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席卷天下 (明镜要高悬)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明镜要高悬
- 入库:04.13
有明军看他还小,持着弓和铳没动。
“等什么。”身后陈阳一声厉喝。
架,陈阳的马高速冲上去,挥起长刀。
蒙古人转身,惊恐幼稚的脸,死死瞪着陈阳。
扑哧,一颗脑袋冲天而起。
“敢于反抗的,皆斩。”陈阳说完,架,一拍战马,冲向蒙古车队之中。
这部蒙古部落能战之士皆被之前征调到前方,如今还敢战的都被刚才杀死,余下的都是老年人和妇孺,明军一冲进去,立马纷纷跪降。
必竟他们都看到了,刚才敢反抗的人,没有一个能活着。
丁毅抬头看了看四周,突然道:“沈志祥,你带一队骑兵,回去等上一队步兵,守着西去的大桥,不要与清兵战兵纠缠,只拦财物和牛马。”
从朝鲜境内往明国境内,只有两座桥两条路能走,丁毅过来的那座桥,清兵肯定去不了,只要守着另一座桥,义州附近的所有蒙古人,皆是瓮中之鳖,逃也逃不掉。
他们要么往朝鲜腹地逃,要么只有被抓。
沈志祥领命而去,点了一百骑兵,跑回到义州附近,等了没多久,终于来了一队骑兵的步兵,大约有四五百人都到了义州。
他直接要了三百人,先往桥那边去,半时辰不到就看到桥边全是人。
很从清兵和蒙古牧民都在这边。
牧守在义州南和西的牧民知道消息快,已经往这边跑了,但蒙古人带着好多牛马羊还有大车,那里跑的快,特别过桥很慢。
人群无比喧闹,到处都是叫骂声,哭喊声。
清兵战兵们想快点跑过桥,蒙古牧民一车车的东西却堵在桥上。
有清兵看到明军过来,吓的魂飞魄散,不顾三七二十一,直接把蒙古人一车车的财物推到河里,然后举起砍刀,扑哧扑哧。
桥上顿时惨叫连连,手无寸铁的牧民被清兵随意的砍杀。
他们杀开一条血路,拼了命逃到对岸,疯狂往镇江跑去,然后又吓破了胆,带着镇江的清兵再往西跑,镇江也丢了。
其实这时清兵聚集在这里的战兵比沈志祥多多了,足足有一两千人。
但他们已然被明军打破了胆,看到明军过来,下意识就赶紧跑。
沈志祥一看对方兵多,也故意跑的慢,等清兵过河再说。
他得到的命令是尽量拦住蒙古人的财物和牛马羊,自然不会与清兵拼命。
等他的一百骑兵到了桥头,清兵的战兵已经全跑了,余下数千蒙古牧民跪在边上,到处是一片哭喊声。
第525章 说的很有道理
下午大概三四点左右,明军所有步兵到达义州。
然后所有步兵骑着马,分几队往四周搜寻蒙古牧民。
接下来三天,丁毅的兵马到处抓人,清兵和蒙古人要么会游泳,涉水过河,要么往朝鲜逃,留在义州附近的全部被一批批抓起来。
很多蒙古人都是抛弃一切,直接想办法逃过鸭绿江。
到8月13日,抓人的押着俘虏纷纷回到义州。
经过半日统计,加上前几天的战果,明军大获全胜,俘获无算。
此次征战义州,共活捉女真建奴632人,蒙古人28900余人,(其中战兵6000左右)。
获完好战马11900匹(包括未成年小马),牛4500余头,羊135800余头,其他畜禽1万余,各种车辆三千多辆,得到黄金8500两,白银66万余两,各种粮食食物装满了三千多辆车。
当然,丁毅付出也是比较惨重。
全军一万多人,伤亡一千七百多,其中阵亡近八百,也是他历次战役中死伤最多的一次。
大部份都是被清兵炮击时,阵型太密造成的重大伤亡,还有和清兵骑兵对战的死伤。
好在这个时代的火炮打的比较慢,而且丁毅的炮兵反击的效果好,不然怕是死伤更重。
但这次对丁毅也是个警惕,以后与清兵野战,也要防着对方用火炮埋伏,打他的步兵阵营。
但打成这样也算不错,当年大凌河之役,皇太极埋伏了四十门火炮,吴襄宋伟等明军四万多人,被一轰而散,全军皆没,其中投降了三万多,仅三十多人跑回来。
丁毅的兵马面对着炮击,阵型乱而不散,还顶住四面八方的清骑攻袭,能打成这样,算是相当不错。
当然,这也有鳌拜的炮少的侥幸,若是鳌拜有四十门炮,那也是很危险的。
战后,丁毅把缴获的十几门红夷大炮(有几门在义州,没带到战场上)统统运到海边上船带走。
原本想让俘虏尽拆义州城,再一把火烧光了城中一切。
不过丁毅想了想,觉的留着义州城还有用,便没动。
他带着数万俘虏沿原路返回,到了铁山后,丁毅会把俘虏一分为三,一部份留在铁山一线囤田筑堡,一部份运往济州,一部份运往大员。
其中有六成左右,将分批运往大员。
但在分批之前,丁毅会进行筛选和清除。
满清征服蒙古各部后,通常先是进行联姻,满清各贝勒贵族包括皇太极、老奴等都是大量和蒙古上层联姻,还有一些,比如察哈尔部被征服后,皇太极更把林丹汗的儿子额哲扣在盛京以为人质,然后又娶了林丹汗的大老婆博尔济吉特娜木钟。
所以,联姻和人质是满清贯用的套路。
但丁毅不能这么干。
首先蒙古人已经好多贵族和满清联姻,丁毅的部下再和他们选择联姻,等于让蒙古人两面讨好,脚踏两只船。
皇太极征服蒙古各部后,基本都是让各部守在自己原来的草原上,每次要征战时,让他们一起出兵,有时为了等蒙古人出兵集合,都要等好几天。
只有察合尔部因为没地盘,所以迁到朝鲜义州来。
丁毅首先没地方让他们牧守,草原都是在皇太极手上。
也不愿意每次打战时,征召蒙古人,等他们来集合。
他喜欢干净利落一点,更直接一点。
皇太极要的是盟友,而丁毅要的是---听话的奴役。
八月十五日,近三万蒙古各部(主要是察哈尔部)已经全部到了铁山附近,正准备轮流上船往皮岛。
此时蒙古各部在丁毅兵马的监护下,先被分出两波人。
其中一波是蒙古各部的台吉领主和贵族,另一波是中高层人员。
明末蒙古各部,仍然保持着封建社会的领主制度,但这个时期的封建领主阶级和牧奴阶级都发生了变化。
自成吉思汗至达延汗(孛儿只斤·巴图孟克,蒙古第32位大汗,也算是最后大一统的大汗了吧,察哈尔的鼻祖),大汗同姓宗亲领主和大汗异姓功臣领主并存,达延汗撤废了赛德(即大汗异姓功臣领主>领地之后,大汗异姓功臣领主失去了特权,沦为大汗同姓宗亲领主的“阿勒巴图”。
在稳固了统治权以后,达延汗开始分封诸子,建左右两翼六个万户——左翼三万户为察哈尔部万户、兀良哈部万户和喀尔喀部万户;右翼三万户为鄂尔多斯部万户、土默特部万户和永谢布部(哈喇慎、阿苏特)万户。左翼三万户由孛儿只斤·巴图孟克自己直接统辖,大汗驻帐于察哈尔部万户;右翼三个万户由济农代表大汗行使管辖权,济农驻帐于鄂尔多斯部万户。达延汗的这些举措,为后世蒙古各部落形成的起源,重新划定蒙古各部的行政版图等,均影响极为深远,它形成了漠南、漠北、漠西的各个蒙古部落,这种格局一直保持到现在明末。
除了领主阶级外,下面的牧奴阶级逐渐分化为三个阶层:上等户、中等户、下等户,他们通称为阿勒巴图。
上等户叫作“莎音洪”(包括失去特权的异姓领主),他们家道殷富,拥有奴仆和大量牲畜(基本都是成千上万),他们必须向所属封建领主承担赋役,但在经济上剥削贫苦的阿勒巴图,其中一些人成为台吉领主(大汗同姓宗亲领主)的僚属,叫作“额尔和惕”(官吏),有些人为领主效力有功,被免除额定赋役,叫作“达尔哈惕”(被免除赋役者)。
中等户叫作“都末达洪”,他们有足够自给的牲畜(几百到几千头不等),是封建领主征用实物的主要对象。
下等户叫作“阿达嘎洪”,他们只有少数牲畜甚至没有牲畜,生活贫困,无力摊纳财物,是封建领主征用劳役的主要对象,有些人甚至还沦为上等户的奴仆。这部分人人数最多,是社会生产的主要担当者,他们同中等户一起以自己的劳动养活着整个蒙古社会。
蒙古各级封建领主构成封建统治阶级。可汗和济农,处于统治阶级的最上层。在可汗和济农之下,有洪台吉、台吉、塔布囊等,他们是兀鲁思和鄂托克的领主。封建领主有权独自处理领地内的军事、行政、司法等一切事务,并拥有向属众课税、征役的权力。但小领主对大领主,大领主对可汗,则保持着层层的陪臣关系。这种陪臣关系体现在他们对所属上级封建领主承担的“阿勒巴”(赋役〉义务中。阿勒巴义务包括:参加上级封建领主召开的军事、行政、司法会议,应召率兵出征,进贡牲畜等财物。
简单点说吧,蒙古部落的下等户其实和明朝的低级军户和低层军士差不多,下等户不但要当兵,进贡牧畜,帮领主牧牛牧羊,还要交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