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席卷天下 (明镜要高悬)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明镜要高悬
- 入库:04.13
因为这边养马的成本比蒙古草原还要小。
那边冬季更冷,草量大减,都需要在冬季之前囤集大量的肥草,所以冬季养一匹马付出的成本更大。
这边天气适宜,肥草繁盛,有时冬天到来之前也不用割草,能继续放牧。
刚刚突哲儿也说,最好少量外出,不是说不能外出。
“你们卖给朝鲜人多少?”丁毅问。
突哲儿这会不敢乱说了,只能道:“五两。”
丁毅回头看看沈世魁。
沈世魁沉声道:“我们刚刚看过那些马,好像不是很高大啊,这能当战马?”
突哲儿瞪着眼睛:“当战马养的话,那成本就更高了。”
各朝各代对军要求不一定完全一样,但突哲儿说,大部份对马的肩高有要求是必须在四尺三寸以上,在收时马的齿限八岁以下,3-5岁为最好。
突哲儿又道:“咱们现在养的马基本是商用民用,因为如果要当战马用,要求比较高。”
“马不但要吃草,还要吃大量的粮食。”
战马要驮人,千里奔袭,这样仅吃草是不够的,需要吃到大豆,小米,麦子等。
在这个人都吃不饱的时代,还要用粮食喂马,就太奢侈了。
按照突哲儿所说的标准,这时期无论后金还是明军,蒙古人,大部份战马都是不合格的。
“你们这边马,只吃牧草?”丁毅又问。
“也会喂少量大豆和小米。”这边的牧胡也会种点大豆和小米,主要就是给马吃的,调养马的胃,这会让马卖出去的时候,看起来更壮实,卖个好价。
当然,为了降低成本,用粮食还是比较少,所以马基本不能达到他所说的肩高在四尺二寸以上。
丁毅想了想,沉声道:“如果我要求,所有马匹达到标准战马要求,肩高在四尺二寸以上,马龄3年以上,8年以下。成本几何?”
突哲儿脑子飞快转动起来,最后咬着牙道:“一匹马一年大概要吃3500斤草料。”
“按十分之一配粮算,最少需要350斤大豆或小米。”
“考虑到将军要求战马的品质,起码达到400-500斤。”
这样算算,仅粮食成本,就要二到三两。
突哲儿最后道:“成本算六两。”
丁毅回头,与众兵将相互看了眼,这骑兵果然费钱啊,养马成本一年就六两。
若不打仗,一匹马能用好几年,甚至十几年,但一打仗就损失巨大。
而且这只是成本,后继拿到手上后,又要费钱去养。
“这边能养多少匹马?最大。”丁毅又问。
突哲儿道:“5万匹。”
“哦。”丁毅笑道:“我刚刚听人说,只能四万。”
“四万是全部成年马,丁将军现在要开始养,也不可能全是成年马,我们可以始终保持,二万匹成年,三万匹幼马,每年为丁将军提供约一万匹合格战马。”
“一年才一万?”丁毅觉的有点少。
“每两万匹战马里,能合格的,估计只有一万,另外的只能当运输马。”突哲儿道。
沈世魁这时点点头,的确如此,而在大明朝,曾经都说十匹里面,才有一匹合格的。
这是为什么?因为另几匹都被他们贪污了。
事实上只要认真养马,(前提是认真自愿),都能达到二选一。
明朝初期官府强制民间养马,大伙纷纷故意养死,后来没办法,改成官方采购,民间自愿。
顿时民间养马的多了,但官府采购时,就说十选一,十匹里才有一匹合格的,大量的贪腐,民间养马也不认真,养的马质量都不是很高。
突哲儿向丁毅解释,原本养马死亡率也挺高的,特别幼马时期,好在这边气候比草原上好,存活率比较高。
所以要准备三万幼马,幼马养到成年,后面的幼马又出来了,形成替代,周而复台,包证每年能为丁毅提供一万匹合格战马。
不合格的可以给朝鲜,丁毅心中暗想,他思索一会,又问,你们平时除了养马,还干点什么?
突哲儿道,他们也种少量的田,一是用少量粮食粮食喂马,保持马的状态,可以卖好价钱,二是自己也要吃饭。
丁毅接着叫过另一股蒙古人,这股蒙古人主要是养牛羊为主,丁毅问了问后,发现他们大部份养的都不多,每户几十牛,几十或几百只羊,几乎没有养到一千头以上的。
而同时期的草原蒙古人,经常有一户人家养上千头的。
当然了,草原上人多,消耗也多。
这边人口少,他们主要养的是自己吃,然后少量的卖,牛也是以食用的黄牛为主,耕田的水牛为少。
他们养牛羊,吃牛羊肉,卖牛羊皮,同样会少量种田,种田和养马的一样,不只是为了自己吃,也是因为牛羊也要吃少量粮食。
丁毅和明军诸人听的也是面面相觑,大明朝很多地方连人都没的吃,而济州岛,还要考虑牛羊马的吃食,不过这是好事啊,证明这边的田真的好。
丁毅召来了一百多人,基本都是济州岛的大户,富户,以前的低层官吏,或者村里的长者村长等。
他问了七个蒙古人,然后来到一片朝鲜人身前。
第395章 我信你个鬼的
现场的朝鲜人最多,有五十多人,有些是以前的官吏,有些是村长什么,看到丁毅过来,众人表情也变的讨好起来。
因为谁都知道,这片土地,现在已经换了主人。
不肯认同明人的,都离开了这里,他们选择留下,必然要和明人搞好关系。
自从朝鲜在两百多年前最后一次平叛后,这边已经两百多年没有大规模战乱(小型的械斗有过,都是内部问题),大伙,都不想再发生这种事。
“你们在这边,主要是种田为生?”丁毅对众人道。
“是是是,丁将军。”
“恩”
“哦”
众人各种反应不同。
丁毅注意观察众人,但人太多,他也看不过来,大抵上,能看出大部份人应该是种田的,少部份人,应该是有田的,但未必自己种。
有个人没出声,这人他认识,原大静县县令朴志炫。
这人是朝鲜留下所有人里官职最高的一个,说是年龄大了,思乡情重,不想走了。
朴志炫五十出头,的确算是现场年纪比较大的一批。
丁毅率先把目光看向朴志炫。
朴志炫看到丁毅看自己,也赶紧往前几步:“丁将军。”
“朴县令,刚刚说这边有多少田来着?”丁毅问道。
朴志炫马上道:“户18908,口73420,粮田154000亩,水果3600亩,可牧牛羊马的草地123万4000亩。”
不愧是干了几十年县令的人,朴志炫一开口,四周众人都看向他,连蒙古人也佩服他。
沈世魁喃喃道:“我听说这里可是最少有五十万亩田的?怎么才十几万亩?”
朴志炫笑道:“元朝时最多,巅峰期有近四十万亩,因为那时人多,后来人越来越少,这边产量也可以,种的田越来越少了。”
济州岛就这么点人,四周临海,没有生存危机,古代很多人一辈子可能不出村,因为够吃,大伙多种的粮又没处卖或者说是卖不到好价钱,很多人干脆就不种或少种,所以现在济州只有十几万亩田,大部份良田都荒在那。
朴志炫这时又道:“眼下很多人离开岛上,目前又多了五万多亩无主良田。”
原来济州岛刚刚走了两万多人,这里面包括大部富户大户和官吏,所以这十五万四千亩田地中,有五万现在是无主的了。
丁毅又问其余的田都在谁手上?
朴志炫回头看看朝鲜人,缓缓和丁毅道。
济州岛的大部分田和朝鲜国内一样,采用的分田式,且因为当年这边造过反,被平叛后,当时的官方重新分了田,把田全分给了朝鲜人和汉人,这也是为什么蒙古人基本都是养马和养殖为主的原因之一。
他们分田的方式和明朝不一样,全是分给官吏的。
即田地只授于在职官员,官员去世后由国家收回,重新分配。
也就是说在朝鲜,原来的贵族是没有田的,只有在职的官员有田。
官员凭官大小得到多少良田。
所以济州岛这边的田,一大半在官吏手上。
而岛上的普通百姓就等于是他们的佃户,帮他们种田,如果是在朝鲜国内,基本只能保证温饱,但济州岛还好点,这边产量高,成分复杂,压迫没那么明显,佃户们可能会有点余粮。
按朴志炫的说法,这边基本是地主们保证佃户吃饱的同时,每年还会给一石粮一户。
以保证他们正常的生活开支。
为什么这边会这么好,就因为这边汉人和蒙古人比较多,万一闹事了,你不对下面人好点,谁帮你?
以前蒙古人造反,朝鲜庶民帮忙杀死主人朝鲜人的例子太多了,所以济州岛这边的佃户情况比朝鲜国内好。
前面说有一大半在朝鲜官吏手上,所以另一小半是例外,就是蒙古人和汉人们自己种的田是归自己的,这也是朝鲜官方不管的。
按朴志炫的说法,岛上现在的十五万亩田,扣除五万亩(原主人已经离开,现在归丁毅了。)另十万亩里,朝鲜人占六万多,蒙古人占一万多,汉人占三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