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茂被辱,气愤不过。
便直接坐在衙中,拄着拐杖道,“这世道真是越发不成样子了。”
“想不到这方县令油盐不进,这是非要我们剃发了?”周顺道。
这一群乡绅个个功名在身,不少还是大族族长,有好几个跟何茂一样都曾经在朝任过官,如今一把年纪了,本来都快进棺材了,这次来见县令,想着若是能够保发,那也就顺应时势了。
可现在想不到,他们的脸面这么不值钱,被一个年轻人如此侮辱。
“我听说苏松两府皆已恢复,沈犹龙总督苏松驻松江、王永祚巡抚苏松现驻昆山,还有江南提督朱武率军在嘉湖,如今提督黄蜚、总兵吴志葵又聚兵往攻苏州,我看这天下谁属,还未可知。”一名乡耆道。
“不如驱赶这姓方的,然后我们聚兵守卫江阴,待朝廷兵马收复江南!”
何茂有些犹豫,他其实是认定这大明朝已经气数尽了的,要不然也不会今天还跑来这衙门让个小辈侮辱了。
“义阳王在崇明,不似中兴之主。”何茂就说了这么一句,义阳王的名声现在在江南很差,拥立他的八总兵等,各部军纪更差,到处抢掳百姓,向士绅大户逼捐。他们的名声,现在连太湖的水寇都不如。
好歹太湖上的水寇也还会奉几分江湖规矩,就算绑票也多只是求财而已,可那义阳王的兵可不讲什么规矩。
大家平时防这些人都跟防贼一样。
“鲁王在台举义后,积极进取,据说福建两广,湖广江西等地都已经开读诏书,上表朝贺,而沈犹龙、王永祚等也是奉了鲁王之诏,受了鲁王之封,我觉得鲁王将中兴大明。”又一名乡耆道。
江南水乡,交通便利,信息通畅。
这些乡耆既是士宦名门,也往往是地方豪强地主,甚至还兼营工商,个个信息都还是比较通畅的,甚至每个家里现在都还有一支乡勇队伍,这是在北京沦陷后江阴暴动后乡绅们招募组建的,到现在都没解散,不少大户家的队伍甚至还很精悍,装备也很好。
一群乡绅们在县衙里聊了半天,最后都觉得如今明军北伐形势大好,不说打回北京,起码恢复江南是有望的。他们这些人都是本地名望,平时也是享受着大明朝给他们的各种特权,可现在清朝小小一个知县,却如此蔑视他们。
“秘密派人南下拜鲁监国,并请沈总督、王巡抚,还有朱提督等发兵来援,我们各家出兵出饷,召集城中百姓,共守江阴,以待援兵!”
何茂在众人中威望最高,最后一锤定音。
于是议定,各自回家。
第二天一早。
各家子弟百余便走上江阴街头,秀才许用聚众高呼,“头可断,发不可剃也!”
应者云集,无数江阴百姓汇聚,都高呼头可断,发不可剃。
方亨在县衙中闻的外面喧哗,询问,得知是因剃发令一事喧哗,便不满的道,“真是不知死活。”
他叫来县中书吏,让他抄录剃发令,张贴城中各处。
书吏提笔抄写,抄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时候,再抄不下去了,气的把笔摔在地上,怒撕布告,“死则死尔!”
说罢,踹翻书桌,甩袖出衙,不干了。
方亨听到,气的喝令家丁把书吏拿下,“给本老爷杖责四十!”
典史陈明遇等赶紧上前拦住,好言劝说,让方亨手下留下。
“尔这些奴才,个个都该砍头!”
陈明遇等听到这话,个个面色铁青的甩袖辞职而去,一时衙门冷清。
那边书吏出了衙门也加入了集会,并告之方亨准备按剃发令三日限期后,抓些典型开刀。
闻听此语,一众秀才们大怒。
而这时何茂等也派子弟联络北门子弟,北门少年素好拳脚,是那种任侠少年,被何茂等说动,于是纷纷往棉袄里夹上书册,穿在身上充当铠甲,持刀提枪,敲锣打鼓的汇聚起来。
季世美、季从孝,王试、何常、何泰五人为首,一路沿街而行,不断鸣铳。
随着铳响四起,汇聚的人越来越多,同时,从各乡也开始陆续有人赶来,等他们到了县衙前时,已经聚众万余人。
方亨在衙中堂上,吓的瑟瑟发抖,还想让家丁出去喝散众人,可那二十个家丁,虽然好吃好喝供着,来了后也狐假虎威,但现在让他们出去面对激昂万众,却是一点胆也没有的,一个个脑袋摇的跟拔浪鼓一样,任方亨如何催,他们就是不肯出动。
伪知府的一个仆人恰来江阴送信给方亨,觉得知府的名头能唬众,于是自告奋勇出去,站在门口大骂众人,还喊着要报告家主宗知府派兵来杀了这些造反之人。
季世美站在众人前,不屑的看着这个奴隶,“狗奴好大的口气,今日便先杀这只乱吠的狗!”
说罢,健步上前,一把擒住其拖过来,将他打倒在地。
众少年一起围上来,大脚乱踹,不消片刻,这伪知府的奴才便被打死在地,众人发喊,准备趁机打进衙门里去。
莫主簿守在门口吓的直接脱了官袍逃路,方亨家丁们赶紧堵上门,方亨站在门后,颤抖着喊道,“大家且息怒,本县这就给知府和江宁去信,请求免除江阴剃发,大家息怒,息怒。”
第140章 潜伏
江阴。
码头的一处货栈里,一个商人正召集伙计们说话。
“好多士绅摇摆不定,一听那狗县官说愿意向上面写信请求停止剃发令,于是就犹豫起来,没半天功夫,就散去大半了。”
货栈货主程璧是籍贯徽州的商人,在江阴也颇有产业,这处货栈便是他产业之一,不过此时他却对着一个伙计打扮的年轻男子很是恭敬。
只见那个伙计对众人道,“狗官不过缓兵之计,这剃发令乃是鞑子摄政王所颁,又岂是他说停就能停的?况且抗虏恢复,那是忠义所在,岂有半途而废的道理。”
程璧点头,他本来是个富商,扬州之屠的时候侥幸逃的一命,但妻儿老母惨死城中,他发誓要用余生向鞑子讨回血债。他曾去崇明拜谒义阳王,进献金银,也曾买粮送入黄蜚吴志葵荆本澈沈廷扬张鹏翼等军中。
只是后来见他们畏惧鞑虏不敢战,便只好转而南下去朝拜了名声鹊起的鲁监国,在那里他见到了与崇明完全不一样的气象,那才是真正矢志北伐的进取之心。
他破家助饷,献银十四万两,朱以海对这位义商非常赞赏,赐进士出身,授他工部主事。
这次重返江阴,是奉了陈潜夫之命,利用他在苏松常镇的人脉关系,回来协助江阴起义。那个年轻伙计,其实是北伐军监察处的七品主事王正中,这人乃是京营总督王之仁的侄儿,举人出身,为人中正耿直。
他是这次返回江阴行动组的组长,程璧是他副手。
他们的任务既要潜伏江阴,收集情报,还要联络义士忠臣,策动反正。江阴现在的局势发展,对他们的工作很有利,白天他们也夹杂在人群之中。
“还欠了一把火候。”王正中道,他一举人却也精通骑射,这次是主动请缨前来。冷静分析了目前的局势后,他认为江阴城现在大多数人其实都是还心怀大明,尤其是士绅们痛恶剃发令。
但也有部份士绅软弱怕死,不敢反清,因为最近苏松恢复形势大好,有部份乡绅又开始犹豫观望起来,这都是有利条件。
而王中正接到上面的指令,北伐军即将开赴苏州,希望他们在江阴这边策动起义,制造声势,牵制部份清军。
“最重要的是,咱们得抓紧时间拉起咱们的队伍来。”王正中认为还是得靠他们推一把,“程主事你之前说的那个邵康公可以信任吗?”
“邵康公乃是我结识多年的好友,四十不到,武艺纯熟,能力敌四五十人,他家也是本地豪强大户,有许多田地庄园,奴仆众多。”程璧道。
能力敌四五十人的好汉,那绝对是大将之勇,王中正听了很感兴趣,“能否带我拜见?”
“不如让我先去跟他通通气,试探一下,若是他愿意与我们共谋大事,那到时我再引他来见。万一他心有犹豫,或是暗里降虏,也不会暴露你。”
“好吧,还有什么人可推荐联络?”
“徐观海,原是长江水师太平营游击,南都亡,曾劝刘孔昭死守太平府,刘孔昭不从谏,随从东下。后又劝守苏州,仍不从。于是乃辞职回江阴老家,现在家养病。徐观海知兵,且其弟兄子侄等,皆勇武知兵,若起事,可为将主持。”
王正中将两人名字仔细记下。
一边考虑着,一边拿起勺子搅拌旁边锅中的炖肉,肉炖了一个多时辰,此时散发着诱人的气味,“先吃饭,这些天大家东奔西走也都累了,多吃点肉,接下来更有力气跑。”
伙计们也都笑着拿大碗来盛肉装汤,他们有些是程璧的家丁、伙计,也有王正中从南边带来的。
大家吃的高兴,干脆光了膀子挥汗猛吃。
饭后,王正中和程璧又商议了会,“如今姓方的狗官躲在县衙里不敢出来,行缓兵之计,县里真正主事的是典史陈明遇,另外最有威望的还是乡老何茂,另北门季世美和诸生许用也很有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