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席卷天下 (明镜要高悬)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明镜要高悬
- 入库:04.13
一级舰---三层炮甲板,火炮90门以上,排水量1200吨以上。
二级舰---三层炮甲板,火炮80-90门,排水量1000-1200吨。
三级舰---两层炮甲板,火炮50-80门,排水量600- 1000吨。
但由于此时造船技术的局限,三层甲板战舰尚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其中最严重的便是船身缺乏稳定性。由于三层全炮甲板的布置,十七世纪的三层甲板战舰都显得异常高大。
船高与船宽比例上的不协调使它们经常发生惨案,最惨痛的案例发生在1628年一-瑞典王国的豪华战舰“瓦萨”号在出航后不久即因上层建筑过高导致的重心不稳而倾覆,而它只不过是一艘装备了两层炮甲板和64门火炮的三级战舰罢了。
事实上由于十七世纪大多数三层甲板战舰都是当时王公贵族们富贵和权力的象征,船尾采用了大量华丽复杂的雕塑,使得本来就已令人头痛的稳定性问题更加严峻。而由此带来的船体操控等一系列问题更是为水手们所诟病。
进入十八世纪后,这些问题在造船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情况下有了很大的改进,巨舰们的黄金时代来临了。
从十八世纪初到十九世纪初的这100年里,三层甲板战舰无论在实际作战中的表现还是对敌人的威慑力上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在这一时期,英国也对风帆战舰的等级进行了重新划分,其中前四级均为战列舰,包括:
一级舰----三层炮甲板,火炮100门以上,排水量2500-3500吨。
二级舰----二层炮甲板,火炮90-98门,排水量2000-2500吨。
三级舰----二至三层炮甲板,火炮64-80门,排水量1300-2000吨。
四级舰一两层炮甲板,火炮50-56门,排水量1000-1200吨。
丁毅这边因地制宜,在十七世纪三级战列舰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其中以钢铁承重构建代筑了木承重构,足足提前了两百年,使的他的船身更加的稳重和坚固,甚至可以放弃少量侧面装甲厚度。
同时欧州制造战舰,都喜欢弄的豪华,复杂,展现美观,丁毅这边尽得极简,移出空间,提高稳定性。
所以长生一号造出来后,吨位在此时的二级和一级之间,稳定性却在三级(此时船级别越低越稳定)
因为一切从简,吨位足够,空间容量大,长生一号满载可以达1000人。
当然,长生一号也有缺点,就是火炮比较少,才四十八门。
同时代的欧州三级舰都在50-80门火炮之间。
他们俘获的台南号也有近六十门。
丁毅减少炮位,等于增加了空间,其他储物空间和载人空间就能增加。
他现在的对手还在大明和日本这一带,48门火炮的船基本够用了,而且他还在长生一号上准备了新式的武器,在近距离下,比火炮更强更可怕。
带众将看过三级战列舰后,丁毅继续带着他们前往长生岛的另一倾。
现在猪岛空间已经满了,部份匠作局的工匠又搬到了长生岛,这边也在打造火炮,主要是舰炮,可以就近安装在船上。
长生岛南侧有一片空间,此时李忠义带人,正在准备试验新武器。
丁毅和众将到了之后,众将惊奇的发现地面上堆了一堆杂物,大部份是木制,也有钢铁和很多铁饼。
这是什么兵器?
来之前,都听说有秘密武器,这会看到,都很新鲜。
“丁大人。”李忠义等一群匠师们围了过来,都乐呵呵的,看起来挺高兴啊。
“昨天咱们试了下,果然很可怕,所以赶紧请丁大人过来观摩下。”
“有啥可怕吧,比火炮还可怕吗?”毛信翁声翁声的道。
李忠义愣了下,果断点头:“比火炮还可怕。”
嘶,这下马上提起众将官的兴趣了。
对喜欢打仗的军人来说,比火炮还可怕的东西,才对他们胃口。
“那开始吧。”丁毅笑道。
李忠义一挥手,现场来了几个民夫囤兵似的人物,众人顿时莫名奇妙。
这些人穿着不像是炮兵,也不像是工匠,更不像战兵,好像就是普通的百姓和囤兵之类。
“准备。”李忠义还举了个小旗旗,然后一挥手:“开始。”
只见民们囤兵们一涌上而上,拿起地上的各种构件开始。
很快大伙就看出来了,他们在组装东西。
地面上的东西其实挺简单,几个柱子,构件,一堆也就十几件,组装起来非常快,看起来也挺容易。
也就后世五分钟不到,就差不多一台就组装好了。
地上的材料共组装了两台,一台就是平放在地上,另一台的两侧有木轮,看来可以推着走。
第533章 你开心就好
“投石机啊。”马上有人叫起来,切,有人一脸不以为然,还以为什么家伙比火炮还厉害,
原来是投石机。
“是回回炮。”李忠义笑道:“又叫配重式抛石机或重型投石机。”
“这玩意现在还有谁用?都是火炮的天下啦。”徐威也嚷起来。
元朝时回回炮运用到了巅峰,进入大明之后,就慢慢淘汰了,现在谁还用这玩意,都是火炮。
“嚷啥嚷啥,看着就行,你们厉害,你们来?”丁毅又笑骂道。
众将赶紧噤声。
“李忠义,给大伙简单介绍下。”丁毅又道。
李忠义笑吟吟和大伙介绍,自家的回回炮和元朝的回回炮,有啥不同。
是一种加了杠杆配重原理的抛石机,
“回回炮”的主要制作者是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这两个人都是西域(今玉门关以西)回回人(伊斯兰教),因此炮名叫西域炮、回回炮,又因首先在攻打襄阳、樊城时使用,又名襄阳炮。由于它的发射威力大,所以,又叫巨石炮。
元史中有记载:(公元1271年)与阿老瓦丁至京师。十年,从国兵攻襄阳未下,亦思马因相地势,置炮于城东南隅,重一百五十斤,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宋安抚吕文焕惧,以城降”。
元朝当年攻襄阳好久,最后动用了新造的回回炮,这才逼降。
当时回回炮发射的都是一百五十重的巨石。
当时的元朝对回回炮手和军匠的训练、组织、管理极为重视。在攻破襄阳的第二年,设立了回回炮手总管府,从此把回回炮带到世界各地,名声远扬。
欧州那边,也很快发现这种器械的投射力来自沉重的配重物的重力,而不像投石机和弩炮那样来自于绳索的扭力,并称之为抛石机。(配重式抛石机)
他们也马上用来取代了投石机,因为对于抛石机的偏好可能是由于它可以将重达300磅(136kg)的石弹投射出去,比起最大型的投石机所能发射的石弹要沉5~6倍。
到了十四世纪中叶,有的抛石机能抛射将近1000磅(约454公斤)重的弹体,威力巨大。试验表明,吊杆长50英尺(约15.2米),平衡重锤为10吨的抛石机能将200到300磅(约90-136公斤)的石弹抛射约300码(约274米)的距离。可以投掷一个或多个物体,物体可以是巨石或火药武器,甚至是毒药、污\秽\物、人或动物的尸\体,达到心理战的目的,那些污秽物同时也是最早的生化武器。
随着李忠义的介绍,众将觉的一阵恶心,咱们现在打仗要这么下作了,什么都扔了?
这是要打盖州吗?
当然不是。
很快他们发现民夫们拿过来一个像现代足球大小的黑乎乎东西,李忠义示意大伙后退,散开。
这玩意用羊皮制成,里面包裹着大员的石油。
为了飞行的稳定性,石油灌的很满。
只见左边这个抛石机率先开始。
一个囤兵拿起刷子,刷子在个铁桶里沾了下,轻轻刷在石油弹外面,并且是远离缝口处,大概刷了二分之一石油弹。
顿时一股石油味扑面而来,丁毅示意大伙再退退,离远点。
另一个囤兵用准备好的火源碰了下。
哗,石油弹外面顿时被烧了半边。
“发”边上用力一拉,配重铁箱狠狠落下。
嗖,石油弹飞了出去。
大概飞了两百米后,重重落地,呼的一下,羊皮裂开,火焰遍布四周。
大伙面面相觑,感觉也没多厉害啊,不就是个投石机,加火攻吗?那有火炮过瘾。
丁毅一看众人表情,就知道他们不了解汽油的威力。
可以说,没有汽油弹之前,丁毅也不愿意去攻盖州,因为皇太极在那边,经营的和他们的复州一样,到处都是坑和碉堡,火炮都没有用的。
但有了汽油弹,想想一口气给城中投个一千个汽油弹,这个时代,还有什么坚城能守的住?
想想都酸爽。(当然,现在石油是差了点意思。)
当然,现在他也懒的得他们解释,以后只有用实战来证明汽油弹的威力。
李忠义这时道:“我们根据测试。”
“配重箱两千斤,可以把20--25斤左右的汽油弹,投到250米左右。”
元朝时的回回炮,投的石弹重一百五十斤。
但丁毅投的石油弹只有五斤---二十五斤。
所以他们即轻减轻配重箱后,最远能投到一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