,京师贵戚皆竞食胡饼。”有,吕布率军到达乘氏城下,“李淑节作万枚胡饼先持劳客。”有,“杨回忠自入市,衣袖中盛胡饼。”有:“至德元载,安史之乱,玄宗西幸,仓皇路途,至咸阳集贤宫,无可果腹,日向申上犹末食。杨国忠自市胡饼以献。”
  日本僧园仁有“开成六年正月六日立春,命赐胡饼寺粥。时行胡饼,俗家皆然。”还记载了唐朝张桂,由于专卖胡饼出名,后被封为三台令等等,不胜枚举。
  胡麻饼能够在汉、唐文献里反复出现,足证在当时已是一种常见食品。但胡饼到底始于何地何时,究竟是一种什么食品,众说纷坛。据云,“此油饼本是胡食,中国效之,微有改变,所以近代办有此名。”

第五百五十五章 葫芦头
  葫芦头,陕西西安传统特色小吃。源于北宋街市食品中的“煎白肠”。因猪大肠油脂较厚,形状像葫芦,因此叫葫芦头。葫芦头的基本原料是猪大肠和猪肚。
  吃时顾客先把馍掰成碎块儿,厨师再把猪肠肚和鸡肉、海参、鱿鱼等排列在碎馍块儿上,用煮沸骨头原汤泡三四次,然后加熟猪油和青菜等。吃时佐以糖蒜、辣酱等,鲜香滑嫩,肥而不腻。相传,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将烹制猪肠肚的方法传授给长安一家饮食店店主,并将一个药葫芦赠给店主调味。店主按照孙思邈的指点改进制作方法,长安“葫芦头”从此有名,千年流传。
  到了20世纪30年代,葫芦头已由肉类发展到包括海味类的众多品种,猪肉类葫芦头在用料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汤中增加了骨头和鸡,使汤味更加浓醇,质量提高,成为秋冬时节的风味小吃。
  ……
  葫芦头历史悠久。最早为唐代京城美食,至今仍是西安城内有名的风味食品。早在唐代,京城长安今西安市,有一种名叫“煎白肠”的食品出售,是用猪肠肚做的,食者寥寥无几。相传,祖籍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的唐代名医孙思邈,人们称为药王,他的医学造诣很高,有许多医学专著,并对饮食医疗很有研究,其中的就是他的食疗专著。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