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海上升明帝 (木子蓝色)


  不过起码从气势上来说,这确实已经有一个藩镇的气势了。
  全军三万二千余众,马步和水师都有了。
  各营依次列阵接受检阅的时候,沈宸荃这位大学士甚至都激动的哭出声来,陈潜夫这位狂士则仰天长笑,大喊中兴有望。
  检阅完毕,沈宸荃当面奏请。
  “臣请改烈皇庙号。”
  “沈卿为何有此提议?”朱以海有些意外,崇祯也死了这么久了,怎么现在又提起这事来。
  做为大学士,且是唯一留在朱以海身边的大学士,沈宸荃很年轻,而且他很少有反驳朱以海的时候,更多的时候充当着一个助手的角色,朱以海的各种想法,他都是坚定的去执行。
  这也导致绍兴行在那边甚至有些不满声音传来,说他不配这阁臣之位。连御前这边也有许多人认为,沈宸荃不像大学士。
  “殿下,臣以为之前弘光朝为烈皇所上庙号不妥。”
  弘光建号后,南京朝廷派人去北京祭祀崇祯思陵,并给崇祯定了庙号和谥号。
  谥号选的是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
  选的这谥号和庙号,其实谥号还行,虽然名头一长串,不过这也是从唐朝开始的滥殇,实际核心就是一个烈字,这个字选的跟崇祯还是有些匹配的。
  不过这个庙号,其实是带有几分贬意的。虽然说皇帝庙号的字跟谥法不是完全相同的,但基本上也是这种意思。
  谥法里,思字有褒有贬,辟土兼国曰思,但追悔前过也曰思。
  因此到底是褒还是贬,就存有疑义。
  崇祯死后,其实大明的士人百姓对这位皇帝是既有同情,也有一些不满的,觉得他亡了大明天下。
  或许也正是因此,所以在今年初,弘光朝廷又给崇祯改了个庙号,改为毅宗。
  谥法本无毅。
  《说文》:“毅,有决也。”《论语·泰伯》:“毅,强而能断也。”《左传·宣公二年》:“杀敌为果,致果为毅。”《国语·楚语下》:“强忍犯义,毅也。”
  毅明显比思要好的多。
  弘光朝建号开始,给崇祯上思,等快灭亡时改上毅,可能也是一开始瞧不起崇祯,觉得折腾亡国。等他们自己也快亡国时,才感觉崇祯的不容易,赶紧改庙号。
  崇祯是清朝安葬的,给的谥号是端皇帝,庙号怀宗,陵曰思陵。
  不过很快就有降清的前明大臣上奏,以兴朝谥前代之君,礼不称。
  意思就是咱们大清的皇帝怎么能给前明的皇帝称宗呢,他们又不是咱祖宗,于是去怀宗庙号,改谥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
  慈仁短折曰怀,这本是个平谥,带有几分同情味道。
  但改成愍帝可不好听,在国逢难曰愍(逢兵寇之事);使民折伤曰愍(苛政贼害);在国连忧曰愍(仍多大丧);祸乱方作曰愍(国无政动多乱)。
  反正愍皇帝跟衰帝、灵帝、后主、废帝这些是差不多的。
  沈宸荃此时上奏,提出要给崇祯改上庙号,是认为如今形势好转,崇祯那是咱大明天子,咱们得尊奉。
  鲁监国毕竟跟崇祯皇帝的关系较为疏远,那都是隔了九代的远亲,民间说隔五代就是出五服不算亲了。
  何况隔了这么八九代。
  此时给崇祯改庙号,其实也是为了增加朱以海监国的正统性,为将来继位加分。
  正统、法理这个东西,乱世时有时不值一钱,但有时却又非常重要。
  何况现在朱以海北伐三吴,马上要跟义阳王的人马碰面,这种时候法理正统这个东西越发显得重要。
  “臣请改烈皇庙号威宗!”
  猛以刚果曰威,猛以强果曰威,强毅信正曰威。
  庙号不是谥号,自有一套体系,却也与是有好有坏的,大的方面来讲,祖有功宗有德,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
  在汉代时,只有最杰出的皇帝,才会有庙号。
  但汉以后,不管阿猫阿狗,只要当了皇帝都有庙号,哪怕是亡国之君。
  甚至唐以后,除了开国皇帝称祖,后面的皇帝不论好坏都称宗,再差也能混个僖宗。
  废帝、哀帝、少帝那三个可以不算。
  威宗这个庙号,威虽然是个美谥,但用在庙号上却一般。
  朱以海想了想,觉得不管是思还是毅或是威、怀,其实都不够符合崇祯,甚至主要强调的是他的失败。
  “烈皇虽北京殉国,但在位十七年,也是兢兢业业,孤以为,思、毅、威都不足以配烈皇,不如用肃宗!”
  思宗强调的是悲情,威宗则过份美好,明显也与事实不符。
  相比之下肃宗这个庙号,表示的是有中兴意愿却最终未能成功之意,这挺符合崇祯的,毕竟崇祯算是明朝皇帝中极勤政的了,内阁大学士都拜了五十多个,那是头一份。
  但他的北京城先让大顺军攻破,接着又让清军占据,江山残破也是事实,自己都落了个自缢的下场,本来思宗是挺符合的,但扶不起的刘阿斗就是思宗,咱毕竟也还是大明延续,这样称崇祯不太好。
  “肃宗烈皇帝!”
  沈宸荃想了想后,也觉得非常不错,想想崇祯也确实悲惨,自缢于煤山,死时才三十三岁,已经当了十七年皇帝。
  结果在煤山歪脖子树下尸体摆了三天,才被发现,还被刘宗敏派人拉到东华门外又停尸三天,陈尸示众。
  最后还是明朝兵部主事刘养贞将夫妇二人葬于田贵妃墓中。
  清军入北京,为安抚人心,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进京,特意命在京前明官员为崇祯哭灵三天,可要设灵祭祀,牌位上就得有谥号,多尔衮不懂汉文化。
  明左中允李明睿上谥号端皇帝庙号怀宗,多尔衮也就采纳,还带着一众八旗贵族在这面怀宗端皇帝牌前也假惺惺哭了几场。
  直到后来有投降的汉奸提醒,你新朝为何称前朝帝为宗?
  这不乱认祖宗吗?
  于是这才赶紧改了,只称愍帝,只给谥号不给庙号,毕竟大明都亡了,哪里还有宗庙,大清不可能还祭祀老朱家。
  如今大明在鲁监国的带领下,捷报频传,中兴在望,大明将再续正统,继续传承,思宗那是亡国之君的庙号,大明既然没亡,思宗当然不合适。威宗那是睁眼说瞎话,崇祯真要那么威,那不可能自缢而亡了。
  如今朱以海给了个肃宗,既对崇祯的勤恳用心认可,但也同情他有心无力的中兴失败。
  再想想历史上唐朝肃宗之后,大唐可是又延续了百多年,这肃宗还是不错的。
  “殿下所定肃宗,比臣所提更合适,臣请用肃宗庙号。”
  朱以海对这种事情不太在意,“此事还烦请沈先生去信绍兴行在,与诸位留守阁臣们商议决定吧。”
  沈宸荃点头,又道,“臣以为弘光北狩,请遥上尊号。”
  给弘光加尊号,不是多关心他,实际暗含的意思就是代表这个皇帝正式靠边了。
  “此事也由沈卿与行在那边阁臣商议一个吧。”
  “臣请遥上尊号圣安皇帝!”
  “你们定吧。”
  弘光现在去北京的路上,虽然还没死,但按历史,他也就顶多还一年的命了,明年,鞑子就要找个借口,把弘光还有那些投降的宗藩王爷都给杀了。
  他们已经是过去式了,不管是弘光还是潞监国。
  这个天下,还得靠鲁监国!


第116章 各怀鬼胎
  杭州。
  交接事务已经到了尾声,正准备班师北返的博洛又收到了一封李遇春的捷报。
  这些天,李遇春的捷报那是一封不等一封的发过来,昨天收复澉浦,今天收复海盐,明个收复平湖,后天又收复嘉兴。左一个招降海宁叛军郑继武,右一个招降朱大纲。
  今天招降五百,明天接纳一千。
  各地乡绅更是纷纷剃发归附,牵羊担酒喜迎王师。
  反正在他的一路扫荡之下,就没有一路叛军能够坚持住,虽说在祝家庄吃了个亏,折了两千人马,但他们也在那一战彻底击溃了嘉兴伪明叛军的精气神,自那以后,再没有一支伪明军敢直面他们了。
  李遇春每战必胜,攻无不克,俨然战神降临。当然,这一切胜利,也还离不开一个叫严我公的海盐举人,此人曾在祝家庄的战斗中,带领族人同乡,在关键时候在伪明军的后方制造混乱,烧毁他们的营地、粮草,甚至是他们引着李遇春绕道迂回杀入伪军大营,最终夺取胜利。
  而这个严我公后来又四方奔走联络嘉兴各地乡绅士人,甚至是本地驻军将领,为他策反招降了不少人马。
  比如海盐的郑继武朱大纲就是此人只身入城,凭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他们再次反正归附。
  反正严我公招降无数。
  博洛都不由的对这个一身是胆而且满身长嘴,唇舌比刀枪还厉害的举人很好奇了,李遇春大力举荐,他自然也不能无视。
  虽然还有几分怀疑李遇春谎报军功,但派出去的几路快马,都回报说如今从海宁县一路到嘉兴府城秀水,确实都高举着绿营的旗帜呢。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