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汴州时,逢大旱。此日夜宴,座上有叫季玘的,为某亲王的门客,当时寓居汴州。王彦威顺便说起大旱之事。
季玘听后笑道:“不就是需要下点雨吗!这有何难?”
王彦威一皱眉,问:“你有办法?”
季玘说:“你给我准备蛇医四头,十石量的瓮两个,每个瓮里盛上水,分别放置蛇医两头,用木盖塞压,糊上泥,放在院里,瓮的前后设席烧香,再找七八岁的小孩十几个,让他们手里拿着小青竹,昼夜不停地敲打那两个瓮。”
王彦威按说的做了,果然天降大雨。
蛇医非蛇,而是蝾螈,又称蛇师。唐人认为,蝾螈和龙是儿女亲家,既然不能让龙现身天空,那就把它的亲家请来吧。
说到龙,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秋十月,在山西文水,有巨石从云中“坠落”。县里的官员急忙把这一天象报告给长安。时有西域某高僧在京,当太宗皇帝问其为何物时,高僧断定那是龙的食物,只是因为不小心,最后才从云中落下。
下面的记载则更具现场感:
玄宗开元年间,中原徐城地区经常闹水灾,汴州刺史齐浣当时兼任河南采访使,他在勘察地形后,向朝廷打了个报告,建议开条人工河引水。工程由各县分掘,最后连在一起。当施工到亳州真源县地段时,挖掘出一个巨大的洞穴,里面有什么呢?竟蛰伏着一条长一丈多的龙!
县里的人急忙上报,齐浣听后大惊,命人将龙放生到淮河。从真源县到淮河有几百里地,不太清楚当时是怎么转移过去的。但有另外一个细节:转移之初,有个当差的,趁人不注意,悄悄拔了一根龙须作为纪念和珍藏。
龙,真的存在吗?在元街县有泉,泉眼中水交旋如盘龙,“或试挠破之,寻手成龙状。驴马饮之,皆惊走”。
《酉阳杂俎》更是记载:“僧无可言,近传有白将军者,尝于曲江洗马,马忽跳出惊走,前足有物,色白如衣带,萦绕数匹,遽令解之,血流数升,白异之,遂封纸帖中,藏衣箱内。一日,送客至浐水,出示诸客,客曰:‘盍以水试之?’白以鞭筑地成窍,置虫于中,沃盥其上,少顷,虫蠕蠕如长,窍中泉涌,倏忽自盘若一席,有黑气如香烟,径出檐外。众惧曰:‘必龙也。’遂急归。未数里,风雨忽至……”
这个长安奇闻是僧人无可讲给段成式的:
有个将军姓白,常到郊外的曲江洗马。这一日,白将军在一处浅湾洗马时,那马突然一声长嘶,跃上岸来,奔驰不已。白将军大惊,骑上附近的另一匹马追赶。捉住后,发现该马前蹄上缠绕着一条白色的虫子。把它揪下来,虫子流了不少血。将军奇怪,叫人将它装进袋子,藏在了箱里。
一天午后,白将军送客于郊野,亭驿中告别间隙,取出那虫子展示:“前几日在曲江边得的,不知为何怪。”
客人问缘由,随后道:“既然得之于曲江,何不以水试之?”
在亭边掘地为坑,把虫子放了进去,然后开始浇水。不一会儿,虫子就慢慢伸展起来,越来越长;坑里的水,竟也越来越多,如同泉涌。倏忽间,那虫子已摇晃变大,黑气骤然升腾,众人大惊,从亭中跑出。
那客人边跑边说:“此物必为龙!”
白将军此时也在奔跑,没跑多远,风雨交加,雷声巨响,再回望亭驿上空,乌云中真有一物,形如巨龙,长身而去。
关于龙的秘闻,还有一例:“有史秀才者,元和中,曾与道流游华山,时暑,环憩一小溪,忽有一叶,大如掌,红润可爱,随流而下,史独接得,置怀中。坐食顷,觉怀中渐重,潜起观之,觉叶上鳞起,栗栗而动,史惊惧,弃林中,遽白众曰:此必龙也,可速去矣!须臾,林中白烟生,弥于一谷。史下山未半,风雷大至。”
两则故事都很离奇:一个飘如红叶,一个缠于马蹄。
至于后者,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当时白将军正在给马洗澡,有龙潜于水中,被马带出江面,到了旱地上,也就丧失了本领,后来用水激活,才得以升腾而去。
关于龙的神奇记载还没完。有一次,据说发现的不是一条龙,而是一窝龙。
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浙江临海县叛乱分子袁晁越海进攻永嘉,其战船在海上遇风,被吹到千里外的岛上。这里是传说中镜湖山慈心仙人修道的东方。漫游中,叛乱分子看到一座黄金城市。这里的一切都是黄金造的。他们进入一间密室,看到二十多只狗崽一样的东西。这时候,有女子出现:“你们不是叛乱分子吗?如何至此?你们看到的东西并不属于你们。另外,你以为你们看到的是狗吗?告诉你们吧,那是龙。”
叛乱分子仓皇而逃。
后来,袁晁的叛乱被平息,朝廷的官员听一个叫曲叶的女叛匪亲口讲述了这件秘闻。
说到一窝龙,就不能不提龙的直系亲属。据说,龙生九子,子子不同。关于九子,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负屃、螭吻;第二种是,赑屃、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眦、狻猊、椒图;第三种是,狻猊、螭、犼、貔貅、蒲牢、狴犴、饕餮、白泽、伏狸。
关于龙的传说,还有什么要的讲的呢?
孙思邈生于公元581年,正是隋朝建立时。小时患病难愈的亲身经历,使他立志学医,长大后研究草药,从太白山到终南山,从峨眉山到少室山,从幽谷到峭壁,都可以看到他的足迹。除治病救人外,作为当时著名的道士,他还研习养生之术,修炼成仙之法。从隋文帝到唐高宗时代,他屡次拒绝封官,而终身隐逸,写有著名的《千金方》,终成一代药王。
孙思邈死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这一年,他已年过百岁;又有一种说法,称他活了一百四十多岁。“安史之乱”,玄宗入蜀,曾梦见正在峨眉山修炼的孙思邈向他讨要“武都雄黄”。梦醒后,乃命人取雄黄十斤送于峨眉山金顶。使者上山还未过半,就见一老人仙风道骨,坐在岩前,身边有二道童相伴,其中一个道童指着前面的巨大石臼说:“你可以把药放在上面。石上有我们师父写的字,请你录下,回复于皇帝。”使者见石上果有一百多个红字,便录下,每录一个,石上的字就少一个……
孙思邈在终南山隐逸时,与高僧宣律友善。当时长安干旱,皇帝请西域胡僧在昆明池祈雨,祈雨前叫人于坛前置备香灯,七日后,昆明池水面降低了数尺。一天晚上,突然有一老者拜见宣律,自称昆明池龙王,说长安久不下雨,不是他在搞鬼。现在,那求雨的胡僧本想要龙脑制造药材,却欺骗皇帝说祈雨,自己命在旦夕,求宣律帮忙。宣律听后,把孙思邈介绍给龙王。于是,龙王又去终南山拜见孙思邈。
龙王:“拜托了。”
孙思邈:“我听说昆明池龙宫有医药仙方三千,你把这些方子传给我,我当救你。当然,你也可以拒绝。”
龙王:“玉帝有令,仙方不可妄传。但事已至此,情况危急,传就传了。”
不一会儿,龙王取仙方三千,传与孙思邈。
思邈大喜,叫对方回龙宫,说后面的事交给他了。
转天,昆明池水就暴涨,没过几天就溢上岸来。那作法的胡僧见此情景,羞恼而死。
以上故事讲的是《千金方》的来历,跟龙王是有直接关系的。从这个故事里可以发现,龙王不是尽在海中,长安郊外的昆明池也有。
关于海中龙王的记载,可以看看武则天大足年间(公元701年)的一个故事:当时有士人随使臣去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在大海中被风吹至一岛,名曰扶桑洲长须国。
士人被安排在馆驿居住。那里的居民都是长脸,上面长着长须,士人隔窗而看,甚为好奇。有一天,士人被国王召见,见是中华人物,来自上国,遂拜其为司风长一职,又被招为驸马。却说那公主,特别漂亮,美中不足的是腮边有胡子数十根,令士人郁闷。
过了十来年,士人和公主生了一儿二女。一天上朝,士人见国王和周围的大臣面色忧愁,便表示,为解国难,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国王说:“那就有劳驸马,去拜见这大海中的龙王,就说东海第三汊第十岛长须国有难求救。一定要注意,我国微小,也许龙王不知有这个地方,一定再三陈明。”
士人辞别国王,登上小船,乘风破浪,入至龙宫。
龙宫珠光宝气,目不能视。士人嚷嚷着要见龙王,后者很是谦虚,亲自出门迎接,问明来意,士人说了原委,龙王下令调查此事。过了一会儿,有人禀报:“我境内并没什么长须国!”
士人再次哀祈,并言道:“长须国就在东海第三汊第十岛上……”
龙王又令人去复查。一顿饭的工夫过后,龙王得到禀报:“还是没有呀!说到长须,前些日臣下为您弄到一批大虾,莫非是它们?不过,这锅大虾可是您这个月的伙食!”
龙王听后,转脸对士人说:“也许你为虾精所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