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人道天堂 [精校] (荆柯守)



就算不基于任何立场,单看消耗,就知道这教廷和教会,在达成社会稳定职能同时,也占有了社会三成财富,这种成本非常高。

而儒者,其关键,在方信看来,就是自发性自动性的维持力量——每个家庭要维持基本的秩序,每个掌握家庭和经济的父亲和祖父,每个家庭的继承人,都非常喜欢和维护“孝悌”——维护孝悌就等于维护自己利益,维护自己利益就等于维护家庭稳定,维护家庭稳定就等于维护帝国的秩序。

这是农业时代社会,特别是庞大无法直控的帝国,历史证明最佳最省力最经济的方法,“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句话稍嫌夸大,不过如果只是“千古”,当复如此!

所以,历代重视孝悌者,无不是深明其理者。

而到了后世,这种维持秩序,渐渐僵化,才产生了森严礼教杀人,而到了生产力突破时,必强调部分人员从家庭、宗族、土地上解放出来,以投入到新生的工商业中,而这种僵化,就成为了障碍。

仁重或会伤礼,而礼重必伤仁——圣人之法,随世而移,这实是不二法门。

可惜的是,地球上,当年三千年之大变时,无数人就不明白这点,彻底抛弃自己秩序,引进外来秩序,以至于三十年中,再无根基可从,华夏之子,竟有千千万万,拜于夷神而从十戒,或称大爱,从这点上说,已是罪过。

圣人之法,随世而移,无执心无不执心,是以圣人无己。

方信自然不会在这个时代,这个世界,来说孝悌甚至忠恕的不是,如在此时而说,这不是功德,这是大罪。

洞察这点原理,随口之话,自然深得张卓赞许,不时赞之,心中越发看重。

不知不觉,已是下午,方信见得他虽然兴致勃勃,到底已经年老,当下就停口不说,并且告退出去。

既找到了夏语冰,又进一步理解人道,方信心情很好,面带笑容,自觉身上一尺白光,又清清了半分,而顶上那颗世界珠,又凝实了半分。

世人说道心,不过庸碌。

何为道心,是万世之道为心,如此才能永恒,并且随世而移,从这点上说,所谓道心为七情六欲所迷,不为究竟,不为其真——能乱者,非道心也!

“已经把信息传递了过去,唤醒三世之法,我也略有心得,不过以前没有作过,那就让帝国方面自己来带她回去,想必他们也有自己一套的方法。”骑着驴,走在街道上,方信思考着:“至于考不考秀才,这已经无所谓了,考取了,在这个世界上,更容易活动走走,接触更高的人而已,考不取,这片苍茫天地,还真能拘束于我不成?”

大夏之时,午后的阳光炽热,街道人人避之,在屋檐下走,个个汗流浃背,而方信独在太阳下行之,点点日光,在他眼中,却似光子之海,落在身上,徐徐为之吸取,身上半点汗珠也没有。

骑驴而行,对着那些新来的监督人员,他哪有不知道的道理,却是望也不望。

汝等,吾知之,又何足论之!

就是这骑驴而行,方信思潮如涌,对人道进一步深入思考。

前世地球上的转变姑且不论。

这个世界的主世界,实是走了藩国和殖民地的路子。

文明自唐而兴,对外大举扩张和殖民,道教和儒教的完善改革,使之华夏凝聚力提高,大举入侵亚洲甚至欧洲部分的结果,使华夏传统范围之外,出现了大批汉族占统治地位的汉化地区。

由于技术和交通的极限,帝国中央无法直接掌控那些遥远万里之外的汉化地区,不得不立贵族和藩国。

以此,奠定了万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更是创造了强大的贵族和商人阶级(遥远地区不得不以商为路),等时机成熟时,气运而出如星如斗的人才,君主立宪,民主思想,贵族议会,因此诞生。

这已经证明是有效的道路,但是在方信眼中,还是觉得有些遗憾——这实是半中半西的道路。

而现在这种世界,并无东南亚和欧洲可殖民,那华夏自己,能不能凤凰再生呢?

要怎样才能让汉家文明光耀千秋,要自己能再生并且进化。

地球上超前的一千年历史知识,没有任何答案。

这个主世界的文明,也只能说部分借鉴,相信就算有着无数穿越者,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那还是处于茫茫的黑暗之中,不知道路到底在何方。

“摸着石头过河”也算是良策,却是不得已而为之,非是上策。

地球上,有宋说经济,有明说内阁,都是万千有志之士,以及历史背后伟大力量的推动,可是无一都失败了。

宋朝经济世界第一,世界贸易也是第一,不比英国工业革命时逊色。

封建文明和儒家已经发展到了顶点,明朝时,更有着内阁政治。

当朱元璋朱棣等开国之君后(朱棣某种程度上也算),实际上当时士子阶级已经有着共识了,早已成熟,他们不再需要英明的君主,只需要个性平淡的君主作为天命的代表,坦率地说,就是皇帝最好毫无主见,因此更足以代表天命,明朝历史上,第九任弘治皇帝谦抑温和,听凭文臣们的摆布,文臣就称颂他为有道明君,名臣辈出,朝廷得以中兴。

而第十二任皇帝隆庆帝也具备这种特点,因此明臣而出,人才济济,文有徐阶、张居正、高拱、杨博,武有谭纶、戚继光、李成梁。

这样的一个皇帝,已经不是国事的处置者,而是处置国事的一个权威性的象征,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文官,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强迫皇帝受制于廷臣。

以后万历皇帝,也是英明之君,也不得不心灰意懒,不上朝以表示长期怠工,进行着消极对抗。

这对君王个人来说,并不算是好事,但是对历史来说,这离君主立宪,只有一步之遥了。

相反,崇祯皇帝事事亲为,勤政不休,反而得罪了整个士林阶级,再加上帝国经济和财政的崩溃,使明朝得以灭亡——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这句话并没有错,只是世事而移,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士子阶级,已经不需要皇帝亲政了。

宋有成熟的经济和政治,却失之于武。

明有成熟的军事和政治,却失之于财。

而满清却既搞文字狱,破坏了发展到成熟阶段,濒临君主立宪的知识分子阶级,也破坏了取之万国之财的宋朝经济制度。

此等何其悲乎?

圣天子垂拱而治——这就是君主立宪,也是士大夫的最高理想。

可惜的是,儒家本身也有问题,儒家的问题,根本不在于变化,事实上,儒家本意就已经非常接近于人道了。

而儒家并非一点不改,春秋时孔子开创儒学,战国时孟子、荀子继承并发展儒学,西汉时,自董仲舒天人感应说,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上,就进行了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吸取道佛之学,进行重振运动,而到了唐宋,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创立和完善理学。

再到明时,王阳明创立了阳明学派,心学之集大成者。

可以说,儒家事实上,代代在创新,可惜的就是,没有针对“利”这个字深入。

这才是儒家的根本性缺陷,正因为这个缺陷,无论怎么样研究,都局限于每个时代的“人心和统治学术”上,无助于根本性推动社会进步——王阳明已经提出破山中贼,部分涉及到物质层次,却还差了临门一脚,没有对推动物质社会的方面,作出突破。

因此,现有的成果,大部分局限于适宜它生存的农业社会,一旦超越了农业社会,它就失去了生存的黄金土壤。

一阴一阳,一性一命,一内一外,一物一心,天之道也!

儒只用心不用物,只用性不用命,只用阴不用阳,只用内不用外,因此不为人道正宗。

孔孟开创,是以仁礼为基。

董仲舒说出天人感应之理。

心性义理还不足贵,而一气却隐含至道。

阳明学是心学之集大成者,而只是阴道,不是万物物质之道,而实际上,发展到这时,体系内可以自洽,这自洽,就是一气之中的阳道——万物物质社会之学,而入手可以以“利”之!

当然,一阴一阳,已非完全是儒家,而是尽善于人道而上望天道,已和传统道家相连接了。

天地一气而化,在世为阴阳,阴阳者,心与物也!

与心尽善,所谓性理,与道而为汇合。

与物尽善,所谓利理,与道而为分别。

方信从不人为地图谋所谓的三教五教合一,只是用其道而知人,知人为人道,得此上见天道,所谓异途同归,异曲同工,却从不存有合教之念。

领悟于此,其气清清如许,世界珠中光如源泉,内外清爽,方信旁若无人,取出箫来,当街而吹,清音顿如龙吟,十里之内可闻。

人生恍若初见,是故道也清清,一望无所遗,是时候,大展宏图了,可所谓修道,六阶之望,已经可见,唯有举步而上。

所谓动刀兵,所谓生死不悔,是时候,取得人皇之位了。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