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席卷天下 (明镜要高悬)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明镜要高悬
- 入库:04.13
像东昌府曹州那边,也邻近河南,他们官府直接派衙役兵丁守在边境,不准灾民过来。
另有冠县那边,有山西灾民经过大名府后,又入山东,冠县当地有富绅烧粥赈灾,但规模不大,一渡引起灾民哄抢,加上没有官府维持,差点又变动乱。
丁毅和朱大典说好之后,派出上千人手往山东各府各县。
杜如海带着三十多人来到单县。
到了之后先给单县县令送上二百两银子,县令自然大喜。
加上原本有山东巡抚朱大典之令喻,要求各地配合登州粮商秦某(秦楠父亲的名义),赈济灾民,这么可以刷功绩,又有银子拿的钱,单县县令自然大力配合。
杜如海接着以每人每月一两银,聘请当地捕快衙役和兵丁帮忙维持次序,再以每月五钱银,请当地成年壮实男子帮忙,很快聚集一批百人队伍。
他们就地买粮,路边搭棚(防止下雨),开锅煮粥,更选在高山处竖起大旗,上写救济灾民,官府煮粥几个大字,边上再竖一旗,画煮粥和饭碗。
这使的很多灾民,只要一进山东境内,没走几百米就能看到几面大旗。
同时杜如海派出二十个从旅顺来的自己人,直接越过省界进入河南,要求不要深入太远,注意避开农民军,但凡见到灾民,或进入县府镇里,都要宣传一下,从单县进入山东,有山东登州粮商赈济灾民,大伙有口粥喝。
随着丁毅的人马四处摆摊,山东与京城,河南,安徽等交界的地方,到处都是丁毅的煮粥队。
为了把这件事当成长远的事情来干,杜如海后继又从各地征集工匠,就在各粥点附近建简易房屋,给煮粥队的人长住。
开始前面几个月的灾民人流还是比较少的,但随着时间推移,这边名声也越来越响,还有来往山东和河南,安徽等各地商人会去宣传。
半年之后,随着农民军四处折腾,这些路上的的灾民越来越多,越来越多。
即便是农民军低谷之时,也会有百姓沿着这些路,往登莱寻去。
没多久情报司又给杜如海出了个注意,有来往的商人,可以托他们宣传,如果商人们经过,带来灾民,可酌量给少量银两,商人即是行善,又有银来,自然更愿意宣传,甚至指引着灾民往这边赶。
为保证灾民们尽量赶向登莱,所有灾民进入山东的第一站,都会接受宣传,旅顺的人告诉他们,去年登莱兵乱,大量百姓不在了,当地到处都是空着的粮田和房屋,越早过去,越有机会得到房子和田。
很多灾民不敢相信,有人问,不要钱吗?
旅顺的人道,有空着的房屋都不要钱,如果房屋满了,会有人组织自己建,不出工钱,但保证吃饱,也不收钱。
至于田地,分田之后,只需交租就行,具体交多了,你们到了才知道,但相信我,登莱那边供吃,至少不会饿死你们。
经过第一道的宣传,大量的灾民会沿着指定路线往登莱去。
此时旅顺基本在隔着二三十里间,再设另一个粥铺,一路连续,穿过整个山东,指引灾民来到登莱。
很快杜如海发现,人手远远不够,当地请的人必竟没有自己人好用,又从登州旅顺调派了一千人过去。
半年不到,山东境内到处都是丁毅的人马和据点,丁毅的银子哗啦啦的流出去,他在登莱好不容易捞了一大把,但在这边干下去,基本每月要用到一万以上,灾民多的时候,甚至一月要用到两万以上,花费巨大。
若没有抄家这件事,丁毅都玩不起来这种推广引流。
这么大的血本下去,带来的就是大量的人口,并且在这样的宣传下,很多原本没有受到兵灾的河南,山西百姓,都拖家带口往登莱跑。
第322章 分田
5月8日,丁毅到登州金山左所。
同行有杜如海,阮思青(代替路超挂金山左所千户),王卫忠,袁贵(情报司成员,因立功被调回登州任副千户。)
他到了登州后,一是要求尽快重新开展盐业,必竟以前这块,每月可以为旅顺提供一两万的利润,这两年国内战事不断,盐价也节节上升,利润必将更高。
登州之乱打了这么久,丁毅也损失了十几万利润。
现在又有朱大典支持,济南,青州这块大蛋糕,也能分一份,估计全铺开后,每月最少能赚三到四万两,这样可以支持丁毅引流灾民的支出。
第二是加快囤田建堡,并收拢各地跑来的流民。
此时因为农民军波及范围不大,朝庭剿的用力,流民还是比较少,但陆陆继继已经往山东这边来了。
而且登州之乱,死伤数十万,官方也想往这边迁人。
杜如海眼下手中有一万五千左右降兵,皆是青壮大汉多,按丁毅的要求,先从金山左所这边开始建堡囤田。
这边距离海边,离内陆腹地较远,有什么变乱,波及也小。
这边的军田都是现成了,路超为丁毅在登莱两地弄了近二十五万亩田,眼下都是有田没人。
一万五千降军按旅顺的方式,分为一百五十队,每一百建一堡,选出堡长一名和副堡长两名。
每百人负责一千亩田,一万多降军囤田十五万亩。
现在从金山左所往西到奇山所,往南到海阳所,再到登州黄县东,一万多降军就在这片区域,建了一百多个堡,囤十五万亩田。
这片区域当时受战火波及较大,十室九空。
刘元和丁毅的做法是,把各村镇活下的老百姓,全迁移到登州,并分配房子。
因为叛军守登州时,死了不少百姓,还吃了很多,这样先把登州的人气聚集起来。
也有一些有田的百姓不肯迁,由官府拿钱买下他们的田地,迁入登州,另在登州城内置换一块同样面积的田给他,老百姓有钱有田拿,还能进城,基本都原意这么干。
很快,登州城外到五月份时,几乎没几户老百姓了,全是降兵在建堡囤田。
而且田都是现成的,降兵们只要种田就行,五月播完种,然后开始建堡,每一百人建一个聚集地。
选一名堡长和两名副堡长,并每两年重选一次。
在堡建好之后,王卫忠的兵马会组织降兵开始队例训练,他们在农忙时种田,不忙时队列训练和学习打铳。
眼下堡还没建好,这一路上到处都在劳作。
丁毅和诸将骑着马走了一上午,沿路和杜如海,王卫忠,袁贵等指了些地方,示意以后这些路,都要修一修。
诸将都牢牢记着。
9日,丁毅召集100名堡长和200名副堡长见面。
降兵们已经没以前那么害怕,这些天王卫忠的兵在看守他们看活,基本都不怎么打骂,除非是老兵油子,而且老兵油子大部份也被砍了。
他们每日有三餐吃,三天能吃次鱼,五天能吃一回肉,所有人都感觉挺不错的。
开始还有人想跑,半个月后几乎没人想跑。
因为想跑的,要么被杀了,要么感觉这里还不错,又不想跑了。
此时正是五月,马上可以夏播,丁毅召集众人,大声宣布。
每堡最低要求,是种一千亩田,从现在起,每个堡长,先分五亩田,副堡长分两亩,本田所得,交两成给各千户所,其余都归自己。
降兵们听的哗然,都不敢相信,突然有田了?
丁毅又说,这边不发饷,但各堡囤的一千亩田,除堡长和副堡长的,上交九成给千户所,余下的,由各堡军士平分。
各堡长副堡长回去后,要把这些传告给所有降兵。
另外,囤田一年后,授一亩田,上四成给千户所。
囤田两年后,授两亩田,上三成给千户所。
囤田三年后,授三亩田,上二成给千户所。
每人最高种五亩,最低上缴二成。
这些消息传到降兵中,降兵更不愿意走了。
他们现在每人大概要管十亩田,上交九成等于自己还有一亩收益,基本能养活自己。
第二年后就能多一亩田,除了分粮,和缴粮,自己粮可能都吃不完。
三年后都可以养活家人。
按丁毅的想法,五年后,这一万多人大概要分去七万多亩田,但要上缴两成给千户所。
等于分掉五万亩不到,他还有十万亩在手上,而这一万多人,将为了保护自己的田地,更加的忠心于他。
丁毅制定了囤田新政策,稳住降军的心,这些降军经过训练之后,还能当兵用,又不用花饷银。
唯一的开支就是前期建堡,买牛,买农具,伙食等,也花了不少银子。
好在他在这边抄家抄了近百万,所以暂时不会用到旅顺的银。
宣传司在这边也有人,三天两头提醒他们,你们吃的住的,都是丁副将安排的,丁副将还给你们分田,你们知道这世上谁对你们最好了吧?
但登州的田不只这么多,丁毅让王卫忠和袁贵等人以后要继续建堡,收集流民,用来囤很多的田,得到更多的人口。
五月中旬,丁毅回旅顺,旅顺也开始分田。
分田不按朝庭的官职论,按东江内部来。