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三阶看了眼这个少年,又叹了声气,“哎。”
“伯公为何不阻止?”
“我不过一个经年落第的老童生,虽是谢家长子,可你们祖父又如何会把我放眼里?”
“可是祖父这样做是不对的,我们宁波谢家乃东晋太傅谢安后裔,宋代时迁居此处,世代耕读清白人家,如今怎能降虏通贼?甚至反而陷害义士?”
说话的谢为霖是谢三宾的长孙,他父亲谢于宣是谢三宾的独子,崇祯十六年中进士,授行人司行人,甲申之变,北京沦陷,为闯贼所俘,骂贼不屈,受尽刑罚,最后被砍死。可谓忠君守节。
谢三宾后来向弘光上书,请求恩荫长孙谢为霖入国子监读书,南京投降后,谢为霖回到了宁波老家,由伯公谢三阶教授读书,一起读书的还有四个弟弟以及伯叔公们的孙儿辈。
年轻的谢为霖此时十六七岁,才学不错,若不是国乱,可能已经考中秀才,准备考举人了。他与父亲不论模样还是性格都很像,既好学更忠良耿直。
当年谢于宣就看不惯父亲谢三宾的行事,不满他阿附太监权贵,更不满他贪污等,对他当初从登莱分回来的无数钱财,更是分文不用。
在他的教诲下,谢为霖兄弟几个也很有骨气。
谢三宾兄弟四个,但就谢三宾做了官,谢家的门风其实不错的,谢家祖上出过不少御史、忠臣,但不知怎么的到了谢三宾这,就出了这么一个人。
“读书吧。”
谢为霖却再也读不进书了,“伯公,国家沦陷,社稷将亡,我们又还怎么能安静在这里读书?我想清楚了,我不读了。”
谢三阶愣住,“我们谢家诗书传家,世宦名门,不读书做什么?”
“反正我现在无心读书,再说,我难道要去考建虏的秀才考他们的举人,将来甚至去北京城在虏酋面前殿试?”
谢为霖愤然放下书本,“我以我父亲为荣,他忠君爱国,宁死不屈,殉国守节。我以我祖父为耻,他为了一个妓女跟老师反目成仇,为了权力官职,阿附太监,为了钱财,贪污受贿,甚至是冒功,如今更为了幸进新朝,还要谋害忠贞义士,这与我谢家家训不符!”
他起身收拾东西。
“霖哥儿你要去哪?”
“我谢家还是有忠义之士的,我们谢家的门风还要传承的,我要去见钱公林公他们,告诉他们我祖父派人去定海请王之仁带兵来害他们。”
谢三阶愣了愣神,最后却没说什么,只是摆了摆手,“那你小心些,我就跟你祖父说你心情烦闷去城外庄子里静心读书了。”
谢为宪、谢为兆、谢为辅、谢为衡四兄长,也都把书本一扔,“我们也要跟大哥一起去。”
“你们凑什么热闹,好好读书。”
“大哥都不读,我们也不读了。”四个少年郎早没心思读书了,见大哥要走,也都要走。
谢三阶无奈摆手,“都去吧,我就说你们都去庄子里了。”
兄弟五个便如困兽脱笼而去,尤其是谢为霖,满腹心事。
对于他来说,今天算是彻底跟祖父决裂,当年他父亲也很想跟父亲决裂,只是始终没能踏出这一步,而现在,年轻的谢为霖却勇敢的踏出了这一步。
“谢家,知礼仪,懂廉耻!”谢为霖站在谢家大门口喃喃自语,然后挺胸抬头,迈步向前。
为宪兄弟四个则在后面念起父训,“为德立身,行志济世,善承祖绪,良裕孙谋。”这几句既是父亲留给他们的话,也是父亲给子孙定的字辈。
兄弟五人是为字德,将来他们儿子就是德字辈。
以德安身立命,志在济世救民,继承祖宗优良传统,从容顺应天下人心。
谢于宣当年写下这四句话,并用这做为子孙字辈,也是用心良苦,反应他对父亲行事的反对,希望自己的子孙将来能够正家风正德行。
“哥,你说钱公他们会相信咱们吗?”
“哥,你说万一祖父知道咱们跑去告密,会不会恼怒罚咱们?”
“哥,咱们要不要先回家拿点银子?”
谢为霖回头看了眼几个年少天真的弟弟,有些无奈,他们也许只是觉得好玩,还并不能理解他这一步的重要意义。
“我们离开就不回来了,以后就跟着钱公他们起义勤王,你们还小,要不还是先去城外庄子。”
“不,我们跟大哥一起。”
“好吧,走!”谢为霖头也没回,毅然前行,离谢家天赐园渐行渐远!
第31章 黄袍
见到王之仁前,朱以海一路上都在想这会是个怎么样的人。
明末乱世,那些带兵的武将多为跋扈武夫,行事嚣张,既无军纪也无多少忠心可言,兵和匪很多时候并没有什么区别。
比如说江北四镇,高杰本是李自成的同乡兼旧部大将,绰号翻山鹞,后来跟李自成掠来的继配邢氏勾搭成奸,因为偷大嫂,最后只好投降官军,初授游击,积极参与对闯军的围剿,积功升总兵。后来李自成十八骑出商洛,东山再起,一路打进北京城,高杰吓的由陕西经山西、河南一路逃到了山东,后来凭着手底下的三万兵马,九千马骡搭上凤阳总督马士英,移驻徐州,又搭上太监高起潜,摇身一变,成了拥立福王登基的定策元勋。
可高杰本就流贼出身,骄横难制,国家危难之时,高杰却还带兵伏击四镇另一位大将黄得功,还带兵劫掠江淮,最后高杰却也死在了另一位嚣张跋扈总兵许定国的手里。
而四镇的刘良佐受马士英之邀请率兵往南直隶,更是沿途劫掠奸淫,无恶不做,而他的兄弟刘良臣更是早在大凌河之战时就随祖大寿降清了。后来清军南下,刘良佐也是直接就降清了。
四镇中的刘泽清,崇祯末为山东总兵,闯军迫近北京时,崇祯急诏入京勤王,可刘泽清却谎称坠马受伤,招不奉诏。不久大顺军南下山东,他立马就率兵逃到江淮,在商议迎立新君时,他一开始附和东林党史可法刘宗周钱谦益等人表示愿拥潞王。
后来得知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几大军头已经和马士英达成一致,要拥福王,便马上就改变主意了。福王称帝后,开设江北四藩,刘泽清封东平伯驻守淮安、扬州,刘泽清在自己的防区肆无忌惮,扣留所有税赋不缴,甚至劫掠百姓,干预朝政。
但当清军南下时,他的大军不仅没有丝毫抵抗,甚至还早早暗中投降。
再比如湖北的左良玉,号称拥兵八十万,更是在弘光朝关键时刻,打起清君侧的旗号率军直攻南京。
大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但这些嚣张跋扈的武将们绝对有很大一项罪名。
祖大寿、吴三桂等,这些大明的武将,就没有一个能让人赞同的。
王之仁在崇祯末就是苏松总兵,在弘光朝为浙江镇倭总兵官,手下统兵两万五,但他身为国家大将,既没有在闯贼攻入北京时,北上勤王,也没在清虏过江灭弘光时,率兵救驾。
这样的一个总兵官,如何让人信服?
大明朝的总兵官还是比较稀少的,尤其是挂印总兵官,不比清朝总兵多如狗,大明就算在崇祯时也不过二十来个总兵,挂印总兵更少。
这样顶级武将以往的表现,实在是让人怀疑。
要不是朱以海是个穿越者,知晓未来历史,他绝对很难信任这样的一个武将。
以往的经历,无不表明王之仁就是个拥兵自重的军头,根本没有把国家、朝廷放在第一位置。
朱以海与王之仁初次见面,在宁波甬江口招宝山下的定海古城招宝山的威远堡,这里号称镇海要塞、甬江咽喉,海防重镇,素有浙东门户之称。
威远堡在招宝山上,是当年谭纶和卢中为了抗倭而修建的一座堡垒,城堡不大,周长不过六百来米,比高中操场大一点。
朱以海登上山才发现,这威远堡既是海防要塞,居然还是一座寺庙。
“当年倭寇犯边,袭击了舟山普陀山,总督胡宗宪便把普陀山寺庙的僧人等迁至此处,于是这里便既是威远堡,也是普陀寺。”王之仁替朱以海解惑。
招宝山上郁郁葱葱,当年胡宗宪戚继光谭纶等人在此抗倭击寇,不过此时早已远去了鼓角铮鸣,暗淡了刀光剑影,从嘉靖到如今,岁月磨去了许多,只留下满山郁郁葱葱的林木。
普陀寺后来也重回了舟山普陀岛,但这里依然还留有寺人佛像,甚至香火还挺兴旺。
此时的这里,更像是宁波镇海城郊的一个度假休闲山庄,那些条石青砖垒起的防倭城墙山道,此时铺着落叶,夏日里也树荫摭阳,清凉舒爽。
鸟叫兽鸣,仿佛世外桃园。
难怪王之仁要请他来这里见面。
相比起定海城的热闹喧哗,甚至带着一丝对时局的担忧与不安,这里确实仿佛与世隔绝。
王之仁长的很高大魁梧,尤其是这张脸膛很方正,威风凛凛甚至相貌堂堂,一脸忠正相,一个老帅哥,一见之下就能让人心生好感。
他的声音也很低沉略带磁性,比朱以海更有主角范。
甚至初见面之下,姿态放的极低,见面就拜倒在地,是真拜,而不是虚情假意,因为隔着还有十多步远,他直接就跪伏在地,朱以海连扶都来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