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席卷天下 (明镜要高悬)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明镜要高悬
- 入库:04.13
当然要去,丁毅大喜,没想到这么快,这才一个多月。
到了猪岛后,老远就听到有不停的打铳声和试炮声。
岛上造炮又造铳,此时彼伏,经常响个不停。
到了现场后,发现有好多工匠在,有大匠师,有匠师,有匠头,也有普通工匠。
李忠义和周大虎夫妻都在。
周大虎老婆李氏现在是学校主任,专门教授打铳的老师,但这次研究簧轮枪,也参与了,还让人代了几节课。
丁毅还看到好多学生,有男有女,大部份是男的,一问才知道都是李氏班上的学生。
“过来,拜见丁大人。”李氏笑道。
众学生纷纷上前拜见,丁毅笑眯眯的回应着,每个人都问了一遍姓名,家人。
这些学生,大都十四五岁,有的是岛上工匠的子女,有的是最早到旅顺的辽民子女,反正都是丁毅的人。
因为丁毅要求女生也上学,所以男女生都有,但学打铳的,基本是男生,这边有个两个女生,都是李氏亲自挑选的,说是将来可以培养了当老师,丁毅觉的蛮好的。
这些学生参与了簧轮枪的打造过程,相当于前世的实习实践,为提供他们打铳的技艺打下范基础。
据丁毅和李忠义等的交流和安排,每年学校的工匠学生,都要过来实践,以提升技艺。
他们培养工匠的班级是四年制,基本是每年有一半时间在各厂里实习实践。
四年毕业,亲手打出一只合格的铳或一门炮,就是一名合格的工匠。
这时无论你多大年纪,那怕十五六岁,也能在旅顺拿一份较高的工资,衣食不愁,还有机会升官升职。
见过学生后,丁毅来到靶前。
前面放着几张台子,上面有好多零件,还有两把簧轮枪。
原先郑芝龙那拿过来的,早被工匠们拆了。
现在他们造的簧轮枪,有两把,一把可以二十米破甲,一把是十米破甲。
二十米破甲的比欧州的略大,长度大概有六十公分,看起来比较吓人。
李忠义向丁毅一一介绍。
大的簧轮枪重约四斤多,比较沉。
比欧州的又大又沉。
但是很多地方都用的精钢所造,零件还是黄铜为主,保证了使用寿命。
“连发的话,大概可以打到十枪就要换零件。”
“不连发,可以打到二十到二十五枪要换零件了。”
“点火率很高,果然比燧发枪还高,我们打了十枪,打响了九枪。”
打不响也没事,重新上发条就可以了。
接着丁毅试射了三枪。
近距离打二十米外的铁甲,砰的一声,勉强打穿。
这也是为什么枪这么沉,枪管这么长的原因。
这玩意这么长,这么沉,也只适合骑兵带在马上,提前装好火药和铅弹,非常方便射击。
丁毅又试射了小的簧轮枪。
这把小的和欧州的差不多,枪管稍长,长有四十公分,重约三斤,勉强像后世手枪。
枪管略长是为了增加射程。
十米内勉强破铁甲。
李忠义说勉强的意思,对方若穿着铁甲,在十米和二十米距离,勉强打穿,对方受伤也不会重,或穿着两层甲,基本就不可能打伤对方。
所以,最好的射程,前者在十米内,后者在五米内,这样的距离,可以贯穿两层甲后,重创对方。
当然,考虑到无论明军后金军,不可能个个有铁甲,不是个个两层或三层甲,在现在这种条件下,能做到这样已经算是不错。
而且这个时代只要被铅弹打破,很容易受到感染而死。
像东江镇很多士兵,都和后金有血海深仇,他们学着后金,战前会把铅弹再浸粪水,擦干之后再打,更加的歹毒。
试射过后,丁毅与一众工匠们商讨。
听听他们的难点和难处。
工匠们一致表示,零件多,且易坏,将来替换率会很高,成本比较高。
还好丁毅的铜矿和铁矿都可以从日本源源不断的过来,极大降低了成本,不然你全靠购买矿产来做,丁毅一件开支肯定要翻翻。
丁毅道,成本现在可以忽略不计,关键是人工和制造进度,人工成本也是成本,铜矿和铁矿他可以从日本抢,但是人工是要付工资的。
这簧轮枪,十次连发就要换零件,可能打一场就要换,这频率实在太高。
他的燧发枪有的打了一年还没换,完全不一样。
工匠们还告诉丁毅,这簧轮枪最难造的,反而枪管,其他零件虽然多,但也想到了办法。
但是吧,枪管造出来耐用,一根枪管可以用很久,按燧发枪的标准,连打四十枪才会崩,不连打的话,用上半年一年都没事。
可就是零件要常换。
零件要换,是因为零件标准实在不高,不够精细。
“带我去看看。”丁毅跟他们去看了看做枪管和零件的地方。
第437章 粗制滥造
鲁密铳的枪机只有七个零件,燧发枪的枪机是九个零件,而簧轮枪的枪机是二十一个零件,这也是为什么簧轮枪这么难造,又贵的原因之一。
簧轮枪零件多,而且精度要求高,丁毅这边就是精度不达标,所以连打到十枪就要换。
丁毅很快来到匠作局做簧轮枪的车间,这边新建了一个小的铁炉,另在建一个大的铁炉,边上还有地方正在拓展,为以后增产为准备。
李忠义拿过一件零件给丁毅看,这是他们前期工匠们用手工按着欧州的原型做出来的,这是精度最高的一批零件,有一小半用了精钢,一大半用了黄铜。
若是用这样的零件组装一把簧轮枪,连打三十枪都可以。
但你这样干,全岛工匠啥事不干,就造簧轮枪吧。
“按大人的流水线来说,假设二十一人分别造二十一个零件。”
“每人每天能打造三到五个。”
“但要用掉二十一个工匠好手。”
以前鲁密铳和燧发枪十六个零件加起来,都不如这边用工匠多。
丁毅现在工匠和工人加起来有六千人,但真正能独挡一面,独自做出这种精巧零件的,肯定不到五百,何况匠作局各个部门都要工匠,不是只做簧轮枪的。
全手工打造,将极大影响丁毅其他东西的打造,是极不现实的,也很消耗人力。
因此他们现在用了灌模法(又或者叫范模法),建模来做。
他们把簧轮枪的零件分两批,一批是纯手工,都是比较简单的或者不需要灌模法做的零件,像:药锅盖,燧石夹,锅盖杠杆,主弹簧片,锅盖簧片等,共九个。
李忠义安排了二十七个工匠,每三人做一样,要求大小全部一样,因为难易程度不同,平均下来每个月能做200套左右。
另外比较复杂的,或者说适合灌模法的零件:磨轮,传动炼,转柄,钩杆,扳机等十几个,采用了灌模法。
所谓的灌模法,先手工做出零件,然后用两块粘土当凹模和凸模,把零件轻轻一夹,打开后,中间即有模型,拿出零件,浇灌铜水。
李忠义这边做了一个模型给丁毅试看。
他们用的是钩杆,预先用手工做了二十个钩杆且全部都是木制。
桌面上有两大块粘土,被弄的很平整。
二十钩杆一个个放到粘土上,嵌进一半后,在粘土的一面上刷了层石灰,再用另一半粘土覆盖上,轻轻压了下后,烘干。
再小心分开,拿出零件,两边变干的土中,已经有钩杆的模型形成。
此时再合在一起,拿刀,将尾部一刀切下,正好切到钩杆处,露出口,再往里浇灌铜水。
一下子灌出二十个钩杆。
接着粘土打湿,稍微揉挤,又能再用。
粗制滥造啊,丁毅一看这做出来的质量,真是一踏糊涂,刚出炉的钩杆并不标准,还要手工打磨,关键前期那粘土很容易变形,所以做出来的钩杆标准各不相同,难怪打十枪就要换了。
这质量确实差,虽然效率比较高。
丁毅看的直扰头:“没有别的东西当模具?”
他记得石膏可以用,冷却后就不会变形,还能一直用,质量肯定比这强多了:“有石膏吗?”
大伙面面相觑,似乎不知道这东西。
明朝没石膏吗?丁毅正在郁闷。
突然人群中有人小心翼翼的举手:“丁大人是指药材吗?”
原来明朝石膏用在医药上比较多。
丁毅一边让人把赵理叫来,一边看了其他零件。
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和李忠义说了下:“欧州人把这簧轮枪当贵族的玩具,所以制造比较精良,你看看这转柄,做的多漂亮,表面花纹还这么多?”
“咱们要实用,转柄正面直接平面就行,三角形也行,四角形也行,怎么简单怎么来,不一定要和他一样是圆形,圆形更难加工,更不需要花纹,所以你们注意这些零件,能实用的,都往实用上造,不需要的,直接删掉。”
李忠义等工匠们恍然大悟:“还是丁大人厉害。”他由心赞到。
东江镇所有工匠都在想怎么按照欧州的簧轮枪打造出来,但没想到很多部位和零件,不一定要和欧州的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