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群油光满面的俘虏军团的鼓励下,一群受尽折磨的矿工俘虏们爆发出无比的热情,开始了一轮热火朝天的挖矿行动。
“他们……嘎哈?”
龙等一群乌族猎人面面相觑。
这群傻逼俘虏自从来了之后,就从来没有真正听话过,三天两头都在闹事,若不是安排了足够多的人照看巡逻,说不定早就跑光了,平日干活儿也是必须不断的呵斥甚至抽打才行,只要一时看的不仅,必然就会开始偷懒。
蹲地上玩石头的,挖虫子吃的,拉屎的,装肚子疼的……
反正是从来都没有真正服帖过。
但今天却突然一下变得勤快起来,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徐晨对于俘虏的管理,肯定和乌族的理念不一样。
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这是不可能的。
俘虏不是机器人,更不是永动机,本来冬春就食物贵乏,完全靠压榨虽然能够完成劳动任务,但也一定会激化敌对情绪,让这些俘虏养成工作摸鱼的习惯。
因此就算是俘虏和劳动改造,徐晨也还是尽量保证他们正常的食物和住宿需求,保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质量,另外在巴族,他对俘虏也同样是用了军事管理的方法,干活儿积极老实听话的,不光会给予更多的食物,还会让他们去做那些相对轻松的工作,但对于不听话而且抵触情绪很重的家伙,自然也不会给好果子吃,该揍的使劲儿揍,该饿的使劲儿饿,只要不死,十八般刑具都能用上。
在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下,巴族拥有最多的俘虏,但却管理的最为轻松,从头到尾就没有出现过太大的骚乱。
当然,这也和当初他把拱火族大巫弄去现身说法有很大关系。
但无论怎么说,巴族的管理方式更加人性化一些,俘虏的抵触心理要弱的多,甚至现在已经有了一大批铁杆拥趸,私下都准备要留在巴族生活。
但乌族这些俘虏的情况就要复杂的多。
一是乌族内部矛盾太多,无暇顾及他们。
二是冬春这些家族也没有足够多的食物提供。
三是没有大巫这种精神信仰的人物进行引导教育。
最后就是乌族的管理方法简单粗暴,贯彻了徐晨劳动改造的指示,但却没有考虑到其他因素,只知道简单粗暴压制。
自古以来挖矿就是最危险的活动,死伤无计其数。
露天矿还好一些,地下矿洞更加危险。
眼前这一处铜矿规模不知道多大,但矿区范围肯定不小,从乌族往西北方向的木牙族区域内,都有铜矿石出现,也就是说,眼前这个溪谷,只是铜矿脉被地表流水破坏之后显露出来的一个点。
至于真正的铜矿,肯定还被深埋在这绵延不断的大山之中。
家里有矿,才能为所欲为。
而铜矿,刚好就是眼下最紧要也最紧缺的矿种。
如果按照人类文明的历史轨迹发展,铜将会在几千年的时间内,从新石器时代一直绵延到封建王朝结束,一直都是最重要的贵金属。
当然,电子时代铜更加重要,但那种重要是工业需求,和政治无关。
也就是说,徐晨的将来的王图霸业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这座铜矿将一直都会是他发展的最重要的助力。
武器、货币、农具、战车甚至是机器,都将从这里诞生。
因此这座铜矿对徐晨来说,就像自己的命脉一样,必须妥善管理和保护。
如何大规模开发还需要仔细考察研究。
但眼下的开发还是需要尽量安全,不要王图霸业还没开始,就闹出矿工造反暴动的事情了,大吼巫王首领宁有种乎就不太吉利了。
第238章 军事化管理
在龙和监工训练官的陪同下,徐晨把溪谷内外一些已经开始挖掘和探索过有矿石的地方都仔细巡查了一遍。
同时还拿着石锄现场演示了一下挖矿的技巧。
毕竟在穿越前,他就是专门干这个的。
长年累月拿着镐头在野外勘察,挖矿勘脉就是他的专业技能,虽然有各种先进仪器辅助,但人工采掘却是最常见的手段。
挖的同时,他还召集一群俘虏和监工仔细分辨哪些是好矿石,哪些是劣质矿石,挖掘出来之后进行分类堆放,免得混杂在一起,送到巴族之后还要花费大量人力和时间进行重新分拣,特别是孔雀石和原铜矿石等比较稀少贵重的矿物,要求单独收在一起,不要混在矿石之中。
忙碌了个把小时累了一身大汗,一群外出打猎的乌族猎人和一群俘虏也带着两头野兽回来,。
此时太阳已经快要落山,也到了收工吃晚饭的时间。
徐晨丢下石锄跟着去一群矿工生活起居的地方休息。
流出铜矿石的溪谷深约两三里,两边都是长满了荆棘的碎石山体,这种地形不会形成大型的岩石山洞,因此只能居住在谷口外主流河道交汇的河滩附近,平缓的山坡下,彷照巴族的窑厂用石头修筑了一圈简单的围墙,然后用木头和茅草藤蔓搭建了一排窝棚,里面是一个挨一个的石窝,铺着干草和树叶,就和普通野人山洞的情况看起来差不多,但更加简陋。
当中有大堆石头围成的火塘,里面有大量燃烧过的灰尽,不过眼下已经熄灭,而且看起来已经熄灭好久了。
徐晨询问几句得知,寒冬一直都还生火取暖,但开春之后接连下了几场不大不小的雨,火塘被浇灭了两次之后,乌族人也懒得帮忙取火种生火了。
再说开春之后气温也逐渐暖和,对火的需求也减少了很多,眼下一群俘虏基本上都是吃生冷食物,至于乌族的猎人和监工,都是回部落吃饭,要不就是带烤熟的干粮。
茹毛饮血,吃生冷饮食,对于眼下大部分原始部落来说还是常态。
巴族也不过是他穿越之后发明了陶器,才慢慢摆脱这种饮食习惯。
因此对于一群俘虏的饮食徐晨倒是没有太多不满,毕竟条件有限,乌族一样还处在生冷饮食阶段。
他担心的还是住宿条件。
马上雨季就要到了,这大河小河溪流一旦开始涨水,河滩附近肯定没办法住,必须挑一个地势高的安全地方才行,另外随着雨季的到来,溪谷和河滩上也没办法挖矿了,必须向山坡上转移。
另外就是涨水之后,整个夏天大河小河都无法正常通行,挖出来的矿石很难运送出去,更无法运送到巴族去,那么采矿到底还要不要继续?
俘虏虽然不少,但拱火族和恰族在一年之内肯定会将大部分都赎回去,眼下留在季族和苍族的俘虏估计换回去不少了,毕竟距离最近,最方便。
乌族相对巴族又要近一些,春夏期间必然会换回去不少,秋冬季剩下来的就不多了。
因此徐晨觉得还要趁着眼下人手足够,抢在这些免费的矿工被换回去之前尽量多挖一些矿石出来。
但安全问题和矿石运送却是大麻烦。
这就还是回到最先思考的问题,最好的方桉就是就地开矿冶炼成加工成铜,这样既方便又简单。
就算是夏天暴雨涨水,只要保证食物供应,这里可以单独成为一个隔绝的工矿区。
实际上世界上大多数矿区和冶炼加工厂,都在人迹罕至的区域,最终带动形成独有的厂矿文化,一旦矿石挖尽,一座因为厂矿而生的城镇,很快就会废弃荒芜。
这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经历。
当初是忌惮乌族的实力不肯配合,因此便一直没怎么投入精力,现在虽然已经通过几个投靠的乌族家族掌控了这个铜矿,但内部矛盾仍旧还是没有完全解决。
有利益必然就会有争斗。
乌族那些还未归服的家族必然不会眼见这个本属于他们全体乌族的庞大利益落入少部分人手中,产生的利益越大,时间越长,矛盾便越深。
虽然徐晨乐意见到乌族内部矛盾重重,但若是这种矛盾威胁到自己的利益,那他就不乐意了。
死道友不死贫道,放之四海而皆准。
因此要想在乌族的地盘上大规模开矿甚至完成冶炼加工,那就还是需要彻底摆平乌族族长所代表的一群死硬分子。
虽然她们眼下已经开始示弱,但毕竟还没有完全顺服。
一旦他们想偷偷搞事破坏,谁都防不住,冶炼炉上千度的高温,任何一个疏忽就可能改造成巨大伤亡,若是隔三差五来一次,就算是投靠的几个家族怕是也会恐惧到放弃。
所以,要想真正将乌族打造成为一个铜矿开采冶炼加工基地,就必须让出一部分利益安抚包括乌族族长在内的一群部落首领。
只要有充足的利益,乌族必然会非常愿意配合完成挖掘和冶炼。
假以时日,整个乌族栖息地都会变成一座巨大的铜矿冶炼加工厂,将来说不定还会成为大晨帝国最重要的核心工业区。
铜矿石利用河流用船舶源源不断的运送出来,就在外面山谷冶炼,然后在谷口外的河口建设一个码头,打造河船,顺大河而下,就能把铜运送到广阔的下游平原地区。
在那里,将会有一座巨大的城池,有各地运送而来的铅锡木炭,再冶炼成青铜合金,铸造兵器、车轴、王鼎、编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