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席卷天下 (明镜要高悬)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明镜要高悬
- 入库:04.13
建设司长钟镇奴专门安排了工匠和人员伐木,先把营地附近的伐掉,为将来扩大营地做准备。
伐掉之后统一加工,再送往各建筑点。
之前工具少,加工慢,这次丁毅从登州回来,买了大量的工具,加工起来速度快了很多。
房屋也很简易,就像前世工地的集装箱房,但这里比较大,平均每个房间三十平方,一个连着一个,分配方式以有家属的优先在同一个堡,没家属的在同一个堡。
丁毅走进一个做的比较快的堡中房间看了下,发现正在做床,亦全木结构。
考虑到冬天会很冷,丁毅想了想:“床下改成土石,将来可以烧火,冬天睡觉就不冷了。”
他稍微形容了下,众人和工匠马上懂了。
这个时候的老百姓,因为柴火和煤都很贵,很少有人会这么干。
旅顺树多,丁毅也顾不得绿化和环保,先烧起来,保住兄弟们的冬天能过下去再说。
因为房子有部份木结构,为防火烧起来,丁毅又叮嘱了一番注意事项,每幢房与房之间都要有隔离带,即便烧起一幢,也要烧不到另一幢。
“这边一共要盖多少个堡?住多少人?要多少时间?”丁毅最后问钟镇奴。
“一个堡大概住90-100人,先盖十个堡,每盖个堡要一个月左右,同时开工四个,三个月内能全部盖好。”钟镇奴回答很快:“按大人要求,过年前争取盖二十个,为以后人口多了做准备。”
按丁毅的规划,每个堡四周都要囤田,堡内堡外都有厕所,水井。
每个堡囤一千亩,十个堡就一万亩。
每个堡有90-100人,开垦1000亩新田并不难,考虑到有儿童和老人在里面,还要打井什么,钟镇奴和几个种田好手们商量过,大概赶的上冬季播个大豆先试下。
丁毅听了比较满意,原以为按进度来,最起码到明年春天才能开始第一播。
他之前召集过会种田的人商量过,旅顺这边,还是以种麦稻两熟为好。
明朝时,北方小麦产量大概为一石左右,秋稻大概也是一石出头,全年两石多点。
南方产量高点,麦一石,稻能达两石,全年三石左右。
旅顺这边,全年能亩产稻麦两石五斗,就已经算达成目标了。
这时后勤司一个工作人员,不停的看丁毅,好像有话说,又不敢说。
丁毅马上注意到他:“你叫啥名字,有什么话就说?咱们南营有事,就要大伙一起商量。”
这人大喜,激动道:“俺叫郝大元。”
“大人,这边靠南的地,多碎石,杂草生根,最好要用牛来耕翻,明年秋播,也是需要深翻的,得早作准备才是。”
丁毅一拍脑袋:“啊呀,我都忘买牛,,郝大元,你说的好,提醒的及时。”
转身向杜如海道:“给他记一功,分房子时,优先让他先选,赏米五斗。”
郝大元呵呵傻笑:“多谢大人。”
四周众人神色各异,也不也相信,这都有赏?
“本官马上派人去办。”丁毅想了想道。
南营耕牛现在才二十头,还是袁崇焕在时,丁毅向徐敷奏要来的,但旅顺也穷,也多少牛,丁毅打算去登州买。
“大人若是去登州的话,可买些壮实的公母牛,俺会配种,将来能生小牛。”一中年男子紧张的举手道。
“会养牛?”丁毅大喜:“可是小牛成活长大不容易?”
“俺以前就是干这行的,十头小牛,活五六头没问题。”
“这也是人才啊,要重用,生出小牛,重赏。”丁毅赶紧对杜如海道。
这人亦是大喜。
见两个人都被丁大人夸讲,更多的人开始提出各自的意见,有的是对堡的建筑,有的是对田地的利用。
丁毅耐心的一个个听,有用的都要杜如海他们记住,并实施,没用的也不骂他们,而是鼓励表扬。
大伙都觉的丁大人没驾子,又和气。
从这边回来时,丁毅看到周围,已经有开垦出来的新田,正在播种他刚买回来的疏菜种子。
眼下因为有粮,新垦田地很慢,都以基建为主,刚开出来的十几亩田,丁毅手下的人都建议先种菜,到春播之后,有大量的田地出来,再种粮食作物,但东江这边冬天天气寒冷,一般的菜也不容易种,丁毅也不懂这些,自然交给懂的辽民来干。
第98章 颗粒火药与定装
丁毅接着来到匠作局。
匠作局分火器和冷兵器,还有甲具,衣物等四个分部。
原本只分三部,这次丁毅回来又多分一部,这个衣物部,他开始考虑放在后勤司还是匠作局,最终放在匠作局。
衣物部全是女性,从全营妇女中挑选精通针线活,会织物的女子一百多人。
她们主要负责做衣物。
之前的明军们啊,真是大部份都是衣不遮体的,徐大堡的兵还好点,当日徐大堡大胜,夺了很多后金军的衣服。
后来收的旅顺兵马,和东江来人,简直惨不忍睹。
这次丁毅从登州回来,买了大量的布料和棉布,袁崇焕发饷的时候,也送了一批新的鸳鸯战袄。
但不出意外,以后明军们就这么一套衣服,用不了多久就会穿成破烂。
所以丁毅组织人手,开始替全营制作新衣,丁毅的要求是,所有明军将士,夏装,秋装,冬装各两套。
然后等全部做完后,再做出来的,装放到军民服务中心,让老百姓和军人自己需要的买。
比如军人的家属,到时肯定会想买的,因为他们家有饷银可以消费。
衣服的式样皆按明军式样来制,丁毅不打算推陈出新,至少现在是不会这么干。
以丁毅和匠作局的估计,一百多人大概三到四个月能完成全营军士的配装。
到时每天少量制作衣服拿到军民服务中心售卖,其余人可以在匠作局帮忙,这也是丁毅为什么要把她们放到匠作局,而还是后勤司的原因。
匠作局火器部有很多事要做,丁毅这次买了大量的硝石,硫磺,但火药买的比较少,这玩意市面上光明正大流通的不多。
但他的兵马今后要以火器为主,所以必须要大量的火药。
他决定回来后烧木取炭,然后自己配制火药,这里就需要大量的妇人来帮忙工作。
丁毅赶到时,火器部正有人在配制火药,李忠义也在现场看着。
他们用的是丁毅介绍的黑火药最佳比例,74%硝,11.5%硫,13.5%的木炭。
在边上百米外,还有人在烧炭。
烧炭的方法也很简单,不但丁毅知道,辽民中,工匠中也大把人知道,大家七嘴八舌。
然后选用了两种方式,一种是靠山坡面挖窑洞,在洞里堆满木头后,点火燃烧着,再覆盖,上面先留孔,让木材在窑内经过不完全燃烧,炭化,挥发物逸出。
另一种是让工匠制大铁桶,把木头放在铁桶里,铁桶下面烧火,四面留烟孔,以保证气流,大火烧几个小时,然后覆盖烟孔,使其经过不完全燃烧而炭化,最后冷却,打开铁桶后,就是精致的自制炭。
前者制成的炭可以用来民用取暖,后者很适合制火药。
还有人提议,制炭前先把木材晒或凉一两天,则更好,而且用硬木制炭最佳,但旅顺这边松柏木较多,硬木较少。
李忠义带着丁毅看他们制作过程。
每个妇人都拿着研钵和研体,有的磨硝,有的磨硫,有的磨炭,每人磨一种,磨完之后,都要清洗才能再磨。
全部磨成粉后,按比例配制,再放到一起磨。
这时候磨的时候就比较小心,附近五十米内不能有烟火,远热热源,速度不能太快,动作要柔和,大概要磨十五分钟左右。
明代的火药到这里就算做好了。
但丁毅的没有结束。
因为他要弄颗粒火药。
颗粒火药在十四世纪欧州已经出现,这是火药技术的一场革命,也是火器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在这之前,包括现在的明代都是用粉末火药当发射药,这有很多缺点,运输不便,燃速不均匀,容易受潮。
特别是粉末装的火药挤在枪管里,受力时容易挤压在一起,这样点火时,因为缺氧而无法完全燃烧,这样就降低了火药的威力。
后来有枪手装的不紧,但装的太松也不能发挥火药的威力。
所以厉害的枪手,会把火药装的不紧不松,对操作要求很高,也费时间。
而颗料火药改掉了上面所有的缺点,他们易运输,不易受潮,燃速均匀,装的再紧都有空隙,便于氧气燃烧,把火药的威力做到了最大化。
最重要是,同等威力下,颗粒火药的消耗,只有粉末火药的一半不到,进一步降低使用火器的成本。
于是丁毅这边在研磨好后,继续加8%的水,继续混合火药,少量多次的加,直到火药呈现厚黏土的质感,这时就可以用筛子把他筛成无数小颗粒,然后放在干净的纸上晒干。
颗粒火药就形成了。
李忠义看到丁毅过来,兴奋地的向他介绍。
“用丁大人所说的方法制成的颗粒火药,前几天试了几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