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完结+番外 (青史尽成灰)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青史尽成灰
- 入库:04.13
朱元璋认真听着,总结道:“先生的意思,就是扬长避短?”
“没错,主公英明!”
老朱想了想道:“既然如此,咱们就需要调动精兵强将,做好准备,力争万无一失。”
定下了调子之后,接下来就是集中资源,大军未动,粮草先行。
这也是李善长的主要使命。
面对老朱的要求,李善长咬了咬牙,“上位,目下臣能筹集八十万石粮食,另外还有八千套铠甲,三万匹牛马牲口。”
这个数字让朱元璋不是那么满意,“就不能更多一些?”
李善长咧嘴苦笑,“上位,咱们的粮食,还是以淮西为主,而且为了支应刘福通北伐,我们前后送去了五十万石粮食,另外又给了方国珍二十万石,最近为了雇佣他的船队,还给了十万石……虽说粮食不少,可也架不住这么使用。眼下最大的指望,就是江南的夏粮,如果能丰收的话,就能调拨更多。只是臣也不熟悉江南的情况,今年还是第一年,成效如何,只有收上来才知道!”
朱元璋回想渡江以来的事情,其实还不到一年,池州、太平府、金陵这些地方去年秋收有了些成果,论起粮食产量,比淮西要丰富不少。
但是其他的州府还不清楚,加上他们对江南的农业还是缺乏经验,的确只有收获之后,才能知晓情况。
朱元璋思忖再三,终于道:“粮食还是一切的关键,李先生务必要全力以赴,既要征收上来粮食,还要防止贪墨侵吞……私自盗窃入库粮食,拿粮食酿酒,全都要严惩不贷!咱不在乎砍几百颗脑袋……你明白吗?”
李善长悚然一惊,朱元璋杀机四伏,已经是昭然若揭。
李善长也清楚,不能出错,不然他的地位可就保不住了。
“上位,臣再三思忖过,臣有个提议,能不能给各地粮长授官?”
“给粮长授官?”
“对!”李善长笑呵呵道:“在淮西的时候,就有地方富户主动运送税粮,上位也说过,要给他们官职。臣觉得如今更应该发扬光大,干脆提拔一些运粮及时的粮长,让他们进六部,至少给个侍郎,派到地方,担任知府,知州……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只有下面人积极送粮,才能府库充沛,应付大战,军粮无虞。”
朱元璋听到这里,微微颔首,给官做他是舍得的,侍郎一级,虽然很高,但也不是不能给。
“李先生,吏治是咱们的根本,粮长可以为官,但是必须先到学士院,接受考核,总不能一个字不认识,只是因为送粮有功,就只能担任高官吧?”
李善长立刻点头,“上位思虑周全,这么办最是妥当了。”
和朱元璋商量妥当,李善长立刻向各地发放公文,告诉地方,全力配合税粮征收。能够按时运送税粮的粮长,可以觐见上位,择其中才华出众者,入学士院,担任要职。
这道命令下去,江南江北,各个地方,全都动了起来。
不管什么时候,能当官都是非常吸引人的。
要知道虽然老朱举办了科举,但是想通过考试,也不是那么容易。而且科举考试授官不高,这次可是有希望担任侍郎一级,等于直接进入了高级文官行列,岂是寻常!
江家就非常看重这一次的征粮。
他们家本是做木材家具生意的,就在几个月之前,他们得到了一笔大活儿,由张希孟主张的兴学开始了,一次就像江家订了两万套座椅板凳,价值超过十万贯。
江家做生意不少,但是这么大的一笔,还是头一次见到。
尤其让江家意外的是,按理说会有人索要好处,层层扒皮,想尽办法,巧取豪夺。这才符合过去的经验。
而且他们也听说了,朱家军对商贾并不是那么友好。
起初江家还忐忑不安,但是真正接下来订单之后,他们发现全然不是那么回事。
朱家军对兴学这事格外重视,的确多次派人过来,但却不是为难他们,而是询问是不是需要帮忙,原料够不够,人手够不够……跟官府打了多年交道,能帮着解决麻烦的,还是第一次见到。
更让江家意外的是,朱家军这边,打钱非常痛快,基本上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绝不克扣拖延。
跟朱家军做生意,竟然比跟一般的商人还要顺畅。
当然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需要按照规矩,缴纳商税。不过由于这是给学生订的,税率也不高,只有百分之五。
一单生意下来,足有两万贯入账。
老爷子江源非常感叹,“朱家军不愧是王者之师,要我说,这天下早晚是朱家军的,能跟着朱家军,必定可以飞黄腾达,光耀门楣。”
江源看了眼儿子江柯,就对他道:“这一次粮长的差事,你务必好好干,给你争取下来,可不容易!”
江柯连连点头。
粮长这个职位,按照朱家军的规矩,一般都是由田多,丁多,税粮多的富户担任。
江家是商贾之家,钱虽然不少,但是土地并不多,在均田的时候,他们家只上缴了不到一百亩。
要说丁多,江家也不挨着,江源已经六十多了,只有一个儿子江柯,还有个小女儿,严格算起来,只有儿子江柯算是成丁,老头已经可以除去丁籍了。
由于土地不多,自然税粮也不多。
从哪个角度来看,江家都没资格成为粮长。
不过江家也有一个优势,那就是他们做木材生意,掌握了一支车马行,有牲口,有马车,还有一些车夫。
税粮可是实实在在的粮食,需要长途运输,哪怕是富户人家,也未必承受得起!
因此一旦起运粮食,除了粮长家多出牲口车辆之外,普通的百姓家,也要派青壮帮忙,长途搬运,非常辛苦。
江家向本区内的老百姓承诺,只要让他们担任粮长,可以不征用民夫,全都是他们江家负责。
不光是运输,也包括损耗,总而言之,他们会顺顺利利,把粮食送去金陵。
靠着钞能力,总算抢下了粮长差事。
自从夏粮收获开始,麦浪翻涌,金灿灿的,一眼望不到头。
又是一个丰收年。
对于老百姓来说,没有什么比这两个字更动人了。
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均田了。
土地属于自己,粮食也是自己的,只要交够了田赋就可以享受丰收了。
江家人也是见多识广,但是老百姓争抢着主动缴纳田赋,还是第一次见到,而且许多百姓都多交了一些。
因为他们都清楚,路上的损耗还是很大的。
“江少爷,辛苦你了,可务必要送去金陵,送给吴国公啊!”
江柯抱拳,“请乡亲们放心,我一定安全送到。”
一万两千石粮食,悉数准备妥当,江柯亲自负责装车,务必做到万无一失。就在连夜忙碌的时候,一个民夫拿着火把,不知道怎么就碰到了拉车的马。
吃痛的马立刻拉着半车粮食飞奔,正好撞在江柯身上,不但把他撞倒了,而且车轮还从大腿压过。
咔!
骨头断裂!
江柯疼得昏死过去,而在失去意识之前,只剩下一个念头,坏了,天亮就要出发,他的腿断了,老爹年纪又大,自己又没有兄弟,难不成让小妹江楠代替自己去金陵吗?
第二百二十七章 都是来买粮的
长江流域多采用稻麦轮作,一年两熟,也就是种植冬小麦,收获一季之后,再种水稻,当年收成。
也就是说,夏粮是以麦为主,而秋粮是以稻谷为主。
李善长率领他的六部地方官吏,负责征收税粮,是完全绰绰有余。张希孟并不需要太过在乎,可很快张希孟就发现了一个问题,盯着朱家军夏粮的人实在是有点多。
首先就是方国珍,这家伙把儿子方关派过来,这位方大少爷成天四处吃吃喝喝,宴请宾客,使劲儿巴结朱家军的上上下下,当然主要都是能管到粮食的文官。
福建的陈友定也派人过来,价钱好商量,他们也想要二十万石。
在陈友定之外,令人最诧异的是,张士诚居然也派人过来了。这位不在提杭州的事情,也不管苗兵,甚至不在乎那幅世界名画,张士诚只讲当初双方划分两淮,定下的盟约,他们出淮盐,希望朱家军给他们一批粮食,越多越好!
这已经有三家来弄粮食,胃口最大的还要数刘福通的韩宋政权,他们很不客气,一张口就是二百万石。。
不管什么条件,只要有粮食,他们就会答应。
刘福通完全是摆出了一副随便开刀,我就是上门挨宰的,你们说了算吧!
环顾周遭,除了天完之外,其他的势力全来了,都能凑成一桌麻将。
张希孟再迟钝,也知道事情不简单。
虽然缺粮食常态,但是缺到了这份上,却是让人目瞪口呆。
张希孟觉得不能等闲视之,他立刻把贾鲁和朱升都请来,随后又找来了汪广洋,咱们赶紧商量一下,到底是遇上了什么事情……
“根据我的估算,江南江北之地,仅仅夏粮一项,就能拿到一百八十万石以上。不过粮食再多,也架不住这么多张嘴……而且现在看起来,粮食已经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武器了。这武器到底厉害在哪里,咱们要有个数,可别把金子卖出铜子的钱!”
相似小说推荐
-
在下不才,乃当世名将 (洛河清风) 起点VIP2022-11-01完结175.61万字 2.03万总推荐王朝林立,异族繁多,杀伐不断,兵戈未停,秦易带着名将系统穿越到这...
-
大明:从洪武末年开始 (何不言情) 起点VIP2022-12-03完结156万字 4.87万总推荐穿越到洪武二十二年,成为北平城里燕王护卫军一员,开局四个妹妹,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